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比喻統治者能夠胡作非為,老百姓的正當言行卻受到種種限制。亦泛指自己任意而行,反而嚴格要求別人。也作「州官放火」。
出處
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五》:田登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於是舉州皆謂燈為火。上元放燈許人入州治遊觀,吏人遂書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
例句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做漢奸賣國原是大人先生們的專利品。」(茅盾《漢奸》)
◎我國古代的避諱
避諱名目
示 例
備 注
諱帝王
秦嬴政在位,改正月為端月;劉邦在位,改邦為國;劉秀在位,改秀才為「茂才」。
有時還要諱皇后之名。如呂后,名雉。遂改「雉雞」為「野雞」。
諱聖賢
孔子名丘,為避聖賢,北宋朝廷曾下令凡讀到「丘」字,都應讀成「某」字,清朝尤甚,凡姓「丘」者皆改姓「邱」,還得讀成「七」字。
現今姓氏有姓邱的,也有姓丘的,原因是有的改了,有的又改回「丘」姓了。
諱長輩
唐代詩人李賀之父名晉肅,「晉」與「進」同音,於是李賀一生不能舉進士。
為此韓愈專門寫《諱辨》勸他應考,其中寫道:「父名晉肅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
諱惡人
如南宋奸臣秦檜。
有人道:「人自宋後少名檜,我到墳前恥姓秦。」
其它
避諱
古人諱言錢而曰「孔方兄」;諱言大小便曰「更衣、出恭」;諱言死曰:「駕崩、仙逝、坐化、賓天等。」
如今在說某人去世也說「沒了」;「走了」等委婉的話來表達。
◎ 「長信宮燈」——中華第一燈
漢代青銅器,1968年於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妻竇綰(wǎn)墓中出土。2010年曾作為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展品展出。宮燈燈體為一通體鎏金、雙手執燈跽(jì)坐的宮女,神態恬靜優雅。長信宮燈設計十分巧妙,宮女一手執燈,另一手袖似在擋風,實為虹管,用以吸收油煙,既防止了空氣汙染,又有審美價值。此宮燈因曾放置於竇太后(劉勝祖母)的長信宮內而得名,現藏河北省博物館。
◎「燈」火輝煌
北宋時,有個州官叫田登,為人專制蠻橫,因為他的名字裡有個「登」字,所以不許州內的百姓在談話時說到任何一個與「登」字同音的字。於是,只要是與「登」字同音,都要用其它字來代替。誰要是觸犯了他這個忌諱,便要被加上「侮辱地方長官」的罪名,重則判刑,輕則挨板子。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即將到來。按照以往的慣例,州城裡都要放三天焰火,點三天花燈表示慶祝。州府衙門要提前貼出告示,讓老百姓到時候前來觀燈。
可是這次,卻讓出告示的官員感到左右為難。怎麼寫呢?用上「燈」字,要觸犯太守;不用「燈」字,意思又表達不明白。最後寫告示的小官員只能把「燈」字改成「火」字,這樣,告示上就寫成了「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告示貼出後,老百姓看了都驚吵喧鬧起來。尤其是一些外地來的客人,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還真的以為官府要在城裡放三天火呢!大家紛紛收拾行李,爭相離開這個是非之地。當地的老百姓,平時對于田登的專制蠻橫無理非常不滿,這次看了官府貼出的這張告示,氣憤地說:「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是什麼世道!」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實際表達的就是官與民之間的矛盾。究其原因源自權利的失衡、不平等。自古以來官本位思想在我國根深蒂固,在人們意識裡,當官就有特權;就有隱形福利。一邊是不斷的權利擴張,一邊是「吃瓜群眾」,於是編派這樣的故事,平復一下心理落差也就不足為奇了。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細說成語,成語細說
小成語,大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