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人生終點的一群"80後" 默默堅守殯葬一線-80後 遺體 人生...

2020-12-14 東方網

  據《勞動報》報導,有這樣一群「80後」,他們守護在人生的終點站上。

  他們衣著整潔,目光沉穩,言談間有著超出同齡人的成熟與淡然。他們是正值青春、充滿熱情的「80後」,默默地堅守著不為多數人所熟悉的崗位,即使每天的工作是面對生離死別,卻始終懷揣著對生命的尊重,更加珍惜眼前,熱愛生命。

  目前,上海市殯葬服務中心共有禮廳司儀72人、遺體接運工158人、962840接線員12人……他們中「80後」的比例佔到八成,平均學歷在大專以上。

  清明節前夕,筆者來到殯葬行業第一線,聆聽這些年輕員工們守護人生終點的故事。

  禮廳司儀:送好最後一程

  身高1.85米的吳斌身穿一套藏青色中山裝,架著一副黑框眼鏡,談吐間流露出不一樣的沉穩與內斂。今年28歲的他畢業於上海建橋學院旅遊管理系,目前是上海龍華殯儀館專職司儀,自2008年上崗至今已近六個年頭。

  吳斌剛畢業時從事的其實是酒店禮賓工作,「雖然都是和人打交道,但由於服務對象身份主體的變化,工作性質也有了很大改變。」

  來到新崗位,不適應是正常的。「剛開始時,我看到家屬哭得那麼傷心,心裡也會感到非常難過。但是我作為司儀,必須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很興奮,也不可以太悲傷,家屬若是失控,我不能跟著亂。我是負責穩定場面、做情緒疏導的人,所以我要時刻控制住自己的感情,保持思路的清晰,冷靜、完整甚至完美地將整場活動主持下來。」現在,雖然每天都要目睹傷心的家屬以及悲痛的離別,吳斌已經學會將悲傷的情緒埋在心底,不輕易表露出來。「這不僅是對家屬負責,也是對逝者尊重。」

  從業近6年,吳斌看到了殯葬行業不斷的改革變化。以追悼會的背景音樂為例,以前大多用幾首固定、傳統的哀樂,現在可以根據需求選擇個性化服務,甚至還能放逝者生前喜歡的音樂。如果家屬提前幾天預約,禮廳的工作人員還可以為逝者準備一場個性化的儀式,或是準備一篇獨特的悼文。

  「我不希望每一個人的悼文、答謝詞都是一個模板,在可能的情況下我會盡力去還原他獨一無二的一生。」吳斌告訴筆者,「『讓生者了無憾,讓逝者得其所』是我們的服務理念。因此在家屬失去親人的悲痛之下,我希望能夠通過周到、細緻、個性化的服務給予他們一份安心。」

  2010年,上海龍華殯儀館正式掛牌成立了一支專職司儀隊伍,並且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大學生。吳斌正是首批12名專職殯葬司儀之一。目前,他所在的殯葬司儀組幾乎都是「80後」的年輕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而他們工作幾年中所領悟的也許是常人十幾年都難以看穿的。「當你每天面對懺悔不已、痛哭流涕的人時,不得不去思考生命的意義。」吳斌說,在這麼多生離死別中,「白髮人送黑髮人」最讓他有所觸動。「現在好多年輕人由於過度勞累或生活習慣差導致突發死亡,對身邊所有人都是意料不到的。每次看到那些哭得撲到在地上的父母們,都會令我感嘆活著的美好,也會更加注重健康,好好活著。」

  遺體接運工:讓他們帶著尊嚴走

  今年35歲的吳昭華是計算機系畢業生,曾經做過郵政、軟體設計相關工作,2010年來到上海寶興殯儀館擔任遺體接運工。

  為什麼會從事與專業、工作經歷完全不相干的殯葬行業?吳昭華解釋道:「我母親和外公都從事殯葬行業的工作。母親年輕時從事殯葬行業車輛維修,之後轉做行政,外公更是各個崗位都輪過。由於前幾年經濟不景氣,我想找一份更加穩定的工作,正好看到網上有幾個相關崗位的招聘,自己又有駕照,便應聘了現在的崗位。」

  「還在培訓時,我的導師就告訴我『殯葬無小事』,幹這一行需要很強的責任感。」吳昭華告訴筆者,每次出車他們都需佩戴好工號牌、工作證,穿上黑色作訓服並帶上白手套,並且要做到「三輕、兩先、一準時」。

  「輕,就是輕聲敲門、輕聲與家屬交談、輕抬輕放遺體;先,是進門前先套鞋套、接運前先向遺體鞠躬;準時,自然是指按預先安排的時間準時到目的地。」

  有時,為了讓逝者走得有尊嚴,接運工們常會做出非常大的犧牲。

  「有些老公房裡樓梯又窄又陡,普通的搬運方式很容易會讓遺體遭受二次傷害,因此我們在搬運時有時要手腳並用防止遺體滑落,有時還要將擔架杆頂在腹部貓著腰倒退著走。要是碰上夏天,短短一層樓臺階能走出一身大汗。」

  吳昭華說,許多老師傅的腰椎都有嚴重勞損,但他們的每一次搬運依舊堅持那些原則,為的就是讓逝者能走得安穩,更有尊嚴。

  此外,在吳昭華看來,幹遺體接運不只需要體力,還需要足夠的膽量。「雖然有著家裡的特殊背景,我對這行沒有什麼忌諱,但真的直接上手去搬運遺體,還是需要一定膽量的。」吳昭華向筆者回憶起了第一次出車接運的經歷。

  「那次是去位於虹口區的航道醫院。到醫院自然就是去太平間接運遺體了,這不僅是我第一次接運遺體,也是第一次去醫院的太平間,冰櫃中透出的一絲絲冷氣還是令人記憶猶新。」吳昭華回憶道。

  「那時一起出車的是帶教老師樊師傅,他的經驗非常豐富,一邊搬運遺體,一邊告訴我所有注意事項,免得我犯錯對逝者不敬。」吳昭華說,每次接運都有一套標準的操作流程。「首先要檢查遺體裸露部位是否有傷,然後將標示卡系在腳踝上,同時整理其衣服,隨後包上接運袋放上擔架送到車上就行了。但其間一定要注意輕抬輕放,避免造成二次傷害,這也是對逝者的一種尊重。」

  「這些人,我們會把他們當做睡著了來看待。但在一些事故中,一些遺體已經不完整了。為了讓這些因意外逝去的生命保留最後尊嚴,必須儘可能地把分散的部分撿回來。「兩年前吧,我碰到過一個年輕人在小區跳樓自殺的。趕來的雙親哭得死去活來,聽說只是因為吵了一架便賭氣跳樓了。還有就在昨天,一個27歲的女生因為和父母吵架跳河自盡了。」雖然在殯葬行業工作,但這並沒有讓吳昭華變得麻木,相反,他格外珍惜眼前的生活。

  「就因為一時的情緒化放棄了大好年華,徒留給身邊人無盡悲痛和懊悔,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珍愛生命才是最重要的。」每年的冬至到清明是車隊運作的高峰期,這期間平均每人每天要出10車次,最多一天能開上400公裡路。「每一次出車都意味著一個生命的逝去。忙歸忙,但工作的同時我也會注重自己的健康,這是對自己更是對家人負責。」

  接線員:服務生者完成白事

  2010年8月,上海市「白事熱線」962840正式開通,上海各殯葬單位原來對外的業務聯繫電話都與962840對接統一對市民開放。

  「平時工作主要是接受諮詢、投訴、建議,受理龍華、寶興、益善三家殯儀館的遺體接運工作,以及對各殯儀館、墓園進行回訪等。」雖然來到這個崗位才半年多,30歲的李燕已經將所有業務熟記於心。

  在此之前,李燕從事的都是賓館服務型行業。「之前的兩份工作分別做了8年和3年,都具有相當的穩定性。」李豔告訴筆者,其實殯葬行業的人員流動很不穩定,經常會碰到過來幹了沒幾天就不幹了的,不僅浪費大家精力,還浪費了名額,造成人手上的缺口。「我想這也是當初我能被錄取的最大原因吧。」

  也許有人認為殯葬熱線的接線員工作挺輕鬆的,不用面對那麼多生離死別,在電話這頭回答問題就行了。其實,為了能更全面地回答,每個新人在培訓時都需要去大部分崗位上觀摩甚至體驗。其中最令李燕印象深刻的是入殮師們為遺體整理、化妝。

  「記得有一次家屬打電話來諮詢,為什麼遺體在化妝之後跟生前長得不一樣,嘴巴好像變大了。我就告訴他,這也許和逝者生前服用的藥物有關。」這些小知識都是入殮師告訴李燕的。「眼睛直觀看到的都是最真實的,也是最印象深刻的,因此在回訪或受理諮詢時才能給出最滿意的答覆。」

  「曾經在做回訪時,還被誤認為是去推銷公墓的詐騙電話,這時就需要非常耐心的解釋。」此外,做殯葬熱線接線員還需要格外注意遣詞造句以及語調控制。「比如家中親人已經被下病危通知書了,不知如何辦理身後事前來諮詢,我就會跟他說『在您親人不幸過世後,您需要……』這裡絕對不能說成『等您親人……』,一字之差會給對方心態造成很大不同。」脫掉工作服,李燕也是一個普通的母親。「人的一生也就三萬多天,過一天少一天,珍惜眼前人,好好孝敬父母才是最重要的。」

相關焦點

  • 80後殯儀館化妝師6年甘於奉獻 讓逝者有尊嚴地離去
    人生終點用愛守護,她有巾幗不讓鬚眉的勇氣和膽識。在冰冷的太平間為逝者化妝,她用女性的溫柔挑起職業的擔當。李穎,28歲青春年華,6年無悔堅守,她在一個讓女性談之色變的崗位上用愛與真誠守望著每個逝者的尊嚴。
  • 西安80後遺體化妝師:接觸跳樓男子遺體後做噩夢
    因為含義豐富,這個節日便有了太多值得我們關注的內容,比如,殯葬從業者、祭掃的新變化、清明節經濟、踏青該去哪兒等等。  今日起,本報將推出清明節系列報導,多方位報導與清明節有關的事……  迎接生命的醫護人員被稱為白衣天使,為生命送別的遺體化妝師們卻遠沒有那麼幸運。他們終日接觸逝者的遺體及悲痛的家屬,看盡生死離別。
  • 雲南「天堂美容師」:25年青春奉獻殯葬入殮事業
    今天沒有醫院和野外遺體需要拉運,8點鐘上班後,我為停放在殯儀館裡的遺體洗完澡,換上乾淨衣服,就安靜地坐在電話旁等待,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災難發生,有鮮活的生命逝去,等待著我去送他們最後一程。」做完一天的工作,雲南省開遠市殯儀館副館長白豔坐在電話旁寫下當天的工作日記。  白豔的職業履歷非常簡單,可以說她的成長史就伴隨著開遠市殯葬事業的發展史。
  • 敬業鑽研終成殯葬考官!——西安市殯儀館遺體整容師、火化師龐崇利
    有一種恆念叫堅守,有一種勤奮叫苦學,有一種情懷叫奉獻!......軍人出身的他,在幽靜的遺體化妝整容室一幹就是22年,他用智慧的雙手把完整的軀體和美麗容顏留給人生的最後瞬間。而西安市殯儀館遺體整容師龐崇利渴望的是將一具具支離破碎的遺體拼接後化妝成生前的模樣,把完整無缺的軀體和美麗容顏留在人生歸宿的最後瞬間,使喪屬悲痛的心情得以慰藉,讓逝者有尊嚴地離去。今年57歲的龐崇利,曾在新疆某部度過15年的軍旅生涯,其間入了黨、轉了志願兵,還曾連續4年榮立三等功。1997年轉業回地方後,也主動提出到殯儀館工作,一幹就是22年。
  • 一群80後隔空「雲創作」戰疫歌曲,為副中心鼓勁加油
    爽朗微笑在你的臉龐,不懼寒風矗立街巷,只為守護我們的家鄉……」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副中心一群80後在彼此不能見面交流的情況下,依靠在線手段隔空「雲創作」戰疫歌曲,並拍攝成MV,為副中心鼓勁加油。作為通州區城市管理委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員,聶堂明每天的工作之一,就是用鏡頭,記錄下「城市管理人」的工作。
  • 「80後」的臉譜人生
    原標題:「80後」的臉譜人生   陳耀武長了一張秦腔臉,天庭飽滿,地閣方圓。
  • 80後,轉眼就奔四十了,直面人生三大別離,要提前做好準備
    總以為自己還小,突然回頭,才發現,80後的自己,一晃就奔四十了。所謂人到中年,四十歲就是一個分界線吧。80後的愛情,既直白又含蓄,既開放又保守,看似無比矛盾,實則是滿滿的深情。突然發現,80後的自己,努力的速度趕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記憶中,爸爸的身姿還是那樣挺拔,聲音依舊洪亮;媽媽仿佛永遠在嘮叨著,卻總是變著花樣做出自己最愛吃的菜。
  • 走近武漢殯葬人:他們悉心擺渡人生最後之旅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楚天都市報訊 編者按&nbsp&nbsp&nbsp&nbsp人們的生死旅程,他們是最後的擺渡人;人間和天國,他們為兩個世界默默守護那份親情和思念
  • 《孔子》今日上映 60後看人生 70後看文化 80後看明星
    面對孔子的「之乎者也」,觀眾分成兩大陣營,「50、60、70後」的觀眾很喜歡該片,而大部分「80、90後」觀眾則不太喜歡此類型的影片,這似乎跟他們生長的時代背景掛鈎。不過幾乎所有觀眾都肯定,該片製作算得上精良和大氣。
  • 記濰坊80後教師「戰疫夫妻」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抗擊疫情戰爭中,有這樣一群人,默默付出守護人民群眾的平安健康,他們以家庭為單位,夫妻篤定地堅守在戰「疫」第一線,在他們心中「只有守護好大家,才有小家的幸福!」在濰坊科技學院,就有這麼一對80後教師「戰疫夫妻」——建築工程學院的張建坤老師和他的妻子賈思勰農學院的劉傑老師,當兩人得知學院要選派教師參加全市疫情防控工作時,兩人不約而同地報了名,趕赴一線對企業幫靠巡察。夫妻倆表示「教書育人,我們是人民教師!阻擊疫情,我們亦是『人民戰士』!」
  • 英雄遺體只剩3塊骨頭,龍華殯儀館這位遺體整容師復原戰士「最初的...
    近日,四川涼山森林火災中,30個衝在救援一線的年輕生命消逝,這讓千裡之外的上海龍華殯儀館王剛心痛又惋惜。他的思緒拉回到3年多前,天津港大爆炸事件後,身為遺體整容高級技師的他,帶著團隊日夜為犧牲的消防官兵修復遺體,守護最後的尊嚴。
  • 致敬生命「送行者」:遺體整容師 讓逝者體面離去
    在咱國內,其實也有這樣一種職業,日復一日地站在別人人生的終點站,只為讓逝者能夠有尊嚴地走完這最後一程,這就是遺體整容師。清明節前夕,記者就來到了徐州市殯儀館,感受生命體面的謝幕,近距離感知遺體整容師們的酸甜苦辣。他,叫郭強,是徐州市殯儀館整容班的一名高級遺體整容師。
  • 李亞舒:「80後」的翻譯人生
    那位初出茅廬的青年正是筆者,而那位長者,今年已成「80後」,他就是中國科學院李亞舒教授。     為共和國外交而留學越南,為科技發展而譯介東西,為科技興國而創辦刊物,為中國譯學建設而創立新學。李亞舒的翻譯人生雖然歷經多次轉折,卻無不與時運、國運相關。
  • 昨天是南京殯儀館開放日,走近「人生最後驛站」的神秘工作者
    人生就像一段旅程,總會有終點,而殯儀館和陵園就是最後的驛站,充滿著神秘。昨天是南京殯儀館開放日,40名市民和媒體代表前來探訪「人生最後驛站」,他們中年紀最大的79歲,最小的是個90後。在他們眼裡,揭秘殯葬「幕後內容」很新鮮,而從事這些工作的一線人員更有神秘感。
  • 曾經80後的偶像組合「小虎隊」解散後的不同人生,人各有志!
    青春期的小虎隊小虎隊,80年代至90年代歌壇經典組合,由霹靂虎吳奇隆,小帥虎陳志朋,乖乖虎蘇有朋三個人組合,上世紀80年代末期出道,先後發行了多首至今還傳唱的經典歌曲,比如《星光依舊燦爛》《青蘋果樂園》《愛》《蝴蝶飛呀》等被80後的初中時代所熟悉的曲子,滿滿的青春回憶,也讓小虎隊火得一塌糊塗,可謂是大紅大紫,然而隨著他們三人的漸漸長大,有了不同的人生追求,在收穫了絢麗的舞臺和成功的喜悅,各自因個人原因不得不解散了小虎隊,直到2010年春晚,小虎隊再聚首演唱一首《愛》勾起了多少人的青澀回憶。
  • 最「冷」行業殯葬服務 死人不怕被活人嚇出冷汗
    這是一種自然的心理反應,即使是從事殯葬服務18年的小王師傅,當喪家的悽涼哭聲迴蕩在屋裡時,身上的雞皮疙瘩也會不由自主地起來。  能在這個最「冷」行業中堅守的,幾乎都是30歲以上的人,大部分已有十多年的經歷,也有的幹了一輩子。對殯葬一線的工人來說,這個職業給他們最深的體會,無疑是對生命的珍惜和對死者的尊重。
  • 廣西年輕遺體整容師:我們不神秘
    4月6日,成為廣西柳州市殯葬管理處遺體整容師僅半年的陸力(應受訪者要求化名)表示,「我想讓逝者家屬流淚傷心而來,滿意而歸。」當天正值清明假期,柳州市殯葬管理處防腐整容班6名工作人員全都堅守在工作崗位上,上午負責為祭拜先人的民眾取骨灰盒,下午為30多名逝者化妝,讓其「體面」地離開。
  • 清明期間,廣州殯葬一線工作者是這樣奮鬥的
    廣州市殯葬服務中心作為全市唯一指定處理新冠肺炎疫情確診、疑似患者遺體的殯葬服務機構,在這特殊時期嚴格執行疫情防控的同時,統籌做好殯殮服務。正值清明,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走進廣州市殯葬服務中心,傾聽基層一線職工講述他們在清明繁忙時期,防疫攻堅戰的號角下,為殯葬服務奉獻自我的故事。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戰疫」線上殯葬行業逆行者的身影溫暖人心。
  • 莊子的感悟: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80後該思考了
    孔子有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馬上70後就到了五十歲了,90後也馬上到了三十而立的年齡了,只有80後才剛剛邁入思考人生的年齡,這也是一個特別尷尬的一代人。80後的小時候「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麼背上小書包」伴隨著熟悉的歌手,大多數80後便會產生一種共鳴,這種共鳴早已超越了時空的限制,大多數80後小時候由於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基本都是獨生子女,生活也很悠閒自在,再加上手機和科技數碼產品還沒有普及,他們過著讓現代的我們憧憬的生活。
  • 「80後」「90後」在葬禮司儀的崗位上體驗百味人生
    專業盡責服務  收穫家屬信任   面對這些人生之痛,葬禮司儀即使再動容,也必須克制情緒,鎮定掌控著儀式的起承轉合——默哀、三鞠躬、瞻仰儀容,他們是悲傷的清醒者。   葉彩莉曾為一位20多歲的男生主持葬禮,男生出身農村貧苦家庭,是家中唯一的兒子。在下水救人時失去了年輕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