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應該都聽說過和氏璧,雖然沒人見過。這還有一段血淚史。
據說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人善於雕琢玉器,也就是雕玉的大師,他的名字叫做卞和。
有一天,卞和在荊山上採玉時,看到一隻鳳凰落在一塊大青石上面,卞和就斷定鳳凰腳下所落之地一定有寶貝。等鳳凰飛走之後,卞和就過去尋找,真找到了一塊不一樣的石頭,他隱隱覺得這就是塊寶玉,雖然外面是石頭,但裡面一定是特別好的美玉。
卞和不敢自己留下,就拿去獻給楚厲王,楚厲王讓宮中的大師們鑑定,結果大師們看後說這只是一塊爛石頭,楚王是誰呀,那是一國的王君,豈能兒戲?於是楚厲王大怒,以欺君罪的名義砍了卞和的左腳。卞和帶著石頭被轟出宮中。
後來楚武王上位了,卞和再次進朝獻寶,卞和來到楚武王面前,武王也叫大師們來查看,大師們說還是個爛石頭。於是武王又以欺君的罪砍了卞和的右腳。這個卞和冤不冤。卞和抱著他的石頭被扔出了皇宮。
在武王死後,文王繼位,卞和又去獻寶,看來這卞和還挺能活。卞和可能是個缺心眼,非要把自己的寶玉獻給楚王。楚王一開始拒絕了接見。於是卞和抱著璞玉在山下哭了三天三夜,哭到眼淚流幹了又哭出血淚。事情傳到文王耳中,文王把卞和弄進宮問他為什麼哭,還讓不讓人好好休息?小朋友們不上學嗎?卞和說我不是哭自己失去雙腳,我是哭寶玉被人當作石頭,我的忠心的人被定上了欺君的罪名。
文王辦事利索,不墨跡,直接讓人割開了卞和的璞玉,果然裡面露出了稀世的寶玉。為表卞和的忠心,文王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卞和也終於為自己正名了。之後和氏璧被作為傳國玉璽帶帶相傳。
在這裡我們就得說幾句了,這個卞和可能腦袋不夠靈活,為什麼不自己先把玉割開再去獻寶呢,活該受罪啊。
可能這其中有什麼誤會或者是為了營造和氏璧的神秘和尊貴編造的小故事,但是和氏璧肯定是一塊好東西,不然也不可能被用作來作為傳國玉璽。可惜啊,後來戰亂不斷,和氏璧最終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