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因位於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省境呈平行四邊形,南與河南省交界。在晉、豫兩省交界處,晉城市管轄的陽城縣,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千年古縣,不僅在歷史上極負盛名,時至今日在全國範圍內也小有名氣。
陽城縣位於山西省東南端,太行山、太嶽山、中條山交匯處,縣境東鄰澤州縣,南連河南省濟源市,西南接垣曲縣,西北、北與沁水縣交界。縣境略呈凸形。
濩澤縣
陽城縣境,古稱濩澤,因境內有濩澤河而得名。傳說舜帝曾於此捕魚,商朝開國君主湯曾於此祈雨,周穆王曾休息飲宴於此。春秋時期屬晉國領地,三家分晉後為韓國濩澤邑,後於公元前409年被魏國攻佔,改屬魏國管轄。
《墨子》記載:舜耕於歷山,漁於濩澤《穆天子傳》記載:天子四日休於濩澤......天子作居範宮,以觀桑者,乃飲於桑林《竹書紀年》記載:商湯二十四年,大旱,王禱於桑林,雨。二十五年作大《竹書紀年》記載:周威烈王十七年,晉取泫氏、濩澤」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全國推行郡縣制,於境內設濩澤縣,縣治位於今縣城西固隆鄉澤城村。西漢初年,於今縣境西北部置陽阿縣,縣治位於今芹池鄉陽陵村,設縣後次年升為陽阿侯國;此後,今縣境內濩澤縣、陽阿侯國並存,西漢末年陽阿侯國被廢。
公元25年,劉秀稱帝建國,史稱東漢,同年鄧鯉被封為濩澤侯,濩澤縣升為濩澤侯國;此後,今縣境內濩澤侯國、陽阿縣並存。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後,濩澤侯國降為濩澤縣,與陽阿縣並存,西晉建國當年即公元265年,陽阿縣被廢。
十六國時期,西燕曾於公元386年復置陽阿縣,同時置建興郡,陽阿縣為建興郡郡治所在。南北朝時期,縣境屬北朝統治區域,北魏統治時期,公元448年建興郡、陽阿縣同時被廢除,公元453年濩澤縣移治今縣城址;公元525年濩澤縣分為濩澤縣、西濩澤縣兩個縣,濩澤縣仍治今縣城址,西濩澤縣治今固隆鄉澤城村。北齊統治時期,公元556年西濩澤縣復併入濩澤縣,隋朝時延續不變。
陽城縣
隋末亂世中,李淵後來居上,於公元618年建立唐朝,同年於濩澤縣置澤州,武德八年即公元625年澤州遷治他處,濩澤縣仍隸屬於澤州。唐玄宗天寶元年即公元742年,濩澤縣改名陽城縣,唐昭宗天祐二年即公元905年為避朱全忠(朱溫)父親朱誠諱,復名濩澤縣。五代十國時期,後梁時仍為濩澤縣,公元923年後梁滅亡、後唐建國,復名陽城縣,隸屬於澤州。
北宋時,仍為澤州陽城縣。靖康之難後,北宋滅亡,北方中原大地淪為金朝統治區域,公元1223年陽城縣升為勣州。蒙古汗國崛起後,金朝無力鎮壓,最終被蒙古汗國所滅,公元1260年復降為陽城縣。明朝至清朝中期,陽城縣隸屬於澤州,雍正六年即公元1728年改屬澤州府。
新中國成立後,陽城縣先後隸屬於山西省長治專區、晉東南專區、晉東南地區,1985年改屬地級晉城市管轄至今。陽城縣總面積1968平方千米,下轄10個鎮、7個鄉,全縣常住人口39.49萬人。
縱觀陽城縣的歷史,其古稱濩澤,在各種史書記載中均有出場,有多位歷史人物在此活動。秦朝統一後設置濩澤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建縣歷史,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千年古縣。唐朝時於公元742年改名陽城縣,據《郡縣釋名》山西卷下記載「邑志雲,今縣治古陽陵驛也,縣名以此」,「陽城」之名沿用至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
陽城縣歷史悠久,文風鼎盛,自隋唐有科舉考試以來,共出了123名進士,尤其是明清兩代共有63名進士,為全省之冠。陽城縣最出名的歷史名人有四位:
楊繼宗為明朝天順元年進士,官至左僉都御史、巡撫雲南,被稱為「明朝天下第一清官」;
王國光是明朝嘉靖二十三年進士,官至吏部尚書,是明朝著名政治家、財政家、文學家;
張慎言為明朝萬曆三十八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加太子太保,是明朝思想家、詩人;
陳廷敬為清朝順治十五年進士,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輔佐康熙皇帝長達半個世紀,是《康熙字典》的總纂官之一,為清朝康熙年間重臣、學者。著名的AAAAA級景區皇城相府,即為陳廷敬的故居,原名中道莊,後由康熙皇帝御筆親書「午亭山村」,再後來因康熙皇帝曾兩次下榻於此,故名「皇城」,俗稱「皇城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