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琺瑯彩運筆難度大,清代又創立粉彩,之後很多瓷器上既有琺瑯彩也有粉彩,有的還有五彩。因此有些大咖們把琺瑯彩粉彩都具備的瓷器稱為「洋彩」。只是這樣的說法本身不完善,也沒有獲得官方認可,我們今天這件就是乾隆青花款琺瑯彩粉彩結合的一件瓷器。
這對執壺上面那件是我朋友的,下面這件是我的。幾年前朋友在一個網拍上遇到,只是價格太高,只好跟我拼組拍下來的。壺身最大直徑約12釐米,高約10釐米左右。兩把壺畫工、畫法、燒制手法完全一致,僅僅畫片內容略有區別。就以我的那把壺作為參考吧,我的那把更有嚼頭。這把壺的全稱應該是「乾隆青花款琺瑯彩粉彩歲寒三友喜上眉梢執壺」,因為畫片內容複雜,所以名字比較長,這也是乾隆瓷器特點之一。壺的特別之處在於「歲寒三友」的表現手法與傳統不一樣。壺嘴用竹節表示,壺把則用松樹的樹幹代替。梅花貫穿整個壺身,壺蓋上用梅樁當壺鈕,非常特別,也很漂亮。
我們看看這兩張照片,第一張是故宮館藏康熙民窯青花歲寒三友執壺,已經採用這樣的表現手法,只是還保留了點傳統技法,壺嘴是竹節,竹葉畫在壺身;松樹樹幹作壺把,還不忘在壺身上帶上松針;梅花畫在壺蓋上,用彎曲的梅枝作壺鈕,畫面有點不倫不類,這就是民窯特點,畫工也比較粗糙。下面是大英博物館館藏雍正琺瑯彩歲寒三友橄欖瓶。圖片看上去很大,實際上很小,大概也只有十幾釐米高,跟一個成年人的手掌差不多。這件是傳統的畫法,竹子、梅花、松樹相映得彰,這件是雍正琺瑯彩中的極品,畫工極其精緻,非常漂亮。雍正琺瑯彩最漂亮、存世量最多的可能就在大英博物館了,當年列強入侵帶出去的。
從上往下看 ,先看看壺蓋上的梅樁,三張照片從不同角度拍,希望能看得更清楚些。梅樁和部分梅枝是瓷塑,料是粉彩,應該是空心的,蓋很輕,其他的梅枝和梅花是用琺瑯彩畫在壺蓋上,與瓷塑完美的融為一體,彩料有油光點,因為琺瑯彩中含有進口的「多爾納門油」,可以從視覺初步判斷是琺瑯彩,後面會給出圖片證明。而梅樁側光有七彩蛤蜊光,可惜拍不下來,回頭補上圖片佐證。壺蓋燒制難度很大,因為壺鈕的瓷塑與壺蓋上的梅枝是不同彩料,收縮比不同,居然能完美的切合在一起太神奇了。
壺身圖片,挑了一個比對圖,臺北故宮館藏琺瑯彩執壺,全名圖片上有。我們看看梅花的樹幹,有點色差,還是能看得出來彩料完全一致,臺北那件是視頻截圖,所以顏色更接近實物。這種彩在琺瑯彩中叫「苦綠」,現在仿不了,所有的綠彩都仿不到位。再看一張局部放大圖片。
老樹梅幹,梅枝遒勁,梅花飽滿,上面的梅花側光有油光點,這是琺瑯彩的鑑定技巧之一。梅花花蕊也是自然寫實,別小看花蕊,很難燒制,現在的仿品大多數是出窯以後用膠水之類的後補畫上去的。早幾年,我們教別人鑑定的時候都是用這個作為其中一個鑑定技巧:那就是正面花朵不能出現有花無蕊。這幾年不行了,後點的花蕊也容易讓人打眼。
這件是景德鎮仿古瓷,仿雍正畫風,款是他們自己的堂號,畫工非常細膩,只是比起古人來還是差的有點遠,這件要一兩萬塊錢,很貴很貴。釉面也不一樣,反光有點刺眼,這就是俗稱「賊光」。
上面圖片是臺北故宮館藏「時時報喜」執壺,下面是我朋友的藏品。之所以叫「時時報喜」是因為壺身上有一句雍正的御題詩「靈禽送喜梅花上,一箇(個)一時報一聲」。喜鵲在古代叫靈禽,雍正時期瓷器藝術感很強,畫面布局疏密有致,喜鵲也沒有刻意展現成雙成對,並且展現出各種姿態,在講究喜慶吉利的同時更體現藝術感。乾隆的畫片比較制式化,乾隆朝很多瓷器上出現靈禽大多數都是一對對的。比如喜鵲這樣的靈禽一對出現的時候,一般都是一個朝上看,一個朝下看,朝上意味著「歡天」,朝下意味著「喜地」。
這件就更明顯了,既表現「歡天喜地」,又表現「喜上眉梢」,大吉大利的寓意。民間很多家具、房簷、窗花之類的都有這樣的寓意明顯的畫片,古人能接受教育的人非常少,我們的文化就是靠著這些民間藝術一代代傳了幾千年且生生不息。乾隆本應該代表當時藝術欣賞的最高水平,可惜這貨白瞎了好出身。這也說明雍正是真正的藝術品味,而乾隆的審美很有「匠人」氣質。儘管如此,由於乾隆朝瓷器燒制難度特別大,花費巨資才能成品,所以在世界大拍上乾隆瓷器價格永遠都是天價。一看到世界級富豪們的審美跟我一樣俗,心裡就平衡了。
欣賞一下壺把和壺嘴,還有底款。壺把製作真正的匠心獨運。壺把是空心的,所以整個壺很輕很輕。綠色圈子裡面的白色小孔是透氣孔,避免燒制的時候空氣熱脹冷縮出現炸裂。用松樹樹幹做的壺把,工匠們甚至模仿出樹幹上的樹瘤,燒制出樹幹的凹凸不平,讓品茶人的手指恰到好處地拿捏在凹凸處,舒適美觀適用並存,如此匠心也確實只有頂級工匠才能做到。款就不說了,標準的乾隆款,每一期都重點提及,朋友們可以看我以前的文章。玩紫砂壺的朋友都知道,紫砂壺最難處理的就是壺流,也叫壺嘴,壺流中最難的只怕就是竹形壺流了,做的不好特別特別難看,呃,為什麼難看我就不說了。這把竹子壺流不僅漂亮寫實,還很實用。我一同學特別精通茶道,下次請他過來用這壺秀一把。呃,我深吸一口氣從現在開始作心裡準備。
圖片側光放大,喜鵲頭部有很明顯的七彩蛤蜊光,這是鑑定粉彩和琺瑯彩的區別。下圖竹子中間從上到下都有七彩蛤蜊光,並且粉彩顏色豐富漸變、過渡自然。這都是粉彩的典型特徵。
上面是側光拍梅枝和梅花,很明顯梅花有油光點,樹幹沒有任何蛤蜊光,正常情況下綠彩最容易出現七彩蛤蜊光,這是因為這兩種都是琺瑯彩。根據大咖劉越老師觀點,古人調色跟現代人把彩料放在一起調出需要的顏色不同,古人是把琺瑯彩彩料一層層塗色,由顏色疊加成需要的彩,由於琺瑯彩配方失傳,所以已經無法仿製。劉越老師說用二十倍放大鏡看琺瑯彩綠色能看到一條藍色的線,下圖就是用放大鏡拍出來的藍色線條和不同的色階,這也是劉越老師的觀點,琺瑯彩綠色在放大鏡下至少有三種以上的色階,圖片上我們能看到藍色、黃色、黃綠色還有黑色等等。
我很幸運得此寶貝,本期結束了,下一期還有最後一篇琺瑯彩。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