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勞動報》報導,有這樣一群「80後」,他們守護在人生的終點站上。
他們衣著整潔,目光沉穩,言談間有著超出同齡人的成熟與淡然。他們是正值青春、充滿熱情的「80後」,默默地堅守著不為多數人所熟悉的崗位,即使每天的工作是面對生離死別,卻始終懷揣著對生命的尊重,更加珍惜眼前,熱愛生命。
目前,上海市殯葬服務中心共有禮廳司儀72人、遺體接運工158人、962840接線員12人……他們中「80後」的比例佔到八成,平均學歷在大專以上。
清明節前夕,筆者來到殯葬行業第一線,聆聽這些年輕員工們守護人生終點的故事。
禮廳司儀:送好最後一程
身高1.85米的吳斌身穿一套藏青色中山裝,架著一副黑框眼鏡,談吐間流露出不一樣的沉穩與內斂。今年28歲的他畢業於上海建橋學院旅遊管理系,目前是上海龍華殯儀館專職司儀,自2008年上崗至今已近六個年頭。
吳斌剛畢業時從事的其實是酒店禮賓工作,「雖然都是和人打交道,但由於服務對象身份主體的變化,工作性質也有了很大改變。」
來到新崗位,不適應是正常的。「剛開始時,我看到家屬哭得那麼傷心,心裡也會感到非常難過。但是我作為司儀,必須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很興奮,也不可以太悲傷,家屬若是失控,我不能跟著亂。我是負責穩定場面、做情緒疏導的人,所以我要時刻控制住自己的感情,保持思路的清晰,冷靜、完整甚至完美地將整場活動主持下來。」現在,雖然每天都要目睹傷心的家屬以及悲痛的離別,吳斌已經學會將悲傷的情緒埋在心底,不輕易表露出來。「這不僅是對家屬負責,也是對逝者尊重。」
從業近6年,吳斌看到了殯葬行業不斷的改革變化。以追悼會的背景音樂為例,以前大多用幾首固定、傳統的哀樂,現在可以根據需求選擇個性化服務,甚至還能放逝者生前喜歡的音樂。如果家屬提前幾天預約,禮廳的工作人員還可以為逝者準備一場個性化的儀式,或是準備一篇獨特的悼文。
「我不希望每一個人的悼文、答謝詞都是一個模板,在可能的情況下我會盡力去還原他獨一無二的一生。」吳斌告訴筆者,「『讓生者了無憾,讓逝者得其所』是我們的服務理念。因此在家屬失去親人的悲痛之下,我希望能夠通過周到、細緻、個性化的服務給予他們一份安心。」
2010年,上海龍華殯儀館正式掛牌成立了一支專職司儀隊伍,並且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大學生。吳斌正是首批12名專職殯葬司儀之一。目前,他所在的殯葬司儀組幾乎都是「80後」的年輕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而他們工作幾年中所領悟的也許是常人十幾年都難以看穿的。「當你每天面對懺悔不已、痛哭流涕的人時,不得不去思考生命的意義。」吳斌說,在這麼多生離死別中,「白髮人送黑髮人」最讓他有所觸動。「現在好多年輕人由於過度勞累或生活習慣差導致突發死亡,對身邊所有人都是意料不到的。每次看到那些哭得撲到在地上的父母們,都會令我感嘆活著的美好,也會更加注重健康,好好活著。」
遺體接運工:讓他們帶著尊嚴走
今年35歲的吳昭華是計算機系畢業生,曾經做過郵政、軟體設計相關工作,2010年來到上海寶興殯儀館擔任遺體接運工。
為什麼會從事與專業、工作經歷完全不相干的殯葬行業?吳昭華解釋道:「我母親和外公都從事殯葬行業的工作。母親年輕時從事殯葬行業車輛維修,之後轉做行政,外公更是各個崗位都輪過。由於前幾年經濟不景氣,我想找一份更加穩定的工作,正好看到網上有幾個相關崗位的招聘,自己又有駕照,便應聘了現在的崗位。」
「還在培訓時,我的導師就告訴我『殯葬無小事』,幹這一行需要很強的責任感。」吳昭華告訴筆者,每次出車他們都需佩戴好工號牌、工作證,穿上黑色作訓服並帶上白手套,並且要做到「三輕、兩先、一準時」。
「輕,就是輕聲敲門、輕聲與家屬交談、輕抬輕放遺體;先,是進門前先套鞋套、接運前先向遺體鞠躬;準時,自然是指按預先安排的時間準時到目的地。」
有時,為了讓逝者走得有尊嚴,接運工們常會做出非常大的犧牲。
「有些老公房裡樓梯又窄又陡,普通的搬運方式很容易會讓遺體遭受二次傷害,因此我們在搬運時有時要手腳並用防止遺體滑落,有時還要將擔架杆頂在腹部貓著腰倒退著走。要是碰上夏天,短短一層樓臺階能走出一身大汗。」
吳昭華說,許多老師傅的腰椎都有嚴重勞損,但他們的每一次搬運依舊堅持那些原則,為的就是讓逝者能走得安穩,更有尊嚴。
此外,在吳昭華看來,幹遺體接運不只需要體力,還需要足夠的膽量。「雖然有著家裡的特殊背景,我對這行沒有什麼忌諱,但真的直接上手去搬運遺體,還是需要一定膽量的。」吳昭華向筆者回憶起了第一次出車接運的經歷。
「那次是去位於虹口區的航道醫院。到醫院自然就是去太平間接運遺體了,這不僅是我第一次接運遺體,也是第一次去醫院的太平間,冰櫃中透出的一絲絲冷氣還是令人記憶猶新。」吳昭華回憶道。
「那時一起出車的是帶教老師樊師傅,他的經驗非常豐富,一邊搬運遺體,一邊告訴我所有注意事項,免得我犯錯對逝者不敬。」吳昭華說,每次接運都有一套標準的操作流程。「首先要檢查遺體裸露部位是否有傷,然後將標示卡系在腳踝上,同時整理其衣服,隨後包上接運袋放上擔架送到車上就行了。但其間一定要注意輕抬輕放,避免造成二次傷害,這也是對逝者的一種尊重。」
「這些人,我們會把他們當做睡著了來看待。但在一些事故中,一些遺體已經不完整了。為了讓這些因意外逝去的生命保留最後尊嚴,必須儘可能地把分散的部分撿回來。「兩年前吧,我碰到過一個年輕人在小區跳樓自殺的。趕來的雙親哭得死去活來,聽說只是因為吵了一架便賭氣跳樓了。還有就在昨天,一個27歲的女生因為和父母吵架跳河自盡了。」雖然在殯葬行業工作,但這並沒有讓吳昭華變得麻木,相反,他格外珍惜眼前的生活。
「就因為一時的情緒化放棄了大好年華,徒留給身邊人無盡悲痛和懊悔,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珍愛生命才是最重要的。」每年的冬至到清明是車隊運作的高峰期,這期間平均每人每天要出10車次,最多一天能開上400公裡路。「每一次出車都意味著一個生命的逝去。忙歸忙,但工作的同時我也會注重自己的健康,這是對自己更是對家人負責。」
接線員:服務生者完成白事
2010年8月,上海市「白事熱線」962840正式開通,上海各殯葬單位原來對外的業務聯繫電話都與962840對接統一對市民開放。
「平時工作主要是接受諮詢、投訴、建議,受理龍華、寶興、益善三家殯儀館的遺體接運工作,以及對各殯儀館、墓園進行回訪等。」雖然來到這個崗位才半年多,30歲的李燕已經將所有業務熟記於心。
在此之前,李燕從事的都是賓館服務型行業。「之前的兩份工作分別做了8年和3年,都具有相當的穩定性。」李豔告訴筆者,其實殯葬行業的人員流動很不穩定,經常會碰到過來幹了沒幾天就不幹了的,不僅浪費大家精力,還浪費了名額,造成人手上的缺口。「我想這也是當初我能被錄取的最大原因吧。」
也許有人認為殯葬熱線的接線員工作挺輕鬆的,不用面對那麼多生離死別,在電話這頭回答問題就行了。其實,為了能更全面地回答,每個新人在培訓時都需要去大部分崗位上觀摩甚至體驗。其中最令李燕印象深刻的是入殮師們為遺體整理、化妝。
「記得有一次家屬打電話來諮詢,為什麼遺體在化妝之後跟生前長得不一樣,嘴巴好像變大了。我就告訴他,這也許和逝者生前服用的藥物有關。」這些小知識都是入殮師告訴李燕的。「眼睛直觀看到的都是最真實的,也是最印象深刻的,因此在回訪或受理諮詢時才能給出最滿意的答覆。」
「曾經在做回訪時,還被誤認為是去推銷公墓的詐騙電話,這時就需要非常耐心的解釋。」此外,做殯葬熱線接線員還需要格外注意遣詞造句以及語調控制。「比如家中親人已經被下病危通知書了,不知如何辦理身後事前來諮詢,我就會跟他說『在您親人不幸過世後,您需要……』這裡絕對不能說成『等您親人……』,一字之差會給對方心態造成很大不同。」脫掉工作服,李燕也是一個普通的母親。「人的一生也就三萬多天,過一天少一天,珍惜眼前人,好好孝敬父母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