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傳千年的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原來我們都理解錯了

2021-01-13 騰訊網

很多農村俗語都是經過老人們口耳相傳流傳至今,期間難免會有一些誤傳。就像大家最熟悉的一句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意思是不孝的表現有三種,其中以無後為大,無後真的是最大的不孝嗎?其實這句話就是被人們誤解了千年以上。

不孝有三指的是哪三種呢?

第一種不孝就是:明明知道父母做錯了還不勸說,只知道一味的順從父母,由於過於的順從而導致父母做出不義之事,陷入不義之中就是不孝。第二種不孝就是:父母年老多病,家裡生活困難,作為兒子還不去努力賺錢贍養父母就是不孝。第三種不孝是:不娶妻生子,沒有後代就是不孝。

然而這種解釋只是是趙岐在《十三經注》中對孟子的話做出的闡述,而且他把「無後」說成是最大的不孝。原話是:「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諛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由此可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只是趙岐對孟子原話的一種闡述。趙岐是東漢末年人,曹操在擔任司空期間,趙岐為太常。也就是掌管宮廟禮儀的官。其實孟子的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意思就是:不孝的表現有三種,其中以無後為大。而舜在沒有告訴父母的情況下就結婚了,這就是無後。不過君子以為,沒有告知父母和告知了也差不多。大家都知道,舜是以孝行而聞名天下的,舜從小母親就去世了,後來舜的父親又娶了一位妻子。

舜的母親其實就是他的後媽,後來後媽有了孩子之後,就多次挑唆讓舜的父親殺了舜,而他同父異母的弟弟也對舜很仇視,但舜毫無怨言,依然對後媽很孝順。並且一個人承擔起了全家的勞動,獨自住在歷山種地。

後來堯就讓舜成為自己的接班人,並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並派了九個兒子來和舜一起幹活,主要是觀察他的為人,由於舜遠在他鄉,與娥皇女英結婚時,沒有來得及告知父母。後來舜結婚後,依然要求妻子孝敬公婆,並且照顧弟弟,不能因為妻子出身高貴就破壞家庭規矩。正是因為舜的人品才打動了堯,最終把帝位傳給了他。

而孟子所說「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意思是舜結婚時沒有告訴父母,這就是無後。但是君子以為,舜當時遠在他鄉,而且是堯要把女兒嫁給他,所以和告知父母也差不多。因此「無後為大」並不是說沒有孩子,而是指結婚沒有告知父母。並且孟子並沒有說其它兩種不孝是什麼。

後來趙岐在《十三經注》中,闡述了三種不孝,並且把無後為大說成了最大的不孝。也就是趙岐把「無後為大」曲解為不娶妻生子了,其實這只是一種誤傳而已。因為這句話,孟子也無端地背上了黑鍋,其實這只是趙歧的個人理解而已。

所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並不是說沒有孩子,而是指結婚的時候沒有告知父母,也就是說沒有盡到做兒子的本分。

相關焦點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原來是這個意思,竟被誤解了兩千年
    有時候家裡長輩們催婚、催生小孩會說這樣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今天我要說的就是這句俗語,不要認為「無後為大」意思是說不生小孩是最大的不孝,其實不然,大家都誤解了。先說一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來歷,這句俗語是孟子在評價舜的婚姻狀況時所說。舜是我國上古時代父系社會的一位部落聯盟的首領,是華夏文明的重要奠基者。可是就是這樣一個部落首領,少年時代家庭生活並不幸福。舜從小就失去了母親,和父親、後母生活在一起。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指的是什麼?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比起一出生家庭條件就優越的人,他們可能飽經生活的磨難,經歷了太多坎坷,抱怨自己的出生,因為家庭環境的原因,沒能有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導致孩子的思想有著很大的創傷,他們對於自己的父母更多的是存在著怨恨的心理。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但"無後"到底指的是什麼呢?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揭露人性,但是鮮為人知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揭露人性,鮮為人知俗語文化已經在中國經歷了兩千年的歷史。只要有人們聚集說話的場合,就會有俗語的產生和傳播。俗語是勞動人民通過不斷觀察事物、了解現象,並結合經驗總結出來的一種文化。
  • 5個被誤傳千年的俗語,看後才明白,和我們理解的不一樣
    說起俗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我們身邊經常會聽到各式各樣的俗語,它們都是為群眾所創造,是古人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所總結出來的,後經過一代又一代的人口語相傳,最終形成我們如今所聽到的俗語。但在這些俗語中,有很多流傳下來的俗語,都不再是最初創造時的意思。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即沒有後代,不!我們都理解錯了!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即沒有後代,不!我們都理解錯了!我們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們一直覺得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有三種行為都是不孝順的,其中最嚴重的一種就是不生孩子。我們都忽略了這句話的後面還有一句:」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連在一塊的意思就是,他沒有告訴父母自己就結婚了,而無後的意思是:沒有盡到做後輩的責任。沒有盡到做後輩的責任這才叫無後,而不是我們一直所說的不生孩子。在古代,在傳統思想的影響下,傳宗接代被認為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是啥?
    ,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比如常聽到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從古自今,傳宗接代對於每個家庭來說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古代的時候最為看重,畢竟那個時候有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說法,而這句話的原文出自孟子的一部古典著作,書中的完整的原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而人們對這句話中的「無後」二字還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看法。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看完後面兩句,才知道自己理解錯了!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看完後面兩句,才知道自己理解錯了!中國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國家,幾千年的傳承,也讓我們看到了古人的智慧,特別是體現在文字上。以前看過很多笑話說外國人考中文,是領導和下屬的一段對話,下屬給領導送了個紅包。
  • 都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剩下的兩個不孝是什麼?
    都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剩下的兩個不孝是什麼?中國歷史有五千年之久,歷史的長河流過的地方總會有豐富的傳統文化積澱下來,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類。一些文化經過日積月累的沉澱逐漸演變成了如今的俗語,也是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一千多年來人們都理解錯了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現在經常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另外兩個不孝究竟是什麼呢?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中,全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有三個不孝,那後面兩個是什麼呢?
    而我們也有一句關於孝道俗語流傳至今,那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這裡有著三個不孝,那麼後面的兩個「不孝」分別是什麼呢?這句話最早是出自《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不過這裡的意思可能和我們理解的不同。
  • 農村這句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指的是什麼?
    我們國家的歷史文化其實很悠久,有著很多話從古留至今,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句俗語,其實最早是出現在孟子的著作裡面的,那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俗語中的不孝指的是有三個,你知道幾個呢?其實一開始小編也只想到一個而已,沒想到另外兩個也是相當的有道理。首先,第一個不孝,指的是不孝順自己的父母,也就是不愛護自己的家人,也不替家族傳總接代。這個我想大家都能夠想得到。接著,第二個不孝,指的是做事方式,不能夠恪守本分,也不能忠義行事,不該做的事情做了,該做的事情卻沒有做。
  •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是什麼?
    所以,古代有句俗語叫做:「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想大家都對這句俗語非常熟悉,絕大部分的朋友都會這樣理解:不孝順的行為有三種,但是,沒有子嗣、沒有傳宗接代,是最不孝順的。
  •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孝」指的啥?你做到了嗎
    文/墨雲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孝」指的啥?在儒家許多經典語句中的,有一句是人們經常說的,它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相信大家會有這樣一個疑問,「無後」是三孝中的一個,那麼其它兩項不孝有是什麼?
  • 孟子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誤解了多少人
    在平時大家經常會聽到這麼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大部分人都以為是不孝順父母的事件有三種,最嚴重的就是沒有子孫後代了。非也,孟子這句流傳千古的俗語並非如此膚淺。正所謂,三人成虎。也就是說,一個人說集市上出現了一隻老虎,幾乎沒有人會去信。而兩個人一起喊集市上出現了老虎,就會有一些人半信半疑了。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還有兩個不孝指什麼?原來如此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我們聽慣了的一句俗語,大家也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不孝順的表現有三種,其中最嚴重的就是你不結婚、不生娃,不給家裡延續香火、不讓父母抱孫子——這顯然是一種非常傳統的觀念。在現代社會,很多人漸漸對這句話提出了質疑。
  • 8個耳熟能詳的俗語,被誤傳了近千年,原來這些年我們都用錯了!
    俗語是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在說的一種詞語,它也代表了中華的一些傳統文化,從古至今一直流傳著,但有很多人可能沒有發現,其實我們現在常說的一些俗語,原來並不是這樣,接下來小編就帶大家重新認識一下。一: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 古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下一句才是精華,許多人都理解錯了
    儒家學說的中心思想是仁、義、禮、智、信、恕、忠、孝,在為人處世、道德底線等各個方面,給我們提供了參考。其中的「孝道」對中國的影響非常深遠。我們國人對孝道非常重視,在古代,甚至不能違背父母的話,否則就會被認為不孝。到現在雖然好了許多,但是在孝敬父母長輩方面,仍然還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只不過標準有所不同。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分別指什麼?十之有七答不出
    傳統「孝」道自古流傳,我們都知道「百善孝為先」是我國上下五千年的傳統美德之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俗語想必我們大家都是耳熟能詳,但細細問來,卻少有人知道這句話中的「三不孝」和「無後」分別指的是什麼,今天筆者便為大家解說這句俗語中的歷史典故。
  • 這兩個民間俗語被誤傳千年,至今仍被人用錯
    這兩個民間俗語被誤傳千年,至今仍被人用錯文/趣味歷史集相信讀者朋友們或多或少都會知道幾個俗語,俗語是我們祖先根據他們的經驗總結出來的道理,雖然俗氣但是著飽含著生活的道理。俗語源自於生活,反映人民的生活經驗和願望,歷來為中國老百姓所喜愛並廣泛使用。但是一些俗語隨著時代的變革,卻被人誤解了。無奸不商在現在就是一個貶義詞,但是在古代卻是一個中性詞。問題就出在這個奸字上,其實這個奸以前是尖銳的尖,而不是奸賊的奸。
  • 民間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孝指的啥?看完很心酸!
    民間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孝指的啥?看完很心酸! 在儒家許多經典語句中的,有一句是人們經常說的,它就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相信大家會有這樣一個疑問,「無後」是三孝中的一個,那麼其它兩項不孝有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