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資銀行「比拼」跨境金融服務

2020-11-29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標題:中外資銀行「比拼」跨境金融服務

日前,滙豐銀行西安分行成功為陝西省某國有大型企業在美國9億美元的投資項目進行融資協調,並推動香港滙豐為陝西省兩家企業提供了14億美元的債券發行方案,還為陝西某大型國有企業開立了6.85億元的跨境人民幣備用信用證,以支持該公司在境外的資產收購。

滙豐銀行西安分行支持陝西企業「走出去」的舉措,是當前中外資銀行業金融機構布局跨境金融服務的一個縮影。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越來越多的企業有了「走出去」的需求;另一方面,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逐步推進,上海自貿區在跨境人民幣借貸、便利對外直接投資等方面的先行先試,也為商業銀行開展跨境金融服務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順應市場需求

我國企業在邁向國際化的進程中,往往受制於境內外市場相對隔離、信用基礎不好等因素,企業對外投資也面臨著境外資金短缺、投資目的地跨境支付等問題。

要想做好跨境金融服務,對商業銀行本身要求較高,落腳點即為「走出去」企業的具體金融需求服務。

普益財富研究員古麗慧認為,該類企業需求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境外融資需求,企業進行跨國發展初期,往往較難獲取融資;二是境內外金融服務需求,國內許多跨國公司為降低海外運營成本,大多數業務運作以及資金安排均在國內進行,這要求銀行能夠同時滿足其境內外金融服務需求;三是國際結算需求,企業為實現境內外外匯資金的統一管理,需要藉助於境內外一體化平臺,實現境內外外匯資金餘缺調劑;四是投資銀行需求,隨著我國企業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升,以重組、併購為核心的財務顧問需求將不斷湧現。

然而,當前我國商業銀行在跨境金融服務方面的整體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間。如國內金融機構的海外分支較少且布局不均,金融服務體系有待完善,服務手段較為單一等。相比而言,外資銀行在國際化程度、人力資源等方面更有優勢。

競爭日益加劇

企業「走出去」催生的大量跨境金融服務需求,為商業銀行開展跨境金融業務明確了路徑,也加劇了行業競爭。

近年來,多家中外資銀行都加大了跨境金融服務業務布局力度。如恒生銀行針對內地企業「走出去」的需求,充分發揮其在大陸和香港兩地豐富的貿易、財資管理資源及經驗,為客戶制訂跨境業務方案,積極幫助國內企業拓展海外業務。

中資銀行也不甘落後。比如在股權投資併購領域,浦發銀行在國內率先推出股權基金併購貸款業務,形成了「自貿區併購融資+併購顧問」的併購金融綜合服務模式;招商銀行利用其「本外幣、境內外、離在岸、投商行」四位一體的國際化經營能力,以滿足「走出去」企業從「商品走出去」、「服務走出去」,再到「資本走出去」、「資產走出去」的金融需求。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中西部地區「走出去」企業數量逐漸增多,陝西、四川、重慶等地跨境金融也有了新突破。以重慶為例,為更好地滿足當地進出口企業的業務需求,重慶銀行業不斷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探索跨境電子商務、跨境人民幣結算、離岸金融等業務,有力支持了重慶對外貿易穩定增長。(記者 錢箐旎)

相關焦點

  • 堅持「國際化」戰略 廈門國際銀行提供優質跨境金融服務
    作為新中國首家中外合資商業銀行,廈門國際銀行一直堅持「國際化」戰略定位。近期,廈門國際銀行及其兩家境外附屬機構澳門國際銀行、集友銀行與江蘇省蘇州市政府籤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引入境內外資金、推動綜合金融服務創新、提供跨境金融支持等方面深度合作。
  • 「助力外貿外資 工銀e路同行」工商銀行青島市分行成功舉辦跨境...
    本次推介會是青島工行為貫徹黨中央「六穩六保」決策和落實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結合第三屆進博會「新時代,共享未來」發展思路,面向廣大外貿外資企業,展現工商銀行跨境金融服務新成果的主題活動,向社會各界傳達了工商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信心與決心。
  • 粵港澳大灣區開展「跨境理財通」試點 渣打、滙豐等外資銀行摩拳擦掌
    同日,香港金管局總裁餘偉文說,理財通的推出,證明香港金融機構在參與內地金融開放,服務兩地居民資產管理需要的戰略優勢。將與香港證監會和內地相關部門通力合作,並與業界密切磋商,根據公布的框架儘快敲定落實細節,爭取早日啟動理財通。
  • 服貿會金融服務專題展展示跨境金融案例,金融科技勾勒「未來城市...
    記者探展獲悉,眾多金融機構將展示服務「一帶一路」、中歐班列、中國自由貿易區建設等跨境金融典型案例,積極共享金融科技、跨境貿易、風險控制等方面優秀成果。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智能零售車開進金融展區。建行國際業務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是一個為具備跨境貿易、投資、合作訴求的境內外企業搭建的數位化平臺,可以解決跨境交易場景中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高的痛點、難點問題。據統計,建行北京市分行成功「撮合」海外急需的防疫物資848萬件、交易金額超過1億元,還為企業配套提供支付、結算、匯兌、融資在內的綜合金融服務解決方案。
  • 南洋商業銀行:跨境金融服務助力「一帶一路」發展
    新華網上海10月26日電(王蓓蓓)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及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一帶一路」成為外資銀行的業務發展機遇,其可以充分利用海外母行的優勢資源,為「走進來」的外資企業和「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務。
  • 廣東外資銀行數量全國最多
    金融如水,在粵港澳三地之間潤物於無聲,滲透至個人、企業、社會經濟的各個層面。 目前,已有來自全球19個國家和地區的58家外資金融機構在廣東省內設立了263家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廣東省已成為全國外資銀行最多的省份。其中,7家香港銀行的14家分行在廣東省20個城市設立了66家異地支行,填補了粵東、西、北等11個偏遠城市外資銀行金融服務空白。
  • 銀監會:在華外資法人銀行
    新華社北京3月17日電(記者 李延霞)中國銀監會17日發布通知,明確允許在華外資法人銀行依法投資境內銀行業金融機構。銀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2006年之前,在華外資銀行主要以分行形式經營,不具有投資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主體資格。
  • 外資銀行加速布局粵港澳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尚未正式落地,外資銀行已經瞄準大灣區建設將帶來的機遇。多家外資銀行高管近日透露,所屬機構將利用在跨境業務等方面的優勢和特色,積極參與到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之中。上證報從多位外資銀行高管處獲悉,在外匯、離岸、跨境貿易等業務領域,外資銀行擁有一定的經營優勢,而粵港澳大灣區的區位特色能放大這種優勢。具體而言,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特徵明顯,貿易金融、服務金融、資本流動、人民幣走出去和外幣跨境都很活躍,外資銀行可以在這些領域不斷深耕,進行特色化經營。
  • 巴曙松:香港金融機構加速布局灣區,外資銀行網點佔比過半
    報告顯示,香港金融機構正加大布局大灣區,已有10家香港銀行在廣東21市設立了30家分支機構,佔廣東外資銀行網點總數的56%,但證券和保險行業進駐數量分別只有2家和1家,結構並不合理。巴曙松指,大灣區居民跨境資產配置需求和企業跨境融資需求旺盛,港資金融機構在布局灣區的同時,應加速與粵澳的協同發展。本文文末附有《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發展報告(2018)》徵訂信息。
  • 外資銀行在中國:探索中加速
    自中國入世以來,外資銀行在華業務不斷升級,也在逐漸下沉,從沿海地帶延伸至中、西部,從城市滲透到田裡鄉間。自2007年湖北隨州曾都滙豐村鎮銀行開業以來,滙豐在湖北、重慶、福建、北京、廣東、遼寧、湖南和山東等地建立了12家滙豐村鎮銀行,服務網點達到26個,截至2018年年底,在中國廣大農村金融市場累計發放貸款近242億元,深刻踐行了「普之城鄉、惠之於民」的經營理念。花旗銀行則另闢蹊徑,根據中國發展中地區對信貸服務存在的強烈需求,首創外資銀行貸款公司模式,從2008年年至今先後開設4家貸款公司。
  • 進一步擴大金融開放,促進外資銀行更好發展_法規解讀_海南省人民...
    2019年7月20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公布《關於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有關舉措》,推出11條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進一步擴大了外資金融機構股權投資的範圍。為落實開放舉措,此次修改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以下簡稱《外資銀行條例》),進一步取消了外國銀行來華設立外資法人銀行的100億美元總資產要求;取消外國銀行來華設立分行的200億美元總資產要求。
  • 金融戰「疫」丨發揮外資優勢 花旗中國協同中資金融機構跨境需求
    本報記者 郝亞娟 張榮旺 上海報導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外資銀行積極行動並出臺多項金融保障措施。據中國銀行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月11日12時,近30家在華外資銀行和大陸臺資銀行發放的防疫及支持相關企業生產貸款已超59.6億元人民幣;捐款超過3537萬元人民幣;共捐贈醫療物資約69萬件,並通過發布疫情防控及金融支持等多項便民舉措助力國家的防疫工作。
  • 央行上海總部:關於做好企業復工復產和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金融服務...
    四、積極推進金融領域對外開放(九)積極落實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點外資機構與大型銀行在上海合資設立理財公司。支持外資機構在上海設立或控股證券經營機構、基金管理公司,推進人身險外資股比限制從51%提高至100%在上海率先落地。支持境外金融機構在上海投資設立、參股養老金管理公司。
  • 外資銀行擴大在華業務布局
    滿足跨境金融需求談到為什麼選擇目前的時間節點開設「國際銀行業務中心」,滙豐中國副行長兼零售銀行及財富管理業務總監李峰表示:「近期多項金融市場開放舉措的加速落地,為外資銀行在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中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
  • 大灣區為外資銀行帶來發展新機遇
    本次論壇以「金融服務推動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發展」為主題,圍繞如何激活兩岸三地的「橋頭經濟」展開討論。外資銀行也瞄準了大灣區建設將帶來的發展新機遇。此前,多家外資銀行高管透露,所屬機構將利用在跨境業務等方面的優勢和特色,積極參與到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之中。除了計劃拓展網點和業務範圍,有的外資銀行已把布局大灣區定為集團層面的戰略性工程。
  • 銀行國際業務已升級為全面的跨境金融綜合服務
    「目前銀行的國際業務已經出現了結構性調整,從早年國際業務等同於貨物貿易下的少量產品服務,升級為全面的跨境金融綜合服務」,中國農業銀行廣東省分行副行長羅濤在接受南都記者專訪時就國際業務發展現狀、應對業務同質化挑戰以及發揮自貿區積極作用等問題作了回答。
  • 「新11條」讓外資銀行更加關注中國市場 訪法國巴黎銀行(中國)CEO...
    早在1860年,法國巴黎銀行就在上海開設了首間辦事處, 是最早進駐中國的外資銀行之一。法國巴黎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外商獨資銀行)擁有近500名員工,為客戶提供銀行、融資和諮詢服務。銀行也通過在中國的其他途徑,參與企業諮詢和海外股本募資業務,客戶包括本地和海外的企業和金融機構、機構投資者和高淨值客戶。
  • 光大銀行:深化跨境金融合作 共建金融開放門戶
    中國光大銀行南寧分行把握建設面向東協的金融開放門戶和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重大發展機遇,充分發揮中國光大集團綜合金融、產融結合、陸港兩地的特色優勢,全力服務中國-東協各領域合作,助力廣西建設面向東協的金融開放門戶。聚焦基建,搭建東協互聯互通橋梁。
  • 國民待遇再升級 在華外資銀行可投內銀
    例如,北京銀行就由「ING BANK N.V. 」作為第一大股東。事實上,在早先幾年中,從引入戰略投資者到股改上市,外資銀行競相入股了境內銀行,不少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都有境外戰略機構投資者。  此外,在業界看來,《通知》的一項重大突破還在於允許在華外資銀行通過與境外母行或聯行開展集團內跨境協作。同時,在華外資銀行也可與母行集團開展內部業務協作,為「走出去」的境內企業在境外發債、上市、併購、融資等活動提供一攬子的綜合金融服務。  此前的實踐中,一些外資銀行在協助境外母行集團推介境外金融服務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但監管對此多採取審慎態度。
  • 他以管培生入職,一路見證外資銀行在浦東成長、壯大……
    1996年12月,為加快外資銀行集聚浦東,人民銀行批准浦東作為外資銀行試點人民幣業務地區——設在浦東的外資金融機構可為外資企業和境外居民提供人民幣業務,設在浦西的外資金融機構若申請在浦東經營人民幣業務,須將其分行遷址浦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