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一個39萬人口大縣:舜在此捕魚,湯在此祈雨,康熙兩次下榻

2020-12-09 哀哉漢唐

山西省因位於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省境呈平行四邊形,南與河南省交界。在晉、豫兩省交界處,晉城市管轄的陽城縣,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千年古縣,不僅在歷史上極負盛名,時至今日在全國範圍內也小有名氣。

陽城縣位於山西省東南端,太行山、太嶽山、中條山交匯處,縣境東鄰澤州縣,南連河南省濟源市,西南接垣曲縣,西北、北與沁水縣交界。縣境略呈凸形。

濩澤縣

陽城縣境,古稱濩澤,因境內有濩澤河而得名。傳說舜帝曾於此捕魚,商朝開國君主湯曾於此祈雨,周穆王曾休息飲宴於此。春秋時期屬晉國領地,三家分晉後為韓國濩澤邑,後於公元前409年被魏國攻佔,改屬魏國管轄。

《墨子》記載:舜耕於歷山,漁於濩澤《穆天子傳》記載:天子四日休於濩澤......天子作居範宮,以觀桑者,乃飲於桑林《竹書紀年》記載:商湯二十四年,大旱,王禱於桑林,雨。二十五年作大《竹書紀年》記載:周威烈王十七年,晉取泫氏、濩澤」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全國推行郡縣制,於境內設濩澤縣,縣治位於今縣城西固隆鄉澤城村。西漢初年,於今縣境西北部置陽阿縣,縣治位於今芹池鄉陽陵村,設縣後次年升為陽阿侯國;此後,今縣境內濩澤縣、陽阿侯國並存,西漢末年陽阿侯國被廢。

公元25年,劉秀稱帝建國,史稱東漢,同年鄧鯉被封為濩澤侯,濩澤縣升為濩澤侯國;此後,今縣境內濩澤侯國、陽阿縣並存。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後,濩澤侯國降為濩澤縣,與陽阿縣並存,西晉建國當年即公元265年,陽阿縣被廢。

十六國時期,西燕曾於公元386年復置陽阿縣,同時置建興郡,陽阿縣為建興郡郡治所在。南北朝時期,縣境屬北朝統治區域,北魏統治時期,公元448年建興郡、陽阿縣同時被廢除,公元453年濩澤縣移治今縣城址;公元525年濩澤縣分為濩澤縣、西濩澤縣兩個縣,濩澤縣仍治今縣城址,西濩澤縣治今固隆鄉澤城村。北齊統治時期,公元556年西濩澤縣復併入濩澤縣,隋朝時延續不變。

陽城縣

隋末亂世中,李淵後來居上,於公元618年建立唐朝,同年於濩澤縣置澤州,武德八年即公元625年澤州遷治他處,濩澤縣仍隸屬於澤州。唐玄宗天寶元年即公元742年,濩澤縣改名陽城縣,唐昭宗天祐二年即公元905年為避朱全忠(朱溫)父親朱誠諱,復名濩澤縣。五代十國時期,後梁時仍為濩澤縣,公元923年後梁滅亡、後唐建國,復名陽城縣,隸屬於澤州。

北宋時,仍為澤州陽城縣。靖康之難後,北宋滅亡,北方中原大地淪為金朝統治區域,公元1223年陽城縣升為。蒙古汗國崛起後,金朝無力鎮壓,最終被蒙古汗國所滅,公元1260年復降為陽城縣。明朝至清朝中期,陽城縣隸屬於澤州,雍正六年即公元1728年改屬澤州府。

新中國成立後,陽城縣先後隸屬於山西省長治專區、晉東南專區、晉東南地區,1985年改屬地級晉城市管轄至今。陽城縣總面積1968平方千米,下轄10個鎮、7個鄉,全縣常住人口39.49萬人。

縱觀陽城縣的歷史,其古稱濩澤,在各種史書記載中均有出場,有多位歷史人物在此活動。秦朝統一後設置濩澤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建縣歷史,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千年古縣。唐朝時於公元742年改名陽城縣,據《郡縣釋名》山西卷下記載「邑志雲,今縣治古陽陵驛也,縣名以此」,「陽城」之名沿用至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

陽城縣歷史悠久,文風鼎盛,自隋唐有科舉考試以來,共出了123名進士,尤其是明清兩代共有63名進士,為全省之冠。陽城縣最出名的歷史名人有四位:

楊繼宗為明朝天順元年進士,官至左僉都御史、巡撫雲南,被稱為「明朝天下第一清官」;

王國光是明朝嘉靖二十三年進士,官至吏部尚書,是明朝著名政治家、財政家、文學家;

張慎言為明朝萬曆三十八進士,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加太子太保,是明朝思想家、詩人;

陳廷敬為清朝順治十五年進士,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輔佐康熙皇帝長達半個世紀,是《康熙字典》的總纂官之一,為清朝康熙年間重臣、學者。著名的AAAAA級景區皇城相府,即為陳廷敬的故居,原名中道莊,後由康熙皇帝御筆親書「午亭山村」,再後來因康熙皇帝曾兩次下榻於此,故名「皇城」,俗稱「皇城相府」。

相關焦點

  • 山西有座古宅院大有來頭 當年康熙曾兩次下榻此處
    此宅院就是晉城有名的皇城相府,皇城相府原名「中道莊」,後因康熙皇帝兩次下榻於此,故名皇城。此宅院的主人陳廷敬,不僅是康熙的老師,又是《康熙字典》的總裁官。山西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有座數百年古宅院。此宅院建築群由內城和外城兩部分構成,有院落16座房間640間,有前堂後寢、左右內府、書院、花園、閨樓、管家院、望河亭等。
  • 山西這個縣,史上出過120餘名進士,康熙在此下榻,留下皇城相府
    文/史間一壺酒熟悉漢字的小夥伴們都知道《康熙字典》,雖然這不是我國最早的字典,卻是我國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漢字辭書。該字典出版於康熙年間,歷時六年,所以被命名為《康熙字典》,它是在明朝梅膺祚《字彙》、張自烈《正字通》兩書的基礎上加以增訂的,共收錄漢字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47035個),為漢字研究的主要參考文獻之一。《康熙字典》,由總纂官張玉書、陳廷敬主持,修纂官凌紹雯、史夔、周起渭、陳世儒、賈國維等合力完成此書,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到《康熙字典》的總纂官之一陳廷敬的家鄉去看看。
  • 日理萬機的康熙兩次千裡迢迢東巡吉林,為何皆熱衷捕魚鬆花江
    ,康熙究竟是貪玩還是為國事★疑惑:康熙皇帝兩次千裡迢迢地東巡吉林,幾乎日理萬機,但卻精心安排時間,親自到松花江上捕魚。但是康熙不是莊稼人,他是世代以漁獵為生的滿洲族人,捕魚打獵是滿族的正事兒,所以他根本不擔心耽誤了侍弄莊稼。然而,他康熙是皇帝,是一位掌控華夏,國事纏身的皇帝,難道他不怕耽誤國事嗎?難道他不怕引起臣子們關於一個皇帝熱衷於「左牽黃,右擎蒼」、喜歡「操舟撒網」的詬病嗎?康熙還真不怕!而且還大張旗鼓。看來,此中大有玄機。
  • 河北有座「避難所」,距今有370年歷史,乾隆皇帝94次在此下榻
    可嘆的是,這個政治人物在當年12月份因病在灤平去世,時年不過39歲。康熙時代,南方三藩叛亂,北部的蒙古部也蠢蠢欲動。因為這裡風光秀麗氣候宜人,康熙皇帝非常喜歡在此下榻。根據資料記錄,康熙在此下榻超過了50次。而比之更早的順治皇帝也有兩次曾在此下榻。
  • 我國的民間「紫禁城」,康熙曾經兩次下榻,門票價格是故宮的3倍
    我國的民間「紫禁城」,康熙曾經兩次下榻,門票價格是故宮的3倍,它就是皇城相府。皇城相府位於山西晉城,也叫做「午亭山村」,始建於明朝時期,當時是為了躲避戰亂而建的,一直修了70年才建設完成,是一座非常罕見的城堡式的住宅建築群,建築面積到達了3.6萬平方米,雖然大小完全無法跟故宮相提並論,但格局跟故宮卻有些相像,都採用了內外城的結構,而且整個城堡樣式的建築造型巧妙,為了起到防禦作用,城牆高聳,還有藏兵洞、暗道等,顯得大氣而又恢宏。
  • 康熙皇帝兩次下榻於此,山西罕見的官宦住宅建築群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是山西省的一處AAAAA級風景區,地處山西東南部,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境內,如果在晉城市區乘坐直達車輛,大約30分鐘即可到達。很多人也許不知道,位於山西晉城的這座建築群,怎麼敢稱為「皇城相府」呢?原來這是清代一位著名官員的故裡,這位官員叫陳廷敬,曾經是康熙皇帝的老師。陳廷敬出生於今山西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他原來的名字叫陳敬,因同科考取的還有一人也叫陳敬,為了區別於他人,所以順治皇上給他賜名「廷敬」。
  • 山西此地向商湯和后羿祈雨,如不下雨,兩寡婦就要「罵騷龍」
    商湯是堯、舜、禹之後的又一個聖君,湯滅夏桀而建商朝。登基不久,即遇連續五年的大旱,湯帝親自到桑林祈雨,表示願意代民受過,甚至不惜以己身為犧牲,終於徵服了民心,感動了上天。此圖是山西大陽鎮為商湯建立的湯帝廟商朝湯帝自古被視為雨神化身,歷經千年滄桑的大陽湯帝廟內,至今留有大小石碑22通,多與祈雨有關。
  • 安徽一個140萬人口大縣,袁術在此稱帝,淝水之戰發生於此
    周平王東遷後進入春秋時期,春秋中期楚國出兵滅了六國、蓼國,縣境改屬楚國管轄,春秋後期先屬吳國、後屬蔡國。戰國前期楚國滅了蔡國,縣境復屬楚國管轄,為楚國壽春邑(今壽春鎮),公元前241年楚國曾遷都於此並改稱郢,秦統一六國後設置壽春縣,壽春縣為九江郡治所。
  • 可與紫禁城相媲美,康熙皇帝兩次下榻之地—皇城相府
    山西旅遊必去景點—皇城相府。三晉大地的山西,因位於太行山以西而得名。山西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臨黃河,北依長城。自古以來便被稱為「表裡山河」。作為中華民族文明發祥地之一,經過歷史的變遷。給這裡留下了大批的文化遺產。
  • 山西「皇城」相府,一代重臣的故居,康熙曾兩次下榻於此
    陳廷敬,字子瑞,山西陽城人。康熙十四年,授予陳廷敬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擔任為皇帝通講書史的經筵講官。陳廷敬在朝為官期間歷經28次升遷,從庶吉士一直做到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一生勤政廉潔,勤儉為官。在滿朝文武官員之間「結黨營私」的不良風氣之下,依然靜守己心,獨善其身,這種樸實沉著的作風深得康熙的讚賞,稱讚其為「老成其重」。
  • 清代名相陳廷敬府邸,康熙皇帝兩次下榻得名,山西晉城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原名"中道莊",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是清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三級、《康熙字典》總閱官、康熙皇帝35年經筵講師陳廷敬的故居,後因康熙皇帝兩次下榻於此,故名"皇城"。是一處罕見的明清兩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築群,被專家譽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2007年,皇城相府成為AAAAA級遊景區。
  • 山西陽城將撤縣設市
    其中陽城縣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地處太行、太嶽、中條三山交匯處,北依太嶽,南俯中原,全縣國土總面積1968平方公裡,總耕地54.6萬畝,下轄10鎮、7鄉、426個行政村,常住人口40萬。晉城市陽城縣縣名來歷陽城古稱濩澤,為堯舜夏冀州之域,商為畿內地。戰國時迭屬韓、魏。秦置獲澤縣。東漢,封鄧鯉於澤,為侯國。三國魏黃初之年(220年)廢侯國復縣。
  • 山西此縣真有福了,被343億高鐵項目「選中」未來將迎崛起
    例如,我國的公路和高鐵是世界上裡程最多的國家, 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也是因為我國在這方面的大力投資和支持, 特別是,我國現在大力建設高速鐵路, 許多省市也已著手建設高鐵, 今天,小編將帶大家進入山西省一個縣,並了解該縣的交通狀況和發展情況。
  • 江西撫州的一個縣,人口39萬,有「千年古邑」之稱
    樂安是江西撫州的一個縣,人口39萬,有「千年古邑」之稱。樂安縣隸屬於江西省撫州市,位於江西省中部腹地,撫州市西南部,總面積2412.59平方公裡,轄9鎮7鄉、176個村,縣城區面積達11平方公裡,人口近39萬人,是中國生態旅遊大縣、中華民族文化生態名縣、全國綠色農業示範縣、江西十大特色美景縣、江西和諧平安縣、贛中地區極具投資潛力縣,有「千年古邑」之稱。
  • 山西的這座城,名人故居、皇帝曾兩次下榻這裡,你知道是哪嗎?
    山西的這座城,名人故居、皇帝曾兩次下榻這裡 ,你知道是哪嗎?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山西省的這麼一個城市——晉城。提到山西,可能我們首先想到的並不是晉城,但它默默無聞地承受了許多,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文化寶藏。就像生活中許多可能看起來不起眼的人,但人家背後的艱辛卻很少有人看到。晉城自古以來就是兵家的必爭之地,素有「河東屏翰、中原咽喉、三晉門戶」的美譽,這也足以看出晉城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 求雨臺,歐陽修曾在此為民祈雨(組圖)
    史料及民間傳說記載,這裡曾是大文豪歐陽修為官夷陵時,為民祈雨地所在。  當地村民,依然記得求雨風俗。求雨臺遠觀,未來這裡將成為宜昌的政治中心。  從宜昌規劃求雨臺公園起,三峽地理欄目就醞釀著去踏訪求雨臺。4月24日,我們在宜昌市文史專家、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張幫寸的導引下終於成行。  春雨淅淅瀝瀝下了一整夜,將城東大道兩旁的行道樹洗得油亮。
  • 山西省一個縣,人口超30萬,為「山西的東大門」
    山西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長城,與河北、河南、陝西、內蒙古等省區為界,柳宗元稱之為「表裡山河」。截至2018年,山西省共轄11個地級市。其中,就平定縣來說,人口超30萬,隸屬於陽泉市,地處山西、河北兩省的交界處,為「山西的東大門」。平定縣的縣城距陽泉市區9千米,距省會太原127千米。在歷史上,平定縣於北宋時期正式建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
  • 福建第一人口大縣:人口超210萬,是最早的泉州
    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即公元1682年,康熙皇帝任命明鄭降將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為收復臺灣做準備,施琅到任後夜以繼日的整船練兵,數月之間諸事齊備。1951年1月,劃晉江縣城區及城郊8鄉建立縣級泉州市,1958年、1971年又先後兩次劃晉江縣部分地區入泉州市。1971年晉江專區改為晉江地區,1985年晉江地區和縣級泉州市被撤銷,改設地級泉州市,晉江縣隸屬於泉州市。
  • 福建第一人口大縣:人口超210萬,是最早的泉州
    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即公元1682年,康熙皇帝任命明鄭降將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為收復臺灣做準備,施琅到任後夜以繼日的整船練兵,數月之間諸事齊備。公元1683年六月,施琅正式出兵徵臺,快速拿下了軍事咽喉澎湖,此後施琅一面招撫一面用兵。
  • 據說乾隆六次下榻於此縣,歐亞大陸橋交通樞紐城市,三路交通便利
    據說乾隆六次下榻於此縣,歐亞大陸橋交通樞紐城市,三路交通便利江蘇有上千年的歷史,處於長江三角洲地區,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城市,現在的發展,這裡也成為中國的華東地區最具代表性的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