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仲秋之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始於何時,拜月故事的經典傳說

2020-11-23 紀傳體三國評傳

文:小A史蒂芬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又是一年中秋佳節來到,免不了又是讓人傷懷感慨。只不知你的身邊是否少了伊人,讓你魂牽夢繞,望月興嘆了一番。

據《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又據《國語》記載:「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於上帝、明神而敬事之,於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

所謂夕月,就是古代天子祭祀月亮的一種儀式。從這兩段記載來看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已經有了在秋天祭祀月亮的行為,其目的最初是天子為了教化子民而舉行的活動。可是久而久之這種官方的行為逐漸的演變成了民間行為,終於成為了一種約定俗成的節日。這裡面當然少不了文人士大夫們推波助瀾的結果,卻也給我們今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那麼最初的這種祭祀月亮的行為是在哪一天呢?也是在農曆的八月十五嗎?

答案是否定的。據漢朝大學者鄭玄在給《周禮》做注的時候寫道「天子當春分朝日,秋分夕月」,也就是天子要在秋分這一天舉行祭祀月亮的夕月儀式。所以秋分,在古代又曾經被稱作是祭月節。

所謂秋分,顧名思義就是將三個月份的秋天平均分成了兩部分,所以也叫做中秋。但是這一天卻並不一定是八月十五,因為所使用的曆法不同自然結果也就不同。

網上許多人認為中秋這個詞在史料記載中,最早是出現的是在《周禮》中。可是《周禮》中並沒有明確的「中秋」二字,只有「仲秋」二字。原文是這樣:「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在這裡,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所謂「仲秋」指的是「仲秋之月」是某月的概念,而不是某天。

所謂「仲秋之月」其實就是特指農曆的八月份。據《逸周書·周月》記載「凡四時成歲,有春夏秋冬,名有孟仲季」也就是將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每個季節三個月,分別以孟、仲、季來命名。這樣秋天七、八、九月中的八月,就應該是叫做仲秋。

所以「仲秋」是指八月份,而中秋則指的是某一天,具體來講這一天在魏晉以前就應該是秋分。最早的「中秋」史料記載也正是出現在魏晉時期。據記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這裡的中秋指的才應該是中秋節。

那麼中秋節的日期又是在什麼時候被規定在了八月十五的呢?據說在唐朝初期的史籍記載中就已經出現了「八月十五中秋節」這樣的句式。傳說中唐玄宗在八月十五日夢遊月宮,見仙女素娥著霓裳羽衣吹奏歌舞,炫音繞梁,悅耳無比。玄宗識通音律,當時默記在心,回來後傳與楊貴妃,是為《霓裳羽衣曲》,傳為千古佳話。自此而後就有了民間過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家人團聚賞月的慶祝活動。

不過,將八月十五日正式規定為中秋節一直要到宋朝的時候。據宋朝人吳自牧的《夢粱錄》記載:「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從這裡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八月十五已經是規定下是中秋節了。

中秋節,是我們中國人,準確地說應該是華夏文明圈中,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歷經數千年而經久不衰,是我們中國人對家人團聚,對美滿生活的一種象徵所在。

在這一天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賞桂花、喝桂花酒等習俗之外,有些地方還有拜月的習俗。

據考證拜月的行為最初是由祭月而來,但是祭月多是由官方組織的行為,而拜月則是民間的個人行為。

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最有名的拜月故事就當屬「貂蟬拜月」了。

據傳說記載,貂蟬在中秋節的夜裡焚香拜月祈禱家人團聚。當時本來皓月當空,可是就在貂蟬拜月的一剎那,一朵烏雲遮蔽了月亮。就好像月亮由於豔慕貂蟬的美麗,而害羞躲避了起來一樣。這也就是貂蟬「閉月」之美的由來。

不過在民間傳說中,最早拜月的故事卻並不是貂蟬,而是戰國時期齊國的無鹽女。

無鹽女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醜女,本名鍾離春,又名鍾無豔,自幼虔誠拜月,長大後雖然面貌醜陋卻仍然以超群的德才被選入後宮,只是許久都未得國君寵幸。一年中秋之夜,無鹽女仍然在亭中拜月祝禱,恰巧被齊國國君看到。國君頓時覺得月光下的無鹽女美麗異常,遂立為王后。中秋拜月的習俗由此愈加盛行起來。

關於中秋,其實是個人很大的話題,總有說不完的故事。在這佳節到來的日子裡,小A就不在囉嗦了!祝大家節日快樂,合家美滿!

小A史蒂芬發表於2019年9月12日。

相關焦點

  •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
    按照中國的農曆,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按照中國的農曆,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 ...故事丨貂蟬無鹽女拜月故事,秋分才是中秋節的原始由來,你所...
    那麼中秋節的日期又是在什麼時候被規定在了八月十五的呢?據說在唐朝初期的史籍記載中就已經出現了「八月十五中秋節」這樣的句式。傳說中唐玄宗在八月十五日夢遊月宮,見仙女素娥著霓裳羽衣吹奏歌舞,炫音繞梁,悅耳無比。
  • 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 中秋節的由來故事
    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 中秋節的由來故事時間:2020-09-30 23:0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 中秋節的由來故事 中秋佳節 每逢佳節倍思親 Mid-Autumn Festival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 中秋節手抄報:關於中秋的典故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節」。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
    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領域 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 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為中秋之半 (二)、八月十五中秋節不屬於24節氣裡其中之一的節氣,中秋佳節倍思親,是民間的傳統節日,又是民間的拜月節日。中秋是安陰曆得的節日:是和月亮的陰晴圓缺有關。24節氣都是陽曆的節日,和太陽在空中的位置有關。
  • 關於中秋的典故 中秋節手抄報告訴你
    >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節」。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 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的簡短介紹 中秋節的五個經典故事傳說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的習俗有哪些?
    原標題: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的習俗有哪些?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的習俗有哪些?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
  • 中秋節手抄報資料內容大全簡單 中秋節由來故事傳說古詩50字
    古代民族在中秋節前後舉行祭祀月神,文字記載已有二千多年。到唐代記載更多,後來加上吃月餅殺的傳說,中秋節成為有民族意識的節日。明清以來成為一年中三大節日之一。很多學生都會畫中秋節的手抄報,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中秋節手抄報的資料,有關於中秋節的傳說故事,也有中秋節的由來介紹,感興趣可以接著往下看。
  • 上遊•文薈丨古時秋分 · 故事丨貂蟬無鹽女拜月故事,秋分才是...
    據說在唐朝初期的史籍記載中就已經出現了「八月十五中秋節」這樣的句式。傳說中唐玄宗在八月十五日夢遊月宮,見仙女素娥著霓裳羽衣吹奏歌舞,炫音繞梁,悅耳無比。玄宗識通音律,當時默記在心,回來後傳與楊貴妃,是為《霓裳羽衣曲》,傳為千古佳話。自此而後就有了民間過八月十五日中秋節家人團聚賞月的慶祝活動。
  • 迎中秋慶國慶黑板報資料 慶祝中秋節黑板報內容中秋傳說故事
    迎中秋慶國慶黑板報資料 慶祝中秋節黑板報內容中秋傳說故事  ­2018年9月24日就是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同學們了解中秋節的來歷嗎?本文為小編整理的關於中秋節的資料。祝同學們節日快樂!  ­中秋節,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
  • 八月十五中秋節的來歷故事 你知道中秋怎麼來的嗎?
    馬上就是中秋節了,大家對中秋節都不陌生,不過要是說起中秋節的來歷可能許多網友可能都不知道,小編就給大家科普一下。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
  • 中秋節的來歷20字50字100字簡短簡單介紹 中秋節的由來故事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 中秋節傳說:齊國醜女無鹽拜月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
  • 2018年中秋節是幾月幾號 中秋節的來歷與傳說故事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是什麼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中秋節粥飲食。」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
  • 「漲知識」八月十五為什麼是中秋節
    農曆八月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所以被稱為"仲秋",而且農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稱之為「中秋」。先開始這一天被定為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日,慢慢演變為「中秋節」02嫦娥奔月的故事演變而來,這個我們最熟悉了,先是後裔射掉了九個太陽,然後上天賞賜他一個成仙的藥丸,他捨不得自己的妻子(嫦娥),把藥交給嫦娥保管,在八月十五這天嫦娥吃了仙藥,然後奔月而去了。
  • 童年的你,有沒有這樣的問號,中秋節為什麼在八月十五?
    我知道我的答案也只是哄哄弟弟,隨著慢慢長大,這個問號也就漸漸淡忘了,今年中秋節臨近, 我的女兒突然問我,爸爸,中秋節為什麼是八月十五啊?這個我童年的問號,這次我想找到啊答案。中秋節為什麼定在農曆八月十五?
  • 中秋習俗記:丹桂飄香八月半,仲秋時節好風光,一輪明月寄相思
    這首兼具浪漫與趣味性的中秋賞月詞,用極具想像力的筆觸,以及誇張的創作手法,描繪出了八月十五中秋月圓的場景。 可見在唐宋兩朝文人的心目中,中秋節時天上的滿月,就是他們寄託情思的載體。筆者認為中秋節作為華夏文明中的重要一環,早已脫離了簡單的節日範疇。
  • 2016年中秋節是幾月幾號 中秋節放假安排2016
    今年中秋節高速是否免費?中秋節去哪裡玩,哪裡旅遊最好呢?下面跟小編一起來看看2016中秋節放假安排吧~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 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
  • 中秋由來與傳說
    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而祭月的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仲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