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出清」的概念來看「光武中興」——名不副實

2020-12-05 歷史給人智慧
光武中興

光武中興或稱建武盛世,指的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

光武帝在位三十三年,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恢復和發展經濟。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對功臣賜優厚的爵祿,但禁止他們幹政。削弱三公,加重原在皇帝左右掌管文書的尚書之權,全國政務經尚書臺總攬於皇帝。在地方上廢除掌握軍隊的都尉,遣散地方軍隊,廢除更役制度,簡政減吏,裁併400多縣;經濟上解放生產力,曾頒布釋放奴婢詔令,規定殺奴婢者不得減罪,炙灼奴婢者依法治罪,免被炙灼的奴婢為庶人,廢除奴婢射傷人處極刑的法律。恢復西漢較輕的田稅制,實行三十稅一。組織軍隊屯墾。放免刑徒為庶民,用於邊郡屯田。下令度田、檢查戶口,加強封建國家對土地和勞動力的控制。文化上還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司馬光、梁啓超語)的時代。

由於以上種種措施,使東漢初年出現了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人口增長的局面,因劉秀諡號為光武,所以稱此時期為光武中興。

上述百度詞條「光武中興」的名詞解釋,可以簡明扼要的概括為以下幾點:1,加強中央集權;2,控制政府規模、降低賦稅,以此來減輕民眾負擔;3,抑制豪族,解放生產力;4,鼓吹儒學,強化教育。

我們在開始正式的分析討論之前,先引入一個現代經濟學的概念「出清」,即供需平衡。

正如筆者在《王莽敗亡的原因不是推行新政操之過急,而是操之過緩》一文中指出的,王莽新朝垮臺的根本原因是水災造成的人口與糧食之間的供需嚴重失衡,而當積年累月的戰爭消滅了大量的人口之後,糧食和人口之間達到了新的平衡,用經濟學來說,即為「市場出清」。與此同時,耕地與人口之間則形成了新的不平衡,不過是人口不足,則耕地與人口之間有自然而然的「出清」需求,在社會經濟上表現則是人口增長,糧食產量增加,社會自然而然的趨於穩定。

縱觀整個中華帝國的「治世」與「亂世」的循環,都是完全相同的模式,秦到漢,新朝到東漢,三國歸魏等等,沒有任何的例外——只要市場出清後的統治者不胡作非為,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人口增長的局面是很容易達成的,而這也是漢初幾代統治者無為而治能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換句話說,光武中興最終達成的局面,與光武帝前面採取的措施之間關係並不大。當然,如果據此認為光武中興名不副實,肯定過於武斷了,現在我們逐一分析劉秀的施政措施的真實效果,然後再下結論。

首先,削弱三公,將權力歸於尚書臺,的確起到了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然而,光武帝的另外一個舉措,即恢復劉姓皇族的封國,又削弱了中央集權。眾所周知,西漢是封國制與郡縣制並存的統治模式,但從漢武帝實行「推恩令」開始,皇室的封地面積和人口都被逐步壓縮,到了王莽的新朝,完全式微。可是經過光武帝的措施,封國的數字大致維持在2,30個左右,但面積和人口在穩步增加,等光武帝去世之時,已經達到了100萬戶的水平,按照戶均5口計算,諸侯國的人口已經達到500萬之多。

其次,控制政府規模,降低賦稅,以此來減輕民眾負擔。控制政府規模最大的措施是光武帝在公元30年取消了四百多個縣,然而此舉的誘因是長期的戰亂造成的北方人口銳減,從而不需要這麼多地方行政官員,而不是自上而下的體制改革。當然,把稅賦恢復到漢初的三十稅一,還是實實在在地減輕了民眾的負擔。

最後,抑制豪族,解放生產力。熟悉東漢歷史的都知道,漢初的功臣勳貴中的絕大多數,在兩三代之後便泯然眾人,可東漢卻是門閥豪族全面崛起的時代,最初追隨在光武帝左右的那些家族,到了漢末仍然擁有驚人的財富、地位和影響力,比如竇家、馬家和南陽世家。

也就是說,光武帝所謂的抑制豪族完全是一紙空文!

最後一點,鼓吹儒學,強化教育。措施確實是有的,並且光武帝極力將自己的角色裝扮成「讀書人裡面的皇帝」,從而得到士族的衷心擁戴,後世的史家自然對此推崇備至,但對於改善國計民生來說,效果並不顯著。

綜上所述,「光武中興」的成就,絕大部分是「出清」的結果,而非光武帝統治政策造成的。

相關焦點

  • 開心一笑:你沒聽說過,光武中興嗎,光武皇帝,用的就是中興!
    一、銷售甲:「我們摩託羅拉手機,是世界上最早的手機,產生於1972年,當時……」銷售乙:「我們的中興手機,比你們還早,誕生於東漢時期!」銷售甲:「吹牛吧,有證據嗎?」銷售乙:「有啊,你沒聽說過,光武中興嗎,光武皇帝,用的就是中興」二、魯提轄吃醉了酒,扯住鄭屠的脖子問道:「你這腌臢潑才,為何拘押金翠蓮」鄭屠道:「她,她,她買我豬肉,不給好評!」魯提轄大怒,一拳打在鄭屠眼窩,怒斥道:「你這病豬肉還敢要好評!你這注水肉還敢要好評!」
  • 光武中興——南陽的永久城市印記
    「光武中興」主題雕塑,由萬政集團董事長畢竟精心創意,由南陽雕塑院院長姚豐均主持設計創作,以鑄銅及優質玻璃鋼為材料,造型精美、線條流動,表現力簡潔而靈動,它以19米高、30米闊的大體量,準確生動地表現出東漢光武中興英主劉秀和二十八位功臣的情感靈魂,匡扶漢室、平定天下的英雄風採和精神。
  • 中國歷史上六大偉大「中興」,第五個勝過光武中興
    我國古代有著新朝為前朝修纂史書的傳統,史官們用如椽巨筆對前朝做出評價,在這過程中形成了「盛世」與「中興」的兩個觀念。「中興」指的是封建政權在經歷一段時間的衰敗後,由一位賢明的君主力挽狂瀾,使國家重新強盛起來。通俗點的意思就是國家被昏庸的皇帝禍害了,他的後任把爛攤子收拾好了,就是中興。
  • 如果不是慈禧光緒,清朝也不會實現在危亡時期的中興
    但是這個年號還沒來得及用,慈禧太后就聯合鹹豐的弟弟恭親王奕,也就是著名的「鬼子六」,發動了一場政變,幹掉了鹹豐臨終指定的輔政大臣肅順等人。這場政變就被稱為「祺祥政變」,也叫「辛酉政變」,因為1861年這一年是農曆辛酉年。之後,慈禧太后接受大臣建議,改元為「同治」。
  • 《光武中興》之二十九:劉秀勤勞不怠
    公主回宮向皇帝申訴,皇帝大怒,召董宣,要用竹扙打死他。董宣叩頭說:"請求讓我說一句話再死。''皇帝說:"你要說什麼?''董宣說:''陛下以聖德中興,卻縱容奴僕殺人,怎麼能治理天下呢?臣不須用竹扙,讓我自殺吧!''就用頭撞柱,血流滿面。皇帝令黃門太監拉住他,要他向公主叩頭謝罪。董宣就是不從。太監強行將他按跪在地上,壓他的頭。董宣用雙手撐地,始終不肯叩頭。
  • 金融五千年——《光武中興》
    《金融五千年》第二十二集《光武中興》,精彩內容如下:漢光武帝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公元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今湖北省棗陽市)人 [1] 。東漢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九世孫,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後裔。
  • 洛陽將拍歷史劇《光武中興》
    今年,我市將拍攝大型歷史題材電視劇《光武中興》。昨日,市委副書記劉應安會見來洛考察的該劇導演黃健中等主創人員。  《光武中興》主要講述漢光武帝劉秀領導義軍掃滅新莽、成功實現「光武中興」的故事。該劇總投資1億元,共50集,由市廣播電視臺、河南國之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北京天天潤澤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攝製。
  • 激進的王莽,溫和的劉秀:「光武中興」的成功與隱憂
    三、亂世之後的盛世——「光武中興」王莽改制的失敗為當時的中國國家機器按下了「重啟鍵」,固有的政治格局被徹底打破,劉氏宗族重新走上前臺。——《後漢書·光武帝紀》「光武中興」成功的關鍵,在於劉秀靈活的帝王平衡之術。他主導之下的改革摒棄了類似於王莽的極端做法,而是選擇了一種較為溫和的方式使得東漢社會上的各方力量得到平衡。
  • 光武中興 建武盛世
    指的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 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採取一系列措施,恢復、發展社會生產,緩和西漢末年以來的社會危機。
  • 清末同光中興,是清王朝的自我拯救還是迴光返照?
    內憂外患之下,清王朝腹背受敵,風雨飄搖。按照歷史以往的發展規律,清王朝恐怕撐不下去了,卻不曾料到,陷入絕境的清王朝,突然「谷底反彈」,迎來了一場「中興」。在中國史學界,主流聲音普遍認為「同光中興」並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中興,並將同光中興稱為「封建社會的最後一次迴光返照」,當人們談及封建王朝中興時,也極少會提到這次發生在清朝末年的所謂「中興」。回顧那段歷史時期,從表面上看,那個時候清王朝統治下的中國,確實具備了「中興」的主客觀條件。
  • 清末同光中興,是清王朝的自我拯救還是迴光返照?
    內憂外患之下,清王朝腹背受敵,風雨飄搖。按照歷史以往的發展規律,清王朝恐怕撐不下去了,卻不曾料到,陷入絕境的清王朝,突然「谷底反彈」,迎來了一場「中興」。因為這段時期正處於清代同治、光緒年間,故史稱「同光中興」。
  • 光武大道:起兵南陽定都洛陽 光武中興青史留名
    在這些名字中,開創光武中興的漢光武帝劉秀無疑是最閃耀的之一,位於伊濱區的光武大道就是為了紀念這位傑出帝王而命名的。  洛陽是著名古都,歷史上有100多位帝王曾經在此定鼎天下,他們或勵精圖治、縱橫捭闔,或鐘鳴鼎食、碌碌無為,千百年過去後留下了一個個或光彩或暗淡的名字。
  • 兩漢之交,群雄並起者數以百計,為何唯獨光武帝劉秀得以中興
    兩漢之交,群雄並起者數以百計,唯獨光武得以中興,有沒有內在理由呢?對此古人早已做了研討。光武得天下,是政治、軍事、個人才能各方面勝出的結果。一、聖清樂和,集大成者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
  • 洛陽市將拍攝大型歷史題材電視劇《光武中興》
    今年,洛陽市將拍攝大型歷史題材電視劇《光武中興》。昨日,市委副書記劉應安會見來洛考察的該劇導演黃健中等主創人員。  《光武中興》主要講述漢光武帝劉秀領導義軍掃滅新莽、成功實現「光武中興」的故事。
  • 漢光武帝中興
    因為劉秀的諡號是光武,史稱劉秀統治的東漢時期為「光武中興」。
  • 張榮華:「中興」之義及「同治中興」命名之非
    但這一鬆懈的定義只是為南宋君臣濫用此概念開方便法門。隋唐以前,對其涵義及使用有明確規定。唐宣宗時史官蔣乂,否認武則天之後繼位的唐中宗為「中興之君」,理由是「母后篡奪以移神器,賴張柬之等國祚再復,蓋曰反正,不得為中興」,隨即舉出簡潔的定義:「凡非我失之,自我復之,為中興,漢光武、晉元是也;自我失之,因人復之,為反正,晉孝惠、孝安是也。」
  • 張榮華:「中興」之義及「同治中興」命名之非
    「中興」一詞昉於《毛詩序》(《烝民》序:「美宣王也,任賢使能,周室中興焉。」),後來變成史書中的基本概念或史學關鍵詞。孔穎達說「中興之事,於經無所當也」,在儒家經典中不見有相關界定。研究者常用的定義出自南宋地方官吏王觀國《學林》卷二「中興」條:「中興者,在一世之間,因王道衰而有能復興者,斯謂之中興。」但這一鬆懈的定義只是為南宋君臣濫用此概念開方便法門。
  • 劉秀光武中興
    東漢的經濟水平、人口、文化,由此逐漸恢復到西漢強盛時期的水平,史稱「光武中興」。光武帝劉秀,也因此被後世認為是,歷史上僅有的幾個「千古一帝」。(圖源網絡,侵權必刪)
  • 輕賦薄稅 「光武中興」_新聞中心_洛陽網
    他深知經過連年戰亂,百姓已不堪重負,遂於在位期間,減輕農民賦稅負擔,致力於發展社會經濟,使百姓安居樂業,經濟日益繁榮,歷史上稱為「光武中興」。  古往今來,稅收減免政策都是根據社會經濟情況發展變化的需要而出臺,是國家幹預和調控經濟的重要手段之一。
  • 中國歷史上的盛世——光武中興
    「光武中興」或稱「建武盛世」」,指的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中興的由來】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奉行的是一家一姓的「家天下」制度。古代把一個姓氏崛起從而建立國家的過程叫做「興」,對於劉氏家族來講,劉邦建立前漢的過程叫做「興」,劉秀建立後漢的過程叫做「再興」,即第二次興起之意。劉氏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唯一的「一姓之再興」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