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期間,專程前往南通博物苑,參觀張謇生平介紹展陳,了解張謇興辦實業救國、發展教育、從事社會公益事業的事跡,並稱其是我國民族企業家的楷模。
在7月21日的企業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曾以張謇等愛國企業家為榜樣,勉勵企業家主動為國擔當、為國分憂,正所謂「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
實業報國、創新報國。張謇百年前留下的精神賡續至今,對當代企業家有怎樣的啟示?記者再訪南通,尋找「張謇」。
愛國,貫穿張謇一生的主線
上周末,寒風細雨,氣溫驟降,但位於濠河之畔的南通博物苑暖意融融——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人群熱情高漲,紛紛湧入博物苑裡的一棟四層民國建築,專程前來探訪「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張謇。
「張謇身上究竟有何獨到之處?」「張謇精神究竟是什麼精神?」踏入張謇生平事跡展陳前,不少訪客的心中都帶著類似疑問。「張謇,字季直,號嗇翁。中國近代愛國實業家、教育家、社會事業活動家……」在張謇故居濠南別業的二樓入口處,講解員陸苒苒總會以這一句作為開場白。不少遊客注意到,講解員在「愛國」兩字上明顯提高了語調。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次年以中國失敗告終。在落後挨打的現實面前,張謇和許多有識之士一樣,認識到只有發展民族工業,增強國力,才能抵禦帝國主義侵略,挽救民族於危亡。
「愛國可以說是張謇精神的底色。」南通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黃正平研究張謇多年,還曾出過研究專著。他告訴記者,張謇考取狀元後沒幾年,就毅然離開官場,投身實業救國的大潮,「無論是考功名、辦實業、興教育、做慈善,愛國不僅是貫穿張謇一生的主線,也是其全部實踐活動的中心點和出發點,強烈的家國情懷、鮮明的愛國主義是張謇企業家精神的核心。」他說。
展廳內,一張張飽經滄桑的歷史圖片述說著張謇實業救國的艱辛歷程。「『大生』二字源自《易經》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這寄託了他的理想——天地間最大的政治是國計民生。」在大生紗廠鐘樓舊照前,講解員向大家介紹:張謇先生一生創辦了數十家企業,涉及紡紗、鹽墾、麵粉、冶鐵、機械製造等工農商各領域,他為自己的企業取名為「大生」「阜生」「頤生」「資生」等,都寄託了其深沉的民生情懷。
「母實業而父教育。」實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張謇意識到「一國之強,基於教育」「苟欲興工,必先興學」「以實業輔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實業,實業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他大力興辦教育事業,先後創辦了通州師範等近400所學校。張謇還積極投身慈善事業,創辦了醫院、養老院、育嬰堂、貧民工場、女工傳習所等,誕生中國歷史上多個「第一」。
「民生情懷和社會責任是張謇精神的重要內涵。」南通博物苑副院長徐寧說,張謇出生自農商家族,作為一名成長自基層的儒商,他通過自己的實幹苦幹為改善民生而不懈努力,興實業、辦教育、廣慈善等,從生活資源到文體設施,從普通百姓到弱勢群體,從城區市鎮到濱海灘涂等多層面、全方位致力於民眾生活的改善,體現了其為百姓謀福祉、為社會做貢獻、為政府分責任的思想高度和精神境界。
張謇精神,影響了一代代南通企業家
有人說:「在南通這座城市裡,幾乎每個角落都可以看見張謇時代遺留下來的事業。」在當地也留下了「一山一水一人」的說法——山是狼山,水是濠河,人是張謇。作為南通事業的締造者,張謇的印記與南通這座城市永遠地烙在了一起。
19世紀末20世紀初,張謇以大生紗廠為核心,還創辦了油廠、麵粉公司、肥皂廠、紙廠、電話公司等20多家企業,形成一個輕重工業並舉、工農業兼顧、功能互補的地方工業體系,一度成為全國最大的民族企業集團。
如今,南通對外推介的地方名片有「八大鄉」之稱,包括紡織之鄉、建築之鄉、教育之鄉、長壽之鄉、文博之鄉、平安之鄉等,其多數品牌,皆緣起張謇。紡織之鄉自然源於大生紗廠,海門疊石橋的「家紡小鎮」,目前成長為「國際家紡城」,家紡產品佔全國市場半壁江山,並遠銷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國教育看江蘇,江蘇教育看南通,南通基礎教育質量長期處於江蘇乃至全國領先地位,與張謇當年創辦的300多所小學密不可分,而這些學校大部分仍然被保留著。
張謇不僅影響了這座城市的氣質,他留下的精神財富也影響了幾代南通企業家。
2016年4月27日,南通市人大常委會第33次會議經審議,全票通過相關議案,把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正式投產的5月23日,設立為「南通企業家日」,每年開展「張謇杯」傑出企業家評選,讓當代通商賡續「張謇精神」。
中天科技集團董事長薛濟萍正是首屆「張謇杯」的得主之一。「隨著對張謇先生了解越深,我就越能體會到他的胸襟與偉業不易,我們『能做的』和『要做的』還有很多。」薛濟萍感慨。毫不誇張地說,實實在在、心無旁騖地做好實業的理念已經深入南通企業家們的骨髓。
自豪和驕傲,成為聽著張謇故事長大的南通企業家們的共同情懷。眼下,張謇這個名字,已不僅僅是南通人的「城市記憶」。張謇精神從幾代通商心中的標杆,變成持續向前的「動力源泉」。
「弘揚張謇精神,對我們新時代企業家群體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啟東市工商聯副主席、南通二建集團董事長楊曉東看來,作為張謇家鄉的南通「建築人」,全面內化融合張謇「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救亡圖存的愛國精神、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就必須奮力踐行「超越、跨越、卓越」的企業發展理念,「在高質量發展中更好地服務大局、服務社會、服務人民。」
實業創新,融入蘇商群體精神基因
曾經主政南通多年的江蘇省政協原副主席羅一民曾用三句話評價張謇——把救國、濟民放在首位;奉行正確的義利觀;堅持以德興商。而這些鮮明的品質,也正與近代蘇商精神相契合。
江蘇是中國近代民族工商業的發祥地,具有深厚的「實業報國」傳統。從改革開放以來創造了著名的「蘇南模式」,到進入21世紀,製造業水平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直至去年全國民營製造業500強中江蘇佔86席……這樣的成績,離不開先賢創下的基礎。
歷史映照進現實,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省工商聯黨組書記顧萬峰認為,作為近代蘇商的傑出代表,張謇身上展現出來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歷經時代變遷,始終煥發出新的價值,已深深烙入蘇商群體的精神基因,成為「厚德、崇文、實業、創新」的新時代蘇商精神的源泉。
張謇一生所推崇的企業家精神中的「社會責任感」,正愈發成為今天蘇商群體的共同追求。據不完全統計, 在今年疫情防控中,江蘇民營企業捐款捐物達21.67億元,47家民營企業直接參與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盡顯家國情懷。
百年之後說張謇,不能不提他「實業救國」時展現出的敢為人先的創新膽識。「創新與實幹是張謇一生的真實寫照。新時代呼喚企業家精神,特別是張謇精神。」五星控股董事長汪建國是張謇「鐵粉」之一,他一邊回顧著張謇人生中的一個個「第一」,一邊感慨張謇在興辦實業、教育以及慈善事業的實踐中所展現出的愛國情懷、開放胸襟、創新精神、誠信品格、國際視野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無不值得當代企業家去弘揚與學習。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鐵軍稱張謇是「中國第一位社會企業家」,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認為張謇是他心中「排第一的企業家」……這些不吝盛讚的背後,也正是各界對張謇精神在當下中國重新閃耀時代光芒的殷殷期待。
「當今世界遇到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張謇精神在當下成為了一面鏡子、一根標杆。」上海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南通大學長三角城市群新發展研究院院長何建華認為,企業家精神作為文化行為,具有一種傳承的思想魅力與精神價值,是一代代企業家實踐中升華的結晶,「張謇精神非但沒有過時,而且隨著時代進步與實踐升華,被賦予了新時代的新內涵,當代企業家與青少年應該在『堅定夢想理想,堅持創新創造,堅信實幹苦幹』的啟示下砥礪前行。」
本報記者 賁 騰 付 奇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