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洋彩琺瑯彩的異同點

2020-12-10 鷹擊長空竹均樓

目前我們提到清代低溫釉彩瓷,大多數情況下分為:琺瑯彩與粉彩。那麼洋彩是什麼,據文獻記載督陶官唐英曾經準確的描述過什麼是洋彩:「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琺瑯畫法,圓琢白器,五彩繪畫,摹仿西洋,故曰洋彩。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無不精細入神,所用顏料與琺瑯色同」。這段話有幾個重點:一個是畫法雷同琺瑯彩,二是白器,三是彩繪,四是仿西洋畫法。這麼看粉彩與洋彩應該差不多,其實要我說洋彩就是粉彩,非得多一事兒又弄出個分類。實際上在民國以前沒有粉彩這一說法,都是叫洋彩,現在景德鎮燒制仿古瓷的還叫洋彩,粉彩一說最早出現在民國並一直延續到現在。現在為了細分彩瓷又重新提出了洋彩,我們一起看看洋彩到底是什麼。

這是我朋友的藏品——清乾隆洋彩纏枝西番蓮大尊。這件真的很大,高約有58釐米,最大直徑約有48.6釐米。古代官窯瓷器燒制都是放在匣缽裡,這麼大的一件瓷器,它的匣缽高度只怕有八十釐米左右。瓷器燒制每高一釐米難度會大很多,光想想窯爐的入口都覺得不可思議,如此體型龐大的瓷器想要燒製成功不知道要花費多少人力物力。曾經我問過朋友,為什麼非得叫洋彩,叫粉彩不行嗎?給別人介紹起來也簡單啊。朋友說臺北故宮有一件相似的館藏品,它那件寫的是洋彩,呃,好吧,你厲害。

這件就是臺北故宮館藏,它的名字叫瓷胎洋彩瑞芝纏紋尊。網上只有這一張照片,一點不清楚,可以看個大概,確實風格一樣。曾經香港翟建民先生錄製過一期視頻,介紹了洋彩與粉彩的區別。視頻我倒是看了,但是翟先生港式普通話聽起來太費勁,真的是有聽沒有懂。我們先把館藏品與我們本期比較一下。

右上是臺北故宮館藏,因為這件是網上下載的圖片很不清楚,截圖部分:一個是西番蓮,一個是靈芝,因寓意吉祥也叫「瑞芝」。右下是本期的靈芝,畫風一致,彩料也基本一致。臺北故宮的那件是白色蓮花,跟本期的這個紫色蓮花畫風完全一致,就彩料不一樣。這種蓮花的畫法受西洋影響很大,與中國傳統的纏枝蓮完全不一樣,所以這種經常被叫著「西番蓮」,傳統的叫「纏枝蓮」。

左邊這張照片是2007年嘉德拍賣公司的拍品,這件是乾隆粉彩纏枝蓮瓶,跟右圖相比上面的蓮花的畫法比較傳統,右邊兩張圖片明顯受西方影響比較大。所以左邊叫「粉彩纏枝蓮」,右邊叫「洋彩西番蓮」,不過基本的寓意沒變,枝蔓纏繞都意味著「福壽綿綿、枝繁葉茂」,這也是資料上介紹的洋彩與粉彩區別之一。我們這件深得朋友喜愛,朋友花時間數了數整件瓷器上大大小小一共畫了174朵蓮花,真服了他,這絕對是「瓷痴」。至於唐英說過的「圓琢白器」,當時可能是指白色做底,並繪上五彩。但是後面由於瓷器種類的增加,已經不能以「圓琢白器」作為區分兩者了,故宮館藏黃地的也有,方器的也有,就不一一貼出圖片了。根據相關資料,區分琺瑯彩與洋彩還有一種方法,我們一起看看。根據故宮館藏資料上的內容,洋彩在繪製「蕉葉紋」的時候,運用了西洋畫的陰暗面,而琺瑯彩沒有。

左邊是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清乾隆芍藥稚雞玉壺春瓶,瓶頸上用藍料繪製的蕉葉紋,右邊是本期的蕉葉紋。不用說了,右邊花裡胡哨,左邊色彩單調,僅僅只是有點深淺,而右邊則色彩豐富多了。這以後看到蕉葉紋就能很快區分什麼是琺瑯彩,什麼是洋彩了。西洋畫法還有一個重要的特徵:用明暗面表現器物的立體感,這一手法也出現在洋彩瓷器上。

兩張圖片比對一下,下面畫圈的地方就是明暗面,用明暗面突出物體的立體感。圖片右下是七彩蛤蜊光,這是鑑定粉彩的技巧之一。粉彩、洋彩在彩料上是一樣的,畫法上也一樣,需要用鉛作為著色劑,所以肯定會有七彩蛤蜊光,粉彩與洋彩只是的繪畫技巧不一樣。而琺瑯彩與他們不同的是配方不同。琺瑯彩看不到蛤蜊光,但是能看到油光點;粉彩與琺瑯彩的繪畫技巧相似,都是用顏色深淺表現器物,而不是用明暗面。說了這麼多,小結一下:粉彩與洋彩配方一致,畫法技巧不同;而粉彩與琺瑯彩配方不同,畫法技巧卻相同,只是琺瑯彩因為配方的原因,繪畫難度大多了。後面我們一起看看底,這件的底非常特殊,是描金圈足,這在乾隆瓷器中非常罕見。

上面圖片是本期這件的圈足,圈足描金這樣的事兒也就乾隆能幹得出來。因為是陳設器,所以圈足的金磨損嚴重。中國古代燒瓷器需要把器物放進匣缽裡,瓷器的圈足與匣缽底部接觸,所以絕大多數瓷器圈足都是露胎的。如果施釉的話,釉水沒幹放進匣缽會使得圈足釉水與匣缽粘連,最後不僅不美觀還浪費彩料影響效果。如果想要圈足滿釉,只能採用支釘燒,比如宋代汝窯。支釘燒會留下支釘痕,而且也僅限於體型輕盈的瓷器,這樣的大傢伙沒有哪件支釘能撐得住重量,也得虧故宮館藏有金圈足,否則真的沒人敢認。下面三張圖片都是故宮館藏,有故宮記號。下面第一張是「新」字頭,建國後由別人捐贈,後面兩張都是「故」字頭,說明是故宮倉庫遺留。能看得出來,新字頭的那件金圈足保存很好,金磨損不嚴重,後面兩件磨損非常嚴重,還是能看得出來效果。我一直到現在都沒想通,這金是怎麼描上去的。乾隆瓷器圈足不露胎的還有仿生瓷,那個我已經琢磨出原因了,就這個到現在沒弄明白,希望哪位朋友知道能告訴我。最後看看底與款。

青花款很正,就不介紹了,因為底部施滿綠松石釉,沒辦法拍細節圖。綠松石釉跟我們以前介紹的仿綠松石釉不一樣。它的釉面有點像皮革紋,這件綠松石釉很細膩,皮革紋不明顯,到乾隆後期以及整個後面各朝,皮革紋很明顯,可以作為鑑定參考標準。因為篇幅的關係以後再仔細介紹。最後欣賞一下漂亮的畫面吧。

整件瓷器我最喜歡這朵蓮花,多麼希望朋友能轉讓給我啊,但願今晚能做個好夢,夢見朋友答應讓給我了。

本期結束了,喜歡就關注我吧。下一期繼續乾隆粉彩

相關焦點

  • 雍正「琺瑯彩粉彩」碗,到底是琺瑯彩還是粉彩?
    再來,燒制技術有所突破,工匠積極學習,借鑑進口彩料的熔制經驗,於雍正六年燒出進口彩料所沒有的新穎色彩。至於粉彩,乃是由琺瑯彩衍生而成的新品種,於康熙中期出現。它在色料中摻以鉛粉共加施玻璃白,有意令色彩不那麼濃豔。用分水淡洗法塗飾花紋層次,色 階繁多,色調溫潤柔和。雍正時期的粉彩器,多以白釉為地施彩。
  • 琺瑯彩和粉彩鑑別速成小技巧
    粉彩和琺瑯彩都屬於在瓷胎上作畫的釉上彩瓷,二者的外在呈現,有諸多相似之處,所以很多收藏愛好者都難以分辨兩者之間的區別。首先我們先來介紹以下琺瑯彩和粉彩各自的特點。琺瑯彩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為精美的彩瓷器。
  • 唐龍說瓷:粉彩和琺瑯彩的區別
    粉彩是受琺瑯彩製作工藝影響而發明的一種釉上彩瓷器,也頗受皇家喜愛。粉彩和琺瑯彩因為色調相仿很容易被新手混淆。陶瓷市場上由於追逐高價,賣家常常以粉彩冒充琺瑯彩。但粉彩與琺瑯彩雖然外表有幾分相似,你了解他們的區別在哪嗎?
  • 五彩、鬥彩、琺瑯彩和粉彩?琺瑯彩瓷器價格一路猛漲
    今天小古簡單說說五彩、鬥彩、粉彩、琺瑯彩都有什麼區別,學好了就再也不怕別人忽悠你啦!粉彩粉彩始於康熙時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粉彩是古彩(即康熙彩或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受琺瑯彩製作工藝的影響創作的一種釉上彩的新品種,初創時,彩繪方法與古彩很相似,多沿用古彩的才會方法,僅在紅色的染色中運用了琺瑯彩中才能見到的胭脂紅,光彩較足。特徵:色彩鮮麗而持重;粉潤柔和而淡雅。書工細膩而精湛,栩栩如生而俊雅。
  • 鬥彩、五彩、粉彩、琺瑯彩的區別
    我國彩瓷分類眾多,有鬥彩、五彩粉彩、琺瑯彩,它們都有什麼區別呢?一、鬥彩鬥彩瓷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合的一種瓷器裝飾手法,因其紋飾中釉下青花色與釉上彩色同時出現好似爭奇鬥豔而得名。鬥彩又可以分為點彩、覆彩、染彩、填彩等幾種。
  • 什麼是五彩、鬥彩、琺瑯彩和粉彩?
    由於康熙五彩的色調強烈,較之康熙晚期發明的粉彩,它被稱為「硬彩」,粉彩被稱為「軟彩」,所謂硬彩就是顏色不猶豫、不曖昧。五彩的壓軸大戲就是在康熙朝上演的,隨後便開始了它的落幕時刻,首要原因就是雍正審美的改變,這位趣味高雅的皇帝,對五彩斑斕的瓷器已經失去了興致。雍乾之後的彩瓷,擔綱的主要就變成琺瑯彩和粉彩了。
  • 琺瑯彩和粉彩的區別就像正版和仿品
    琺瑯彩製作工序複雜,燒制講究、要求嚴格,皇帝親自過問。燒造地點有三處:一處為故宮內的如意館;一處為頤和園;一處為怡親王府。琺瑯彩主要用來給皇上賞玩,民間少有流傳,因此顯得尤為珍貴。琺瑯彩帶來粉彩的出現,因為粉彩是模仿琺瑯彩而生。琺瑯彩原料含有大量的硼,基質為鉛、硼、玻璃料。
  • 教你如何分辨青花,粉彩,新彩,琺瑯彩,鬥彩
    很多朋友分不清什麼是鬥彩,什麼是粉彩,什麼是新彩,接下來帶著大家認識一下這些瓷器。首先是鬥彩,鬥彩為主要裝飾手法的瓷器品種,鬥彩又叫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合的一種瓷器裝飾手法,因其紋飾中釉下青花色與釉上彩色同時出現好似爭奇鬥豔而得名。
  • 讀懂這篇,你也是鑑別粉彩琺瑯彩的專家了(新手必看系列)
    關鍵詞:琺瑯彩,粉彩眾所周知,琺瑯彩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極為珍貴的瓷器品種,有著極高的市場價值和收藏價值,只在宮廷內燒造也是琺瑯彩獨有的「享受」,對比其他名瓷,這既是琺瑯彩的身份顯示,也是他名貴的原因。琺瑯彩創燒於康熙,興盛於乾隆。
  • 五彩、琺瑯彩和粉彩你真的分清楚了嗎?
    五彩、琺瑯彩和粉彩,這三種瓷,長得有點像,不少人還真未必分的清。下面我們一起來認識下吧。琺瑯彩彩料,與中國傳統釉上彩料不同,它的主要成分是硼酸鹽和矽酸鹽的混合物。在不透明的白色易熔琺瑯料中,加入適量金屬氧化物色素,即成具有色澤的琺瑯彩。
  • 清 乾隆 琺瑯彩粉彩歲寒三友執壺
    由於琺瑯彩運筆難度大,清代又創立粉彩,之後很多瓷器上既有琺瑯彩也有粉彩,有的還有五彩。因此有些大咖們把琺瑯彩粉彩都具備的瓷器稱為「洋彩」。只是這樣的說法本身不完善,也沒有獲得官方認可,我們今天這件就是乾隆青花款琺瑯彩粉彩結合的一件瓷器。
  • 清代瓷器粉彩和五彩的區別
    很多人認為粉彩始創於雍正年間,但是五彩和琺瑯彩基礎來看,當在康熙晚期的時候,粉彩已經燒製成功。雍正瓷器講究雅致和意境,每一筆都十分嚴謹細緻,追求典雅的藝術風格,雍正早期官窯主要以琺瑯彩為主,但由於琺瑯彩的不斷消耗變得越來越稀少,越來越昂貴,所以雍正晚期之後,粉彩逐漸成為官窯瓷器的主流,在我國制瓷史上留下迷人風採,當然必須承認,粉彩的很多工藝來自於琺瑯彩,所以在清代也沒有粉彩一說,民國才有研究者定義在琺瑯彩基礎上發展使用的國產料或者中西結合的混用的礦物為粉彩
  • 景德鎮陶瓷工藝鬥彩、五彩、粉彩、新彩,琺瑯彩到底如何區分
    很多人分不清楚五彩和粉彩、琺瑯彩、新彩這幾個工藝的陶瓷,鬥彩和五彩就比較容易和他們區分,我先來說說鬥彩吧,在瓷器山就能看出來。鬥彩的就是指3種或者以上顏色加上青花打線而形成的陶瓷釉上裝飾,鬥彩的特點是所有的畫面外圍線條全部都用青花勾線大地,等到燒成後在成瓷上用粉彩再畫出餘下的畫面。如下圖仔細看上面的圖,所有的藍色都是青花,在為燒制前就畫好了的。
  • 粉彩和五彩在哪些方面有所不同
    很多人認為粉彩始創於雍正年間,但是五彩和琺瑯彩基礎來看,當在康熙晚期的時候,粉彩已經燒製成功。雍正瓷器講究雅致和意境,每一筆都十分嚴謹細緻,追求典雅的藝術風格,雍正早期官窯主要以琺瑯彩為主,但由於琺瑯彩的不斷消耗變得越來越稀少,越來越昂貴,所以雍正晚期之後,粉彩逐漸成為官窯瓷器的主流,在我國制瓷史上留下迷人風採,當然必須承認,粉彩的很多工藝來自於琺瑯彩,所以在清代也沒有粉彩一說,民國才有研究者定義在琺瑯彩基礎上發展使用的國產料或者中西結合的混用的礦物為粉彩
  • 唐龍說瓷丨陶瓷有名彩,稱之琺瑯彩
    清·乾隆琺瑯彩纏枝蓮紋雙連瓶  琺瑯彩瓷器是專門為皇室燒制的瓷器,產量極少,而且每一件都是精品。「琺瑯彩」的名字,本身就蘊含了對產地和功用的限制,晚清時一些景德鎮民窯的產品也自稱琺瑯彩,竊以為劃到粉彩瓷更合適些。  說說粉彩,是清宮廷又一創燒的彩瓷,和琺瑯彩很像,很難區分,即便是專家,也有打眼的時候。一般認為粉彩是景德鎮以五彩為基礎,模仿琺瑯彩的產品,然而粉彩的出現比琺瑯彩還早幾年,總之兩者的關係相當曖昧。
  • 清三代粉彩 絢爛之彩 引人入勝
    說起粉彩,不得不提到它的前身琺瑯彩,琺瑯彩是中國瓷生產工藝發展到頂峰時期的產物,主張吸收西方先進文化的康熙帝對於歐洲琺瑯畫的興趣達到了醉心程度。康熙時期,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上,開始在五彩紋飾的局部,採用不透明的琺瑯質顏料。在五彩所用的原料內,摻入一部分俗稱"玻璃白"的物質,利用其乳濁作用,使色彩出現濃淡凹凸之感。由於粉質滲入彩釉,使色彩有柔和淡雅之感。
  • 清 雍正 琺瑯彩粉彩五寸盤
    據唐英的《陶成紀事》記載創燒以後能配製出57種彩,以至於創燒期剛開始的時候,燒出的瓷器上有很多種彩料,且都很淡雅協調,這得歸功於年希堯的能耐。今天介紹一件屬於雍正創燒期的彩瓷——雍正琺瑯彩粉彩五寸盤,這件藏品我和朋友各有一個。
  • 端莊華麗洋彩瓷是如何取代琺瑯彩瓷器成為乾隆的心頭好的呢
    巴黎蘇富比即將拍賣一件帶有《大清乾隆年制》款之清乾隆宮粉地洋彩鶴鹿同春如意瓶。此瓶異常珍罕、近期重見天日。本瓶極其珍罕,屬於孤例,制於乾隆景德鎮御窯。該時期之洋彩瓷器極鮮見於市場,大部份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及世界各地其它其它博物館。如此珍品現身拍場,必見藏家爭相追捧。
  • 琺瑯彩繪製工藝影響下,景德鎮是如何將粉彩工藝傳承創新的?
    一、彩粉藝術是清朝的康熙年間出現在古彩基礎上,再受到琺瑯彩繪製工藝影響下發展而來的一種新型彩瓷,是屬於釉上彩的一種,粉彩瓷色色澤比較柔潤,畫面比較具有玻璃質感,繪製工藝複雜粉彩瓷色色澤比較的柔潤,粉彩的很大的一個特點就是「玻璃白」,一般的粉彩的作品當中,花卉的花朵、枝幹等等都會去採用這一個效果。
  • 中國陶瓷之釉上彩
    釉上彩釉上彩的歷史悠久,遠在北齊就有出土釉上彩的陶瓷,早期主要是白彩、綠彩等簡單色料為主的釉上瓷器,金元時期就出現了釉上五彩瓷,明朝釉上五彩瓷進一步的發展,清朝時期出現了聞名中外的琺瑯彩和粉彩釉上彩代表琺瑯彩釉上彩的彩料品種比較多,可以調的顏色非常的豐富,燒制後形成的圖案一般有稍微的凸出,用手去摸可以感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