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被謬解千年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2020-12-11 傳承網

編輯

被謬解千年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有同學問「不孝有三」是哪三樣的問題。我們古代重男輕女,但是中國上古男女還是平等的,男女不平等是宋朝以後的事,所以在古書上女孩子也可以稱兄弟,叫女兄、女弟。所謂「不孝有三」,不一定是指男性而言,「無後為大」,無後是第一不孝。第二不孝是「家貧親老不仕」,父母年紀大了,家庭生活貧寒,自己還裝清高,懶惰,這樣不做,那樣不做,不肯養父母,這是第二條不孝。第三不孝就是自己「曲意阿從,陷親不義」,父母教育你立身,自己站不起來,永遠靠父母生活。這是三樣不孝。

「無後為大」是第一條,其他兩條不講。那麼依據在哪裡呢?要看朱熹的「四書」註解。其中《孟子》裡「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朱熹集註裡,也不是朱熹的見解,是朱熹引用古人的見解。這個問題很麻煩,你幾乎把我考倒了。

不過,有些問題我不大同意,怎麼說呢?「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是不錯,因為民族主義,事關人類的衍生,這個暫時不管。有一條我非常反感,就是「家貧親老不仕」也算不孝之一,我很反對。中國的知識分子好像只有一條生路,只有做官。其實知識分子不一定要做官,做官、做皇帝是職業的不同,人生要有自己的事業,對社會國家有貢獻叫做事業,能夠創出事業來才是大孝子。這個觀念在哪裡呢?在《孝經》這一本書裡。《孝經》是中國文化十三經之一,是孔子傳道的學生曾子所著的。所以真正的大孝是大孝於天下,換句話說,對社會人類有貢獻就是大孝子,這是《孝經》裡頭的道理。

另外,一定要做官才叫孝子嗎?那是解釋錯誤,所以孟子也不引用。我認為中國幾千年的教育犯一個錯誤,重男輕女,因為重男,每人都想生個兒子望子成龍,成龍的方法只有教育他讀書。讀書有什麼好呢?讀書可以做官。做官有什麼好呢?升官可以發財。現在一直到選舉也是這個觀念。不過《朱子治家格言》裡說,「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這是我們小時候的一個基本教育。讀書人志在聖賢,不是詩作得好,文章寫得好;為官呢?心存君國。但是儘管從小那麼教,結果出來還不是想升官,升官以後想發財?所以,升官發財這個觀念是錯誤的。我在講《孟子》的時候也提到過,「不孝有三」之中這一條我是不大同意的。

《列子臆說》

【孟子曰:「仕非為貧也,而有時乎為貧。」】

孟子說:「仕非為貧也」,這句話非常好,推翻了宋儒以來,歷代註解「不孝有三」之中的「家貧不仕」,家中貧窮不出來做官。孟子在這裡就說了,絕對不會為了沒飯吃而出來做官,這不是中國文化中士大夫的精神。一個知識分子,窮得沒飯吃,可以出賣勞力賺飯吃,但不能隨便出山。

他說:不過,有時候可以將就一下。所謂有時候,是非常靈活的,上面所說孔子「有見行可之仕」、「有際可之仕」、「有公養之仕」三個要點,就是屬於「有時候」;也就是說,在時間、空間,對人、對事、對社會、人類能有貢獻的話,就屬於「有時候」的條件,但仍然絕對不變更自己的人格節操。

《孟子與萬章》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孟子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生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這裡要討論另一個問題,就是要推翻幾千年前古人的論點。在我講解《四書》時,我常常指出古人的不對;究竟是古人不對,或者是我不對,讀者可以用自己的睿智去思考、評斷與選擇。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大家都知道,在中國非常流行。一般解釋它的意思是說,為人子者,有三件事情是不孝,沒有生兒子是最不孝的。但以現代的醫學來看,一個人天生不能生育,也許因為上代遺傳的關係。當然,當時醫學還沒有如此發達,古人也不知此理,且不去管他。

問題在於,除了無後以外,還有兩件不孝的事,在《孟子》這段原文中找不到,但朱熹卻有他的說法。這位自認是宋代大儒的朱熹怎麼說呢?大概他註解到這個地方,自己也頭大了,找不出來,於是引用古人的說法來註解另外兩件不孝:一件是「貧不仕」,家裡貧窮,不出去做官發財來養父母,另一件是「陷父母於不義」。再加上孟子說的「無後」,湊成「不孝有三」的三件事。

我大不同意朱熹這種說法,這是宋儒解釋的不當之處,這種觀念是非常不正確的。

我們應該注意「家貧不仕」這四個字的意思——父母還在,家裡貧窮,不出來做官,這就叫做「不孝」。這種觀念,害得一千多年來的中國人,都以為做官是最好的謀生與發財的途徑。

所以我常說,中國的教育錯誤了三千年,一開始就是重男輕女,生了一個兒子,就望子成龍。如何成龍呢?最好讀書。為什麼讀書最好呢?書讀好可以做官,做官的好處可以謀生和發財。「升官發財」成了中國教育思想的中心。在我們這一代,剛開始讀書的時候,也是懷著這種教育觀念。雖然後來推翻了清朝,廢除科舉,不再考功名;但也想讀書做官,升官以後,縱不發財,回鄉也很風光。所以,並沒有如古聖先賢的讀書為救國、救世、救人的心胸抱負。因此,幾千年來的中國教育,在基本思想上就是錯誤的,加上西方的教育制度一進來,這幾十年來更錯了。

不過錯得最厲害的,是宋儒以後。例如這裡說家貧不仕為不孝。為什麼一定要仕呢?可見欲養父母、生活的出路只有做官;而做官必欲發財,那就非貪汙不可了。難道只有做官一條出路才養得起父母嗎?人生有很多的出路啊!

因此,我向來主張,讀古書不要一味迷信古人的註解。讀秦漢以上的書,不可以看秦漢以後人的註解,要自己以經注經,就是讀任何一本經書,把它熟讀一百遍,乃至一千遍。熟了以後,它本身的註解就可以體會出來了。如跟著古人的註解,他錯了,自己也跟著他錯,這後果可不得了。須知古人也是人,我們也是人,古時有聖人,現在也可以有聖人,為什麼不立大丈夫的志向呢?

朱夫子的學問好,道德好,修養好,沒有話說。他對《四書》的見解好,也沒有話說。不過,錯誤的地方也不少。到明朝以後,一味亂捧朱夫子,把中國文化捧上了錯誤的道路,這個罪過也不輕,為害中國文化近千年。現在我們還是先就原文來討論。

這時大概有人向孟子質問:你孟老夫子說堯舜兩個人又忠又孝,沒有一點不好;但是舜同時娶了兩個太太——堯的兩個女兒都嫁給他,可是他事先並沒有告訴父母。在中國古代,未奉父母之命而結婚就是不孝。孟子所以答覆他「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延續民族的生命為最重要。至於舜沒有先稟告父母而結婚,是因為他年齡已經到了結婚生子的時候,為了血脈能延續下去;何況,他也等於已經稟告過了父母,因為是身為君主的堯親自將兩個女兒嫁給他的。君主時代,君第一,國家第一,所以等於他稟告了父母。其次,他並不是因為發了財偷偷地金屋藏嬌,而是全國皆知的事,所以也等於已經稟告了父母。

其餘兩不孝呢?其實孟子在這裡已經講了,「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第一是事親,第二是從兄,如果沒有兄弟,則為守身。文章很清楚地擺在這裡,古人偏要亂解釋,害得中國文化思想走了上千年的錯誤。古人也只是讀書,不要相信古人就一定是聰明的,古人笨起來有時比我們更笨。

緊接著,孟子又說到了事親。他說「仁之實,事親是也」,什麼是仁?孟子的解釋好極了,仁就是愛。有些人把西方文化的愛搞錯了,西方文化中的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仁慈、慈悲。真正的慈悲,愛人愛物,首先就看對父母是否孝順。如果對自己的父母都不能愛,而說能愛天下人,那是騙人的話。所以仁愛的基本,要看能不能愛生養自己的二老。這兩個老人也蠻可憐的,別說是父母,就是兩個老朋友服侍了我們二三十年,另外去找這樣的朋友,還真不容易。對這樣的「朋友」都不能愛,而吹大話說要愛一切人,這是做不到的。

孟子又說:「義之實,從兄是也」,在對人友情的道義上,負責任、守信用、講義氣,如果是對自己兄弟姊妹的感情都處不好,而說能夠對社會對朋友有義、有友愛的,不是絕對沒有,那隻好用佛學中的「緣」字來解釋了。但是孟子是不講這方面的,他只說人倫之道,說一個尚義的人注重對朋友、社會負責任、守信用,這樣的人對於兄弟姊妹也一定友愛。

而「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一個真正有智慧、有見地、了解人生的人,對於這兩件事情應有個基本的了解,並且不會放棄不做,也做得到。光是了解而做不到,或者不去做,都不能算數。

在禮樂之教來說,「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中國文化禮樂之教,上古時代不靠法制,而是以禮來維繫社會的和平,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換言之,上古人自然具有道德,這就是禮,並不需要特別倡導仁義。後來道德衰敗了,勉強喊出一個口號「仁義」,來糾正社會的錯誤。仁義之道又失敗了,社會人心越來越壞,只好用「法」來管理;這是人類的退化。所以站在人文文化的立場來看,人類是在退化,沒有進步。我們現在講的時代進步,是指物質文明而言;在精神文明方面,永遠是退化的、墮落的,道德越來越衰敗。過去有禮的社會,有道德;而禮沒有了,就只有仁義。當仁義沒有之後,才產生法制。到了法制都不能管理時,這批人類應該作廢了,因為人類社會已衰敗到極點。所以「禮之實」也是為了「仁之實」,就是事親,「義之實」就是從兄。

至於「樂之實,樂斯二者,樂則生矣」,康樂,人生的幸福,最幸福的是父母尚存,上有父母,旁有兄弟姊妹,和睦康樂,這是人生最快樂、最幸福、最健康的家庭、社會、精神心理生活。

人生得到如此健康的精神生活,便沒有什麼事可以令人厭惡、灰心了,一切都處於這種樂觀、健康的心理狀態之中。倘使人人如此、家家如此,則天下太平。人人處在如此快樂的境界中,都會不知不覺地手舞足蹈,從內心流露出真正的快樂,而形諸於舉止之間。

儒家孔孟之道提倡孝道的理由,就是為了建立家庭健康、社會健康、人類健康。所以孟子說,不能事親、不能從兄,是二不孝,再加上一個無後,不能延續民族的命脈,是為三不孝。對於無後這一點,在現代看來也有問題。因為孟子以後有好些人為了有後而多娶妻妾,可是娶得越多越生不來孩子。

對於這一點,我稍有不同的看法。我們且讀孔子所述、曾子所著的《孝經》,對於真正後代的解釋,是指功在國家,功在社會,功在人類,垂名於萬代,這才是有後,也是大孝。相反的來說,一個人活了一輩子,死後默默無聞,與草木同朽,統統是不孝。

這是我對「無後」的看法,是否對,大家不妨試作深入的體會。最重要的,希望不要誤解「不孝有三」的三件事,要「事親」、「從兄」,無兄弟姊妹則為「守身」。不能說不去做官發財就是不孝。前面孟子剛說過「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古人偏偏要在「不孝有三」上去亂作解釋,害得我們的文化一千年來走錯了路。對於「無後」,我認為我的解釋比古人更對。試看歷史上,許多名垂萬代、功在天下國家的人,或有一句名言留在後世被人效法的,這都是「有後」。而有些人,雖威赫一時,但到年紀老時,死前已經默默無聞成為過去,那算什麼「有後」呢?

所以,我常說事業分兩種,上自皇帝下至乞丐,那是職業,而不是事業。中國文化對事業的定義,孔子已經下了,「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不管做什麼事業,在家也好,出家也好,甚至像以前山東以討飯興學的乞丐武訓也好,只要所做的事情對國家社會有貢獻,使老百姓得到平安、益處、康樂,才叫做事業。現在一般人都弄錯了,把職業當做了事業。事業又分兩種,一是現實人生的事業;而孔孟、釋迦牟尼,乃至於西方的耶穌,所做的都是千秋萬代的事業。在太陽沒有毀滅以前,他們的文化思想、他們的行為,將永遠影響人世,這就叫做「有後」。

《孟子與離婁》

相關焦點

  • 被誤傳千年的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原來我們都理解錯了
    很多農村俗語都是經過老人們口耳相傳流傳至今,期間難免會有一些誤傳。就像大家最熟悉的一句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意思是不孝的表現有三種,其中以無後為大,無後真的是最大的不孝嗎?其實這句話就是被人們誤解了千年以上。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是什麼?
    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叫做"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些人對這句話不太理解,片面認為:不孝有三件事,沒有後代(無子)是最大的不孝,其實這樣理解是不對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正解是:不孝有三種行為。第一種行為就是到了結婚年齡不結婚,這裡指的是男子。古代是男權社會,都是以男人為中心。不結婚自然無子,三種不孝行為裡不結婚最為不孝。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有哪三種?無後是什麼意思?
    想想吧,同學們朋友們,被逼婚的時候,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不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每個長輩催婚,都會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怎麼反擊?當然是問一句:「另外兩個不孝是什麼?」問完之後,保準你會挨一頓揍。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中國人啊,有很深的家族(宗族)觀念,這種觀念,讓中國人的親情比任何民族都要濃厚,所謂血濃於水,再好的朋友、同事,也比不過血緣關係帶來的親情,你看,皇帝就不會把皇位傳給最有學問的大臣。
  • 常聽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那第二和第三不孝又是啥?
    可能是全天下父母都這樣吧,隨著年齡越來越大,抱孫子的盼望也越來越高,常常催著沒有結婚的兒子女兒快點結婚,又催那些結婚的兒子女兒快點生小孩,「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就好像成為這些父母的口頭禪,但話說回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第二和第三的不孝又是什麼呢?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是什麼?
    所以,古代有句俗語叫做:「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想大家都對這句俗語非常熟悉,絕大部分的朋友都會這樣理解:不孝順的行為有三種,但是,沒有子嗣、沒有傳宗接代,是最不孝順的。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種不孝是哪兩種?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管是在電視劇裡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無論是電視劇還是日常生活中,老人們總是會搬出這句話來教育後代,那就是希望後代能夠多多生育子女,而且儘量早婚早育。在古代,人們非常重視「孝道」。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剩下兩個不孝是什麼?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經常被父母用來當做「逼婚」的口頭禪出自《孟子》。原文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是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這件事在孟子看來是沒有盡到後輩責任的,所以叫「無後」,衍生意義是後代要盡到自己對長輩的責任。而不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結婚了沒有生下孩子,我們的家長被「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字面意思——「沒有孩子就不孝順」這種解釋誤導了,所以一些適齡單身青年都被家長逼婚,屏幕前的你這個國慶你有沒有被催婚?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揭露人性,但是鮮為人知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揭露人性,鮮為人知俗語文化已經在中國經歷了兩千年的歷史。只要有人們聚集說話的場合,就會有俗語的產生和傳播。俗語是勞動人民通過不斷觀察事物、了解現象,並結合經驗總結出來的一種文化。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真實意思
    ,無後為大」的真實意思。一個人能夠仁德居心,遵從孝道,在家庭就能夠愛護家人、孝養父母,而不會成為不孝的逆子;在工作中就能夠盡職盡責、忠義行事,而不會成為自私自利、貪贓枉法、出賣國家和民族的漢奸;對於自身,則可以成為頂天立地的聖賢君子,而不會成為只知吃喝享樂、危害社會的敗類。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 為什麼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甲骨文的「孝」字關於孝的成語,名氣最大的當屬「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其餘的「二」是什麼?「無後」又為什麼能奪冠呢?「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漢代著名經學家趙歧所做的《十三經注》早已有完備的權威性解釋:「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是啥?
    ,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比如常聽到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從古自今,傳宗接代對於每個家庭來說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古代的時候最為看重,畢竟那個時候有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而這句話的原文出自孟子的一部古典著作,書中的完整的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而人們對這句話中的「無後」二字還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看法。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究竟是什麼意思?
    有些催婚的方式比較委婉,有意無意說:兒子,你看人家鐵柱,年齡跟你一樣大,孩子都上小學了,最近老婆又懷了二胎,人比人氣死人啊!有些父母非常直接,會語重心長地說:「兒子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千萬不能讓咱家絕後啊!」在中國古代,人們非常重視傳宗接代,甚至認為娶妻生子就是為了延續香火,妻子若沒有生兒子,哪怕夫妻關係再好,也有可能被丈夫以「無子」的理由休掉。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請問那兩個不孝是什麼?為什麼?
    不要曲解「無後」的意思,「無後」中間省略一個告訴的告字,為「無告後」,其實就是沒有告知父母之後而去做。現在都曲解為沒有後代! 三在古代是虛數,指眾多。不孝有三並非只有三種不孝的行為。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什麼意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原來是這個意思,竟被誤解了兩千年
    有時候家裡長輩們催婚、催生小孩會說這樣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今天我要說的就是這句俗語,不要認為「無後為大」意思是說不生小孩是最大的不孝,其實不然,大家都誤解了。先說一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來歷,這句俗語是孟子在評價舜的婚姻狀況時所說。舜是我國上古時代父系社會的一位部落聯盟的首領,是華夏文明的重要奠基者。可是就是這樣一個部落首領,少年時代家庭生活並不幸福。舜從小就失去了母親,和父親、後母生活在一起。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他兩個是什麼?
    日常生活中大家經常會聽到這麼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大多人以為是說最大的不孝順就是沒能為家族續上香火,傳宗接代。但事實是什麼呢?你知道三大孝都是什麼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在《孟子·離婁上》上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 中國古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說的是哪三大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不孝有三種情況,其中以沒有後代為最重要。舜沒有向父母稟告就娶妻結婚了,是因為他年紀大了還沒有後代。所以,在君子看來結婚生子比稟告父母還要孝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三大不孝到底是什麼?
  • 古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餘還有啥?原來真的誤解了!
    古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餘還有啥?原來真的誤解了!古人云:「孝為德之本,百善孝為先」,這句作為世人信奉的道義,千百年來一直傳唱不衰。中國古話中有一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老話流傳上千年來人們對此深信無疑,並且很多人認為最大不孝就是不能延續香火,傳宗接代。然而,古話的本意果真如此?那其他兩種不孝都是什麼呢?首先,想要理解這句古話,就必須深入歷史,追尋先賢的真情實感,才能知道何為「孝道」,以及孝順的目的與深意。
  • 古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的兩不孝指的是什麼?
    古語:「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另外的兩不孝指的是什麼?導語:我國是一個有五千歷史的國家,在文化源流上也是非常長久,而我國歷史最主流的意識形態就是儒家思想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古語也是古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俗話,其大概意思是說,不能替家族傳宗接代被看作是不孝順的表現之一了。那麼,除此之外,還有另外兩不孝是指什麼呢?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
  • 古人常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是啥?
    我們經常說「百善孝為先」;還有古代蒙學教材,教授孩童說「首孝悌,次見聞」;還有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輕毀」等等。孝之一字,已經深入到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融入到了我們的血液裡。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便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傳宗接代是孝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那麼,你知道「不孝有三」中的另外兩個是指什麼呢?「無後」真的指沒有子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