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網絡出現一件關於孩子的事情時,倘若這個孩子的過錯超過了正常範圍,還被大眾所知曉,而大家首先抨擊的是這個孩子沒有家教。我們每一個人在育兒的時候都想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可是走著走著,就容易變成了比較,也容易將自己沒有完成的夢想加注在孩子身上。
「子不教,父之過。」父母永遠都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孩子出現問題,首先需要追責的就是父母。
是父母沒有給孩子樹立好的三觀嗎?是父母沒有給孩子灌輸是非觀念嗎?
說到教育,這是一個永恆的問題,正如前人所說:學無止境。父母與孩子一樣,永遠在學習成長的路上。
當媽媽之後,更是如此。一邊要學習怎麼當一個好媽媽,一邊又要去尋找教育孩子的好方法,與孩子一起成長壯大,讓他有一個好的未來。
01什麼是教育?
一開始,教育這個詞對我來說定義太廣太大了。教育到底是什麼?是育兒?是教孩子做人?是教孩子學知識?還是語數外?
在探索的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和抉擇數不勝數,直到看完《教育的本質》一書,才讓我豁然開朗。陳錢林老師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專家,他的兒子14歲便考上了中科大少年班,女兒在16歲的時候就在上南方科技大學首屆教改實驗班,他曾經出過一本《家教對了,孩子就一定行》被廣泛家長所喜愛。
陳錢林老師認為:「最好的家長,不只是知識的傳播者,不只是特長的培育者,而應該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呵護者,是孩子精神成長的引領者。」
作為父母,我為你保駕護航,我也陪你一起成長。
02教育的核心是以人為本。
當媽媽之後,特別焦慮。出生之時,焦慮育嬰問題,從衣服穿的厚度到孩子喝什麼品牌的奶粉再到吃什麼品牌的補品更有益於孩子的智力
第一次當媽媽,總感覺自己特別新奇,遇到事情總是手足無措。有時候道聽途說,有時候自己琢磨,對過也錯過,但是焦慮一直都在。
孩子才1歲不到,家長們就上趕著讓他去早教中心,希望他贏在起跑線上。
上幼兒園之前,費心費力為孩子挑選好的園所,給他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等孩子三歲讀幼兒園了,仍是怕他落後於人。學才藝,學邏輯,學英語…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就開始了。
過早地讓孩子進入學習狀態,他就能夠贏在起跑線上?這是一個疑問。
這個階段,家長陪伴孩子是最好的認知學習課。
陪伴孩子做遊戲,在遊戲中學習去激發他的興趣和探索欲。用心發現孩子天賦和興趣所在,再讓孩子專注做這件事。也許整個過程,不用你打罵也不用你催促,他自然而然地就會去做了。
家長認為對孩子以後有好處,給孩子硬塞他不喜歡的學習課程,會適得其反,幾歲大的孩子,如果學習任務太重,隨之而來的是他對學習的興趣變乏。教育要以人為本,從每個孩子的自身出發,選擇適合孩子的發展方向。
前段時間有個故事,一個爸爸在看電視的時候被媽媽趕出家門,因為影響了孩子學習興趣班。這個爸爸哭泣:「家裡連正常的吃飯時間都沒有了,都在上課。」當焦慮太過了,很多東西就變了味道,教育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03教育從另一種角度來說是傳承,承接歷史文化,也承接傳統美德。
著名教育家張伯岑說:「作為一個教育者我們不僅要都會學生知識,教會學生鍛鍊身體,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
家長和老師重視知識傳授,很多優秀的孩子,光念書,讀死書,然而性格是非常內向或孤僻的,因為他們沒有時間去交流,去結交夥伴,久而久之就形成這樣的性格。其實,學會做人做事,才能真正在這個社會上立足。
社會上不少天才少年或學霸,情緒和情商上遇到挫折,不知道怎麼處理,而走極端的事例並不在少數。教育孩子學習知識的同事,教他如何做人,「詩、書、禮、儀」齊並,傳承歷史文化、傳統美德同樣重要。
教育是愛,是未來,是希望。
孩子是我們的希望,這話是不錯的。但是孩子的未來卻是他們自己的。教育孩子,讓他們長大成人,是家長的責任,但怎麼擁有他的未來,卻是孩子自己的選擇。尊重孩子,用愛教育,好的家教會給孩子強大的精神力量。
盧梭曾經說:「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
教育的本質是引導孩子幸福的生長,陳錢林老師認為,家長要做孩子的朋友,讓孩子對我們說心裡話,只有擁有長者風範與人格高度,家長才有可能成為孩子的重要引路人。
《教育的本質》裡有一句話:「好教師要與孩子共成長,修人品、善學習。」
育兒即是育己,教育就是一場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