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們在縫紉車間製作玩具部件 記者黃中明 攝
「玉芳啊,我家地裡有點事,先走了啊!」話音還沒落,也沒等回復,年過半百的王世愛就一把抱起身邊的小孫子跑出廠房。這一幕發生在24日,商河縣玉皇廟鎮農村的豐盛工藝品廠,一家專門生產嬰幼兒毛絨用品的企業。有人說老闆陳玉芳太好說話、不會管理,但她知道:這就是農村,一個熟人社會,平時事兒多,但真正加班趕工期了都毫不含糊,甚至八旬老太都上陣;返鄉創業這麼多年,正是這群婦女、老人,幫她把年營業額最高做到了1500萬元。
如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陳玉芳盼望著更多在外受過專業訓練的打工仔返鄉,屆時企業管理和效益就不是這樣了……
不堪回首:
大學畢業進國企,賺的還沒農民工多
現代企業管理,陳玉芳當然懂,但她深知並不符合當下農村現實。1997年,陳玉芳從原青島建工學院畢業,被分配到老家商河縣一國企工作,負責紡織品設計和海外市場開拓,每月工資才180元,還不能參與福利分房。陳玉芳一幹就是3年,卻沒孝敬父母一分錢:「再看我沒上過大學的妹妹,在天津一紡織廠打工,每月工資1500元。」窮則思變,她與丈夫孫烽聖商量,必須辭職下海。
2000年,夫妻倆來到浙江台州一家嬰幼兒用品企業打工,工資2500元/月,普通工人才1500元/月,陳玉芳感覺自己的價值得到了認可:「我會英語、懂電腦,還能設計、做業務,外商拿一個樣品過來,我就能核算出成本,並立即報價。」
良好的素質甚至得到德國客商認可,動員她跳槽到這家企業負責採購,月薪5000元,這一薪酬在2003年不算低。只是剛出生不久的孩子還在老家,母子相隔千裡,每天都煎熬著她,就萌生了回鄉創業的想法:「那時候,我已對設計技巧、生產技術、銷售流程了如指掌,甚至積累了大量客戶資源,可以單幹了。」
「這可能是在外打工者的通病,在外千日好,總放不下那個老家。」如今已回商河老家創業的趙永文說,1999年他高中畢業後到青島打工,在海爾幹過售後;又到天津一家電氣公司,做過工人、裝配、銷售、車間主任,學到了很多技術,「還算混得不錯,只是在外混得再好,老家人看不到,又有什麼用呢?」
與趙永文一樣,孫烽聖也有這種最樸素的虛榮心:「回老家幹一番事業,父老鄉親們都知道,這是何等榮光。這種心理,很多在城市長大的人可能並不理解,但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人,或多或少總有這種情結,這就是農村人的宗族觀、榮辱觀。」
天壤之別:
在外創業被排擠,回鄉幹事熟人多
無論是陳玉芳、孫烽聖夫婦,還是趙永文,第一個創業地點都沒選擇在商河老家。「在台州,我們人生地不熟,就找了個合作夥伴,我負責生產和市場開拓,合作夥伴負責廠址和外部關係維護。」孫烽聖說。第一年合作很好,孫烽聖獲得十餘萬元分紅;但後來,合作夥伴又找了個負責人,負責原料採購、日常生產:「這就相當於他要架空我、踢我出局,再耗下去也沒多少意義。」他很知趣地退出了,就想回老家創業。
只是回歸要面臨諸多不利因素:首先,商河不是嬰幼兒用品生產基地,很多原材料要從南方採購,勢必要增加成本;其次,由於遠離中心環境,市場前沿流行趨勢很難第一時間掌握。不過回來也有很多優勢,比如勞動力價格低,南方工人1500元/月,2006年左右的商河還不到1000元,這對勞動密集型行業來講,至關重要。
分析利弊後,2006年,陳玉芳、孫烽聖夫婦毅然回來了,首先找地兒,老鄉政府附近有20多間房,1000多平方米,年租金才五六千元。2009年左右,隨著生產規模擴大,需要換廠址,政府部門又給協調了個5000平方米的大院,年租金只有2萬元,而正常價格得4萬元。再後來,自籌資金建多層廠房,又向親戚朋友們借了十多萬元。「試想,如果在外地創業,人生地不熟,哪有這麼便宜的地兒可以租?」陳玉芳說,再者,親戚朋友不能親自看到你幹的事業,僅憑嘴說,一般也不會把錢借給你,這就是返鄉創業的優勢。
2009年,趙永文也把自己的濟南華信自動化工程公司,搬回了商河縣玉皇廟鎮農村:「在濟南城區創業的3年間,搬了好幾次家,影響企業發展;搬回來後,地點固定了,才算真正大發展。」
另類老闆:
只要能把活兒幹好,並不嫌年齡大
目前,趙永文企業的產品已賣給三一重工、宇通汽車、中國重汽、中海油、齊魯石化、山東臨工、鄭州煤機等國內知名企業,還設計研發出全球首臺智能遠程控制混合氣體配比櫃,氣體配比精確度最高達到±0.001%,是行業普通精確度的100倍。
陳玉芳的企業沒這麼高大上,管理也很寬鬆,只要技術過關,加工產品合格,都可以來廠區上班。正因為如此,附近村民王世愛,甚至都帶著孫子來上班;還有一些老人,比如道口村的高翠英,已年過八旬,一輩子沒在工廠上過班,但耳不聾眼不花,也經常在趕工期時來幫忙,月收入1000元左右。
「有人說我管理太寬鬆,目前農村現狀,逼得你只能這麼做。」陳玉芳說,目前留守人員多為婦女、兒童、老人,自由散漫慣了,一旦管理嚴格,她可能就不給你幹了,損失的還是企業;另外,她發工資都是計件的,也不擔心員工偷懶。
目前,陳玉芳廠區僱用了150多名婦女,人均工資3000元左右,還有1100多名婦女散落在各村,其中老太太30多位,平均年齡達75歲,定期拿活兒回家幹,等幹好了再送過來。不過,陳玉芳也有清醒認識:「這種自由散漫的管理方式,註定不能適應現代市場競爭。」
「目前,國家提鄉村振興,首先得讓在外打工的人才回來建設農村,才能真正振興。」孫烽聖說,以商河為例,很多人都在南方企業打工,從事兒童用品生產工作,如果能回來,他就不用愁招聘不到合適人才了,產業也就振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