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什麼是五彩、鬥彩、琺瑯彩和粉彩?)
彩瓷分為五彩、鬥彩、琺瑯彩和粉彩,這個分類不是古人在生產彩瓷的時候就開始的,而是逐漸形成的。馬未都在他的《馬未都說收藏》一書中,曾就這四個類別進行過詳細的解說。現筆者扼要摘錄其中一二,配以圖片展示。
收藏周刊記者 潘瑋倩
五彩:硬朗媚俗的顏色
五彩源於早期的彩瓷。唐代的長沙窯開彩瓷的先河,但真正產生影響力的彩瓷是從明清開始的。
五彩和青花同時期誕生,都創燒於元代後期。但是,由於五彩的工藝比青花複雜,青花是釉下彩,一次成型,畫上圖案後罩上釉一燒就行,成本較低。五彩要二次入窯,就是要先燒好一個素器,出窯晾涼了再畫上彩色圖案入窯,並且第二次入窯的燒結溫度不能高於第一次,否則就成廢品,因此,五彩的成本比青花高。而且元末明初的時候,文人們普遍認為五彩比青花俗氣,因此五彩在當時沒有被高度重視。
一直到明代中期以後,成化、弘治、正德三朝,五彩都非常少見,當時是青花的天下,彩瓷以鬥彩為主。這裡簡單區分一下五彩和鬥彩。在感覺層面,五彩熱烈,鬥彩柔和;在技術層面,五彩是平塗的,直接把彩塗上去,鬥彩是勾勒的,就是先用青花勾一個邊,再把彩輕輕填進去。
五彩的迅猛發展是在嘉靖萬曆以後,一個是和嘉靖篤信道教有關,另一個是由於商業發展市場繁榮民間活躍,於是媚俗不可阻擋。
明末清初由於社會動蕩,各類瓷器生產都比較低調,到了康熙時,由於國力強盛,不用計較五彩二次入窯的成本了,所以這類瓷器迅速增多。同時技術上有一個重大突破,用釉上藍取代了青花,不必事先畫好青花了,在某種意義上也降低了成本。康熙朝的五彩更加注重細節表達,相對明代瓷器的「粗大明」精緻了不少。在色澤上不強調過渡,紅是紅,綠是綠,不會由淺紅到深紅過渡,明確表現出創作意圖。由於康熙五彩的色調強烈,較之康熙晚期發明的粉彩,它被稱為「硬彩」,粉彩被稱為「軟彩」,所謂硬彩就是顏色不猶豫、不曖昧。
五彩的壓軸大戲就是在康熙朝上演的,隨後便開始了它的落幕時刻,首要原因就是雍正審美的改變,這位趣味高雅的皇帝,對五彩斑斕的瓷器已經失去了興致。雍乾之後的彩瓷,擔綱的主要就變成琺瑯彩和粉彩了。
鬥彩:青花和五彩互鬥
鬥彩首先要把「鬥」的發音讀準了,就能明白一些事情。它發「逗」音,有人認為「逗彩」就是青花和五彩逗來逗去;還有人寫「豆彩」,認為瓷器的底子泛豆青色;當然寫得最多的還是鬥字,爭奇鬥豔的鬥。
鬥彩的工藝就是先用青花勾出輪廓線,再在這個輪廓內填上彩,過去說鬥彩創燒於成化,已成定論。早期五彩與鬥彩的界限不清,很多鬥彩都被叫成五彩,明中葉尤其到清代以後,鬥彩的工藝特徵就十分明顯了。
鬥彩的燒造成本高於五彩。首先填彩的過程需要非常細緻,顏色不能超過青花的輪廓線,所以填得非常慢。康熙以前,鬥彩是青花跟五彩鬥。乾隆以後,出現了青花跟粉彩鬥,彩裡又要加金、加粉、成本非常高。康雍乾三朝,有大量民窯鬥彩存世。嘉慶以後由於國力衰竭,鬥彩漸漸不再生產。
成化鬥彩最有名的就是雞缸杯了,如今天下皆知。成化皇帝喜歡鬥彩,也和他性格有關,他是一個內心柔弱的人,對強刺激的色彩都不感興趣。
琺瑯彩:皇帝的獨門創新
現在講的琺瑯彩特指瓷器,專業術語叫「瓷胎畫琺瑯」。康熙三十五年,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琺瑯彩在北京皇宮燒製成功,這是琺瑯彩在中國誕生的時刻。
琺瑯器有很多品種,包括銅胎畫琺瑯、玻璃胎畫琺瑯和瓷胎畫琺瑯等,瓷胎畫琺瑯的質量最好,就是我們說的琺瑯彩。琺瑯是一種玻化物質,以長石、石英為主要原料,加入純鹼、硼砂為助熔劑,氧化鈦、氧化銻、氟化物等作乳濁劑,加入氧化銅、氧化鈷、氧化鐵、氧化錳、氧化銻等作著色劑,經過粉碎、混合、煅燒、熔融後,傾入水中急冷得到琺瑯熔塊,再經細磨而得到琺瑯粉。將琺瑯粉調和後,塗施在瓷器上,得到瓷胎琺瑯。最早的琺瑯材料是進口的,後來才由國人研發出來。
琺瑯彩有個特點,就是它從來沒有走出過宮廷,是唯一的宮廷御用陶瓷藝術品。它是先在景德鎮燒好了白色的素胎,挑出完美無瑕的送到北京,再由宮廷畫師繪上琺瑯彩重新燒造。琺瑯彩在誕生後的二百年內,除了皇上,沒有人用過。
琺瑯彩數量稀少,按一般的說法是僅存400多件,其實應該不止。第二是少有完全相同圖案的兩件琺瑯彩,因為它們都是先在景德鎮燒好素胎,入宮後由畫師自行選擇畫稿繪製,因此每件琺瑯彩的畫稿都不同。第三是它都是中國傳統的經典圖案,因為貴重,不輕易拿它做實驗畫新樣子。
粉彩: 仿自然界顏色的過渡
粉彩其實是模仿琺瑯彩的一個品種,景德鎮的工匠就利用粉彩的特性來追求琺瑯彩的效果,讓它能在民間普及。粉彩就是往彩裡加進粉,指在原來五彩的顏料中加入一種叫玻璃白的物質,讓紅變成淡紅、綠變成淡綠,顏色有了過渡。琺瑯彩和粉彩怎麼區分?油調彩料的是琺瑯彩,水調彩料的是粉彩。
粉彩是中國陶瓷最後誕生的一個主要品種,一出現就成為瓷器霸主——青花的主要對手。它所有的變化都在仿自然界顏色的過渡,這是粉彩最重要的表現力。這種柔和的色彩表現非常符合大眾的心理,具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當時每一個百姓都以擁有粉彩為樂趣。
在追求藝術寫真上,粉彩改寫意為寫實,比如花卉注意顏色盈澤和陰陽向背,翎毛注重羽毛的質感和色彩變化,人物注重神態表現和容貌陰影,這些改變是中國彩瓷表現力的一個飛躍,顯然受到西方藝術的影響。
(原標題:什麼是五彩、鬥彩、琺瑯彩和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