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農村俗語都是經過老人們口耳相傳流傳至今,期間難免會有一些誤傳。就像大家最熟悉的一句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意思是不孝的表現有三種,其中以無後為大,無後真的是最大的不孝嗎?其實這句話就是被人們誤解了千年以上。
不孝有三指的是哪三種呢?
第一種不孝就是:明明知道父母做錯了還不勸說,只知道一味的順從父母,由於過於的順從而導致父母做出不義之事,陷入不義之中就是不孝。第二種不孝就是:父母年老多病,家裡生活困難,作為兒子還不去努力賺錢贍養父母就是不孝。第三種不孝是:不娶妻生子,沒有後代就是不孝。
然而這種解釋只是是趙岐在《十三經注》中對孟子的話做出的闡述,而且他把「無後」說成是最大的不孝。原話是:「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諛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由此可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只是趙岐對孟子原話的一種闡述。趙岐是東漢末年人,曹操在擔任司空期間,趙岐為太常。也就是掌管宮廟禮儀的官。其實孟子的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意思就是:不孝的表現有三種,其中以無後為大。而舜在沒有告訴父母的情況下就結婚了,這就是無後。不過君子以為,沒有告知父母和告知了也差不多。大家都知道,舜是以孝行而聞名天下的,舜從小母親就去世了,後來舜的父親又娶了一位妻子。
舜的母親其實就是他的後媽,後來後媽有了孩子之後,就多次挑唆讓舜的父親殺了舜,而他同父異母的弟弟也對舜很仇視,但舜毫無怨言,依然對後媽很孝順。並且一個人承擔起了全家的勞動,獨自住在歷山種地。
後來堯就讓舜成為自己的接班人,並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並派了九個兒子來和舜一起幹活,主要是觀察他的為人,由於舜遠在他鄉,與娥皇女英結婚時,沒有來得及告知父母。後來舜結婚後,依然要求妻子孝敬公婆,並且照顧弟弟,不能因為妻子出身高貴就破壞家庭規矩。正是因為舜的人品才打動了堯,最終把帝位傳給了他。
而孟子所說「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意思是舜結婚時沒有告訴父母,這就是無後。但是君子以為,舜當時遠在他鄉,而且是堯要把女兒嫁給他,所以和告知父母也差不多。因此「無後為大」並不是說沒有孩子,而是指結婚沒有告知父母。並且孟子並沒有說其它兩種不孝是什麼。
後來趙岐在《十三經注》中,闡述了三種不孝,並且把無後為大說成了最大的不孝。也就是趙岐把「無後為大」曲解為不娶妻生子了,其實這只是一種誤傳而已。因為這句話,孟子也無端地背上了黑鍋,其實這只是趙歧的個人理解而已。
所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並不是說沒有孩子,而是指結婚的時候沒有告知父母,也就是說沒有盡到做兒子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