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7年,距離北宋滅亡已經20年,南宋小朝廷避禍江南,故土不再。
落日西沉,涼風瑟瑟。江南的一座庭院裡,一位老人落寞地望著北方,喟然長嘆,他想起了昔日繁華的北宋都城開封,那裡若還存在,此時茶樓酒店、街市攤肆、勾欄瓦子該是熱鬧非凡,各處的燈火開始點亮,整座城繁華似夢。
似夢,似夢。他喃喃地念叨著,胸口既悶且痛。那時開封的城市布局、熱鬧街市、繁華夜景、風物人情,若沒有人記錄下來,後世的人誰還會知道呢?
就是這一瞬間的念頭,成就了如今珍貴的文史資料《東京夢華錄》。
所謂夢華,是因為故土不再,都城已經被他人的鐵騎踐踏,所有一切,都只是憑記憶寫下來,就像一場舊夢。所謂東京,是因為北宋時的洛陽叫做西京,與此相對,開封也便叫做東京,又叫汴梁,汴京。
至於因一念所動,最終寫下這部筆記體散文的老人到底是誰,後世的爭議很多,有孟揆、孟鉞、孟景初、趙子淔等不同的說法,難以考證,我們唯一能確認的是,他自己署名幽蘭居士孟元老,是一個在京城生活了很多年的人。他在自序裡說道,小時候曾經隨當官的父親週遊南北,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來到東京,直到靖康之難後南下,在京都生活了二十多年,期間他醉心於觀賞盛典,遊玩各處,對東京可說是了解頗深。
《東京夢華錄》記錄了東京的城垣、河道、橋梁、宮室、官署、街巷、坊市、店鋪、酒樓,以及朝儀郊祭、時令節日、民俗風情、飲食起居、歌舞百戲,既宏大壯觀,又細節紛呈。其中最令人吃驚的,是作者對許多活生生的人名,記憶深刻,如數家珍。
一、《東京夢華錄》裡,記載了多少有名有姓的人
從卷一第三節「河道」開始,就有有名有姓的人物出現了。「從北次曰宣泰橋,次曰云騎橋,次曰橫橋子,在彭婆婆宅前……次曰太平橋,在高殿前宅前。」這一節裡出現了兩個人名。
卷二第二節「宣德樓前省府宮宇」,有車家炭行、張家酒店、王樓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鋪、曹婆婆肉餅鋪、李四茶食店等6人。第三節「朱雀門外街巷」,有劉廉訪、曲子張、明節皇后的住宅,還有張家油餅,共提到了4個人名。第七節「酒樓」,有曹門的蠻王家、乳酪張家,戴樓門附近的張八家,鄭門附近的河王家、李七家等等,共提到13人。
卷三第一節「馬行街北諸醫鋪」,有杜金鉤家、曹家(獨勝丸)、山水李家(口齒咽喉藥)等等,共有6個姓或名。
卷五第二節「京瓦伎藝」,提到有名有姓的名角,有近70人。
還有不少是綽號,比如饒骨頭(門僮),獨勝元(藥店),趙野人(藝人)等等。
全書,提到的姓、名或綽號,有近200個。
事隔二十多年,經歷了戰亂和朝代更替,孟元老不僅對近200人的姓、名或綽號記憶猶新,對與之相關的許多細節,也描繪得歷歷在目。
從上面的這些名字我們可以看出來,除了極少的幾個,單純只是人名,以他們的宅子來說明位置,其餘的,無一不代表著某個行業的品牌,或者是某一職業的佼佼者。這些行業,既有聽著就很誘人的小吃店、看著很高端的酒樓、分科較細的醫館藥鋪等服務業,也有好玩的勾欄瓦子。
透過這些名字,我們恰恰可以窺見當時各種行業的興盛,這些名字及所代表的一切,從一個側面見證了東京的繁華。
其中,代表餐飲業的姓名,有好幾十個,它們顯示著這一行業的發達。
二、一個名字,代表著一個餐飲品牌
東京隨處可見的,就是吃食。《東京夢華錄》裡提到的吃喝場所,不僅有高檔酒樓,還有各種小吃鋪、大排檔、流動攤點,更有夜市,遍布全城。至於吃的時間,很多店鋪五更就開始營業,夜市一般三更才散,有些甚至通宵營業。吃的東西那更叫一個琳琅滿目,酒店自不必說,光小吃就夠數的了,各種烤肉、湯羹、燉菜、熟食,飲料、蔬果,包子、煎餅、麵食等等,應有盡有,各種名字聞所未聞,但絕對一聽名字就能勾起饞蟲。
這麼豐富的餐飲,孟元老還能記得不少店鋪的招牌,可見那些店子必有特色,口碑在外,讓他印象深刻。
1、名字後面的酒樓文化
東京的酒樓到底有多少呢?孟元老在「酒樓」一節說道,大型的酒店有72家,大約相當於現代的星級酒店,其它規模稍小,大眾一些的,數不勝數。有一個叫九橋門街的地方,兩邊都是酒樓,樓上彩旗招展,都快把陽光遮住了。
其中,孟元老記憶深刻、以姓名為招牌的,有幾十家,從它們身上,不難看出當時酒樓的特點。
保證營業時間。不管颳風、下雨,還是冰雪天氣,不管白天、夜晚,還是凌晨,酒樓都會營業,這為東京住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意味著他們不管什麼時候,都可以呼朋喚友,好好地撮一頓。金梁橋下的劉樓,曹門的蠻王家、乳酪張家,鄭門附近的河王家、李七家等等,都是通宵營業的。
講究菜品特色。像州橋炭張家、乳酪張家,他們稱自己的菜品為「茶飯」,孟元老列舉它們的茶飯種類就有54種,沒有列出來的就不知道有多少了。這兩家店都不提供外賣,只外售醃藏的蔬菜。
很多店會主打地域特色的菜系。有些店北方菜做得極好,比如李四家的飯店,段家的燜煮食品,石逢巴子。有些卻更擅長南方菜,最有名的,是寺橋的金家店,九曲子的周家店。很多南來北往的生意人,乾脆自己不開夥做飯,都在這些店子吃。
重視服務質量。仍以州橋炭張家、乳酪張家為例,他們「茶飯」名單上的菜品,是隨時都有供應的,絕不會出現因客人太多,賣空了的情況。對菜品的烹飪方法,如果客人有不同的要求,也會一一得到滿足。
這些酒店裡跑堂的夥計,要把每一桌客人的餐單記牢,傳達給廚房,在上菜時,他們左手和小臂上託著三隻碗,右臂從肩到手掌共擺放了近二十個盤、碗,逐一分發到每桌,絕不允許出錯。
至於餐飲器具,也極為講究。碗一般是上等琉璃做成的淺碗,叫做「碧碗」,也叫做「造羹」。盛酒器一般是銀制的壺和杯,就算是窮人家來賒酒,他們也不願意丟了品味,會用銀壺盛著送上門去。
酒店還會根據時令變化,來投顧客所好。譬如四五月份時,他們會煮青梅酒,重陽節時,會用菊花紮成門戶的樣子,元宵前後,會掛上各種別致的燈。
很多大廚名動京城。酒店裡掌勺的大廚,有一個很有趣的稱呼,叫「茶飯量酒博士」。東京會製作極上乘的菜餚,吸引達官貴人來消費的的廚師們,排第一的,是一位姓白的廚子,及住在城西安州巷的張秀,其次是住在保康門的李慶家,東雞兒巷的郭廚師,曹門磚筒的李家等等。這些有名有姓的廚子,何嘗不是酒店的活招牌。
2、名字代表的誘人小吃
東京城的餐飲,除了酒店,另一龐大的體系就是小吃了,既有上規模的小吃店,也有連片售賣的小吃攤,還有可以隨處移動的小吃點或小吃擔,這就使得它整體比酒店規模更大,無論是街頭巷尾,橋頭門洞,還是繁華鬧市,偏遠郊區,比比皆是。夜市也極為熱鬧,馬行街與州橋的夜市,地處鬧市,天天車水馬龍,通宵達旦。
東京的小吃,有各種肉類、生鮮、燒烤、時蔬、包子、餅、面,還有果品、甜品、冷飲、茶水,品名數十數百種,在這裡無法一一列舉。小吃也可能隨著季節更替而變化,簡單舉個例子,農曆六月時,各種解暑食品最受人歡迎,像各種瓜果、冰雪涼水荔枝膏、冰糖綠豆、細索涼粉等,隨處可見。這類小吃基本是用青布傘遮陽,當街排開床凳售賣,盛放這些食品的,也多是銀制的容器。
那些有名姓的店招,更是代表了小吃店的特色。
主營肉食的店
從朱雀門到龍津橋,就是夜市一條街,這裡賣水飯、烤肉、肉脯、野狐狸肉、雞肉乾等的店鋪,應有盡有。從《東京夢華錄》的記載看,梅家店和鹿家店就是主營肉食的,主要菜品有熟的鵝、鴨、兔、鱔魚、以及包子雞皮、雞雜等,每一樣的價錢都不超過15文,裝在梅紅色的小盒子裡出售。
瓠羹店
所謂瓠羹,是用葫蘆類的瓜果做成的菜餚或食品。孟元老提到的瓠羹店,有位於大內西右掖門外街巷的,史家瓠羹店,他說那是京城內獨一無二的,還有大內前州橋東街巷的賈家瓠羹等。
瓠羹店往往五更就開門了,用蠟燭來照明,除了主營瓠羹外,也賣主食,比如米飯、粥、點心等,有時也賣炒肺和灌肺,甚至會有洗臉的熱水,煎制的湯、藥茶販賣,所有餐食的價格不會超過20文。
瓠羹店的門前,總是用枋木,或圖案式的柵條,搭建牌樓式的棚架,上面混雜地掛著二三十個,已經殺好了的半邊豬或羊。臨街一面的窗戶,裝飾著五顏六色的彩絹,叫做歡門。店門口總是坐著一個小孩,俗稱「饒骨頭」,可能相當於今天的門僮或迎賓先生,可見,當時的服務夠周到細緻,理念已經很先進了,搞不好這饒骨頭,正是如今餐飲業門僮的祖師爺。
餅店
餅店一般有兩類,一類是賣油炸或油煎的餅,一類賣燒餅。油餅店還兼賣饅頭、糖餅,或裝盒,或盛在盤子裡。燒餅店會賣門油、菊花、寬焦、側厚、滿麻等等品種。燒餅店的工作分工合作,往往三五個人圍著一張桌子,分別有人擀麵、切分麵團、捏花邊、烤燒餅。
最有名的餅店,是武成王廟前的海州張家,皇建院前的鄭家,生意好到要同時使用50多個烤爐。武大郎的燒餅挑子跟這一比,簡直不要太寒酸。
雞頭店
寫下這個名字,就不得不感嘆,宋人的吃,真是包羅萬象,沒有什麼是不喜歡的。
《東京夢華錄》裡提到,雞頭店生意最好的,是梁門李和家,銀皮、肉嫩,其它任何家都比不上。很多皇親國戚、達官顯貴都在這裡採購,用金盒裝著帶走,絡繹不絕,李和也優先滿足他們的需求。賣給士大夫和普通百姓的,十文錢一包,摻一點麝香,用小片的荷葉包著,再用紅色的細繩綑紮,也自有一番風味。
活躍於過去時空的這些名字與綽號,讓孟元老念念不忘,也彰顯著東京餐飲業的興盛。它們代表著的品牌,貫穿著以顧客為上,注重營業時間、店堂服務的經營理念,同時也顯示著食品種類的豐富,口味的獨特,製作的精良,凸顯出北宋飲食文化水平之高,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北宋經濟的繁榮。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