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語故事: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成語】: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拼音】: zhǐ xǔ zhōu guān fàng huǒ,bù xǔ bǎi xìng diǎn dēng【解釋】:指反動統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為,老百姓卻連正當活動也要受到限制
-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典故由來
其中,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是成語典故「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據記載,宋代有個叫田登的人做了州官,由於他名字的「登」與「燈」諧音。為避其名諱,他不許身邊的人在談話時說到任何一個與「登」同音的字。全州的老百姓也只好稱「燈」為「火」,「點燈」也只能叫「點火」。 這一年,元宵節即將來臨。
-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成語】: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拼音】:zhǐ xǔ zhōu guān
-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也作「州官放火」。出處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五》:田登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於是舉州皆謂燈為火。上元放燈許人入州治遊觀,吏人遂書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例句「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做漢奸賣國原是大人先生們的專利品。」
-
每日詞摘 ||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今天我要給大家講的成語故事叫做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反動統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為,老百姓卻連正當的活動也要受到限制。在北宋的時候,有一個州的太守名叫田登,這個人專制蠻橫,因為名字叫登,所以他不許百姓在談話的時候說到任何一個與登同音的字,只要是與登同音的,都要用其他字來代替。
-
中國成語故事《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田登當了太守,自己忌諱別人說或者寫他的名字,因此整個州的老百姓只好把「燈」字讀成或者寫成「火」字。到了元宵節,州裡要放燈三天,讓老百姓觀賞。官吏們因為害怕讀寫「燈」字犯了田登太守的忌諱,因此寫布告張貼在集市上說:「本州依照慣例放火三天。」
-
瘋狂猜成語之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成語故事
瘋狂猜成語之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成語故事 2013-08-21 17:17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由來
【每日一悟】秋實/336「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是指反動統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為,老百姓卻連正當活動也要受到限制。北宋時,常州的太守名叫田登,一貫橫行霸道、飛揚跋扈,因為他的名字裡有個「登」字,竟不許州內的百姓說出與「登」字同音的字。於是,只要是與「登」字同音,都要其它字來代替。
-
一起學成語丨《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不許百姓點燈》【拼音】zhōu guān fàng huǒ【解釋】允許當官的放火胡作非為,不允許老百姓點燈照明。上元放燈許人入州治遊觀,吏人遂書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譯文:田登做了州官,他忌諱別人直呼他的名字(由於他名字的「登」,與「燈」諧音。他不許身邊的人,在談話時,說到任何一個與「登」同音的字。)觸犯了他這規矩的人,必定(讓他)大怒。官吏、兵卒大多(因此)遭受鞭打。在這種情況下全州的老百姓,只好稱「燈」為「火」。
-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超過一半的人不知道出自哪裡
大家應該都聽過一句話,是說「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那麼你知道這句話出自哪裡,最初的意思是什麼嗎?只許州官放火據北宋陸遊詩人、文學家的《老學庵筆記》記載,北宋年間有個州的太守叫做田登。這個人蠻橫霸道,欺男霸女,為惡一州之地。
-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出處,原來這麼有意思!
本期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另一個非常出名的歇後語「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句話到底講了什麼?首先我們要了解這句歇後語的出處,它出自大詩人陸遊的筆下,《老學庵筆記》卷五中出現了這句歇後語,書中寫:田登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於是舉州皆謂燈為火。上元放燈許人入州治遊觀,吏人遂書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原來真正的由來是這樣的啊!
我們經常聽到人們在抱怨「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而這句話出現的場合一般是,弱勢群體對抗強勢群體時,同時也諷刺那些有權派,或者霸道的強勢個人胡作非為,卻不能讓其他人有正當權益。那麼我們這句話原來的本意是什麼呢?有什麼典故呢?田登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
-
華春瑩丨「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如何翻譯?
12月3日,華春瑩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提到「美方對中方的無理指責純屬『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是典型的雙重標準。」另外,華春瑩還提到了「挑撥離間」「典型的損人不利己行為」。(圖片來源:外交部發言人辦公室公眾號)那麼,「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雙重標準」「挑撥離間」「損人不利己」等說法用英語該怎麼表達?
-
典故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背後的故事
這句話叫「只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典故出處:出自南宋陸遊的《老學庵筆記》,原文:「田登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於是舉州皆謂燈為火。上元放燈許人入州治遊觀,吏人遂書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譯成白話文就是:田登在做郡守時,自己規定要避諱他的名字,誰要是觸犯了他的名字就很生氣,郡守裡的吏卒大多因此挨了板子。
-
每天學點文化常識:何謂「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在很多文學作品裡,多用「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句話來比哈自己可以胡作非為,卻蠻橫無理地禁止別人的正當行為。這句話最早是由於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他們的權威和尊嚴而發明的古代的皇帝都有一些所謂「避諱」。
-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都是避諱惹的禍!
從句式角度來說「州官放火」與「百姓點燈」應該是同一個意思,但為啥「放火」和「點燈」是同一個意思呢?今天咱就來說說。 在古代有一個習慣叫:「避諱」。比如,在提到皇帝的時候,不能直呼其名。要避諱。要改成別的字。推而廣之,當官的有「官諱」,長者也有避諱。說到避諱,古人各類「避諱」都有。
-
田登:元宵節裡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人
大家都知道「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句話吧,可大家知道這句話背後的故事嗎?北宋時期,某個州有位太守名叫田登。他就是「州官放火」這一典故的主人公。田登這個人非常專制蠻橫,自他上任以後,他所在的那個州的百姓吃了很多苦頭。
-
【中國傳統故事】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相處應是一種和諧的...
常州的百姓都很怕他,因為他為人專橫跋扈,頗為囂張。只因自己叫田登,便讓衙役張貼告示,所有百姓皆不可用與登同音之字,違者必有重罰。於是,常州百姓說話變得謹慎起來,可是還是有人因為無意間說出而受到懲罰。一時人心惶惶,直到元宵節,按照慣例,常州城裡要點燈三天,表示慶祝。
-
從魯智深「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說開去
見幾個面黃肌瘦的老和尚,他要討口飯吃,老和尚說沒飯,還說佛寺被生鐵佛崔道成和飛天夜叉邱小乙霸佔了,這兩個出家人根本就不像出家人,只是應著出家人的名號和一身打扮,只和綠林強盜一般。老和尚罵崔道成和邱小乙恰似罵魯智深,魯智深渾然不覺。魯智深循著香味,找到一鍋慄米粥,他罵道:「你這幾個老和尚沒道理!只說三日沒飯吃,如今見煮一鍋粥。出家人何故說謊?」
-
【中國傳統故事】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相處應是一種和諧的平等
常州的百姓都很怕他,因為他為人專橫跋扈,頗為囂張。只因自己叫田登,便讓衙役張貼告示,所有百姓皆不可用與登同音之字,違者必有重罰。於是,常州百姓說話變得謹慎起來,可是還是有人因為無意間說出而受到懲罰。一時人心惶惶,直到元宵節,按照慣例,常州城裡要點燈三天,表示慶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