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張謇」

2020-12-21 新華日報

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期間,專程前往南通博物苑,參觀張謇生平介紹展陳,了解張謇興辦實業救國、發展教育、從事社會公益事業的事跡,並稱其是我國民族企業家的楷模。

在7月21日的企業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曾以張謇等愛國企業家為榜樣,勉勵企業家主動為國擔當、為國分憂,正所謂「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

實業報國、創新報國。張謇百年前留下的精神賡續至今,對當代企業家有怎樣的啟示?記者再訪南通,尋找「張謇」。

愛國,貫穿張謇一生的主線

上周末,寒風細雨,氣溫驟降,但位於濠河之畔的南通博物苑暖意融融——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人群熱情高漲,紛紛湧入博物苑裡的一棟四層民國建築,專程前來探訪「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張謇。

「張謇身上究竟有何獨到之處?」「張謇精神究竟是什麼精神?」踏入張謇生平事跡展陳前,不少訪客的心中都帶著類似疑問。「張謇,字季直,號嗇翁。中國近代愛國實業家、教育家、社會事業活動家……」在張謇故居濠南別業的二樓入口處,講解員陸苒苒總會以這一句作為開場白。不少遊客注意到,講解員在「愛國」兩字上明顯提高了語調。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次年以中國失敗告終。在落後挨打的現實面前,張謇和許多有識之士一樣,認識到只有發展民族工業,增強國力,才能抵禦帝國主義侵略,挽救民族於危亡。

「愛國可以說是張謇精神的底色。」南通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黃正平研究張謇多年,還曾出過研究專著。他告訴記者,張謇考取狀元後沒幾年,就毅然離開官場,投身實業救國的大潮,「無論是考功名、辦實業、興教育、做慈善,愛國不僅是貫穿張謇一生的主線,也是其全部實踐活動的中心點和出發點,強烈的家國情懷、鮮明的愛國主義是張謇企業家精神的核心。」他說。

展廳內,一張張飽經滄桑的歷史圖片述說著張謇實業救國的艱辛歷程。「『大生』二字源自《易經》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這寄託了他的理想——天地間最大的政治是國計民生。」在大生紗廠鐘樓舊照前,講解員向大家介紹:張謇先生一生創辦了數十家企業,涉及紡紗、鹽墾、麵粉、冶鐵、機械製造等工農商各領域,他為自己的企業取名為「大生」「阜生」「頤生」「資生」等,都寄託了其深沉的民生情懷。

「母實業而父教育。」實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張謇意識到「一國之強,基於教育」「苟欲興工,必先興學」「以實業輔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實業,實業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他大力興辦教育事業,先後創辦了通州師範等近400所學校。張謇還積極投身慈善事業,創辦了醫院、養老院、育嬰堂、貧民工場、女工傳習所等,誕生中國歷史上多個「第一」。

「民生情懷和社會責任是張謇精神的重要內涵。」南通博物苑副院長徐寧說,張謇出生自農商家族,作為一名成長自基層的儒商,他通過自己的實幹苦幹為改善民生而不懈努力,興實業、辦教育、廣慈善等,從生活資源到文體設施,從普通百姓到弱勢群體,從城區市鎮到濱海灘涂等多層面、全方位致力於民眾生活的改善,體現了其為百姓謀福祉、為社會做貢獻、為政府分責任的思想高度和精神境界。

張謇精神,影響了一代代南通企業家

有人說:「在南通這座城市裡,幾乎每個角落都可以看見張謇時代遺留下來的事業。」在當地也留下了「一山一水一人」的說法——山是狼山,水是濠河,人是張謇。作為南通事業的締造者,張謇的印記與南通這座城市永遠地烙在了一起。

19世紀末20世紀初,張謇以大生紗廠為核心,還創辦了油廠、麵粉公司、肥皂廠、紙廠、電話公司等20多家企業,形成一個輕重工業並舉、工農業兼顧、功能互補的地方工業體系,一度成為全國最大的民族企業集團。

如今,南通對外推介的地方名片有「八大鄉」之稱,包括紡織之鄉、建築之鄉、教育之鄉、長壽之鄉、文博之鄉、平安之鄉等,其多數品牌,皆緣起張謇。紡織之鄉自然源於大生紗廠,海門疊石橋的「家紡小鎮」,目前成長為「國際家紡城」,家紡產品佔全國市場半壁江山,並遠銷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國教育看江蘇,江蘇教育看南通,南通基礎教育質量長期處於江蘇乃至全國領先地位,與張謇當年創辦的300多所小學密不可分,而這些學校大部分仍然被保留著。

張謇不僅影響了這座城市的氣質,他留下的精神財富也影響了幾代南通企業家。

2016年4月27日,南通市人大常委會第33次會議經審議,全票通過相關議案,把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正式投產的5月23日,設立為「南通企業家日」,每年開展「張謇杯」傑出企業家評選,讓當代通商賡續「張謇精神」。

中天科技集團董事長薛濟萍正是首屆「張謇杯」的得主之一。「隨著對張謇先生了解越深,我就越能體會到他的胸襟與偉業不易,我們『能做的』和『要做的』還有很多。」薛濟萍感慨。毫不誇張地說,實實在在、心無旁騖地做好實業的理念已經深入南通企業家們的骨髓。

自豪和驕傲,成為聽著張謇故事長大的南通企業家們的共同情懷。眼下,張謇這個名字,已不僅僅是南通人的「城市記憶」。張謇精神從幾代通商心中的標杆,變成持續向前的「動力源泉」。

「弘揚張謇精神,對我們新時代企業家群體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啟東市工商聯副主席、南通二建集團董事長楊曉東看來,作為張謇家鄉的南通「建築人」,全面內化融合張謇「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救亡圖存的愛國精神、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就必須奮力踐行「超越、跨越、卓越」的企業發展理念,「在高質量發展中更好地服務大局、服務社會、服務人民。」

實業創新,融入蘇商群體精神基因

曾經主政南通多年的江蘇省政協原副主席羅一民曾用三句話評價張謇——把救國、濟民放在首位;奉行正確的義利觀;堅持以德興商。而這些鮮明的品質,也正與近代蘇商精神相契合。

江蘇是中國近代民族工商業的發祥地,具有深厚的「實業報國」傳統。從改革開放以來創造了著名的「蘇南模式」,到進入21世紀,製造業水平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直至去年全國民營製造業500強中江蘇佔86席……這樣的成績,離不開先賢創下的基礎。

歷史映照進現實,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省工商聯黨組書記顧萬峰認為,作為近代蘇商的傑出代表,張謇身上展現出來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歷經時代變遷,始終煥發出新的價值,已深深烙入蘇商群體的精神基因,成為「厚德、崇文、實業、創新」的新時代蘇商精神的源泉。

張謇一生所推崇的企業家精神中的「社會責任感」,正愈發成為今天蘇商群體的共同追求。據不完全統計, 在今年疫情防控中,江蘇民營企業捐款捐物達21.67億元,47家民營企業直接參與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盡顯家國情懷。

百年之後說張謇,不能不提他「實業救國」時展現出的敢為人先的創新膽識。「創新與實幹是張謇一生的真實寫照。新時代呼喚企業家精神,特別是張謇精神。」五星控股董事長汪建國是張謇「鐵粉」之一,他一邊回顧著張謇人生中的一個個「第一」,一邊感慨張謇在興辦實業、教育以及慈善事業的實踐中所展現出的愛國情懷、開放胸襟、創新精神、誠信品格、國際視野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無不值得當代企業家去弘揚與學習。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鐵軍稱張謇是「中國第一位社會企業家」,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認為張謇是他心中「排第一的企業家」……這些不吝盛讚的背後,也正是各界對張謇精神在當下中國重新閃耀時代光芒的殷殷期待。

「當今世界遇到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張謇精神在當下成為了一面鏡子、一根標杆。」上海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南通大學長三角城市群新發展研究院院長何建華認為,企業家精神作為文化行為,具有一種傳承的思想魅力與精神價值,是一代代企業家實踐中升華的結晶,「張謇精神非但沒有過時,而且隨著時代進步與實踐升華,被賦予了新時代的新內涵,當代企業家與青少年應該在『堅定夢想理想,堅持創新創造,堅信實幹苦幹』的啟示下砥礪前行。」

本報記者 賁 騰 付 奇 文/攝

相關焦點

  • 追夢張謇故裡 弘揚張謇精神
    昨天下午,一場名為「典範:張謇精神的啟示」的學術座談會,在清末狀元、著名企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的出生地海門常樂鎮舉辦,與會嘉賓圍繞「愛國企業家的典範」這一主題進行了座談,就張謇精神的時代意義展開研討。這場學術盛宴,是第二屆南通市海門區江海文化旅遊節暨第七屆張謇文化藝術周的重點活動。當天,本屆江海文旅節的開幕式,在狀元故裡常樂鎮拉開帷幕。
  • 《張謇與近代百位名人》之張謇與袁世凱
    張謇此時正在吳軍幕中,遵命為袁世凱改窗課,袁世凱以師禮待張謇,尊稱張謇為老師。袁世凱文字粗疏,不能成篇,但辦事幹練,機敏果敢,得到張謇的欣賞。光緒八年(1882 年),吳長慶率軍進入朝鮮平定「壬午兵變」之際,張謇舉薦袁世凱擔任前敵營務處事,「營務處者,猶昔軍諮祭酒行軍司馬,凡軍中事,鹹得督察」。吳長慶奉召回國時,又因張謇的舉薦,吳長慶命袁世凱幫同統帶,將所部三營交袁世凱留駐朝鮮。
  • 張謇論壇2020|潘嶽:張謇是誰
    ● 編者按12月12日,「張謇精神的時代意義」2020年度論壇將在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隆重開幕。為了讓大家熟悉習近平總書記兩次提及的張謇其人及其歷史功績,聚焦張謇精神對今天的啟示,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是2018年時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潘嶽曾在《新華每日電訊》發表文章,專題闡述他心目中的張謇。
  • 全國30多位「張謇粉絲」來南通遊學
    中國江蘇網4月23日訊 21日、22日,來自香港、廣西、重慶、西安等全國11個城市的30多位「張謇粉絲」齊聚通城,走訪南通博物苑、海門張謇紀念館等地,尋找真實的張謇,體會中國近代第一位狀元實業家的遠大追求和萬丈雄心。此次活動也是思想食堂「近代大商人系列遊學」的第一站,活動的策劃者則是一位南通的85後小夥子吳旻。
  • 「棄官從商」的狀元張謇,張謇是晚清著名的實業家與教育家
    袁世凱與張謇構成吳長慶大軍的文武兩大幕僚。光緒八年(1882),張謇29歲,這年朝鮮發生了「壬午兵變」,日本趁機侵略朝鮮。清廷也派吳長慶率軍入朝平定叛亂,並阻擋日本侵略,張謇和袁世凱一起隨慶軍北上。張謇為吳長慶起草了《條陳朝鮮事宜疏》,並發表《壬午事略》、《善後六策》等政論文章。
  • 張謇的故事
    張謇的故事 05:04人傑地靈的江蘇,不僅領文化繁盛之先,也是中國近代工商業的發祥地。其中,地處長江入海口,有著江風海韻美譽的蘇中城市南通,更以中國近代第一城的傳奇涵養著現代蘇商的精神根脈。提起南通,人們總會在腦海裡浮現出許多的第一,而這些第一都有著「一代儒商」張謇的身影。毛澤東在談到中國民族工業時曾說,輕工業不能忘記海門的張謇。張謇,1853年出生於江蘇海門,1894年狀元。中日甲午戰爭後,因目睹列強入侵,國事日非,毅然棄官,走上實業教育救國之路。
  • 張謇是誰?
    而張謇等立憲派主導的江浙等地,使用的則是五族共和的五色旗,象徵著包括滿蒙藏疆在內的二十二省。為「五族共和」上下奔走的江蘇督軍程德全與浙江督軍湯壽潛等人,都是張謇的立憲派骨幹。張謇與革命黨黃興、陳其美、宋教仁、伍廷芳等人交情深厚,並在「五族共和」上達成一致。
  • 江蘇海門歷史上的名人:張謇
    張謇(1853~1926),小名長泰,字季直,號嗇庵,常樂鎮人。從小天資過人,13歲時能讀《禮記》、《春秋》、《左傳》,並能作「八韻詩」和八股文。一次塾師宋蓬山舉「人騎白馬門前去」囑對,張謇應以「我踏金鰲海上來」。
  • 張謇與交通銀行
    大家商議後認為南通張謇在政治和社會影響上都具有超然地位,為各方所尊重,最為適合。徵得張謇同意後,於5月18日假座上海銀行公會,開成立會一致通過決議,聲明交通銀行不與中國銀行合併的宗旨。其次,請中南銀行董事徐靜仁、實業家劉厚生、交通銀行寧行經理李耆卿赴南通,敦請張謇出任交通銀行總理。
  • 了解南通繞不過張謇,張謇企業家學院在通揭牌
    張謇,清末狀元,近代實業家、教育家。20世紀20年代初,張謇親手創辦的大生企業集團包括69家各類企業,形成輕重工業並舉、工農業兼顧、功能互補的工業體系。在興辦實業的同時,張謇更注重發展教育事業,他於1902年創辦的中國第一所師範學校——通州師範。僅在南通地區張謇就創辦小學370餘所、中等學校6所、高等學校3所,形成較為完整的近代教育體系。
  • 張謇是企業界的「民族英雄」
    從清末民初的張謇,到抗戰時期的盧作孚、陳嘉庚……」今天,習近平總書記再提張謇,重溫「張謇精神」,這對發展壯大新時代中國企業家隊伍具有重要意義。為了深入挖掘張謇「實業救國」豐富意涵,探尋「張謇精神」對當代企業家的影響,記者特地拜訪了張謇研究會老會長袁蘊豪,聽他講述這位企業界的「民族英雄」動人事跡。
  • 張謇的愛國情懷
    張謇是中國民族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從考中狀元到棄官辦廠,再到投資教育、文化、慈善等公益事業,在張謇身上,濃鬱的愛國情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他將經商視同齊家、治國之大事,認為企業應該具有社會責任和家國觀念,反對唯利是圖、見利忘義。「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張謇的這句名言,正是他一生的寫照。
  • 從張謇到馬雲
    而就在最新成語「馬已今服」一夜之間給了馬雲一個新形象的同時,另一個人的名字和形象也熱度大增,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在三個月裡兩次提及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張謇。11月12日下午習近平在江蘇南通博物苑參觀張謇生平展陳時說,「張謇在興辦實業的同時,積極興辦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造福鄉梓,幫助群眾,影響深遠,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
  • 張謇童年故事
    張謇童年故事 2020-08-06 11:02:07 來源: 南通網 1853年7月1日,張謇出生在江蘇海門常樂鎮西市梢,一個種田帶做小生意的家庭。他是家中第四個男孩。
  • 章開沅論張謇
    張謇張謇不是革命家,然而卻與辛亥革命發生密切聯繫。而張謇則憑藉興辦新式實業與教育的成功,逐漸取代了康、梁的聚焦位置。張謇雖說不願做官,但並非不關心政治。他既然進入商界,為了市場的發育與穩定,必然更加關心政治局勢的變化。同時也已具備足夠的條件參與政治,狀元稱號、翰林職銜,加上大生資本集團業主,構成他新的社會身份——紳商,並且儼然成為東南地區的紳商領袖人物。
  • 今天,我們向張謇先生學什麼?
    作品還原了張謇宏闊的人生探索,他在巨變時代的痛苦與激情、思索與前瞻,以及對於當代中國的啟示意義。 第二集 《由士入商》點擊下方圖片,收看《張謇》第二集與晚清幾位顯要人物的相識相知,成為張謇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關鍵因素。張謇為中國的戰敗在苦悶中尋求出路之際,兩江總督張之洞也在為這個國家的再度崛起而思考奔走。兩人多次溝通交流,最終確立狀元下海設廠自救的方案。
  • 「張謇精神的時代意義」之「張謇對社會治理模式的思考」
    張謇是江蘇南通的一個不普通的民營企業家。毛主席說「張謇是實業救國的民族工業家」,而清末張謇作為「立憲之父」的標籤,特別是他對大一統社會治理模式的思考,也許更具有現代意義。1912年1月3日孫中山先生回國的第12天張謇就急迫與孫中山長談,他認為孫先生「旅外多年,於中國疆域民族不盡了澈……」,這也是辛亥革命前後革命黨「驅除韃虜」引發滿族恐懼以及俄國策動外蒙獨立,內蒙新疆西藏大中華各地分裂迫在眉睫時,張謇提出「地方自治是大一統制度下的自治,中央穩定後,自治是要回歸的。」「結合共和政治,漢蒙滿回藏五族皆有選舉被選舉之資格。」
  • 張謇與江蘇諮議局
    張謇以江蘇諮議局為依託,還展開了聯合各省諮議局進行國會請願以及要求改革財政等活動。張謇始終是一位腳踏實地的實幹家,辦實業、辦教育是如此,參加立憲運動、領導江蘇諮議局也是如此。張謇也是一位穩健的改革家,他抱定和平改革的宗旨,秉持「盡其在我」,「得尺則尺,得寸則寸」的方針,不激不隨,努力做去。
  • 狀元實業家張謇:順應革命,告別清廷
    20世紀末,因張緒武先生的動議,我追隨張謇研究的開拓者章開沅先生,並與章先生的幾位大弟子虞和平、朱英、王奇生等幾度前往南通,參觀張氏兄弟留下的遺蹟,並參與寫作《張謇: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前驅》(虞和平主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一書。因此機緣,此後十多年,又因晚清史研究,因辛亥革命史研究,數度重讀張謇作品,體會張謇的思想及其意義。
  • 張謇與袁世凱和解後,張謇調侃:人家升官幹事,你升官長輩
    如此一來,張謇對袁世凱有傳道受業之恩,但是我們知道,後來的袁世凱與張謇卻鬧翻了,彼此不理睬長達20年之久,這是為何?,張謇在慶軍幕府多年,一向為人做敬重,在接到吳兆友挑撥信件後,他隨即寫了一封長達千餘字的信斥責袁世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