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發現|音樂人肖煜光:納西文化的誤解與自信

2020-12-18 鳳凰網房產

來源: 鳳凰網

鳳凰網 作者陳維 謝婉銀

#本專題由華僑城·玉龍山下特約製作#

壯美麗江。/攝影師 和照

44歲的肖煜光不喜歡別人還叫他「歌手」。他對自己的定位一直是唱作人或音樂人,現在官方身份是麗江青少年宮主任,工作之餘做的還是自己最喜歡的音樂。

16年前,一張納西話的流行音樂專輯《納西·淨地》橫空出世,發行量達創紀錄的16萬張。肖煜光也因此紅透麗江,城市鄉村,童叟皆知。走紅之前,他的職業「令人不可思議」:廚師。

從少年時期對母語的不自信,到後來因此而自豪,肖煜光身上發生了很多故事。《納西·淨地》的成功更像是一次蓋章,敲定了他後面幾十年的人生重心。

成名至今,雖然身份屢有轉換,但都暗藏一條主線:傳播母語。

現在他除了繼續做音樂,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培養納西族的孩子們,熟知母語,且引以為豪。他覺得,文化就該自信。講到興奮處,隨手操起吉他,來幾句納西語版的《沉默是金》。流行與原生態碰撞,別具韻味。

躬耕多年,他最驕傲的「作品」是在四川音樂學院附中就讀作曲專業的17歲兒子,也常回味父子二人在家琴瑟和鳴的日子。深究其中,這種氛圍在這個家族並不鮮見,從爺爺到父親,再到肖煜光,琴棋書畫從未間斷。

手機裡的兒子是肖煜光的驕傲。/《麗江讀本》記者吳鵬 和雪婷攝於2017年

這種「全能」在與其聊天的兩小時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民族歷史、民俗文化、藝術宗教,肖煜光都能說出個子醜寅卯,而且他在書法和繪畫上也造詣不淺。好友和照笑談,發生在肖煜光身上的這種現象在麗江已非常普遍,這也是麗江文化的一個迷人之處,「很多麗江人,在三四十歲後,總會在某個領域有所追求並有所成」。

肖煜光的書法。/《麗江讀本》記者吳鵬 和雪婷攝於2017年

在肖煜光眼裡,麗江文化底蘊深厚,深藏於市井之間、素人之中。他講了個故事:接受採訪前一天,與朋友家中聚會,從坐下到離別,都在談論麗江文化。除了他,席中人有公務員、上班族、家庭主婦。

這樣的氛圍並不僅存於他的圈子,幾乎瀰漫在每個納西族家庭之中。

這就是麗江。

當我們問及麗江近年負面纏身,肖煜光認為,麗江從邊陲小鎮到網紅城市,這些是成長的代價,當中也存在不少誤解。「這些事在很多地方都有,但只是因為這裡是麗江」。但這些並不會影響麗江和麗江人的美,「我很愛我的家鄉」。

肖煜光聊到興奮之處,會隨手拿起旁邊的吉他演唱。/謝婉銀 攝

腳跟腳、手牽手地傳承

Q:討論文化這種氛圍是在你的圈子多一點,還是麗江人都這樣?

A:你去忠義市場隨便問一位穿著納西族服裝的老媽媽麗江哪裡好玩,她像導遊一樣講得好。大家都在這樣一個文化當中,我們很熱愛自己的民族,但由於時代在進步,文化也在不斷融合。從遠古到現代社會,麗江完整經歷了社會發展全過程,納西族也吸取了每個時代文明中最好的東西。

大家都知道徐霞客來過麗江,跟木氏土司木增是好朋友。在交往過程中,徐霞客還把內地不少文化大家介紹給木增。其實,木增的祖先木公土司也與中原名士楊慎(升庵)等有書信、詩文交往。在木氏土司時期,與中原文化的交流代代相傳,所以,好幾任木氏土司的漢學功底和文學水平都相當高。清朝雍正元年改土歸流以後,這種情況也存在於民間,就像我們納西話說的,腳跟腳、手牽手地傳承下來,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思維。

比方說我的爺爺,他在世時會寫書法、吹口琴、養花、做樂器、拉胡琴。這些都是優秀的傳統文化。

納西族是一個特別善於學習的民族,他們很熱愛文化,知道文化的美並願意傳承。就拿現在麗江市青少年宮來說,好多小朋友在學納西古樂。

另外就是一些中原地區已經失傳的樂器,只有納西族把它保留了下來。比如波珀(音譯),形似豎笛,有300多年歷史;還有納西曲項琵琶,比漢琵琶更大,全長約1.1米,保留著古老的形制。諸如此類,還有很多。

解放以前,有地位、有功名的人才有資格彈奏納西古樂,普通老百姓是玩不起樂器的,但現在麗江每個村子基本上都有一個古樂隊,農閒或豐收的時候,村子裡的音樂和打跳就起來了。麗江的生活節奏很慢,不像大城市那樣繁忙。在這樣休閒的狀態中,大腦就會多一些思考和領悟。

我們很喜歡這樣的生活,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解釋了為什麼古城裡的房子大部分都不是納西人在住。納西族的人並不是沒有做生意的才能,但我們這一代的工作和生活重心並不在這一點,很多人都把古城的房子出租,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所以古城裡90%都是外地人在經營。

麗江歷來就是商業重鎮(小標題)

Q:嗯,其實早在馬幫時代,麗江就是商業重鎮,納西族人是很有生意頭腦的。但現在人們喜歡批評古城的過度商業化,你怎麼看?

A:民國時期,麗江商業史上曾經有四大家族——習、王、李、賴,他們的商號最遠做到了尼泊爾、印度。古城的四方街就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四大家族發跡以後也為麗江做了很多類似修橋鋪路的善事。

抗戰勝利以後,進藏的馬幫就慢慢少了。大概在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初期,馬幫就逐漸消失了,麗江也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邊陲小鎮,很少有人知道。

那時候的麗江很安靜,也很閉塞。

整個3.8平方公裡的古城,誰家的孩子考了幾分,被父親打了一頓,幾條街的人都知道。那時候古城的河水清澈見底,掉根針下去都看得見;我們小時候穿著塑料鞋踩水,趴在汽車內胎上從大水車站一路漂流,太好玩了;梨花從灰瓦牆裡竄出來的季節,經常能聽到悠悠的古樂聲。

後來旅遊發展起來,古城自然變得熱鬧了,客棧、茶葉店、銀器店、酒吧越來越多,古城再次變成了一個商業重鎮。其實,它本來就是這副模樣,只不過現在商業味道更濃了一點。這一點,我認為也屬情理之中。可能只是因為麗江太出名了,外界對我們的要求太高。而我們的弱項和短板是旅遊產品的嚴重同質化問題和缺少麗江特色產品。

不管任何時候,我們最希望做的是,把麗江的美告訴大家。麗江人很好客,我們展開雙臂擁抱每一個人,這就是我們的態度。

人人都喜歡麗江的這種靜謐之美。/圖源網絡,如侵刪

納西族音樂美在哪裡

Q:麗江的音樂很出名,我指的不是那些商業味很濃的歌曲,能給我們講講嗎?

A:麗江的音樂有好幾種,我主要想講原生態的音樂。它是即興的,沒有固定的詞,很有意思。

比如對你的第一印象好,但不會明講,這裡面有好多修辭手法,有借喻、有比喻、有暗喻,有排比,各種方法,都是用母語來講的。

美在什麼地方?我們有一個古老的民歌叫《谷氣》(音譯,眾多古老的納西族民間敘事長詩以及東巴經典籍,在民間均以谷氣調為演唱母本,,是納西族最古老的民間曲調,有「悲痛吟唱」之意),旋律變化多端,有獨唱,也有對唱。

談情說愛、婚喪嫁娶都可以唱,但歌詞要變。我們祖父祖母輩以上的納西族人表達愛情都是用歌對出來的,你不會唱歌怎麼辦,就請人去唱。但被請的這個人就不能用第一人稱來唱,要不然就容易產生誤會。

還有一個很經典的故事。有一天在四方街,有個中年人聽說某個村子裡的一位民間老藝人谷氣唱得相當好,就有心去挑戰。兩人對歌到差不多晚飯點,中年人覺得雙方平分秋色,就轉身回家吃飯。但在回家的路上,他越回味歌詞,越冒冷汗,發現老人的歌詞每一句都在影射和調侃他,委婉地挖苦他、諷刺他。這樣的音樂就很美。

經過採風,我發現唱谷氣唱得最好的應該是牧羊(馬)人,因為他只在孤獨的時候即興而唱,唱給大山、河流聽,可以毫不拘束地唱,因為家裡不興唱情歌,在山上就可以完全釋放。除此之外,他們還會葫蘆絲、豎笛。

這種音樂比一些流行歌曲複雜多了,有頂針句(類似於成語接龍)、有排比句,還有字數限制,還要達到音樂的意境,沒有很深厚的民族文化功底是唱不出來優美的曲調。所以,美就是美在這些地方。

之所以這樣,和納西族的成長經歷有關係,它是一個在多個強大民族夾縫中求生存的民族。因此,用歌聲來抒情的時候比較委婉,百轉千回,有很多修飾音。如果是祭奠亡者,旁邊聽的人還感同身受,跟著流淚;有些歌曲就是要跟牛馬在一起時唱,人與自然相當和諧,所以我們的原生態音樂種類很多。

現在城市發展了,又有了「熱美」藝術節,當天每個村的人就組隊出來進行歌舞比賽。(「忍(熱)美磋」是納西族在喪葬儀式上唱跳的一種古老歌舞,為亡者驅邪祈福。)

熱美藝術節已形成了老少傳承人齊上陣的局面。/圖源網絡,如侵刪

麗江的音樂也同樣有每個時代的烙印。比如新中國成立後,紅歌就比較盛行;改革開放後,港臺音樂就傳進來,比如張國榮、張雨生、齊秦這些明星的歌。實際上,我最早的音樂啟蒙是漢族音樂,不是納西族音樂,我還會唱粵語,還唱得相當標準。

但這個時期也是民歌的一個尷尬時期,出現了斷檔。新的文化進來,傳統的音樂教育又跟不上,唱民歌被認為是很落後的一件事。當時,我們很羞於唱納西族歌曲,老師叫回答問題,我們操著納西腔,又不會講普通話,漢族的同學就笑,越笑我就越自卑,當時對納西話都有點不認同了。

但上了高中,到了昆明後才發覺,我們的母語這麼美,尤其用母語來唱流行歌是特別酷的一件事,大家雖然聽不懂,但都很喜歡。

我們之前很少有納西族的流行音樂,後來我和朋友就用「原生態+流行」的方式做了《納西·淨地》這張專輯,這在納西族音樂史上算得上是一個裡程碑式的作品。因為原生態音樂的節奏很鬆散,但流行音樂的節奏就卡得很死,所以我們就揉合在一起來做。

效果奇好,下至3歲的娃娃,上至90歲的老人,都喜歡聽。第一次5000張,一個星期搶完;開演唱會萬人空巷,樹上都爬滿人。我最開心的是,那些原本不會講納西話的小朋友為了學歌,重新又學母語了。

我們曾經還用納西話給《唐伯虎點秋香》配音,非常有趣。

那時候,麗江的音樂就很豐富了,整個雲南都震驚了。麗江一年有10多張原創專輯出版,當時也湧現出來好多歌手,當地政府部門也相當支持。

這個階段完了以後,隨著麗江旅遊越來越火,雲南和全國各地的歌手都來麗江古城裡的酒吧駐唱。但我們本地音樂的營銷手段,反倒不如他們,因為淘碟的店裡就天天放他們的作品,來來往往的行人都是很被動地接受他們的音樂。

麗江本土歌手的作品反而推廣得不多。所以,這幾年就又稍微冷下來一點,但我們的創作熱情還是不變,每年還是有近四五十首作品出版。

最重要的是把傳承氛圍做起來

Q:納西族音樂在孩子們中間傳承得怎麼樣?

A:現在好多小朋友會英語、會普通話,卻不會講納西話。因此,用音樂來傳承母語,就成為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責任。

所以,古城區教體局在每年「六一」兒童節持續組織開展了納西娃娃合唱節,合唱的主歌都是母語歌曲,近幾年的主歌都是我和楊一紅老師創作的。

為什麼要搞這個合唱節?除了傳承母語,還有個原因是想提高娃娃的音樂素養。

這些小孩子要進合唱團,必須具備兩個條件:音準和節奏感都要好。進團後就開始接受訓練,慢慢就開始做音樂。

像納西古樂,我現在跟學校合作,只要有喜歡古樂的小朋友,麗江市青少年宮都派老師過去。老師就因材施教,按個人興趣和特長分別學笛子、二胡、琵琶等,就組合起來一個古樂團。

還有民歌傳承班,我們請來資深的非遺傳承老師來教,娃娃唱民歌,把優秀民族文化傳承下去。

少數民族的音樂很美,你早上起來聽一個馬頭琴,內心都是很舒服的。中國56個民族的音樂都有非常棒的地方,現在有些民族的音樂做得比較好,但納西族音樂推廣確實很難,因為人數太少了,而且沒有專業推廣機構。當然,我們在創作上也要更加努力。

我們現在的任務就是要把麗江的音樂做好,讓全國各地的朋友們都看到麗江的美,看到麗江的音樂有這麼豐富的旋律和內涵。那我覺得我們這一代人的初心和使命就完成了。當然,工作中也不需要刻意地去突出自己,但是要把這樣氛圍做起來。

肖煜光給學生們上課。/《麗江讀本》記者吳鵬 和雪婷攝於2017年

Q:這些學生來音樂,是父母要求來,還是自己主動來?

A:都有,但現在進我們合唱團,想走後門都難。由於場地和師資力量所限,我們的童聲合唱團基本上在80人左右。但我們招生的兩個條件是始終不變的,就是音準和節奏感。

Q:納西音樂為什麼這麼難推廣,和語言的普及度有關,還是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A:音樂沒有國界,我唱一首納西歌,你肯定會被我徵服。但為什麼難推廣?除了我之前提到的缺乏專業營銷團隊外,最根本的問題是缺少了一些音樂性、時代性和流行性。跟時代脫節,就是一種落後的產品,不會符合現在人們的審美。

所以,我的理念就是:不僅要去田間地頭跟老藝人去學習,而且還應該去做這個時代的音樂,民族的音樂元素,加上時尚。我想,這樣的音樂在現代舞臺上就能絢麗地展現出來。

其實就一句話,用現代的方式去傳播民族的文化。

另外說一下傳承的方式。就像納西古樂傳承,學習古樂的人並不全是音樂學院畢業的,各個職業都有,但他們由於熱愛,所以利用自己閒暇的時間學習古樂,學習完了,還在一起喝喝茶,吃吃飯,做個交流。就這樣,音樂是在很輕鬆的一個狀態裡傳承下來的。

麗江文化的誤解與自信

Q:最後聊聊納西文化,人們有哪些誤解?要怎麼真正認識它?

A:東巴文化是納西文化的重要代表。很多人都知道,東巴文化有著名的三部史詩:創世史詩《崇搬圖》(創世記)、英雄史詩《董埃術埃》(黑白之戰)和《魯般魯饒》。

《創世記》講述了我們納西族是怎麼來的,這裡面有很多精彩的故事,都是用象形文字寫的。說個題外話,很多人認為東巴就是一個祭司或巫師,這是很片面的,東巴其實是一個全能的智者,是納西族的高級知識分子,包括給人和物取名、測算婚喪嫁娶的日子,都由東巴來做。

《魯般魯饒》講的就是殉情的故事,這是納西族在特定時期獨有的文化,和現代社會一些年輕人跑來玉龍雪山或虎跳峽自殺完全是兩回事。現代社會裡,納西族也很少再有這種現象。

在東巴文化裡,殉情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最終的歸屬是玉龍第三國,這是一個沒有煩惱哀愁,擁有最美愛情、能夠心想事成的自由、幸福國度。男女雙方殉情前還要按照規矩準備好多東西,要在特地的地方去殉情,殉情以後,只有依靠東巴舉行「祭風」儀式超度,才能去到最好的國度。

《黑白之戰》也是一個很悲壯的故事,兩個部落之間的戰爭。以《黑白之戰》為背景誕生的民樂就叫《白沙細樂》,這是一部大型套曲,集歌、樂、舞於一體,為超度亡靈之安魂曲。我倒是有個夢想,就是把它改成交響樂,能不能實現不敢說,只是覺得這個音樂太美了。

其實,直到現在,外界對納西族的文化還是有所誤解,比如殉情,比如走婚。

現在麗江知名的民族樂舞演藝,我覺得整體很棒。但這裡面也有對文化誤解的細節問題,還需改進。

摩梭人對愛情是很忠貞的。解放以前,雖然沒有嚴格的婚姻法來約束,但他們並不是非常輕易的走婚,就算男女雙方有意,但還是要交往相當一段時間才能走到一起,不是說今晚一認識就開始「走」了,沒有這回事。另外,血緣關係、家庭背景等等,也是走婚需要充分考慮的因素。不負責任的隨意之人,會遭全村人的唾棄,很犯忌諱。

所以,不管是殉情還是走婚,都是很有規矩、很嚴肅的。每年麗江導遊上崗之前都要上文化課,我就是其中一個老師,我也在澄清這件事。現在很多外地導遊不懂納西族的文化,在那裡亂說。

身著傳統納西服裝的麗江阿媽。/《麗江讀本》記者和雪婷 攝

要認識麗江,首先必須要認識麗江的文化,才能融入進來。就算你在這裡待七八年,只是做生意或忙於生計而沒有融入進來,那你就不能真正感悟到麗江最美和最精髓的東西。

當然,麗江也不是十全十美,我們自身也有一些需要拋棄的陳規陋習和跟不上時代的「亞文化」,但更多的優秀民族文化值得進一步保護傳承和發揚光大。比如,最有代表性之一的就是殺豬飯,最好玩了。朋友家殺年豬,我們帶一點實惠實用的酒茶略表心意就可以了。白天燒烤,晚上喝酒。我還可以帶朋友去,主人非常歡迎,給你敬酒,給你最好的肉,麗江人是很好客的。這些都是人情味。

所以我覺得媒體不需要刻意去說麗江的好或壞,把實際情況說出來就好了,我們都很愛麗江。在麗江,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心中嚮往的那片樂土。

還是那句話,我們要有文化自信,要有「納西族的文化就是很棒」的意識。

我去怒江採風時,傈僳族人民跳起葫蘆笙的時候,他們也很自信,雖然山高坡陡,但這並不影響他們對生活的樂觀,他們的內心很乾淨。而且大部分傈僳族群眾都能用心靈唱歌,這些沒有受過正規音樂教育的人,唱和聲唱得相當好,就像那些「唱詩班」一樣,唱的都是天籟之音。

(感謝麗江讀本對本專題採訪提供的大力支持)

相關焦點

  • 納西音樂,何時把耳朵叫醒
    ——編 者   氛圍濃厚  納西族原創音樂人超100人,每年原創問世歌曲100多首  古城博物院民族文化藝術研究所所長肖煜光在辦公桌旁擺了一把吉他,「工作累了,或者腦子裡突然冒出一段不錯的旋律,我就彈一彈。麗江是個慵懶的城市,有藝術想像的空間。」
  • 納西音樂被酒吧喧囂蓋過 尋找民族音樂新生
    其實,在麗江,還有一個鮮為人知、人數龐大的音樂人群體——他們是土生土長的納西族,堅持結合民族文化與流行元素來創作,試圖賦予納西民族音樂新的生命。只是,「酒吧街」的音響常常將他們的歌聲蓋過。氛圍濃厚納西族原創音樂人超100人,每年原創問世歌曲100多首古城博物院民族文化藝術研究所所長肖煜光在辦公桌旁擺了一把吉他,「工作累了,或者腦子裡突然冒出一段不錯的旋律,我就彈一彈。麗江是個慵懶的城市,有藝術想像的空間。」
  • 納西音樂何時把耳朵叫醒 酒吧喧囂蓋過本土歌聲
    氛圍濃厚納西族原創音樂人超100人,每年原創問世歌曲100多首古城博物院民族文化藝術研究所所長肖煜光在辦公桌旁擺了一把吉他,「工作累了,或者腦子裡突然冒出一段不錯的旋律,我就彈一彈。麗江是個慵懶的城市,有藝術想像的空間。」
  • 納西古樂元素,在麗江本土流行音樂創作中的實踐探索
    一、納西古樂特徵   納西古樂是納西族文化形態當下存在的重要載體,是納西族重要的文化體現。從現代大眾的視野重新審視納西古樂,其有曲目老、樂器老、樂人老三個主要特點。   曲目老。  從表面上看,當下麗江整個音樂創作環境是非常好的,本土音樂人不斷的致力於地方民族音樂的創作,另外隨著旅遊的發展,大量的外來音樂人來到麗江,大量的音樂形式也湧入麗江,使得麗江的音樂生態環境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不同風格的音樂在麗江都被接納,一方面多元化的音樂生態環境讓音樂創作有了較好的創作靈感,另一方面多元化的音樂也不乏「俗氣」的音樂形態在影響著麗江音樂文化生態及麗江音樂文化形象
  • 重新發現|攝影師和照:麗江就是「古時候的中國」
    家鄉的山水「儘管沒有經驗,但拍完後發現,自己可以走這條路。」《宣科》之於和照的意義還不止於此,某種程度上,這部紀錄片也讓他開始重新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和反思自身的缺點,「拍人,比拍景更有挑戰性。」相較於宣傳片,紀錄片最大的。魅力在於不可預知性,沒有人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這些年,他還拍攝了記錄麗江足球少年的《加油,麗江》,以及關於一個麗江年輕人奔赴日本學納西古樂樂器的精彩故事。
  • 納西情歌
    著名青年歌唱家、解放軍二炮文工團副團長陳思思近日發布了最新單曲《納西情歌》,一直致力於民歌改革、民歌創新的她在這首作品上,除了保留傳統納西族民歌元素外,更是大膽的融入了許多流行與時尚的全新概念,使得整首歌曲即秀美又生動。
  • 麗江《納西創世紀》文化體驗中心揭牌成立
    這標誌著麗江傳統民族文化依託現代科技手段,正在以新穎生動的表現方式展示和傳播到大眾眼前,開創了「文化+科技+旅遊」的特色文化產業新模式。《納西創世紀》民族文化體驗中心,是麗江玉緣文化旅遊公司重點投資的首個文旅項目。項目總投資近億元,佔地5000平米,歷時三年建設完成。是國內首個高端化、特色化的大型科技文化體驗展館。
  • 東寶仲巴·呼圖克圖委員:建立納西文化保護區
    納西文化是納西族歷史文化的核心內容,是納西族的大百科全書。納西象形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近年來,納西文化傳承者逐年減少,納西族地區的納西文化活動也逐漸消失,納西文化的搶救、保護和傳承日顯迫切。   東寶仲巴·呼圖克圖委員說,經過多年努力,麗江納西文化保護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制定了《雲南省納西文化保護條例》,建立了納西文化研究院。2003年,納西古籍還被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 披星戴月的阿雲——納西女子復古潮流背後的製造者
    1941年,俄國人顧彼得在《被遺忘的王國》一書中感嘆納西女人的勤勞。那時,麗江古城是納西人安居樂業的家園。2020年,當人們紛紛惋惜納西文化式微之時,我們在一間隱匿於世的服裝店裡遇見了一套傳世百年的納西服飾。通過這套能勾起每個麗江人腦海深處最親密記憶的納西服飾,我們看見了城市精神與民族文化還在緩緩流淌,未曾停息。
  • 中國好聲音納西女兒獲肯定,傳承納西古樂,把最美的麗江描繪給你
    顏值與實力並存的吉薩莎瑪帶著麗江特有的納西語、小橋流水、玉龍雪山、納西古樂,篝火打跳,登上了《中國好聲音》的舞臺。聽到這些誤解,其實我有些難過,這次我要用不一樣的歌聲,把最美的麗江描繪給大家!」吉薩莎瑪的出生地「激沙沙」還是非常美的。「激沙沙」是麗江當地納西語中的地名稱謂,納西語中水叫「激」,房屋也叫「激」,「沙」有鎖的意思,「激沙沙」連在一起含義為「水與房屋相互依存的地方」。
  • 雲南日報:原生態文化 交融與突圍
    原標題:原生態文化 交融與突圍 勇於革新浴火重生 劉薇薇 如果說是「酒吧街」的音響常常將納西原創音樂人的歌聲蓋過,那還不如說,是納西音樂本身的聲音還不夠響亮。
  • 蔣艾伶:一字千金的納西象形文字
    作為納西象形文字,它或一字一物,或一字一事,或一字一意,兼備表意和表音兩種成分,詞語豐富,能表達細膩的情感,記錄複雜的事件,更能賦詩作文,至今還在納西人民中使用。李霖燦先生說:「納西族的東巴文及納西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系統中,只能算是泰岱、華嶽旁的一個小丘,長江、黃河沿岸的一股細流,但是這座小丘、這股細流卻自有其獨立的精神和發生的源泉,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 納西古樂
    麗江納西古樂是人類共同的珍貴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音樂活化石,在中國乃至世界音樂研究領域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它不僅在中國和世界文化發展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而且還將在今後的民族文化發展中繼續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居住在中國西南,雲南省西北部「三江併流」地帶的麗江納西族,是一個熱愛自然、熱愛生活、能歌善舞、最富音樂天賦的民族。
  • 初遇麗江,情迷納西
    後來,看了曉靜姐姐的《納西小鎮》,文字間的迷離情懷,麗江那座古城的誘惑,劇情的演繹、風景的搖曳一直撩撥著前往的思緒,去麗江旅行也成了夢寐中的夙願。  麗江,坐落在雲南省的西北部,我們在豔陽高照的下午抵達這片歡顏之地。古城口,遠遠看見一個古門樓,上面寫著「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字樣,門樓邊的溪流上,一輛古水車還在「吱吱呀呀」地轉動。
  • 追蹤張藝謀《千裡走單騎》 納西文化成影片重點
    高倉健在劇中的造型大多是一身黑色休閒服、灰色鴨舌帽,而他在麗江遊覽時的場面基本沒有人物對白,拍攝內容多是高倉健一人遊覽當地風光,觀看納西當地的民族舞蹈,此外還有他在很多地方拍照留念的鏡頭。除了高倉健外,日本演員中井貴一和寺島忍會在本片中出演他的兒子和兒媳,而新一代「謀女郎」蔣雯則扮演一位陪同高倉健來麗江旅遊的導遊。
  • 重新發現|「遺產老人」李錫:麗江古城一直「活」著
    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麗江古城遭受了嚴重的地震。但幾天後,大家發現,整個古城嚴重受損的建築不到20%,受損較重的佔40%,輕微受損的佔40%。因為麗江民居建築大多是土木結構,具有牆倒房不倒的特點。經過近兩年的恢復重建,麗江古城於1997年12月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 納西象形文:獨特的——納西象形文字
    因此「納西古王國」又有「象形文古國」之稱。撇開東巴經典的浩瀚內容不談,僅僅探視一下這種圖畫象形文字本身的種種象徵意義,我們也可領略到很多納西古文明的清音神韻。而形聲和假借的表音符號在納西象形文字中的大量運用也是與原始記事的圖畫字相區別的重要標誌。但是,納西象形文中也同時保留了很多完整的圖畫字,不少表示動物的字往往一字二體,一體表全身,一體表局部(局部往往是頭部)。從文字形態看,納西象形文是一種正從圖畫字向象形字過渡的文字,在文字發展史上代表一個特殊的階段。東巴象形文字的造字方法大體可以分為象形、指事、會意、假借和形聲五類。
  • 一個隱藏在雪山湖泊中的「雪山第一村」,蘊藏著最原始的納西文化
    這是一個隱藏在雪山湖泊中的「雪山第一村」,蘊藏著最原始的納西文化。長期以來,麗江就是世界的旅遊勝地,這裡有麗江古城,束河古鎮,玉龍雪山,虎跳峽,拉市海等眾多美麗的景點可供遊覽。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玉龍雪山腳下,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千年納西古村,與麗江古城和束河古鎮相比,它依然保持著原生態,讓人流連忘返。
  • 納西音樂走出去
    原標題:納西音樂走出去   去年底,《放歌麗江——拉伯阿新之夜演唱會》把納西族音樂文化傳承人拉伯阿新再度拉回到麗江人的視線裡。   在專場音樂會上,拉伯阿新以自己的音樂感悟歌唱生活的真實情感,讓人們聽到了從石頭城飛出來的充滿自然、靈性的聲音。
  • 講述彝族音樂人的故事 大學生紀錄片美國獲獎
    講述彝族音樂人的故事 大學生紀錄片美國獲獎 拍攝團隊和賈巴阿叄在野外拍攝。  該紀錄片拍攝歷時兩年多,講述了彝族音樂創作者賈巴阿叄的故事,從民族文化和音樂藝術的角度,反映了當代彝族音樂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