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雨飄搖,內亂外困的晚清道光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836年,距震驚中外的鴉片戰爭爆發僅剩四年。剛剛為父親守孝一年的胡雪巖離開了生活 了十三年的家鄉安徽省徽州績溪縣湖裡村,孤身一人千裡迢迢前往杭州謀生存。這對一個只有13歲的孩子來說或許很殘酷,但是在當時的徽州,卻是家家戶戶常見的選擇。
徽州
素有「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農田和莊園」之稱的徽州,人口和可耕地面積比例嚴重失衡,據統計清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徽州一府六縣人口猛增竟高達247萬之多。據《徽州府志》描述,徽州耕地嚴重不足,人均耕地不到一畝,在那個畝產糧食只手可量的年代。本土糧食奇缺,完全依賴浙江、江西兩省運米接濟,時言:「一日米船不至,民有飢色;三日不至,有餓殍;五日不至,有晝奪」。人多地少,食不餬口,對家貧且無地可耕的胡雪巖來說,毅然走出徽州,外出經商,是他不甘於宿命的選擇。
胡雪巖最初在一家錢肆當學徒,活絡的頭腦加上他獨到的眼光,深得其于姓主人的信賴,以至於沒有子嗣的主人在其臨終前,竟把錢莊家產全贈給了胡雪巖,這一筆不菲的財產從此成為其經略商海、富甲天下的起點。
"一切都在變,只有人性不變「,胡雪巖縱橫商場、官場而遊刃有餘,對於人情世故的把握,使得跟胡雪巖打交道的官大佬、商大亨無不對之信賴有加,浙江巡撫王有齡更是與其私交甚重,以兄弟相稱,放眼中國歷史,能與一方要員有如此感情的商人,屬實令人咂舌,在王有齡任湖州知府、杭州知府期間,胡雪巖開始以後來的巨無霸』阜康錢莊老闆的身份代理湖州公庫,在湖州辦絲行,用湖州公庫的現銀扶助農民養蠶,再就地收購湖絲運往杭州、上海轉賣變現, 最後再交由浙江省」藩庫",從中不需要交付任何利息而獲利豐厚。由於王有齡的鼎力相助,胡雪巖生意越做越大,除錢莊外,他的絲行、中藥、茶業、當鋪遍及江浙地區,而他本人也成為徽州商人的翹楚。時人曰;"做官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
胡雪巖
但是胡雪巖真正發跡卻是從結識了左宗棠才開始的,晚清時期,外有洋人經濟掠奪、軍事威懾而虎視眈眈,內有太平軍、捻軍、新疆亂軍而不得安寧,乃清王朝三百年統治未有之亂局,然早已沒有康乾時期平臺灣、平噶爾丹、雅克薩之戰、平準噶爾、戰緬甸、平廓爾喀的底氣與自信。國庫空虛,昔日八旗精兵的墮落,使得大清朝無力支撐戰爭的龐大後勤支出,晚清洋務名臣左宗棠領兵準備平定新疆阿古柏勢力時,清政府竟然拿不出錢來發軍餉、買糧草。光是出關糧運經費每年就需白銀二百多萬兩,加上西徵軍官兵餉銀,每年超八百萬兩白銀的支出。
財務的窘迫讓經歷無數戰場廝殺的左帥也無計可施,心力憔悴之際胡雪巖找上門來,他親自出面,聯合眾多商賈與洋人財團借外債,東奔西走、日夜斡旋。終於以江蘇、浙江、廣東海關收入為擔保,為左宗棠西徵籌得第一筆二百萬白銀借款,開中國政府商借外債先例,胡雪巖憑藉自己多年的商業信譽,抵上自己的商業生命,嘔心瀝血先後四次出面向滙豐銀行等英國財團借回白銀總計1595萬兩之巨,徹底解決了西徵大軍後顧之憂。左宗棠後來稱讚為;"雪巖之功,實一時無兩。"
左宗棠故居
在跟隨左宗棠的20餘年裡,胡雪巖成為前者的錢袋子,平新疆、戰太平軍,一直當他的採運官,為之籌措錢糧、軍餉,功勞不可謂不大。不過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依仗左帥權勢,胡雪巖在各地設立阜康銀號20餘處,成為信用最好、實力最強的的徽商錢莊,各產業資產最高達2000萬兩以上,擁有土地萬畝,短短20年一躍成為全國首富。後來在左宗棠創辦著名的福建船政局時,所有購買外商機器、軍火事務便都是由胡雪巖一手操辦,今天我們在「中國船政博物館」,開門可見三尊銅像,分別就是左宗棠、沈葆楨、胡雪巖。超眾的商業直覺、注重誠信、為人圓滑、處事周全,在急速賺錢的同時深得朝廷信賴,被增授布政使銜江西候補道,從二品紅頂戴,「紅頂商人」由此而來,還是清朝300年來唯一一個被賜穿黃馬褂的商人,在重農賤商的封建王朝,無疑是打破了人們的固有己見。
清光緒四年(1878年),55歲的胡雪巖成立「胡慶餘堂」藥號,正式營業。在其全盛時期開辦的「胡慶餘堂」將他救死扶傷的對象範圍擴大到全天下的百姓,在胡雪巖的主持下,胡慶餘堂推出了十四大類成藥,並免費贈送闢瘟丹、痧藥等平常百姓家必備的太平藥,並早早地在讀者眾多的《申報》上大做廣告,使得胡慶餘堂在未開業就聲名遠播。前期的投入換來的是成倍的利潤,而他的這種營銷手段,放在百年後的今天,也不為過時,甚至成為商品上市銷售的主要手段之一。
胡慶餘堂
胡慶餘堂以其精湛的製藥技藝和獨特的人文價值,贏得了「江南藥王」的美譽,短短幾年時間資本就達到二百八十萬兩之多,與當時的北京百年老字號同仁堂南北相呼應,有著「北有同仁堂,南有慶餘堂」的稱號。在胡慶餘堂裡,許多匾額都是朝向外掛的,方便顧客看到,唯獨「戒欺匾」對內而掛,是給員工所看,上面有胡雪巖親筆所寫:「凡百貿易均著不得欺字,藥業關係性命尤萬不可欺,餘存心濟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唯願諸君心餘之心。採辦務真,修制務精......」。
發跡後的胡雪巖也極其熱心慈善事業,曾多次向直隸、陝西、河南、山西等旱澇地區捐款賑災,到光緒四年(1878年)。除了胡雪巖捐運給西徵軍的藥材外,他向各地捐贈的賑災款估計已達二十萬兩白銀。在轟動朝野的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中,胡雪巖利用自己的聲譽活動京官,贊助錢財,為此案最終昭雪立下汗馬功勞,鮮為人知,胡雪巖還曾兩渡日本,高價購回流失在日本的中國文物,可見胡雪巖在商人逐利的頭腦外,還有行俠仗義的仁厚之心和拳拳愛國之心。
胡雪巖故居
胡雪巖從容遊走於官場、商場之間,挾官勢而謀私利,在其商業運作中,「阜康錢莊」是他的商業帝國的基石,與其他的錢莊不同,「阜康錢莊」有兩大特殊的資金來源;一是數額龐大的委託理財,主要為官員、商人的利益輸送服務,《異辭錄》記載,胡雪巖錢莊遍及大江南北,因信用極好,資金雄厚,官商存錢於阜康動輒數萬,可見一斑。二是巨額公款,包括「西徵借款」、創辦船政局資金等其他公款。如當今各銀行的模式一般,胡雪巖對這筆巨款進行時間上的巧妙騰移挪用,形成低成本或無成本的資金庫。這兩大資金來源,是其他產業發展的基礎,也成就了胡雪巖名滿天下的商業傳奇。
回顧晚清的動蕩時局,清政府腐敗無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戰爭失敗。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八國侵華戰爭......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籤訂,對外完全喪失自信。作為中國近代商業人士更能感受到這種恥辱,一方面,商人群體在與外商打交道過程中,接觸到更多新式、先進的事務,深嘆中外之間巨大的差距。另一方面,主權的喪失,政府官員的無知頑固,在晚清這條四處漏水的大船上,近代企業家飽受外商欺凌之苦。以絲業發家的胡雪巖,更是目睹外商壓低生絲價格,抬高成品廠絲,從中賺取暴利,興旺百年的江南紡織業迅速沒落,昔日富甲一方的絲商們頓時都成為「病象瘦牛喪家狗」。全國創造的財富大部盡入洋人之手,面對此景,極具民族氣節的胡雪巖不甘外國人的欺行霸市。決定傾自己全部的財力與之一搏。
晚清上海街景
百年企業史上,一場中外大商戰爆發了,然而,無數事實證明,一個弱小的國家根本就無力保護自己的子民。處於優勢一方的胡雪巖眼看就要贏得這一場揚眉吐氣的經濟戰爭時,「天象」大變,一是中法爆發戰爭,法國海軍與清帝國唯一的現代化海軍福建水師在福建馬尾決戰,中外差距昭然於世,由左宗棠、胡雪巖籌建的福建水師全軍覆沒。法國軍艦直抵上海吳淞口,市面巨變,金融危機突然爆發,胡雪巖的根基阜康錢莊受到「倒逼」之危。二是在胡雪巖處於絕境時,另一個洋務派大臣李鴻章不但沒有給予幫助,反而與其手下心腹盛宣懷大肆擴散胡雪巖失敗即將破產的謠言,並故意拖延朝廷應還給阜康錢莊的借款,各地官僚竟提存款,群起敲詐勒索。1883年12月5日,面對內憂外困的局面,被譽為百年不出世的商業奇才胡雪巖已無力回天,悽涼宣布破產。
胡雪巖少時離家異地打拼,歷經辛酸,一生跌宕起伏,到頭來傾家蕩產。觀胡雪巖生平,素敢任事卻不避嫌怨,智信任勇且深明大義,是商道天才也是末路志士。魯迅評價;「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位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