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環境對湖南城市化進程的約束效應及對策

2021-01-15 國家統計局

  城市化與資源環境之間是一個互動的動態演化過程。一方面,城市化進程不可避免地對資源環境產生影響,導致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另一方面,資源環境又會對城市化進程產生制約,導致約束效應。當前,湖南城市化進程正高速推進,城市規模的擴張和城市人口的激增,必然會造成現有資源的緊張和環境壓力的增大。本文用實證分析的方法,根據湖南城市化進程的現狀特徵,揭示資源環境對湖南現階段城市化的約束效應,並為突破這種約束提出對策和建議。

 

  一、湖南省城市化進程的現狀特徵

 

  (一)城市化水平偏低,正處於加速發展階段

 

  2008年,全省城市化率為42.15%,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三,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相關資料表明,目前世界高收入國家的城市化水平已達78%,中等收入國家達到58%,世界平均水平為46%。根據雷?諾塞姆用S型曲線三階段理論概括的城市化進程一般規律,湖南城市化進程正處於中期加速階段(30%<城市化率<70%)。湖南城市化水平一直低於全國水平,且當全國於1996年(30.48%)進入城市化中期加速發展階段後,這種差距進一步拉大。而當湖南於2000年(29.75%)進入城市化中期加速發展階段後,城市化率年均上升1.55個百分點,快於全國1.19個百分點的速度,與全國的差距也由6.47個百分點,縮小為3.55個百分點。

 

 

 

  (二)工業化水平較低,城市化進程更為滯後

 

  2008年,湖南省非農產業比重達到82.0%,落後於全國水平。按照錢納裡的工業化與城市化關係的一般模式,工業化應該處於6、7階段之間,但將湖南現有人均GDP折算成1997年美元幣值以及當前的城市化率都只是處在3、4階段之間,滯後於工業化水平。此外,湖南城市化進程也滯後於就業結構的轉變。非農從業人員比重一直高於城市化率,其增長速度也明顯快於城市化進程。 2000年~2008年,城市化與農業從業人員偏離係數①為-0.19,城市化進程滯後於農業勞動力非農化轉變的格局依然比較明顯。

 

 

 

  (三)城市體系較齊全,但核心區發育不充分

 

  到2008年,全省有建制市29個。其中,特大型城市1個,較1990年沒有變化,其非農人口年均增長率為3.1%,低於全省非農人口4.1%的年均增長率;大城市個數由1990年的0個增加到5個,是城市規模體系變動的主要推動力,其非農人口佔全省的比重最大,達32.5%;中等城市個數較1990年增加1個,非農人口所佔比重在1990年~2000年間迅速下降,2000年後企穩;小城市數量減少2個,但平均人口規模擴大,2000年後其非農人口所佔比重下降較快。雖然作為首位城市的長沙相對突出,但其餘大城市非農人口都沒有超過70萬,核心增長極的長株潭地區極化作用不夠明顯,人口、經濟等要素淨流出現象嚴重。

 

 

 

  (四)城市分布不均衡,東西發展程度差異大

 

  從空間分布來看,湖南城市大致是沿京廣線呈東西分異的格局,空間分布不均衡。長株潭地區城市化率最高,為55.04%;大湘西地區城市化率最低,僅為32.58%,相差22.46個百分點。沿京廣線的「一點一線」地區,共有15座城市,超過全省城市數的一半,其中特大型城市1個,大城市4個,中等城市2個,小城市8個。該地區6個地級市的全部人口僅佔全省人口總數的44.8%,但城鎮人口卻佔全省一半以上,城市面積佔全省的69.2%,建成區面積佔全省的64.0%,城市化率全部在40%以上,恰為城市化水平排前6位的地級市。由於東西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體現在城市化進程中就是人口向經濟發達地區集中。

 

  二、現階段湖南城市化進程中資源環境約束

 

  根據湖南城市化現狀特徵和發展趨勢來看,今後幾年湖南每年新增城鎮人口約為130萬人,處於城市化中期加速發展階段,也是資源消耗、環境汙染的加速階段。由於湖南城市化進程滯後於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轉變,且城市分布不均衡、東西發展程度的差異較大,農村剩餘勞動力將進一步向大城市集中。而當前湖南城市規模普遍不大、容量有限,在擴張和發展過程中的集約化程度不高,資源耗費明顯加快,環境壓力顯著增大。2009年,湖南的資興、耒陽、冷水江三個縣級城市已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已面臨著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的問題。不斷湧現的水、大氣、固體廢棄物汙染等一系列環境問題,將導致湖南城市生態承載能力降低、人居環境變差和城市環境競爭力的減弱,進而排斥居住人口、企業資本的進入和削弱環境要素對城市的支撐,抑制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資源環境問題對湖南城市化進程的約束效應如下:

 

  (一)資源耗減加快,約束城市化進程

 

  1、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與城鎮布局不相匹配。湖南水資源總量較豐富,但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旱澇災害頻發。首先,年際差異較大,年內分布不均。2008年,全省平均年降雨量1396.2毫米,較上年偏多10.2%,比多年平均偏少3.7%,位居1956年以來的第34位,屬平水偏枯年份。受季風氣候的影響,湖南的降雨量呈明顯的季節性。年內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4月~9月),降水量佔年降水量的62.9%,同期徑流量佔全年的59.4%。其次,水資源在空間上分布不均,與城鎮人口分布、工農業生產布局不匹配。湖南省山地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51.2%,且為降雨高值區,水資源非常豐富,但山區耕地面積較少;而丘崗地區和平原地區屬降水低值區,水資源較缺乏,但耕地成片。湖南兩個降水低值區,一個處於湘北洞庭湖區;一個處于衡邵丘陵區,由湘中乾旱走廊向南北延伸,北至長沙,南到永州。這兩個區域卻是全省城鎮人口最集中、工業最發達的地區。正是由於水資源在年際、年內變化大,且與城鎮人口分布、工農業生產布局不匹配,造成湖南歷史上水旱災害頻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集中的程度越來越高,水資源的分布卻是分散的,湖南水資源與城鎮布局不匹配的矛盾將進一步加劇。

 

  2、人均土地資源相對不足,用地方式依然較為粗獷。湖南國土面積為21.18萬平方公裡,多山地、丘陵,佔全省總面積的66.6%,盆地、平原佔27.0%,水面佔6.4%。人均土地面積不到全國水平的一半,人口密度是全國水平的兩倍多。2000年~2008年,湖南城市化水平提高12.40個百分點,建成區面積增加395.98平方公裡,耕地面積淨減少13.26萬公頃。據測算,今後每新增100萬城鎮人口,需新增城鎮用地38平方公裡,將減少耕地面積1.5萬公頃。全省城鎮人口與建城區面積的增長彈性係數由2000年的1.66下降到2008年的0.66,城鎮人口增速已低於建成區面積的增速。可見,全省城鎮人口的增加和城市面積的擴展並不協調,用地方式處於外延性的粗獷式的擴展時期。城市化作為侵佔耕地的一個重要驅動力,一方面導致耕地被大量擠佔,另一方面又因不充分的人均耕地面積和18億畝紅線的政策底線對城市化的發展造成了約束。

 

  3、能源消耗需求增加,短缺問題可能加劇。湖南是一個能源較為貧乏的省份。以2007年為例,全省人均擁有一次能源產量0.9081噸標準煤,只相當全國平均水平1.8023噸標準煤的50.39%。常規一次能源只有煤和水電,無油無氣,一次能源自給率為57.24%。從外省淨調入各類能源5638.65萬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21.13%;從外省調入煤炭折合原煤3161.96萬噸標準煤;從省外調入原油451.72萬噸,進口原油201.78萬噸;從外省輸入天然氣5.84億立方米。隨著湖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基礎設施和住宅的大規模建設需要大量的能耗密集型產品,居民生活用能的增量也不斷增長,能源短缺與城市化的矛盾可能加劇。

 

  (二)環境汙染加劇,約束城市化進程

 

  1、水汙染和浪費普遍,供需矛盾或將顯現。湖南在水資源使用方面,浪費和汙染現象比較普遍。2008年,全省用水總量為323.6億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8.2%,萬元GDP用水量下降18.3%,全省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仍高出全國水平。全省Ⅳ、Ⅴ類及劣Ⅴ類超標斷面佔13.6%,Ⅳ、Ⅴ類及劣Ⅴ類水質河長佔監測河長的26%,汙染河段主要是糞大腸菌群、總磷、氨氮、揮發酚、石油類、溶解氧等因子超標。2008年,全省工業廢水排放量為9.2億噸,生活汙水排放量為15.8億噸,近年來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提高較快,由2000年的66.1%提高到的92.1%。COD排放量88.5萬噸,比上年減少1.8萬噸,主要是工業廢水中COD排放量已得到控制,比上年減少2萬噸,但生活汙水中COD排放量仍呈增長趨勢,比上年增加0.2萬噸。根據環境部門的主要汙染物總量減排計算公式和預計的城鎮人口的增量,今後幾年每年新增生活源COD排放量約為4萬噸左右,這對完成減排的任務帶來一定壓力,要求建設更多的COD減排項目。由於人為的浪費和汙染,很有可能在城市化過程中遇到水質性缺水的問題。

 

  2、固體廢棄物汙染逐年加重,對環境的危害進一步加大。進入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後,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也步入高速增長期。2008年,全省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4216.22萬噸,是2000年的1.8倍,年均增長率為7.6%;其中危險廢物量54.86萬噸,比上年增長21.5%。隨著城市人口不斷增長,生活垃圾迅猛增長。2008年全省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為542.79 噸,是2000年1.51倍,年均增長率為5.3%;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59.52%,比2000年僅提高9.05個百分點。雖然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是2000年的2.13倍,但未經無害化處理的生活垃圾卻比2000年淨增42.16萬噸。工業固體廢棄物和城市生活垃圾已是一種公害,佔用大量土地,汙染農田、水源,處理不當還會傳播疾病,已成為困擾全省各級城鎮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居民生活健康、制約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

 

  3、城市空氣品質不容樂觀,廢氣排放汙染較為嚴重。隨著湖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生產、生活中廢氣排放量呈逐年上升趨勢。2008年,全省工業廢氣排放總量為9248.6億標立方米,是2000年的2.6倍,年均增長率為12.6%。工業SO2、工業煙塵和工業粉塵排放量較上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少,但排放達標率都略有下降。影響全省城市環境空氣品質的主要汙染物為可吸入顆粒物和二氧化硫。全省酸雨汙染依然較為嚴重,呈現分布範圍廣、降水pH值低、酸雨頻率高等特徵。此外,隨著城市人均機動車擁有量不斷增加,機動車廢氣排放汙染對空氣品質影響將更加突出。2008年,全省城市私人汽車保有量為68.9萬輛,增長迅速;城市公共運輸運營車輛1.16萬輛,計程車1.95萬輛,分別比2000年增加27.3%和16.4%。城市空氣的汙染,極有可能降低居民居住環境的舒適度,從而排斥居住人口,阻礙城市化。

 

  三.在資源環境約束下推進城市化進程的對策和建議

 

  (一)合理引導,強化「兩型」

 

  以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為契機,帶動全省「兩型社會」建設,合理引導湖南省城市化進程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方向邁進。

 

  1、將市場手段與政府調控相結合,建設資源節約型城市。綜合利用經濟、行政、法律的調控手段,按照集約高效的原則,加強和完善資源管理體制,促進城市化過程中資源的高效利用。利用市場的供求的關係,制定更為靈活的資源彈性價格機制。根據資源開發利用長遠規劃,努力提高資源利用配置的邊際效益和結構效益,構建資源節約型城市經濟體系,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綜合效益。

 

  2、將控制汙染與循環利用相結合,建設環境友好型城市。對高能耗物耗重汙染的行業,要減少產品生命周期中的資源消耗強度,通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來削減汙染物排放。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合理配置資源,通過延長產業鏈,將上遊企業的廢物變成下遊企業的原料,梯級利用能源,變廢為寶,化害為利。積極推進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產業、廢舊物資回收產業和環保產業的發展,減少資源原材料的消耗。

 

  (二)調整結構,強化動力

 

  工業化、產業結構調整是湖南省現階段城市化的根本動力。湖南正在推進新型工業化戰略,要以新型工業化來推動城市化,從而避免西方發達國家走過的「資源—產品—汙染排放」,或「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

 

  1、調整產業構成,促進結構優化。對於勞動密集型產業,要立足現有的比較優勢,加快設備更新與技術進步,儘快提高產品的質量與檔次,形成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優勢。此外,加快技術、資本密集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降低一般加工工業的比重,淘汰技術落後、沒有資源優勢、汙染環境的產業,提高關鍵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2、加大創新投入,推動科技進步。科技進步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主要推動力。只有依靠科技進步才能突破工業化、城市化的資源環境瓶頸約束。在科技進步的影響下,單位GDP的水耗、能耗、汙染物排放量等將顯著下降。因此,要促使企業走技術創新之路,加大基礎科學研究的投入,對企業開展的創新活動,給予必要的財政稅收支持、項目資助和信息服務。

 

  (三)完善功能,強化基礎

 

  緩解資源環境對城市化的約束,有效發揮城市產生的聚集效應,就必須強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環境承載能力。

 

  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完善城市飲水、用電、用氣等設施的建設,更多地通過技術改造提高現有設施的服務能力和質量,減少中間環節的浪費,使城市居民生活、生產的用水、用氣、用電得到更好的保障,普及清潔能源,減少環境汙染。繼續加大環境保護的投入,保持環保設備的健全與完備,提高汙水、固體廢棄物的處理能力。

 

  2、優化城市交通設施。全面提高城市道路交通功能,既通過縮短了城市之間的距離,改善運輸條件、提高行車速度、降低油耗、縮短居民出行的時間等途徑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又改變了城市的空間結構更大程度的實現了城市的聚集效益和集約化發展。從而有效節約資源,減少對環境的脅迫。

 

  (四)政策驅動,強化制度

 

  堅持科學發展觀、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和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政策理念,建設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能從深層次解決城市化和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引導城市化按照科學合理的途徑推進。城市化作為伴隨社會經濟增長及其結構變遷而出現的社會現象,同樣與政策,制度安排及其變遷密切相關。行政幹預能影響城市建設用地、投資分配,通過各種發展規劃約束城市的發展方向、發展速度、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重點產業選擇、城市和產業的空間布局等。因此,適當的政策幹預和制度安排對於緩和城市化對資源環境的衝突能取得巨大的作用。

 

  ① 城市化與非農從業人員偏離係數計算公式為:Ue=△Pu/△Pa-1,Ue為城市化與非農從業人員偏離係數,△Pu為報告期內城鎮人口比重變動額,△Pa為報告期內非農從業人員比重變動額。若Ue小於0時,說明城市化進程滯後於勞動力非農化進程;等於0時,表明二者同步;大於0時,意味著城市化超前於勞動力非農化過程。

相關焦點

  • 城市化進程中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社會學分析
    我們現有的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對策只能治標不治本,並不能從根本上減少未成年人犯罪。社會控制的減弱以及二元差距下的不平等,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社會原因。分析城市化進程中未成年人犯罪的社會成因,有利於轉型期的防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工作。
  • 甘肅省城市化發展特點、存在問題、影響及對策建議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其社會經濟效應也在顯現,突出體現在:   (一)中心城市在城市化進程中起主要作用   據統計,2003年佔全省土地面積8.1%、佔全省人口27.3%的11個地級城市(不包括市轄縣)完成了甘肅省國內生產總值的59%、工業增加值的78%、固定資產投資的54%、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
  •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進程》教學設計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進程》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1.能說出城市化的發展階段。2.闡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的差異。【過程與方法目標】1.學會利用圖表來分析、概括城市化的過程,掌握基本的讀圖技巧。
  • 城市化進程中流動人口對流出地的影響
    我國要實現基本達到現代化、工業化的發展目標,城市化進程在所難免,這必然會引起農村人口的大規模流動。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大量農民進入城市,流動人口不僅給流入地帶來眾多影響,也給流出地帶來了許多影響。因此,把握流動人口這把「雙刃劍」,既要疏導流動人口緩解城市人口壓力以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又要合理管理以減少對農村人口流出地的不必要影響,這是城市化進程中迫切需要深刻思考併科學應對的問題。
  • 我國資源環境問題及其控制對策與措施
    摘要 文章分析了我國的資源環境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對導致我國資源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解決我國資源環境問題的主要對策與措施。 關鍵詞 資源環境,對策與措施 自然資源和環境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自然物質基礎,是社會生產資料和人們生活資料的基本來源。新中國成立後,對資源和環境的開發利用在深度和廣度上日益擴大,尤其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高速增長,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經濟成就,但也付出了資源環境的沉重代價。
  • 深圳市大力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圖)
    深圳市大力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圖)   隨著特區經濟的迅速發展,特區經濟結構已基本實現了由第一產業為主轉變為第二、三產業為主,村鎮基礎設施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社會福利事業有了長足進步,村民已基本脫離傳統農業生產,這為龍崗、寶安兩區農村城市化進程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 趙燕菁觀察|中國城市化進程存在資產鴻溝
    城市化的核心進程,就是這一群體從農村向城市的轉移。「無產」是這一群體的最大特徵。「有產」和「無產」兩種產權狀態的存在,使得任何一項城市化政策,都可能產生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利益分配效果。這就意味著不存在可以滿足所有人的城市化政策。因此,任何一項城市化政策的選擇,首先必須要有明確的階級利益取向。
  • 在城市化進程中必須加強「水工業」的規劃與管理
    省第十次黨代會作出加快城市化進程的重大決策,要求到2005年全省有三分之一的市縣基本實現現代化,到2010年有三分之二的市縣基本實現現代化,到2020年全省基本實現現代化,比全國確定的實施目標提前30 ...
  •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對環境的影響與對策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礦產資源是自然資源中的一種,指經過地質成礦作用形成的有用礦物或有用元素的含量達到具有工業利用價值的,呈固態、液態或氣態賦存於地殼內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物質基礎,為工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提供原料。
  • 城鄉融合加速 三大「陷阱」考驗中國城市化進程
    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正明顯加速,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效應也加快釋放。  論壇聲音:經濟學家、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說,中國70%的勞動力都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城市化進程必須考慮他們的就業問題。企業需要轉型,但並不是說要轉產。比如一些紡織企業,一二十年好不容易積累起來一點核心競爭力,怎麼能說不做就不做了?即使是做皮鞋,西班牙和義大利同樣依靠簡單勞動力能做出世界名牌。我們的企業能不能用十幾年、幾十年時間做出世界名牌?
  • 食品包裝對環境的影響及對策
    在人類的社會活動中,為消費而進行的生產和銷售活動是造成環境損害的最重要環節,其中食品作為人類生存的必需品,是消費的基本項目。控制消費環節尤其是食品消費對環境的損害,有利於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食品的載體—食品包裝,已經成為食品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也是食品消費對環境產生影響的關鍵部分之一。
  • 東莞城市化進程:「建城偉業」壯志未酬的十年
    近年來,東莞的城市化進程基本處於停滯狀態,南城儘管有所發展,但遠沒有成為東莞功能上的核心,更沒有建設成為「21世紀東莞」的樣板城市形態。東莞為什麼會有壯志未酬的十年?竊以為,除了決策層面的主觀因素外,亦有公共財政資源調度乏力的客觀因素。  然而,到了2000年之初,東莞低水平城市化格局的弊端已經顯現出來了。
  • 中華文化會因為全面城市化進程而受到影響麼?
    城市化指農業人口不斷轉變為非農業人口的過程。城市化有利於改善地區產業結構,促進工業發展和科技進步,但也會造成各種社會問題,如交通擁擠、社會秩序混亂、道德風氣日下等等,而道德風氣變壞的集中表現為環境汙染和食品問題。
  • 中國城市化進程加速催生居民「逆遷徙」現象
    中國城市化進程加速催生居民「逆遷徙」現象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國各地有越來越多的農村居民通過各種方式「進城」。然而城市化所帶來的交通擁堵、汙染嚴重等「城市病」,也讓一些城裡人選擇了反其道而行之,選擇回到鄉村居住和生活。  據長期關注「隱士」現象的《問道》雜誌主編張劍峰估計,僅終南山裡現有的隱居者就有幾千人。他們有的住在山洞內,有能力的就自己蓋一間茅屋或者住在山民遺棄的房子。
  • 樊剛: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有很大的遷移購房需求
    樂居財經訊 王帥 8月12日,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出席活動表示,房地產最值得重視的需求就是遷移性需求,就是在城市化進程當中人口遷移帶來的需求。限的首要目標就是限外地人購房。
  • 【思考】在未來10-30年中國城市化進程中,中國基督教藉福音當肩負...
    編者按:未來的10-30年,是中國城市化繼續發展的幾十年,也是中國現代化進程最關鍵的幾十年,它將會深深影響中國的未來。
  • 黃群慧:理解中國的工業化進程
    即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而達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能充分發揮。到了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第四方面,世界性意義。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對整個人類的工業化進程具有「顛覆性」的作用,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將改寫人類歷史。
  • 中國未來高質量發展要實現「雙重城市化」
    一方面,國際國內發展環境越來越錯綜複雜,一系列支撐傳統經濟高速發展的動力逐漸衰弱,給中國經濟的下一步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新的巨大挑戰。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具有非常大的增長改進空間和潛能釋放空間,城市化進程推進、所有制結構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壟斷壁壘破除、土地制度改革……未來在發展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對這些「改革短板」進行破解,則可以帶來高質量發展的巨大空間和潛力。
  • 城市化和城市發展:我們在爭論什麼?
    2.約束:企業和個人的決策面臨資源與環境容量的約束。3.價格:在市場機制下,企業和個人消耗的資源越多,邊際成本越高,所付出的價格也越高。這樣,通過市場價格調節,城市規模必然小於資源與環境容量約束,否則就必須支付一個逼近無窮大的價格,沒有企業或個人願意付出這個價格。
  • 高考地理如何考查城市化問題?
    城市化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表現出不同的進程。 拉力:鄉村基礎設施完善、環境質量好、中心城市和郊區之間的交通便利。 知識拓展 城市化進程示意圖 城市化進程示意圖是通過城市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的特徵描述,來展示城市發展形成過程的圖示,通常以過程圖、坐標圖等形式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