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武中興或稱建武盛世,指的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
光武帝在位三十三年,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恢復和發展經濟。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對功臣賜優厚的爵祿,但禁止他們幹政。削弱三公,加重原在皇帝左右掌管文書的尚書之權,全國政務經尚書臺總攬於皇帝。在地方上廢除掌握軍隊的都尉,遣散地方軍隊,廢除更役制度,簡政減吏,裁併400多縣;經濟上解放生產力,曾頒布釋放奴婢詔令,規定殺奴婢者不得減罪,炙灼奴婢者依法治罪,免被炙灼的奴婢為庶人,廢除奴婢射傷人處極刑的法律。恢復西漢較輕的田稅制,實行三十稅一。組織軍隊屯墾。放免刑徒為庶民,用於邊郡屯田。下令度田、檢查戶口,加強封建國家對土地和勞動力的控制。文化上還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司馬光、梁啓超語)的時代。
由於以上種種措施,使東漢初年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人口增長的局面,因劉秀諡號為光武,所以稱此時期為光武中興。
上述百度詞條「光武中興」的名詞解釋,可以簡明扼要的概括為以下幾點:1,加強中央集權;2,控制政府規模、降低賦稅,以此來減輕民眾負擔;3,抑制豪族,解放生產力;4,鼓吹儒學,強化教育。
我們在開始正式的分析討論之前,先引入一個現代經濟學的概念「出清」,即供需平衡。
正如筆者在《王莽敗亡的原因不是推行新政操之過急,而是操之過緩》一文中指出的,王莽新朝垮臺的根本原因是水災造成的人口與糧食之間的供需嚴重失衡,而當積年累月的戰爭消滅了大量的人口之後,糧食和人口之間達到了新的平衡,用經濟學來說,即為「市場出清」。與此同時,耕地與人口之間則形成了新的不平衡,不過是人口不足,則耕地與人口之間有自然而然的「出清」需求,在社會經濟上表現則是人口增長,糧食產量增加,社會自然而然的趨於穩定。
縱觀整個中華帝國的「治世」與「亂世」的循環,都是完全相同的模式,秦到漢,新朝到東漢,三國歸魏等等,沒有任何的例外——只要市場出清後的統治者不胡作非為,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人口增長的局面是很容易達成的,而這也是漢初幾代統治者無為而治能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換句話說,光武中興最終達成的局面,與光武帝前面採取的措施之間關係並不大。當然,如果據此認為光武中興名不副實,肯定過於武斷了,現在我們逐一分析劉秀的施政措施的真實效果,然後再下結論。
首先,削弱三公,將權力歸於尚書臺,的確起到了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然而,光武帝的另外一個舉措,即恢復劉姓皇族的封國,又削弱了中央集權。眾所周知,西漢是封國制與郡縣制並存的統治模式,但從漢武帝實行「推恩令」開始,皇室的封地面積和人口都被逐步壓縮,到了王莽的新朝,完全式微。可是經過光武帝的措施,封國的數字大致維持在2,30個左右,但面積和人口在穩步增加,等光武帝去世之時,已經達到了100萬戶的水平,按照戶均5口計算,諸侯國的人口已經達到500萬之多。
其次,控制政府規模,降低賦稅,以此來減輕民眾負擔。控制政府規模最大的措施是光武帝在公元30年取消了四百多個縣,然而此舉的誘因是長期的戰亂造成的北方人口銳減,從而不需要這麼多地方行政官員,而不是自上而下的體制改革。當然,把稅賦恢復到漢初的三十稅一,還是實實在在地減輕了民眾的負擔。
最後,抑制豪族,解放生產力。熟悉東漢歷史的都知道,漢初的功臣勳貴中的絕大多數,在兩三代之後便泯然眾人,可東漢卻是門閥豪族全面崛起的時代,最初追隨在光武帝左右的那些家族,到了漢末仍然擁有驚人的財富、地位和影響力,比如竇家、馬家和南陽世家。
也就是說,光武帝所謂的抑制豪族完全是一紙空文!
最後一點,鼓吹儒學,強化教育。措施確實是有的,並且光武帝極力將自己的角色裝扮成「讀書人裡面的皇帝」,從而得到士族的衷心擁戴,後世的史家自然對此推崇備至,但對於改善國計民生來說,效果並不顯著。
綜上所述,「光武中興」的成就,絕大部分是「出清」的結果,而非光武帝統治政策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