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剩女」體現中國女性社會地位提高 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

2020-12-10 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網7月5日電 在2007年中國教育部發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6)》中,「剩女」成為171個漢語新詞語之一,它是指已經過了社會一般所認為的27歲適婚年齡,但是仍然未結婚的女性。

美國石英財經網站7月4日發文認為,受過良好教育、年近30的「剩女」的出現體現了中國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有權利選擇是否結婚,照顧家庭不再是她們的唯一選擇。

文章稱,中國目前有將近2億單身人士,其中男性比女性多出3366萬,如此來看「剩男」的數量要比「剩女」多。然而,就城市而言,特別是大城市,單身女性人數卻超過單身男性。一個城市的發展程度越高,單身女性的人數就越多,城市的發展水平與單身男性和單身女性的比例成反比。例如,上海單身男性的人數只有單身女性的1/4,且這些單身女性年齡大部分在30歲-35歲之間。

文章還提到,城市中的「剩女」通常受過高等教育,而且收入高。在中國,男女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權利。2006年以來,儘管男性在人口中的基數比女性更大,但女性大學生人數超過了男性。與此同時,中國女性的就業比例也得到提高,從經濟角度來說,中國的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差距是世界上最小的。 

所謂的「剩女」希望以她們想要的方式生活,而不像被傳統的婚姻觀念所束縛。文章認為,這說明擁有高學歷和高收入的「剩女」是完全能夠保持獨立、自信和自由的,她們具備廣博的知識、成功的事業和較高的社會地位。鼓勵女性提高自我意識,不盲目走入婚姻,這樣就可以定義自己的幸福,並追求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編輯:高琳琳)

相關焦點

  • 美媒:中國女性對GDP貢獻超美國,為何還被叫「剩女」
    【文/觀察者網 唐莎莎】中國女性對國內GDP的貢獻高過美國,達到41%,卻無法阻擋「剩女」一詞不斷蔓延帶來的焦慮和偏見。隨著《非常勿擾》、「相親角」的走紅,中國社會對「剩女」現象的炒作不僅在國內引發熱議,更引發了大量國外媒體的關注。
  • 中國古代女性社會地位的變遷
    到了封建社會,尤其是宋代理學的傳播,禁慾思想成為主流,強調「三綱五常」,壓抑婦女的地位,使女性逐漸成為男性的附庸,生活地位低下。現代,隨著新思想的傳播,男女平等日益成為主流思想,女性也重新開始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獨特地作用。
  • 女性的社會地位提高後,離婚率隨之變高
    文/江峰01離婚率變高,其實和我國女性的社會地位提高是有正向關係的。而女性經濟地位的提高,客觀地提升了女性的社會地位。下面大白從時間和地區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論述下關於這幾十年,中國女性的社會提升問題。從時間上來看,過去的幾十年,我們國家的女性社會地位是有顯著提高的。這一方面和我們國家的「婦女能頂半邊天」的政策有關,從國策上奠定了婦女的社會地位。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們國家的婦女,出來工作的比例非常高,客觀上自身經濟地位的提升,也是導致婦女地位提高的原因。
  • 唐朝女性地位的提高體現在哪些方面?唐女子:幸好我出生在這時代
    封建禮教的束縛讓中國女性被封建社會的思想牢牢的控制在這樣沉重的精神枷鎖之下,生活是非常辛苦的。我國的歷朝歷代,女性的地位都是比較低的,但是今天我們要來說的這一個朝代,唐朝,在唐朝女性的地位是要比其他朝代高出一些,我們能夠看到唐朝的女性,在很多的影視劇中刻畫出來的形象都是落落大方的。
  • 詞典拒收剩女體現人文關懷?
    詞典首先是一部工具書,它本身不應該具有社會價值導向意義,它的規範性應該體現在對詞語的規範、科學和嚴謹的解釋上,它收錄詞彙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在學習和工作生活中便於查閱詞彙的意義和內涵,無論某個詞語有著怎樣褒義還是貶義的意義,只要它是客觀存在的詞語,只要它被廣泛通用著,那就該收錄進來,而不應該考慮這個詞會有什麼不良的含義。
  • 從女性獨立到提高家庭、社會地位——看古羅馬女性是如何做到?
    "古代的社會從母系社會再到父系社會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無數歲月歷史變遷來證明,歷史總是向前進行。到了父系社會,男女之間的地位一直就是存在著不平等關係,不論是在古今中外或者大洋彼岸。中國古時有這麼一種說法,生男是"弄璋之喜",生女是"弄瓦之喜",相比之下,高下立見。璋在中國古代代表玉,寓意是美好的期盼,而瓦則是屋頂之瓦,一摔就碎。
  • 當代女性消費新趨勢折射女性地位變化
    隨著女性個人及家庭收入的提高、物質產品的豐富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女性逐漸走出以購買家庭生活必需品為中心的消費模式,更多地開始關注自我消費,關注「對自己投資」「為自己而活」。《2016年中國城市女性消費狀況調查報告》顯示,2016年被調查女性家庭收入用於消費、儲蓄、投資的比例是61:23:16,消費比例比上年顯著上升。
  • 從《孔雀東南飛》看漢代女性的社會地位
    也正是基於漢代女性社會地位的普遍提高的基礎之下,再去認識劉蘭芝的「請譴」和「殉情」,就會發現劉蘭芝選擇的悲劇命運必然性。從政治角度看,漢代作為中國帝國時代的初期,儘管有董仲舒等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努力,但是由於儒家的理念還較為淳樸,在社會上還沒有特別廣泛地流傳開來,後世的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等對女性人格產生極大摧殘的封建禮教尚未出現,因此我們可以看到終漢一代女性較之後世所擁有的較高地位:從政治角度來看,參與政治活動是漢代宮廷女性生活的一大特色,漢代后妃頻繁幹政為其他朝代少有
  • 大齡剩女為什麼會恐慌?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卻依舊惶恐,原因有三
    文/長願我心如流水所謂大齡剩女,主要是指30歲以後還保持單身的女性。30歲左右的大齡未婚女性,一般都有幾年的工作經驗,生活穩定,有一定的事業基礎,經濟方面也相對比較獨立。單身的生活自由沒有牽絆,可以讓自己的生活質量,維持在一個比較高的水準。生活中有父母的噓寒問暖,有閨蜜的友情相伴,再加上電子設備的流行,有各種各樣的娛樂方式,讓自己在獨處時,不感到空虛無聊。每到節假日,可以遠離喧囂放空心靈,去旅行看看外面的世界。
  • 說說中國歷史上女性社會地位的變遷過程
    原始社會,中國處於母系氏族制度時期,對偶婚為其主要生活方式,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性地位遠遠高於男子,並且受到尊敬。到了封建社會,尤其是宋代理學的傳播,禁慾思想成為主流,強調「三綱五常」,壓抑婦女的地位,使女性逐漸成為男性的附庸,生活地位低下。現代,隨著新思想的傳播,男女平等日益成為主流思想,女性也重新開始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獨特地作用。因此,對女性地位的考察具有重大意義。
  • 從「裹小腳」看中國女性社會地位
    在當時女性的腳踝一度被認為是重要的,是在中國人的性生活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為了限制腳的成長,滿足男性的審美,很多女性甚至把它當成了自己的成就感。現在回想起來是真的害怕,僅僅就因為男人喜歡就遭受這樣的折磨。原本好好的腳卻要被窩回去與三分之二的腳掌重疊,然後長到一起。
  • 中國男比女多3000萬,為何如今剩女「橫行」,結婚真那麼難?
    於是,就出現了所謂的「剩男」,「剩女」。根據定義,剩男是指30歲以上仍單身的男性,剩女是指27歲以上的單身女性。簡單來說,剩男剩女都到了適婚年齡,還在結婚。當下,剩男剩女已經成為社會普遍現象。但也有人好奇,在男多女少的情況下,為什麼我國的「剩女」越來越多?
  • 外貌、兇妒、地位,為何魏晉南朝士人轉變女性觀念,追求"平等"?
    《世說新語》是一部記載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體小說,章節篇幅短小,語言生動活潑,是後人了解魏晉時期社會狀況和人物生活的一面鏡子。其中不乏生動、立體、可愛的女性形象,一掃前代女性之沉悶扁平,這些女性彰顯的奇特的生命魅力,反映出魏晉南朝士人女性觀的嬗變。
  • 《刺青》:對美的極致追求,隱含著對受壓迫女性的悲憫
    1、在繁雜的現實中打造出專屬於美的世外桃源谷崎潤一郎對美的極致追求,首先就體現在《刺青》對社會背景的設定上。谷崎潤一郎雖然並沒有架空時代背景,但卻在日本的江戶時代打造出了一片專屬於美的世外桃源。不難看出,此時的人們至少不用為了生計發愁,生活水平應該達到了小康的標準,因此才能人人活得悠然自得。也正是基於此,社會才有了追求美的可能。按照馬斯洛需求理論來看,人一旦滿足了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保障,自身的需求就要更進一步,前進到精神領域這一更高的層面。而《刺青》中的人們已然不必再為吃喝發愁,那麼對於美的追求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不出意料了。
  • 英國鄉村女性打破「階級社會」,「經濟獨立」提高「家庭地位」
    維多利亞時期是英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轉折點,工業改革提高了英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工業發展促進了英國鄉村工業的發展,鄉村女性成了經濟發展的主力軍。階級社會中女性都依附於家庭,但鄉村女性為了提高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她們勇敢的踏出家庭環境,走入社會經濟發展中,工業化發展給鄉村女性更大的發展空間,女性帶動了鄉村經濟的發展,打破了英國資產階級社會。
  • 揭秘:伊朗特殊婚姻制度下剩女的悲慘生活
    而與此形成極端對比的是,伊朗社會同時存在著大量的剩女。延伸閱讀:外國人如何看待「剩女」看過了伊朗剩女的生活現狀,不少網友或許會鬆了一口氣:原來,不僅是中國的剩女有壓力啊!那麼,在國外究竟是如何看待剩女問題的呢?1、日本日本也有類似中國的「剩女」現象。
  • 中國女性地位高?外國人看法「分裂」
    當歐美媒體近日再次聚焦「同工不同酬」等性別歧視現象時,《環球時報》記者將「中國女性地位如何」這一問題拋給十幾名在北京和上海生活的外國人。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的他們,給出了形形色色的答案。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女性的地位也有所提高。」 在上海讀工商管理碩士的孟加拉國人鮑比認為,中國女性能夠有更多工作機會,這很公平。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舉例說:「在孟加拉國,女性是不能去髮廊美容院這種地方工作的,有些職業直接剝奪了婦女的參與權;但在中國,我還沒發現具有性別歧視的職業。」
  • 深圳39%受訪女性自認剩女 有壓力未至危機(圖)
    她們,就是人們所說的「剩女」。  3月初,國內一家知名婚戀網站發布了《中國男女婚戀觀系列調查之「剩女」的自白書》。該調查顯示,深圳有39.3%的受訪女性自認為屬於「剩女」,位列廈門之後,全國主要城市第二。  都市「剩女」大多被描述成這樣一個群體:高收入、高學歷、高齡。她們曾是眾人眼裡的驕子,近幾年卻因為未婚的身份,讓她們陷入另類的尷尬。
  • 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即將開始,有人發問:現在女性地位還用查嗎
    第四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將以2020年7月1日為調查時點,在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開展調查。該調查是全國婦聯和國家統計局聯合開展的具有全國規模、權威性的重要國情調查、婦情調查。自1990年起,調查每十年開展一次。
  •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中國古代大齡「剩女」的耐性與堅持
    引言「剩女」是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網絡熱詞,一般是指超過27歲仍保持單身的女性。她們通常擁有體面的工作、穩定的收入和安穩的生活,卻偏偏得不到愛神丘比特的眷顧。這並不是因為她們有相貌或身體的先天不足,而是由於對高層次生活質量的執著追求,希望自己的終身伴侶出類拔萃,過高的眼光導致感情道路不太順暢,在婚姻的殿堂門口遲疑徘徊,最終年近中年也沒有結婚,而被形象地稱作「剩女」。今天中國的「剩女」現象越來越普遍,追求個性自由的都市女性也越來越多,甚至出現了相當規模的「不婚族」和「丁克族」群體,成為當代社會一道特殊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