一條長不過500米的街道,歷史可追溯到1886年。
這是老太原一條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的街巷,也是一個少數民族集中居住的地方。
這是迎澤區的南海街,這裡遍布營業多年的清真飯店。它們都見證了這條街民族融合的發展過程。
南海街原街名叫做滿城西街,南北走向,與滿城大街(現舊城街)相叉成丁字路。
光緒十二年(1886年)秋,因汾河河水暴漲,決堤的洪水湧入城內,滿洲城西與大城交匯的窪地汪洋一片,所以得名南海子,滿城西街也隨南海子演變為南海街。
在太原的方言中,人們習慣上把積水和湖泊,統統稱作海子。比如,把兒童公園的文瀛湖,稱為「海子堰」,將文瀛公園東邊的街道稱為「海子邊街」。又因為太原城地勢東高西低,西部形成了片片積水,有詩云「北方有水皆名海,積水成潭強號湖」,人們以積水方位取名,分別稱為南海子、西海子。這裡因靠近南海子,故得名南海街。
南海街很早以來就是一個少數民族集中居住的地方。現存於解放路31號清真古寺內的清光緒二年(1876)重修古寺碑文記載:「寺貞元之建新,景祐之重新,屢代之迭新,國初之振新……」及朱熹題詞和黃庭堅手跡石刻名人題詞印證,早在宋代就有回族居民在境內居住。
太原南城區志記載,三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迎澤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融合居住區。1964年人口普查時,全區有16個民族,漢族為269289人,佔總人口的98.03%, 15個少數民族為5399人,佔總人口的1.97%,其中回族人數最多,計4531人,佔少數民族總人數的83.92%。1982年人口普查,全區有23個民族,漢族有419876人,佔總人口的98.32%,22個少數民族有7179人,佔總人口的1.68%。其中仍以回族人數為最多,計5787人,佔少數民族總數的80.61%。1990年人口普查,全區有25個民族,漢族為555446人,佔總人口的98.35%,24個少數民族有9224人,佔總人口的1.65%,少數民族中回族、滿族人數較多,回族6457人,滿族1862人。2018年人口抽樣調查,年末全區常住人口620957人,比上年末增加5898人,具有清真飲食習慣的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5100多人。回族為全區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在轄區廟前地區清真古寺周圍聚居較多,佔回族人口的23.88%。
長期以來,各民族在迎澤區和睦相處、風雨同舟、互相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歷史文化街區。
南海街各式飯店分布在街道兩側,其中清真飯店一共有8個。除此之外,整個南海街還建有清真食品加工店,滿足群眾對各種美食的食材供應。這裡有著多民族文化並存的格局,少數民族的文化、習俗、用品等,都能夠在這些區域存在並成為區域的特色性元素。
從清末至民國的數十年間,南海街一直是城郊農民推銷菜薯的集市。每逢夏季,碧綠的蔬菜、飄香的瓜果,匯集在這條當時高低不平的街巷。
1989年,迎澤區政府開始南海街片區改造,規劃後嶄新的柏油馬路,整齊的沿街店鋪,耳目一新的整體環境,使賣糧油、雜貨的小攤位一天天生意紅火起來,商業再度繁華。
2019年,廟前街道將南海街列入了重點整治街巷,對南海街的道路進行了重新整修,拆除了沿街店鋪的一些違章建築,拓寬了人行道,統一了商業門面,進行了微環境改造,形成了文化與環境的統一……這些舉措,使沿街商鋪大受歡迎,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反響。
如今的南海街,道路乾淨寬敞、住宅牆體潔白如新、文化氛圍充滿街巷。街道兩側那些容納各種民族特色的美食店一個連著一個,吸引著南來北往的人們,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
—特別說明—
文字:迎澤區融媒體中心
編輯:迎澤區融媒體中心
「迎澤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