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原來是這個意思,竟被誤解了兩千年

2020-12-19 百家號

有時候家裡長輩們催婚、催生小孩會說這樣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今天我要說的就是這句俗語,不要認為「無後為大」意思是說不生小孩是最大的不孝,其實不然,大家都誤解了。

先說一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來歷,這句俗語是孟子在評價舜的婚姻狀況時所說。舜是我國上古時代父系社會的一位部落聯盟的首領,是華夏文明的重要奠基者。可是就是這樣一個部落首領,少年時代家庭生活並不幸福。

舜從小就失去了母親,和父親、後母生活在一起。後母畢竟不是舜的親生母親,更何況後母和父親又生了一個兒子,所以就把他當成拖油瓶。舜從小就受父親、後母和後母的孩子象的迫害,但是舜心性善良,從不記仇。待舜到了一定的年紀,該娶妻生子了,但是在他的家庭中,父親不喜,後母迫害,導致他一直沒有娶妻子。到最後,舜只能不跟父母商量,自行娶了妻子。

他的妻子就是當時的部落首領堯的兩個女兒,當然這並不是存有感情的。堯是在考察他是否有繼承部落首領的潛質,因為當時的社會實行禪讓制,人們對舜的評價很高,所以堯想讓他繼位。但是在古代,成親一事都是經過父母商定的,即使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思想開放,但是在他眼中,舜娶妻一事做法是不對的,為何不對?

孟子在《孟子·離婁上》中寫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在這幾句話中,舜沒有告知自己的父母就娶了妻子,是所謂的「無後」,是沒有後代嗎?不,是沒有盡到後輩們的本分。

在孟子的話語中,只說到了舜結婚一事,沒有說到生孩子,所以「沒有後代」是不可取的。沒有後代是最大的不孝,這種說法是東漢末年趙歧所說,他在《孟子章句》中解釋了「不孝有三」是哪三個:「於禮有不孝者三,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可是孟子只說了「無後為大」並沒有解釋其他的兩不孝是什麼,這只是趙歧根據自己的理解,解釋出來的意思。同樣的,「沒有後代」也是他的個人解釋,並不代表孟子的觀點。孟子的真正意思是,沒有盡到作為後輩們的本分,結婚一事不讓父母知道才是最大的不孝。

現在你知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什麼意思了吧!今後如果你的長輩們再用這句俗語讓你們夫妻二人生孩子,告訴他這句俗語的真正意思。不過有時候我們也要理解一下老人,因為在他們心中,怕在有生之年看不到你們孩子的出生。同時,生孩子的時間也不能太晚,年齡大了對孕婦來說也是有很大風險的。

相關焦點

  • 被誤傳千年的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原來我們都理解錯了
    很多農村俗語都是經過老人們口耳相傳流傳至今,期間難免會有一些誤傳。就像大家最熟悉的一句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意思是不孝的表現有三種,其中以無後為大,無後真的是最大的不孝嗎?其實這句話就是被人們誤解了千年以上。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另外兩大不孝是什麼?終於弄懂了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另外兩大不孝是什麼?終於弄懂了當年滿清入主中原,在全國推行「剃髮令」時,遭到了中原民眾的強烈反對,認為這是有損父母的不孝之舉。不僅如此,還有一些格言式的短語,在民眾中間廣泛流行,比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的《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這裡,孟子主要是批評舜的不孝順行為。本來的意思是這樣的:不孝的表現有很多,以不盡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娶妻子的時候沒有告訴父母,是沒有盡到後輩的責任。
  • 古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餘還有啥?原來真的誤解了!
    古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餘還有啥?原來真的誤解了!古人云:「孝為德之本,百善孝為先」,這句作為世人信奉的道義,千百年來一直傳唱不衰。中國古話中有一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老話流傳上千年來人們對此深信無疑,並且很多人認為最大不孝就是不能延續香火,傳宗接代。然而,古話的本意果真如此?那其他兩種不孝都是什麼呢?首先,想要理解這句古話,就必須深入歷史,追尋先賢的真情實感,才能知道何為「孝道」,以及孝順的目的與深意。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揭露人性,但是鮮為人知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揭露人性,鮮為人知俗語文化已經在中國經歷了兩千年的歷史。只要有人們聚集說話的場合,就會有俗語的產生和傳播。俗語是勞動人民通過不斷觀察事物、了解現象,並結合經驗總結出來的一種文化。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是啥?
    ,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比如常聽到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從古自今,傳宗接代對於每個家庭來說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古代的時候最為看重,畢竟那個時候有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而這句話的原文出自孟子的一部古典著作,書中的完整的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而人們對這句話中的「無後」二字還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看法。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還有其他兩孝,你知道是什麼嗎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還有其他兩孝,你知道是什麼嗎?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在這片土地上,創造出了很多經典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經過人們的不斷傳承,弘揚至今。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是什麼?
    所以,古代有句俗語叫做:「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想大家都對這句俗語非常熟悉,絕大部分的朋友都會這樣理解:不孝順的行為有三種,但是,沒有子嗣、沒有傳宗接代,是最不孝順的。
  • 孟子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誤解了多少人
    孝為德行之本,百善孝為先。很多時候我們去評價一個人的行為與人品,首先要看的就是他對於父母的態度如何。在平時大家經常會聽到這麼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大部分人都以為是不孝順父母的事件有三種,最嚴重的就是沒有子孫後代了。非也,孟子這句流傳千古的俗語並非如此膚淺。正所謂,三人成虎。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到底啥意思,不生娃就不孝?專家:謬誤啊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最早出自孟子之口,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雨洗禮,它已然成為流傳極為廣泛的俗語,頻繁出現於文學小說、影視作品之中。比如在《大明王朝1566》中,海瑞在侍母與嗣後之間權衡時,他母親就說出了這句話,意思很明顯:孝順是次要的,飼養後代才最要緊。
  • 都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剩下的兩個不孝是什麼?
    都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剩下的兩個不孝是什麼?中國歷史有五千年之久,歷史的長河流過的地方總會有豐富的傳統文化積澱下來,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類。一些文化經過日積月累的沉澱逐漸演變成了如今的俗語,也是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 農村這句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指的是什麼?
    我們國家的歷史文化其實很悠久,有著很多話從古留至今,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句俗語,其實最早是出現在孟子的著作裡面的,那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俗語中的不孝指的是有三個,你知道幾個呢?其實一開始小編也只想到一個而已,沒想到另外兩個也是相當的有道理。首先,第一個不孝,指的是不孝順自己的父母,也就是不愛護自己的家人,也不替家族傳總接代。這個我想大家都能夠想得到。接著,第二個不孝,指的是做事方式,不能夠恪守本分,也不能忠義行事,不該做的事情做了,該做的事情卻沒有做。
  • 古人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很多人都誤解了這句話的本意
    眾所周知,儒家文化對我們的其他文化影響很大,就比如我們口口相傳的俗語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對於俗語,其中很多都和人倫禮數和深刻道理有關係,有些俗語雖然簡潔,但是簡潔的話語中又包含著非常深刻的道理和社會規則,這些規則也領導著我們的為人處世和道德建設。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有三個不孝,那後面兩個是什麼呢?
    而我們也有一句關於孝道俗語流傳至今,那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這裡有著三個不孝,那麼後面的兩個「不孝」分別是什麼呢?這句話最早是出自《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不過這裡的意思可能和我們理解的不同。
  • 南懷瑾老師:被謬解千年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編輯被謬解千年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同學問「不孝有三」是哪三樣的問題。我們古代重男輕女,但是中國上古男女還是平等的,男女不平等是宋朝以後的事,所以在古書上女孩子也可以稱兄弟,叫女兄、女弟。其中《孟子》裡「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朱熹集註裡,也不是朱熹的見解,是朱熹引用古人的見解。這個問題很麻煩,你幾乎把我考倒了。不過,有些問題我不大同意,怎麼說呢?「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是不錯,因為民族主義,事關人類的衍生,這個暫時不管。有一條我非常反感,就是「家貧親老不仕」也算不孝之一,我很反對。中國的知識分子好像只有一條生路,只有做官。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孝」指的啥?你做到了嗎
    文/墨雲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孝」指的啥?另外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就在漢代被確立為官方的正統學說,從這一方面不難看出儒家學說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偉大地位。在儒家許多經典語句中的,有一句是人們經常說的,它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相信大家會有這樣一個疑問,「無後」是三孝中的一個,那麼其它兩項不孝有是什麼?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有哪三種?無後是什麼意思?
    想想吧,同學們朋友們,被逼婚的時候,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不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每個長輩催婚,都會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怎麼反擊?當然是問一句:「另外兩個不孝是什麼?」問完之後,保準你會挨一頓揍。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中國人啊,有很深的家族(宗族)觀念,這種觀念,讓中國人的親情比任何民族都要濃厚,所謂血濃於水,再好的朋友、同事,也比不過血緣關係帶來的親情,你看,皇帝就不會把皇位傳給最有學問的大臣。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什麼意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個指的是什麼?看過才明白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個指的是什麼?看過才明白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構成我們燦爛文化的主體則是儒家思想。自春秋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後,儒家思想就迅速在列國傳播開來,後來漢朝定儒家為官方學說,儒家思想正式成為古代中國的思想根本。
  • 這些名言警句,竟被誤解了上千年
    但是,有些流傳度非常高的名言警句,卻被我們誤解了上千年。0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人以為這句話說的是:天地不仁不義,萬物活得如芻狗一樣渺小卑微。02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算得上是被誤解得最誇張的,看字面意思好像是在說:不孝有三種,不結婚不生子的罪過最大。殊不知,它的下半句是:舜不告而娶,是為無後。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沒有後代的意思,為何有人故意曲解!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很淺顯的一句話,為何會引發巨大爭議?最近一段時間,總有人隔三差五的在我的文章中評論,說我將「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解讀為「沒有後代」,是錯誤的用法,這些人我理解為本身水平就一般,還缺乏一些深入了解知識的水平,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