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清朝的王爺,一個外放,一個禁足,有何不同?

2020-12-21 聰媽說故事

漢朝開始就實行了分封制,皇族王爺就是諸侯,權利太大,多次挑戰中央權威;到了西晉比比皆是,所以才造成了八王之敵;不過做的最好的便是唐宋,王爺只有身份上的優待,沒有實際上的政治權利,不過在經濟上的優待比較多,沒有像明朝那樣與地方爭權奪地。

在《新唐書》中有提到「雖以國王之,實與匹區夫不異」,唐自中葉,宗室子孫多在京師,幼者或不出合,雖以國王之,實與匹區夫不異,故無赫赫過惡,亦不能為王室軒輊,運極不還,與唐俱殫。然則歷數短長,自有底止。彼漢七國、晉八王,不得其效,愈速禍雲。

平心而論,想必明朝,清朝對於皇室的控制做的也不錯。

明朝不準王爺進京

明朝將藩王分隔在各地,隔斷了藩王和朝中大臣的聯繫,也禁止藩王之間聯繫,苦心造詣的維護皇室正統的統治,效果顯而易見。在明朝,沒有出現像「玄武門之變」這種內亂和骨肉相殘的事。至於燕王朱棣發起的「靖難之役」,那是因為建文帝操之過急,破壞了皇權和藩王之間的平衡所導致。

同時藩王在各地發展,和蒲公英一樣,成為皇權的重要分支。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攻佔北京,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自縊後,正是各地潘王,如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鍵、桂王朱由榔、寧靖王朱術桂等人延綿明朝國祚,長達40年之久。

要是明朝王爺都留在京城,會被李自成和一網打盡嗎?

這樣做有明顯的弊端:容易造成地方勢力過大,破壞中央集權。朱棣就是意識到這樣的弊端,採取辦法削弱了藩王的權力,給他們優厚的待遇,卻剝奪他們的行政、財政和軍事權,藩王們才消停了下來,開心地過他們的安樂日子。

再看清朝不準王爺出京。

在清朝,王爺們日子比明朝苦多了。不單是被禁足在京城,爵位也是一代降一代,如果後世子孫沒有為朝廷立過功勞,則會降為平民。然而只有12個鐵帽子王不受限制,世襲罔替。在這樣的情況下,朝廷也不用擔心王爺在外地興風作浪,更不會為了養著他們而花費巨大。

所以,清朝王爺沒明朝王爺那麼囂張跋扈,動不動就操打進京城。

清朝王爺禁足北京,同意也有弊端。王爺們都留在京城,很容易跟大臣們勾搭在一起,影響朝政。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鹹豐年間的「辛酉政變」,都有王爺參加。

相關焦點

  • 明朝和清朝的海禁有何不同?最大區別一個坑國一個坑民
    明朝的海禁禁止的是民間互市貿易,以此來推行官方主導的朝貢貿易。這種朝貢貿易在鄭和下西洋活動中體現的尤為明顯,國家通過這種壟斷貿易賺取了巨額的利潤。不過這種違背市場規律的壟斷很快被民間走私所摧毀,造成倭患和走私愈演愈烈,明朝的朝貢貿易體系名存實亡。最終在隆慶時期,明朝不得不開關貿易,開放了月港,允許民間百姓販運東西洋。而清朝的海禁主要是出於防漢制夷的政治考量,同時打擊反清復明勢力。
  • 同樣是王爺,在明朝和清朝卻有不同的待遇,這其中又有什麼玄機?
    其實歷朝歷代都有封王封功臣,而歷朝歷代也各有不同。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王爺,只有兩種情況,第一,他是對國家有巨大貢獻,比如。有軍功或者是對開國做出了巨大貢獻。第二,它是皇帝的親屬。比如皇帝的兒子,哥哥,弟弟。但是王爺的待遇要求在每個朝代也各不一樣。
  • 明朝的王爺「食祿不治事」,清朝的王爺「參政輔政」,哪一個好?
    大家都知道明朝和清朝是歷史上相繼的兩個朝代,也是被人們拿來對比最多的兩個朝代。熟悉這兩個朝代的人,可能就會發現一件怪事,那就是明朝的王爺好像都比較沉默,不怎麼出名,而清朝的王爺則與之相反,經常活躍在朝政大事之中。這其實是和明清兩朝對藩王的規定有關。
  • 為什麼明朝的王爺不讓進京,而清朝的王爺不讓出京
    >明清兩朝對王爺是完全不同的政策。明朝的王爺是「非有詔不得入京」,而清朝的王爺卻是「沒有聖命不得離京」。同樣是王爺,為何差距這麼大。對親情和血緣比較看重到朱元璋,並不想看到這種情況發生,所以他借鑑了元朝的分封制度。再加上明朝初定時,元朝舊勢力依舊強大,全國各地小摩擦不斷,也需要有能力的將領鎮守四方和重鎮。
  • 清朝不準王爺出京,明朝不準王爺進京,哪個更有用
    少數被分封的藩王 ,不再擁有行政權、財政權和軍事權,變成了只食俸祿的富家翁。而朱元璋分封的藩王 ,享有高度軍事自主權,如燕王朱棣、寧王朱權等,手下都有一支強大的軍隊,不受朝廷節制。 藩王擁有監視地方臣民的權力。 對比明清兩代朝廷對宗親的態度,可以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明朝藩王「非有詔不得入朝」,而清朝宗室卻是「無聖命不準離京」。
  • 為什麼明朝王爺不能進京,清朝王爺不能出京
    為什麼明朝王爺不能進京,清朝王爺不能出京通過我國漫長的歷史不難發現很多有趣的事情,很多興盛強大的王朝都是連在一起的,前有秦漢,後有唐宋、明清。而明清作為兩個最後的封建王朝,是經常被放在一起&34;的,提起明朝的歷史自然是少不了清朝,同樣的說道清朝的過往難免要捎帶著明朝,作為封建歷史上最後的兩個王朝,明清都是將中央集權制度發揚到了極致。
  • 明朝不讓王爺進京,清朝不準王爺離京,哪個做法更有用?
    和明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兩個朝代,對於我國的發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整個歷史發展上的地位也是比較重要的。明清時期可以算是我國古代封建制度的頂峰時期,但是兩個朝代也有著很大的不同,明朝是漢族人統治的朝代,相比之下,清朝則是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而且兩個朝代在一些政策上也是有著很大的不同的,比如說在安置王爺這一方面,但是做出了截然相反的方法,明朝不讓王爺進京,清朝不準王爺離京,這都是作為統治者的皇帝確定下來的角色
  • 明朝不讓王爺進京,清朝不準王爺離京,哪種做法更高明一些?
    在明清時期,封建制度達到了頂峰,不過明朝和清朝在安置王爺的時候,在政策上居然相反的處理方法,明朝的統治者是不王爺進京來,但是,清朝的統治者,則是不準皇帝離京,那那麼究竟哪一個做法更有用
  • 為什麼在北京沒有見到明朝王爺的墓,而清朝王爺的墓到處都有?
    今天有個在北京旅遊回來的同學向我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在北京沒有看到一個明朝王爺的墓,而清朝王爺的墓到處都有?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其實卻蘊含了清明兩朝對於宗室的安置方法,值得深入探討。在北京城,有很多王爺墳和疑似王爺墳的,就連坊間也有很多傳送。例如建國門外的豫王墳,既豫親王多鐸的墓;八王墳是英親王阿濟格的墳墓;城西五路居有鄭親王的墓等等,然而這些發現的王爺墳墓幾乎都是清朝的,沒有一個明朝王爺的。
  • 為什麼清朝和明朝一個規定親王不得離京,一個規定不得入京?
    歷史故事   《古為什麼清朝和明朝一個規定王爺不得離京,一個規定不得入京?》   所以,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一起討論一下:同樣是為了防止造反的明清兩朝,一個是禁止王爺離開京城,一個是禁止王爺進入京城,哪種方式更能夠達到避免造反的目的呢?   明朝,宗室開銷太大,而且外地王爺為了保護自己,養親兵也是合情合理;可萬一養太多,尾大不掉就麻煩了。
  • 明朝不準王爺進京,清朝不準王爺出京,哪種做法更高明?
    明清兩代始終是分不開的,講明朝一定說到清朝,說清朝時也不例外。明清兩朝中央集權和專制統治達到頂峰,進而再度強化。清朝對明朝的借鑑意義,不可以說不大。可明朝不準王爺進京,清朝不準王爺出京,你認為那種做法更高明?
  • 清朝的一個王爺 可以擁有多少親兵?
    這個劇情當然是虛構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出現了,在清朝統治期間,一個王爺到底能夠擁有多少親兵,有沒有能力推翻雍正皇帝。認真地說,王爺的親兵少得可憐,根本不可能推翻皇帝,而且連親兵都是皇宮裡派來的,根本不會服從王爺的命令。
  • 明朝不讓藩王留在京城,而清朝不讓王爺離開京城,哪種方式更好?
    所以說,明朝藩王最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抵禦外敵。朱元璋清朝建立初期,其實是有分封在各地的藩王的,但隨著三藩之亂等造反之事的發生,清朝便不再外設立藩王。而且清朝設立藩王的目的就是突出皇室宗親的地位。清朝的藩王事實上已經不能算是藩王了,他沒有封地,也沒有兵權,只能算是有爵位的王爺。爵位會分種類: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而到後來幾乎只剩下了宗親爵位,也就是皇帝的宗親。宗親爵位中只有兩種有極大的權力,一種是皇帝的父親攝政王,還有一種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這兩種王爺的作用都是輔助皇帝。
  • 清朝王府的修建規格是什麼標準?親王與郡王之間有何不同?
    清朝王府的修建規格到底有什麼樣的標準呢?親王與郡王之間有何不同? 光是走遍王府,也是非常累人的事情,那麼清朝王府的修建規格到底有什麼樣的標準呢?由於清朝是取代明朝建立的,在很多制度上也是沿襲明朝的制度,對於王府的規格要求,與明朝有著一些相似的地方。
  • 明朝26王爺鎮守邊疆,不準進京,清朝王爺不許離京,利弊一目了然
    清明兩朝兩種制度,不許王爺出京,不許王爺進京,那一個才更高明?細究歷史我們就會發現,一個王朝的建立在立法和制度上面除過延續和繼承前朝好的法律條文之外還需要根據自己家族的利益來制定相應維持皇權的規章制度。
  • 清朝不讓王爺出京,而明朝卻不讓王爺進京,哪種方法更適合統治?
    明朝和清朝由於統治者的不同,採取的政策也大相逕庭。就好比,明朝不準王爺進京,清朝卻不允許王爺出京。明朝、女真、蒙古明朝期間,朱元璋剛剛稱帝,就一口氣將自己二十多個子侄分封到全國各地當藩王,不讓他們再進京了。之所以朱元璋有如此考量,原因在於兩點。一方面,對外抵禦蒙古。
  • 在清朝,親王和郡王都是王爺,那二者的地位和待遇有何區別?
    清朝是一個對等級規格十分嚴格的朝代,統治者對於宗室爵位進行了十分細緻的劃分,將其分為十二種等級。最高等級的是和碩親王,第二等級的則是多羅郡王,之後多羅貝勒、多羅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依次排列,構成了完善的清朝宗室爵位。
  • 明朝時,海禁政策是怎樣的,對國家有何利害?
    各位讀者朋友們大家好,你們知道明朝海禁政策是如何施行的,對國家有何利害嗎,讓我們去文中找尋答案吧嘉靖八年(1529)撤銷浙江的市舶司之後,明朝國家層面對海外貿易的控制能力比以前更小。在這之後的16年間,海外貿易政治化日益嚴重,官僚系統中出現了禁止海外貿易和反對幹預海外貿易的兩種主張。從嚴篙當權時期海禁與開海的經常變動以及從抗倭將領前後不同的結局可以看出,嘉靖時期的閣臣一直在海外貿易和海禁之間尋求平衡,將海外貿易政治化來獲取朋黨的最大利益並打擊反對派,這種平衡既要照顧到他們對自身權力的合理性和重要性的構建,又要確保皇帝對海禁政策的關注。
  • 明朝為什麼不準王爺進京?清朝為什麼不準王爺出京?哪個效果更好
    王爵也分兩種:一種是對國家有巨大貢獻的人,例如齊王韓信;另一種就是皇帝的宗親兄弟,例如明朝的藩王、清朝的親王。而在明清兩朝的時候發生的事情就是:明朝禁止王爺進京,而清朝卻禁止王爺出京,為什麼這兩者會這樣,我們看看哪一個更高明。
  • 明朝不讓王爺留京,清朝不讓王爺離京,哪種方式更有利於統治?
    明朝不讓王爺留京,清朝不讓王爺離京,到底哪種方式更有利於統治?明、清兩朝對王爺的不同處置方式各有利弊,而其目的都是相同的,就是為減少王爺對皇權的威脅。明朝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當了皇帝後,對朱氏子孫進行了分封,只要是他的兒子都是王爵,兒子的王爵又由嫡孫繼承,一直到該門戶無子嗣繼承自動就斷了爵位。明朝所有的王爵必須要就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