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東莞高層次人才積極把握東莞的產業優勢,進一步堅定在東莞發展的信心和決心。各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做好人才的服務工作,及時幫助人才解決實際困難,為人才更好在莞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摘自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鄭琳今年10月15日走訪高層次人才的講話
12月7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發《新增長極加速崛起、比較優勢有效發揮、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區域協調發展呈現新格局》,位於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登上《人民日報》頭版頭條。
散裂中子源作為松山湖科學城已建成的首個大科學裝置,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科學研究和高技術研發提供了世界一流平臺。中國散裂中子源積極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國民經濟主戰場,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已完成的四輪運行中,共完成超過300多項用戶課題,產出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例如新型鋰離子電池、磁性材料、超強鋼等。
▲位於松山湖科學城的散裂中子源項目 記者 鄭志波 攝
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機遇下,東莞依靠強大的製造業基礎,前瞻性謀劃布局中國散裂中子源、南方先進光源等一批大科學裝置和一流科研平臺,形成創新人才集聚的「強磁場」。截至2019年底,我市人才總量達235.2萬人,高層次人才15.6萬人,自2013年以來,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0.7%和19%,東莞正向「創新創業人才高地、技能人才之都」闊步邁進。
以產業聚人才 以人才興產業:拓寬高層次人才發展空間平臺
近年來,東莞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雙區驅動效應」,搶抓國家重大戰略機遇,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增強人才與產業發展的契合度,圍繞「產業鏈」構建「人才鏈」,通過「人才鏈」提升「產業鏈」,既從宏觀層面提升核心競爭力,又從實施層面精準施策,「築巢」「引鳳」並舉,拓寬人才發展空間平臺。
12月2日,以「聚焦新動能·引領新發展」為主題的2020年松山湖功能區投資推介會舉行,29個重點項目集體籤約,協議投資額高達350億元。火熱招商引資的背後,是東莞正在形成以產業聚人才,以人才興產業良性互動格局的生動縮影。
▲12月2日,松山湖功能區投資推介會舉行 記者 鄭志波 攝
長期以來,「高新技術」「科技創新」等已成為松山湖的亮麗名片。截至今年3 月,松山湖高新區共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20多家,不少優質企業落戶松山湖功能區。位於松山湖功能區的立訊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
立訊精密公司發源於深圳,進入東莞發展10餘年,「最近3年,公司更是迅速實現市值從1000億元向4000億元的突破。我們親身見證並參與東莞的高速發展,見證這片熱土創造的奇蹟。」該公司副總裁丁遠達說,松山湖區位優勢明顯,產業政策不斷落地,帶來明顯的產業集聚效應,實現產、學、研、用各要素流動和配置。藉助松山湖功能區的各大科研力量,公司也正不斷實現創新發展。
記者了解到,近期,松山湖功能區正在核心區域高標準規劃1000畝產業用地,全力打造松山湖上市公司總部基地。松山湖功能區的底氣,源於科技、人才、產業等多方面。中科院雲計算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和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和載體,以及30多家新型研發機構大多集中在松山湖功能區,累計培育科技企業1600多家,自主創辦科技企業70家。
2012年,東莞市政府設立「東莞兩岸生物技術產業合作基地」以來,通過8年的艱苦耕耘,松山湖核心啟動區已經集聚了400多家生物技術企業,已有3家生物醫藥企業正積極籌備上市。產業根基已經築牢。有政策扶持,有鏈條支撐,有資本助力……松山湖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正逐步駛入快車道。
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離不開高層次人才支撐,而高層次人才發展又依託大科學裝置落地。如今,隨著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學裝置紛紛落地建設,伴隨而來的人才虹吸效應也正逐步顯現。截至目前,松山湖科學城已經聚集了55個由海內外知名院士、學術領軍人物作為帶頭人的省市創新科研團隊,擁有國家級人才65名,省市創新創業領軍人才103名,市特色人才277名和近3萬名優秀科研人員。
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由人力資源大市向人才資源強市轉變
▲2020海內外高層次人才東莞行活動舉行。圖為高層次人才在松山湖考察 松山湖融媒體中心供圖
製造業是東莞的立市之本和發展之基。我市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舉全市之力實現由人力資源大市向人才資源強市轉變,先後出臺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十百千萬百萬」人才工程、百萬勞動力素質提升工程等一系列人才政策,實現科技、金融、人才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全力將東莞打造成為「創新創業人才高地、技能人才之都」。
重才識才惜才,東莞高度重視人才工作,通過走訪、問詢等機制常態化保持與人才溝通交流,不斷加大人才資金保障力度,自上而下地在全社會營造尊才愛才、識才用才的濃厚氛圍。2014年,《東莞市市領導聯繫高層次人才制度》出臺。6年間,全市累計超過1700名市鎮各級領導幹部聯繫走訪了4917名高層次人才,推動解決人才工作、科研和生活問題近3000個。
童欣教授,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散裂中子源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理學博士,2018年全職加入中國散裂中子源,組建了一支極化中子國際團隊,並擔任極化中子中心暨樣品環境系統負責人。今年9月,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鄭琳走訪聯繫高層次人才童欣博士,詳細了解他在莞創新創業情況,並聽取意見建議。
鄭琳表示,東莞一直以來十分重視科技發展,重視科技人才的引進,2019年開始實施「十百千萬百萬」人才工程,出臺系列優惠政策,下大力氣引進戰略科學家團隊和領軍人才,並且系統推進人才安居、就醫、子女入學、創業服務等保障計劃。希望童欣教授及其團隊繼續關心關注東莞科技事業的發展,多向各類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宣傳推介東莞。
實施「十百千萬百萬」人才工程,是東莞構建人才政策體系,打造「技能人才之都」重要抓手。從2019年起用3年時間,實現人才引育「十百千萬百萬」的目標,即引進10個國際一流水平的戰略科學家團隊;引進100名博士專業人才進入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培養科技、產業等重點領域1000名領軍人才;引進培養10000名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和中級以上職稱的創新人才;推進100萬勞動力提升學歷技能素質。
目前,我市「十百千萬百萬」人才工程取得了階段性成效,2019年公開招聘了35名博士進入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國企,引進培養約380名領軍人才、超過 5000名碩士學歷或副高以上職稱創新人才。2020年,我市高層次人才交流洽談會,繼續提供高端崗位269個,擬招聘人才1085人,最高給予100萬年薪。
數據顯示,十年來,市委市政府不斷加大人才經費投入力度。2012-2019年,市財政實際投入各項人才工作資金超過50億元,其中,2012-2018每年具體項目支出約5億元;2019年「十百千萬百萬」人才工程正式實施,人才資金投入提升至8.34億元。其中,在各項重點人才計劃投入方面,市財政累計投入資金近10億元。在基礎人才引進培育方面,市財政累計投入資金約2.5億元。在「技能人才之都」建設方面,市財政從2014年起累計投入超過4億元。
文/記者 呂曉敢
圖/記者 鄭志波 松山湖融媒體中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