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向來是國人最喜歡投資的項目,除了住宅以外還有一些好商鋪也是人們投資的首要選擇。
要知道,商鋪租金的投資回報率在5%—10%之間,是普通住宅的3—5倍。許多貸款購買商鋪的業主在「以租養貸」的情況下仍舊能賺不少錢。
曾經就有這麼一句話說「一鋪養三代」,看來一點也不誇張。
可是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商鋪業主卻發現,租出去的商鋪頻頻退租,將商鋪放租卻找不到租戶,即使降價出租也租不出去,更別提售賣了。許多業主手中的商鋪長時間空置,除了貸款外還有高額的物管費,經濟壓力十分大。商鋪的投資回報率大大下滑,從「一鋪養三代」變成了「三代養一鋪」。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商鋪頻現「退租潮」、商鋪投資者血本無歸呢?答案很現實。
電商對實體行業的衝擊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崛起,許多電商平臺不斷湧現。例如我們熟知的淘寶、京東、蘇寧易購等。這些電商平臺幾乎涵蓋了實體店的所有行業,也就是說,實體店賣的商品都能手機下單,並且直接郵寄到家,十分便捷。
不僅如此,電商平臺的價格還會比實體店便宜。這是由於實體店售賣商品時,考慮到其有租房成本、裝修成本等,為保證盈利,商品的單價必然會高一些;反觀電商平臺的成本,會比實體店低很多,因此商品價格自然會下降。
除此之外,平臺補貼、購物節活動等都是電商平臺特有的優勢,現在的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在網上購物,逛實體店的人越來越少。電商的出現,直接導致了許多實體店的虧損甚至是倒閉。
商鋪過多,客流分散
隨著商業地產的發展,商鋪的數量處於逐年上升的趨勢。現如今幾乎在每個街道每條路都能看到各式各樣的商鋪出現:越來越多的新樓盤、商場;翻修的舊樓、大廈等等,幾乎到處都是商鋪。這就直接導致了商鋪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了,許多業主不惜一再降低租金,只為了將其租出去。
其次,商鋪數量的增加也直接導致了客流的分散。回望十年前,那時候有商鋪的地方基本上都是非常集中化的,普遍都是在商場或者大型商業街中。而再看現在,商鋪幾乎處處存在,更不用提集中化了。商業街和商場也十分泛濫,客流量不斷地分散,許多店家已經無法生存了,因此在商鋪的「倒閉潮」下,商鋪的「退租潮」也是必然的。
消費力的降低
現如今物價和房價都在一再上漲,反觀很多地方的消費能力卻一直降低。例如一些三線、四線城市,物價飛漲,人均工資卻並沒有漲。而那些購買了商鋪的業主想要將其放租、出售,基本上很難找到買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消費能力的普遍降低。
除了商鋪很難出手,一些中高端品牌的銷量也並不如意,消費能力的降低讓人們負擔不起高端產品的購買,而目前倡導的理性消費觀念也深入人心,根據數據顯示,我國人均負債已經達到13萬元,房貸、車貸、各種貸款讓人們的經濟壓力越來越大,消費能力自然也會隨之降低。
除了上面的3大原因,其實商鋪本身也有許多缺點,比如說小產權、無法落戶、商業用水用電等等。而且商鋪對比普通住宅來說,出售的稅費是非常高的。再加上今年疫情的爆發,導致了許多實體店倒閉、商鋪的租金一再下降,這些全部都是直接導致商鋪「退租潮」的直接原因。
不過現在購買商鋪進行投資的業主也並不在少數,畢竟這個曾經的「香餑餑」給不少人帶來了高額的收益。只不過高投資回報率的商鋪已經少之又少了,「一鋪養三代」的狀況更是成為了過去式。
據專家分析:在未來,許多行業的實體店甚至可能會完全被電商所取代,到那時候,大部分商鋪可能只剩下了空置的命運。
如果你有錢,你會投資商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