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和氏璧的故事看卞和就是個缺心眼

2020-11-21 道聽精品文化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和氏璧,雖然沒人見過。這還有一段血淚史。

據說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人善於雕琢玉器,也就是雕玉的大師,他的名字叫做卞和。

有一天,卞和在荊山上採玉時,看到一隻鳳凰落在一塊大青石上面,卞和就斷定鳳凰腳下所落之地一定有寶貝。等鳳凰飛走之後,卞和就過去尋找,真找到了一塊不一樣的石頭,他隱隱覺得這就是塊寶玉,雖然外面是石頭,但裡面一定是特別好的美玉。

卞和不敢自己留下,就拿去獻給楚厲王,楚厲王讓宮中的大師們鑑定,結果大師們看後說這只是一塊爛石頭,楚王是誰呀,那是一國的王君,豈能兒戲?於是楚厲王大怒,以欺君罪的名義砍了卞和的左腳。卞和帶著石頭被轟出宮中。

後來楚武王上位了,卞和再次進朝獻寶,卞和來到楚武王面前,武王也叫大師們來查看,大師們說還是個爛石頭。於是武王又以欺君的罪砍了卞和的右腳。這個卞和冤不冤。卞和抱著他的石頭被扔出了皇宮。

在武王死後,文王繼位,卞和又去獻寶,看來這卞和還挺能活。卞和可能是個缺心眼,非要把自己的寶玉獻給楚王。楚王一開始拒絕了接見。於是卞和抱著璞玉在山下哭了三天三夜,哭到眼淚流幹了又哭出血淚。事情傳到文王耳中,文王把卞和弄進宮問他為什麼哭,還讓不讓人好好休息?小朋友們不上學嗎?卞和說我不是哭自己失去雙腳,我是哭寶玉被人當作石頭,我的忠心的人被定上了欺君的罪名。

文王辦事利索,不墨跡,直接讓人割開了卞和的璞玉,果然裡面露出了稀世的寶玉。為表卞和的忠心,文王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卞和也終於為自己正名了。之後和氏璧被作為傳國玉璽帶帶相傳。

在這裡我們就得說幾句了,這個卞和可能腦袋不夠靈活,為什麼不自己先把玉割開再去獻寶呢,活該受罪啊。

可能這其中有什麼誤會或者是為了營造和氏璧的神秘和尊貴編造的小故事,但是和氏璧肯定是一塊好東西,不然也不可能被用作來作為傳國玉璽。可惜啊,後來戰亂不斷,和氏璧最終下落不明。

相關焦點

  • 卞和和他的和氏璧
    完璧歸趙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講的就是爭奪和氏璧的故事,然而,很多人卻不知道和氏璧的由來。我們今天講的就是和氏璧發現者卞和的故事。從卞和的獻寶行為來看。卞和的專業功底紮實,應該是一個玉石方面的行家,他對自己的判斷很有信心,認定這塊石頭就是無價之寶。這是卞和作為一介草民敢向楚厲王獻寶的重要原因。如果卞和也拿不準這塊石頭是不是真正的寶石,他最多只是在自己的朋友圈或者小酒館向人炫耀炫耀。絕不敢堂而皇之去宮廷獻寶。
  • 羋月傳出現的和氏璧 你究竟知道多少 卞和怎麼發現的和氏璧
    《羋月傳》曾經是熱播劇,劇中出現了和氏璧曾一度推動情節發展。《羋月傳》中的和氏璧講述的正是和氏璧誕生在楚國時候的故事,當年令尹昭陽攻敗魏國,楚王將和氏璧贈與昭陽,一日昭陽率百餘遊客遊覽赤山,寶玉不慎丟失,張儀當時在昭陽門下,便被冤枉成盜玉之人被驅逐出境。
  • 卞和奉獻和氏璧的血淚史
    傳說秦始皇帝有四件極為喜愛,價值連城的寶貝,它們是:和氏璧,隨侯珠,太阿劍,千裡馬。 千裡馬再神駿非凡,但也畢竟壽命有限,所以肯定早已是黃土及身,屍骨無存了。而傳說中的隨侯珠、太阿劍也不知所終。唯有那塊浸透著血淚,飽含著亡國之羞得和氏璧,自從被秦始皇帝製成了「傳國玉璽」以後,便身居禁宮,有如處在漩渦的中心,目睹那一幕幕你爭我奪,你死我活的政治鬧劇,在眼前變來幻去。面且自己還常常被推到前臺。
  • 和氏璧,太摧殘人了!卞和的腳和完璧歸趙,該質疑寶貝還是人
    和氏璧,古代的一塊稀世寶玉,也就是秦昭王要拿15座城換的那一塊。它先是害得卞和丟了兩隻腳,即倒黴蛋遇上了兩個混蛋楚厲王和楚武王,隨後是趙惠文王和秦昭王及藺相如的嘴臉。完璧歸趙,其實歸還的永遠是物,不是人心。寶貝這東西太摧殘人了,害人不淺,該質疑寶貝還是人?
  • 卞和獻寶:華夏第一奇石「和氏璧」的由來
    相傳戰國時期,楚國獵戶卞和在楚山中打獵的時候,突然發現一隻長得十分漂亮的大鳥棲息一塊石頭上,經過幾番比對,這卞和認定了這就是傳說中的鳳凰,於是便想把這個大鳥抓回去獻給楚國的國君,可是這大鳥一看到有人來就一下飛飛走了。
  • 和氏璧的悲喜故事
    和氏璧,相信大多數人都知道到,小學語文課本就就有一篇《完璧歸趙》(不知道現在的課本裡還有沒有),但好多人卻不知道和氏璧的由來,為什麼叫「和氏璧」,下面就給大家講講這個故事。其實說來和氏璧應該是算是中國最早的賭石藍本,因為它追溯到春秋時期,為此主人公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春秋時期楚國人卞和(這裡應該有些聰明的讀者已經想到了「和氏」的由來了),在荊山得到一塊璞玉(未經加工的美玉),他喜出望外,希望藉此可以得到楚王的賞識,於是他拿著去獻給楚厲王(當時的楚王)。
  • 換個角度我們重新認識和田玉文化重溫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璧的故事和氏璧最早見於戰國時候,諸子百家的一本書叫《韓非子》,那麼在《韓非子》裡這麼描述的和氏璧,他說在春秋的時候,楚國有一位名叫卞和的人在金山下得到一塊玉璞。什麼叫玉璞?玉璞就是天然的沒有加工過的玉料,那麼他得到玉璞以後就奉獻給當時的楚王叫楚厲王。那麼楚厲王,一眼看上去這不是塊石頭嗎?
  • 公元前768年:據說卞和出生在此時,但卞和獻玉可能是個千年謊言
    然而在老樂查找相關資料的時候,被一條線索吸引了注意力,有人說卞和是出生在這一年的,這倒是一個可以研究的話題,畢竟卞和的故事流傳了上千年,而在老樂這個按年代說歷史系列中,今後單獨說卞和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正好趁著公元前768年,歷史上沒什麼「大事」可說的機會,好好聊聊卞和與他的和氏璧。對於卞和,熟悉歷史的朋友都不會陌生,他獻寶玉的故事更是被奉為千載勵志傳奇。
  • 婦孺皆知的「和氏璧」,背後卻有一個鮮為人知而感人的故事
    而其中出現的「和氏璧」更是故事發生的重要物品。在春秋戰國時期,有這麼一塊美玉,被各個諸侯國都視為鎮國之寶,它就是「和氏璧」。人們對和氏璧的渴求,好聽點說是「天下共傳」。實際上,各諸侯國為了得到它,不擇手段,可以說已經達到了「天下共搶」的地步。要不,你看「完璧歸趙」裡面,貴為大國之君的秦昭王對和氏璧也是垂涎欲滴,不顧臉面、厚顏無恥地藉口用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呢?
  • 和氏璧是怎麼被發現的,它的身上又有著怎麼樣的故事?
    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有很多的東西都代表著王權,這些東西就是王權的具體化身,比如「尚方寶劍」「傳國玉璽」這一類的東西就是王權的具體化事物。那麼傳國玉璽和氏璧是怎麼來的呢?它的身上又發生過哪些故事呢?這玉璽的原材料一出世,便伴隨著血光之災。
  • 關於和氏璧的小故事
    一提到和氏璧,大家都在歷史書中了解到,那是一塊價值連城的玉石。然而,提到和氏璧就不得不提兩個人,一個叫卞和,另一個叫楚文王。卞和是發現玉石的人,而楚文王則是慧眼識玉的人。相傳,楚國人卞和在荊山下,看見有鳳凰落在一塊青石上,他便認定斤這塊石頭中肯定藏有上好的寶玉。於是,卞和將這塊青石獻給了當時的國君楚歷王。
  • 易經解讀中國故事——和氏璧
    八卦不止是八種物質,也是萬事萬物的縮影,所以探索自然規律、學習八卦就是學習一種聯想能力,一種想像能力。八卦是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其最簡單的易象是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進而廣之,凡是高大上的東西、首領、圓的東西、堅硬的東西,可用乾來表示。只這一個符號,就能引發我們很多的思維了。
  • 由和氏璧演繹出的「價值連城、「完璧歸趙「歷史故事的背後
    卞和獻玉的故事,在我國流傳幾千年了。卞和在荊山尋到玉分別獻於厲王、武王和文王,波折重重,最後被認可,卞和因此被視為忠貞不屈的典範人物,而因為和氏璧,也演繹出「價值連城、「完璧歸趙」等歷史故事,在始皇帝秦嬴政手中成為「傳國玉璽」後,更被視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的信物,蒙上了濃鬱的政治色彩而聞名於世。今天的保康山清水秀,風景宜人,素有「襄陽後花園」一說。
  • 和氏璧是否出於高淳椏溪荊山
    最近,南京高淳縣椏溪鎮文化站站長呂克斌經過對當地文化的多年研究,提出了一個驚人觀點:和氏璧的故鄉在高淳縣椏溪荊山,卞和是椏溪人。  查找:和氏璧出處何方?  和氏璧價值連城,關於和氏璧的故事歷史上多有記載,從各種記錄來看,和氏璧可以視為春秋戰國時代具有最高價值的珍寶。《史記》對和氏璧的故事也進行了記錄,稱:昔卞和獻寶,楚王刖之。
  • 【珠寶故事系列一】卞和獻寶的故事
    此外,與枯燥乏味的珠寶理論知識相比,那些在民間廣泛流傳或有史書記載的珠寶故事,則更富有趣味性和可吸收性。因此,從今天起小編會連續為大家推出《珠寶故事系列》,希望大家都能在快樂中學習到實打實的珠寶知識。好你個大膽刁民,竟然敢誆騙我,真是吃了豹子膽了,老虎不發威你當我是加菲貓呢............。楚王這一通火發的,可事情遠沒有結束,如果不給你點教訓,以後還如何領導子民啊。於是,楚厲王下令砍去卞和的左腳以示懲戒。
  • 傳國玉璽是用和氏璧雕刻的嗎,和氏璧最終流落何處?
    秉承著「撿到的文物要上繳」,卞和就把這個石蛋獻給了楚厲王。楚厲王一看是個石蛋,於是就找來專家進行鑑定,看看裡面有沒有「奧特曼」。專家們對石蛋是:煎、炒、烹、炸一通折騰,最後得到的結論是:這個石蛋不能吃。
  • 荊州與和氏璧的傳奇故事
    相傳有一位叫卞和的楚人,他在荊山發現一塊美玉,就獻寶給楚厲王。楚厲王認為不是玉石,就在便河廣場這個地方砍掉卞和的左腳。卞和在王府外哭了三天三夜,厲王被感動,再次找人鑑定,最終得出這塊未經雕琢的璞玉就是一塊寶石。後人為了紀念卞和,就把獻寶的地方稱為便河。而卞和當年獻上的玉石,成為春秋戰國列國用盡心機也想得到的寶貝,甚至秦王不惜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成語『完璧歸趙』中的和氏璧就是這塊玉。
  • 馬未都:學歷史別看電視劇,都是瞎掰的多,和氏璧長啥樣我告訴你
    所以說,他壓根都不知道這部戲裡的和氏璧是啥樣,他就沒辦法針對這個東西展開對比,哪怕他對歷史上的和氏璧有一定的了解,但這就跟乘法算數一樣,一列乘號後面的數字裡只要有一個為零,那麼得出的結果只能為零。所以為了把乘法裡的「零」去掉,馬未都特地去看了那段關於和氏璧的劇情,結果只得出了四個字的結果「都是瞎掰」!那麼馬未都為何會出此言呢?
  • 和氏璧的下落之謎?
    從學習歷史開始,我們就聽說過很多關於和氏璧的故事,一個個傳奇、精彩的故事讓和氏璧名聲大噪,那麼究竟是什麼讓和氏璧擁有了至高無上的地位,神秘的和氏璧最後又去了哪裡呢?相傳在春秋時期,楚國人卞和看見了一塊石頭,他認定這塊石頭裡面肯定有美玉,於是就將這塊石頭獻給了楚厲王,可是楚厲王認為這就是一個普通的石頭,便以欺君之罪把卞和的左腳砍掉了。後來楚武王繼位,卞和又把這塊石頭獻給了楚武王,但是武王還是認為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便命人把卞和的右腳又砍去了。很多年之後,卞和遇到了楚文王,才揭開了和氏璧的神秘面紗。
  • 「和氏璧」:穿越幾千年的精靈,從他身上你能讀到多少故事?
    我們在看三國演義的時候,讓我們大家印象深刻的一段就是,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先鋒孫堅率先攻破洛陽,並且在滿目瘡痍的洛陽城所獵獲一塊石頭,再後面孫堅的隕落跟這塊石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為了這塊美麗的石頭,他壯志未酬身先死。孫堅在臨死的時候最後一次看了一眼那石頭上的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