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們提到清代低溫釉彩瓷,大多數情況下分為:琺瑯彩與粉彩。那麼洋彩是什麼,據文獻記載督陶官唐英曾經準確的描述過什麼是洋彩:「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琺瑯畫法,圓琢白器,五彩繪畫,摹仿西洋,故曰洋彩。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無不精細入神,所用顏料與琺瑯色同」。這段話有幾個重點:一個是畫法雷同琺瑯彩,二是白器,三是彩繪,四是仿西洋畫法。這麼看粉彩與洋彩應該差不多,其實要我說洋彩就是粉彩,非得多一事兒又弄出個分類。實際上在民國以前沒有粉彩這一說法,都是叫洋彩,現在景德鎮燒制仿古瓷的還叫洋彩,粉彩一說最早出現在民國並一直延續到現在。現在為了細分彩瓷又重新提出了洋彩,我們一起看看洋彩到底是什麼。
這是我朋友的藏品——清乾隆洋彩纏枝西番蓮大尊。這件真的很大,高約有58釐米,最大直徑約有48.6釐米。古代官窯瓷器燒制都是放在匣缽裡,這麼大的一件瓷器,它的匣缽高度只怕有八十釐米左右。瓷器燒制每高一釐米難度會大很多,光想想窯爐的入口都覺得不可思議,如此體型龐大的瓷器想要燒製成功不知道要花費多少人力物力。曾經我問過朋友,為什麼非得叫洋彩,叫粉彩不行嗎?給別人介紹起來也簡單啊。朋友說臺北故宮有一件相似的館藏品,它那件寫的是洋彩,呃,好吧,你厲害。
這件就是臺北故宮館藏,它的名字叫瓷胎洋彩瑞芝纏紋尊。網上只有這一張照片,一點不清楚,可以看個大概,確實風格一樣。曾經香港翟建民先生錄製過一期視頻,介紹了洋彩與粉彩的區別。視頻我倒是看了,但是翟先生港式普通話聽起來太費勁,真的是有聽沒有懂。我們先把館藏品與我們本期比較一下。
右上是臺北故宮館藏,因為這件是網上下載的圖片很不清楚,截圖部分:一個是西番蓮,一個是靈芝,因寓意吉祥也叫「瑞芝」。右下是本期的靈芝,畫風一致,彩料也基本一致。臺北故宮的那件是白色蓮花,跟本期的這個紫色蓮花畫風完全一致,就彩料不一樣。這種蓮花的畫法受西洋影響很大,與中國傳統的纏枝蓮完全不一樣,所以這種經常被叫著「西番蓮」,傳統的叫「纏枝蓮」。
左邊這張照片是2007年嘉德拍賣公司的拍品,這件是乾隆粉彩纏枝蓮瓶,跟右圖相比上面的蓮花的畫法比較傳統,右邊兩張圖片明顯受西方影響比較大。所以左邊叫「粉彩纏枝蓮」,右邊叫「洋彩西番蓮」,不過基本的寓意沒變,枝蔓纏繞都意味著「福壽綿綿、枝繁葉茂」,這也是資料上介紹的洋彩與粉彩區別之一。我們這件深得朋友喜愛,朋友花時間數了數整件瓷器上大大小小一共畫了174朵蓮花,真服了他,這絕對是「瓷痴」。至於唐英說過的「圓琢白器」,當時可能是指白色做底,並繪上五彩。但是後面由於瓷器種類的增加,已經不能以「圓琢白器」作為區分兩者了,故宮館藏黃地的也有,方器的也有,就不一一貼出圖片了。根據相關資料,區分琺瑯彩與洋彩還有一種方法,我們一起看看。根據故宮館藏資料上的內容,洋彩在繪製「蕉葉紋」的時候,運用了西洋畫的陰暗面,而琺瑯彩沒有。
左邊是天津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清乾隆芍藥稚雞玉壺春瓶,瓶頸上用藍料繪製的蕉葉紋,右邊是本期的蕉葉紋。不用說了,右邊花裡胡哨,左邊色彩單調,僅僅只是有點深淺,而右邊則色彩豐富多了。這以後看到蕉葉紋就能很快區分什麼是琺瑯彩,什麼是洋彩了。西洋畫法還有一個重要的特徵:用明暗面表現器物的立體感,這一手法也出現在洋彩瓷器上。
兩張圖片比對一下,下面畫圈的地方就是明暗面,用明暗面突出物體的立體感。圖片右下是七彩蛤蜊光,這是鑑定粉彩的技巧之一。粉彩、洋彩在彩料上是一樣的,畫法上也一樣,需要用鉛作為著色劑,所以肯定會有七彩蛤蜊光,粉彩與洋彩只是的繪畫技巧不一樣。而琺瑯彩與他們不同的是配方不同。琺瑯彩看不到蛤蜊光,但是能看到油光點;粉彩與琺瑯彩的繪畫技巧相似,都是用顏色深淺表現器物,而不是用明暗面。說了這麼多,小結一下:粉彩與洋彩配方一致,畫法技巧不同;而粉彩與琺瑯彩配方不同,畫法技巧卻相同,只是琺瑯彩因為配方的原因,繪畫難度大多了。後面我們一起看看底,這件的底非常特殊,是描金圈足,這在乾隆瓷器中非常罕見。
上面圖片是本期這件的圈足,圈足描金這樣的事兒也就乾隆能幹得出來。因為是陳設器,所以圈足的金磨損嚴重。中國古代燒瓷器需要把器物放進匣缽裡,瓷器的圈足與匣缽底部接觸,所以絕大多數瓷器圈足都是露胎的。如果施釉的話,釉水沒幹放進匣缽會使得圈足釉水與匣缽粘連,最後不僅不美觀還浪費彩料影響效果。如果想要圈足滿釉,只能採用支釘燒,比如宋代汝窯。支釘燒會留下支釘痕,而且也僅限於體型輕盈的瓷器,這樣的大傢伙沒有哪件支釘能撐得住重量,也得虧故宮館藏有金圈足,否則真的沒人敢認。下面三張圖片都是故宮館藏,有故宮記號。下面第一張是「新」字頭,建國後由別人捐贈,後面兩張都是「故」字頭,說明是故宮倉庫遺留。能看得出來,新字頭的那件金圈足保存很好,金磨損不嚴重,後面兩件磨損非常嚴重,還是能看得出來效果。我一直到現在都沒想通,這金是怎麼描上去的。乾隆瓷器圈足不露胎的還有仿生瓷,那個我已經琢磨出原因了,就這個到現在沒弄明白,希望哪位朋友知道能告訴我。最後看看底與款。
青花款很正,就不介紹了,因為底部施滿綠松石釉,沒辦法拍細節圖。綠松石釉跟我們以前介紹的仿綠松石釉不一樣。它的釉面有點像皮革紋,這件綠松石釉很細膩,皮革紋不明顯,到乾隆後期以及整個後面各朝,皮革紋很明顯,可以作為鑑定參考標準。因為篇幅的關係以後再仔細介紹。最後欣賞一下漂亮的畫面吧。
整件瓷器我最喜歡這朵蓮花,多麼希望朋友能轉讓給我啊,但願今晚能做個好夢,夢見朋友答應讓給我了。
本期結束了,喜歡就關注我吧。下一期繼續乾隆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