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好家長,不只是知識的傳播者,是孩子精神的引領者

2020-12-13 劇看愛情

每當網絡出現一件關於孩子的事情時,倘若這個孩子的過錯超過了正常範圍,還被大眾所知曉,而大家首先抨擊的是這個孩子沒有家教。我們每一個人在育兒的時候都想要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可是走著走著,就容易變成了比較,也容易將自己沒有完成的夢想加注在孩子身上。

「子不教,父之過。」父母永遠都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孩子出現問題,首先需要追責的就是父母。

是父母沒有給孩子樹立好的三觀嗎?是父母沒有給孩子灌輸是非觀念嗎?

說到教育,這是一個永恆的問題,正如前人所說:學無止境。父母與孩子一樣,永遠在學習成長的路上。

當媽媽之後,更是如此。一邊要學習怎麼當一個好媽媽,一邊又要去尋找教育孩子的好方法,與孩子一起成長壯大,讓他有一個好的未來。

01什麼是教育?

一開始,教育這個詞對我來說定義太廣太大了。教育到底是什麼?是育兒?是教孩子做人?是教孩子學知識?還是語數外?

在探索的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和抉擇數不勝數,直到看完《教育的本質》一書,才讓我豁然開朗。陳錢林老師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專家,他的兒子14歲便考上了中科大少年班,女兒在16歲的時候就在上南方科技大學首屆教改實驗班,他曾經出過一本《家教對了,孩子就一定行》被廣泛家長所喜愛。

陳錢林老師認為:「最好的家長,不只是知識的傳播者,不只是特長的培育者,而應該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呵護者,是孩子精神成長的引領者。」

作為父母,我為你保駕護航,我也陪你一起成長。

02教育的核心是以人為本。

當媽媽之後,特別焦慮。出生之時,焦慮育嬰問題,從衣服穿的厚度到孩子喝什麼品牌的奶粉再到吃什麼品牌的補品更有益於孩子的智力

第一次當媽媽,總感覺自己特別新奇,遇到事情總是手足無措。有時候道聽途說,有時候自己琢磨,對過也錯過,但是焦慮一直都在。

孩子才1歲不到,家長們就上趕著讓他去早教中心,希望他贏在起跑線上。

上幼兒園之前,費心費力為孩子挑選好的園所,給他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等孩子三歲讀幼兒園了,仍是怕他落後於人。學才藝,學邏輯,學英語…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就開始了。

過早地讓孩子進入學習狀態,他就能夠贏在起跑線上?這是一個疑問。

這個階段,家長陪伴孩子是最好的認知學習課。

陪伴孩子做遊戲,在遊戲中學習去激發他的興趣和探索欲。用心發現孩子天賦和興趣所在,再讓孩子專注做這件事。也許整個過程,不用你打罵也不用你催促,他自然而然地就會去做了。

家長認為對孩子以後有好處,給孩子硬塞他不喜歡的學習課程,會適得其反,幾歲大的孩子,如果學習任務太重,隨之而來的是他對學習的興趣變乏。教育要以人為本,從每個孩子的自身出發,選擇適合孩子的發展方向。

前段時間有個故事,一個爸爸在看電視的時候被媽媽趕出家門,因為影響了孩子學習興趣班。這個爸爸哭泣:「家裡連正常的吃飯時間都沒有了,都在上課。」當焦慮太過了,很多東西就變了味道,教育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03教育從另一種角度來說是傳承,承接歷史文化,也承接傳統美德。

著名教育家張伯岑說:「作為一個教育者我們不僅要都會學生知識,教會學生鍛鍊身體,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

家長和老師重視知識傳授,很多優秀的孩子,光念書,讀死書,然而性格是非常內向或孤僻的,因為他們沒有時間去交流,去結交夥伴,久而久之就形成這樣的性格。其實,學會做人做事,才能真正在這個社會上立足。

社會上不少天才少年或學霸,情緒和情商上遇到挫折,不知道怎麼處理,而走極端的事例並不在少數。教育孩子學習知識的同事,教他如何做人,「詩、書、禮、儀」齊並,傳承歷史文化、傳統美德同樣重要。

教育是愛,是未來,是希望。

孩子是我們的希望,這話是不錯的。但是孩子的未來卻是他們自己的。教育孩子,讓他們長大成人,是家長的責任,但怎麼擁有他的未來,卻是孩子自己的選擇。尊重孩子,用愛教育,好的家教會給孩子強大的精神力量。

盧梭曾經說:「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

教育的本質是引導孩子幸福的生長,陳錢林老師認為,家長要做孩子的朋友,讓孩子對我們說心裡話,只有擁有長者風範與人格高度,家長才有可能成為孩子的重要引路人。

《教育的本質》裡有一句話:「好教師要與孩子共成長,修人品、善學習。

育兒即是育己,教育就是一場修行。

相關焦點

  • 《教育的本質》:如何培養自律、自立、自學的孩子?
    《教育的本質》一書,是陳錢林積多年教育、培訓經驗,從四個方面談論如何陪養孩子自律、自學、自立:一,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健全人格,重精神成長陳錢林年少時曾受過兩次磨難,一次發生在家庭,父親燒青磚賺錢被村民嫉妒陷害,家裡幾乎破產,他下決心發憤學習出人頭地。
  • 小升初家長的焦慮:淺談教育的本質與通識基礎教育
    我國著名的教育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任何功課, 最終目的都在於達到不需要教;教育就是培養習慣, 受教育的意義和目的是做人。」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什麼是教育?》
  • 看《教育的本質》,做智慧型家長
    刷抖音時常能看見家長輔導孩子寫作業氣得亂吼、心肝疼。甚至為了不動手打人而給孩子戴上頭盔,給自己綁上雙手。也有家長說,天天跟孩子的作業跟得很緊,可是孩子的成績就是上不去。且看《教育的本質》,做智慧型家長。這是一本適合教師和父母閱讀的教育經典書。關於作者陳錢林,全國知名校長,資深家庭教育專家。從事教育30多年,做校長近20年,陳錢林對教育生態整體十分了解。他一直追尋教育的本質。
  • 只有懂教育,才會做教育,家長和老師的深思
    教育關乎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在任何國家,任何時代都有著不可小視的地位。只有了解《教育的本質》,才會明白教育的目的和意義,也才會使用好教育的方法。教會孩子管理情緒,喜怒哀樂人之常情,但是不能無限制地誇大這種情緒。情緒管理主要靠老師和家長的引導,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處理好平常心與上進心的關係。同時還要培養孩子說話與溝通能力,培養孩子的耐挫力等。
  • 用「奉獻精神」築牢教育夢想
    (10月27日 《人民日報》)  人才興,教育興。教育,一頭連著經濟發展的人才供給、智力支持,一頭連著孩子的命運,影響到每一個家庭的未來。作為黨員教師,應當在育人的路上堅持不做「空心人」,以奮鬥奉獻精神築牢教育夢想。  以「品德修養」築牢價值基石。立德為先,修身立本,這是人才成長的基本邏輯。教育不僅要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更要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信任。
  • 教育好孩子,老師當職業,家長當事業,誰才是孩子真正的責任人?
    縱觀這幾年的孩子教育問題,讓老師頭疼,讓家長怒不可解的事件層出不窮,有的家長忙於自己的工作,為了家庭的經濟收入,起早貪黑,把孩子留在老家,讓爺爺奶奶照顧,老一輩人不知道如何才能讓孩子好好讀書,只有完完全全的相信學校,把孩子寄宿在學校裡,給足生活費,其他什麼都不管。
  • 但漢國:生命教育讓教育回歸本質 必將引領和照亮人類的未來
    我將從三個方面來闡述我的觀點:生命教育讓教育回歸本質,生命教育讓學生學以成人,生命教育會引領教育未來。首先關於生命教育,讓教育回歸本質。前蘇聯教育學家講,人是教育的對象,我們要正確地進行教育,就必須正確理解作為教育對象的人。那麼,什麼是人?馬克思說,「人是自然、社會和精神的統一體。」因此,從人的生命屬性上來講,應該有三重屬性: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
  •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孩子的學習思維
    教孩子們知識,不如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和學習思維。勤藤教育今天就來講講,怎麼培養孩子的學習思維。一、學生是主體在課堂上,老師教授知識是傳統模式,而一味將知識灌輸到孩子的腦海中,他們能接收多少,取決於每個學生自身的領悟程度。
  • 在教育悖論中呵護科學精神
    或許,您是熱愛教育、愛好思考、研究教育問題,喜歡「琢磨」的人。或許,您是以教育為職業,為了做好工作,必須研究教育的人。或許,您是以教育研究為職業,為了做好工作,必須發表高質量研究性、思考型文章的人。或許,您是希望擴大研究成果傳播度的人……無論如何,「思者」「痴者」「愛者」「樂者」……您是其中很重要的那一位。
  • 從理性、情感、意志三個層面,洞察本質,做好教育!
    教育的對象是誰?是人。那麼這裡就涉及到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人的本質是什麼?人的本質在於人所特有的精神。人和動物之間最根本的區別就是人有精神而動物沒有。這個意志不是指我們的意志力,它是特指人的各種意願,就是願意幹什麼,不願意幹什麼,應該幹什麼,不應幹什麼。實質上是人的價值觀,是人的道德。道德是求善。所以我們說理性求真,情感求美,意志求善就是人的精神追求。這三個方面就是人的本質。根據自然進化的法則和規律,如果人的這三個要素都能發展的好,這個人就是一個健全的人,這個人也一定是能夠願意學習,能夠願意做事,願意和大家和平相處,具備良好品行的人。
  • 學校讓家長「自我掂量」,教育機構該不該「畫地為牢」?
    很多網友評論華二的招生推文,全是大實話,只是說出來比較刺耳,怪家長們「玻璃心」,接受不了階級分明。民辦學校超額搖號政策,就讓教育機構提著掛牌身價展示赤裸裸的價值觀趨向,確實是「實話實說。這在各大商學院倒也不足為奇,社交人脈是擇校的首選因素,灌輸給孩子這樣的理念,能確保進了華二的不給家長們進行「社會地位排位」?沒給學校提供「名家名講」演講資源的家長們的孩子好意思在學校裡呆著嗎?經濟要有實力?
  • 不,家長正在扼殺孩子的批判思維
    一個優秀的人除了擁有學術知識之外,還應該具備創新能力、想像力、批判思維。缺乏了這些素質,孩子即使學習再好,也只是一個書呆子。│孩子放學忘記帶試卷,盡力彌補後,換來的依舊是老師的處罰我有一個同事,之前跟我講了這樣一件事情。
  • 教育的主權之爭,本質上是一個孩子的靈魂爭奪
    教育的主權之爭教育的主權之爭,是對一個孩子靈魂的爭奪。這個問題的本質其實是在問:對於基督徒來說,我們的孩子是祖國的花朵,還是耶和華神的產業?如果你的答案是前者,那就按一下手機的返回鍵,別看這篇文章了;但如果你的答案是後者,那麼放棄教育主權,就是「喪權辱國」。
  • 「冷處理」並非「關禁閉」,家長應做好區分,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
    文章/蕭蕭編輯/蕭蕭周末到表哥家中去做客,發現自己調皮的侄子依舊是原來那個搗蛋鬼,一上午都沒有消停過,不是這裡爬爬就是那裡夠夠,好不容易安靜了一會兒能讓我跟表嫂坐下聊聊天,就聽到了從廚房傳來譁啦譁啦的水聲
  • 李偉:回歸教育本質做萬千家長信賴的專業少兒美育產品
    近日,畫啦啦少兒美術創始人、六一教育CEO李偉接受採訪時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推動了家長教育消費觀念和習慣的轉變,線上教育得到進一步普及,各大賽道「百花齊放」,市場和用戶規模不斷增長。而當這場「流量雨」下過之後,在線教育平臺要想贏得家長和孩子的信賴,獲得持續增長與發展,最終還是要回歸教育的本質,以產品和服務為王,抓牢「教研」與「師資」兩大抓手,讓平臺朝著專業化、標準化方向迭代升級。
  •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是春風化雨的過程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卡爾.雅斯貝爾斯曾說:教育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在我看來,教育應該是存粹的,不摻任何雜質的,是春風化雨的過程。然而《起跑線》中服裝店老闆拉吉一句「教育不再是教育,而是一門生意」!
  • 教育路上,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教育路上,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一位作家說過:做父母是有「有效期」的。 童年時,父母於孩子而言是萬能的,是唯一的依靠。這是父母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 等到孩子長大了,獨立了,就會和父母漸行漸遠。
  • 總是抱怨孩子撒謊,家長自己卻屢屢「犯戒」,這樣的教育要不得
    一直以來我們都強調家長對於孩子的影響力非常大,希望各位家長能夠予以重視,然而最近我看到了這樣一個事件,讓我唏噓不已。在孩子的誠實教育中,很多家長都覺得誠實只是孩子的任務,我們成年人畢竟進入了社會,有各種各樣的不得已,做不到完全的誠實。
  •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習慣頂嘴,我們該怎麼辦?
    4、不講理類。例如:「不!我就是不!」這類頂嘴是孩子故意不執行成人的指令,是任性的表現。幼兒頂嘴的原因是多樣的,成人必須分別對待。對於幼兒的第一類和第三類頂嘴,成人應該首先檢查自己的行為,檢查自己的教育方法。孩子對成人的教育心服口服,教育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 【教育】小初銜接,幼小銜接,家長們關心的都在這裡!
    【教育】小初銜接,幼小銜接,家長們關心的都在這裡!,針對青少年身心成長發育的規律,結合教育實踐及家長關注的各學段學生可持續教育問題,全面啟動基礎教育各學段銜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