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國網民平均花了多長時間在短視頻上?
一個略微保守的答案是每天110分鐘。權威機構「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在2020年10月發布了一份報告,顯示短視頻的人均使用時長已經超過了即時通訊,成為用戶「殺時間」的第一利器。另外,短視頻的用戶使用率最高,達87.0%,用戶規模也達到了8.18億,不論從哪個數據維度上看,短視頻都是2020年網際網路行業的第一大用戶時長、流量和內容的來源。
各大網際網路公司也在繼續加碼對於短視頻的投入,不論是對創作者的追逐,還是天文數字般的巨量現金和流量投入,抑或是提出新的命題、概念,無一例外,都昭示著短視頻在2020年的火熱,也預告著它在2021年仍是網際網路公司們競爭的主舞臺。
年終歲尾,刺蝟公社想要從幾「對」最具代表性的短視頻產品,梳理出短視頻行業在這一年裡發生了什麼,並展望它在2021年將往何處去。
從快手看抖音:越來越像的雙巨頭
2020年11月5日,快手向香港聯交所提交了招股書;當天下午,就有媒體報導字節跳動尋求以1800億美元的融資額度,將抖音、西瓜視頻和今日頭條打包赴港上市。有分析人士認為,這是字節跳動在提醒投資者,「別忘了另一場盛宴也快到了」。
快手的上市野心一直都在。2017年,快手就招來了原汽車之家CFO鍾奕祺,被很多人看作釋放出了即將赴美上市的信號。但據科技媒體《深網》的報導,當時美國市場投資人表示看不懂快手的模式,這次上市計劃最終擱淺。
隨後,快手加快了它的商業化節奏。有媒體將快手的商業化比作三級火箭,第一級是直播,在2019年達到了314億,但這塊的增長將比較有限。
第二級是廣告,和抖音在上線後不久就鋪開信息流廣告不同,快手為了用戶體驗相對克制,直到2020年,快手上線了8.0版本,兼容單列、雙列瀏覽,將極速版日活做到了一個億,將達人商業合作平臺「快接單」升級為「磁力聚星」......圍繞著磁力引擎,快手也搭建起了一整套廣告營銷體系,截至2020年上半年,快手線上營銷收入達72億,佔總收入中的28.3%。
第三級是電商。招股書顯示,快手在2020年前六個月的GMV達1096億人民幣,平均月復購率達到了70%,在經過了「淘寶+小黃車」、「有贊+魔筷」和快手小店階段後,快手電商又推出了商品分銷庫「好物聯盟」,打通了從牌、工廠、農場、達人四方供應鏈體系。
快手生態示意圖
儘管快手的三級火箭已經跑出了高速度,已經取得部分領先優勢的抖音絲毫沒有放慢腳步。
在快手傳出上市消息前不久,一份網際網路上廣泛流傳的「海通證券字節跳動專家會」文檔顯示,2020年,抖音在媒體廣告上就將有大約1000億~1050億的營收,在廣告收入上遠超快手;在直播上,抖音也在快速縮小和快手的差距,有望在2020年底、2021年初,成為「全球最大的直播平臺」,實現直播流水450億~500億,僅「略低」於快手;電商方面,抖音的GMV也為千億級,和快手不相上下。
從這份數據上看,抖音在商業化上明顯領先於快手的地方,只在於信息流廣告。這並不是快手商業化做得不好,而是起跑比抖音晚得多。
真正拉開差距的則在用戶上。據Questmobile的數據,兩者的差距自2020年春晚當天一度縮小到快手日活只比抖音少6000萬,這之後兩者的用戶數量差距又開始拉大——截至2020年8月,包含抖音火山版在內,抖音的日活躍用戶已經超過了6億;快手的招股書顯示,截至2020年6月底,快手國內的應用程式及小程序的平均日活躍用戶為3.02億。
雖然其中有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差距,但從中可以看出,「抖音系「的用戶日活,已經是「快手系」的兩倍了。
但不論如何,抖音和快手將在不久之後雙雙上市,暫時迎來短視頻兩強之爭的平局。據晚點Latepost報導,快手2020年戰略方向的三個關鍵詞分別為「上下滑、南方和產業化」,快手越來越像抖音了,不論是內容、創作者、內容展現形式還是商業化策略。
「大戰已經過去,兩個數億DAU的產品格局,已經不會走入你死我活的境地。」一位快手高層在回應媒體訪談時這樣表示。
從B站看西瓜:複雜競合,而不是單純競爭
對於很多內容創作者來說,已經很久沒有享受到被兩大巨頭競相邀約的待遇了。而在2020年,即使一些中小PUGC視頻創作者,都體會到了一把被重視的感覺。
比如在B站,一些做視頻沒幾個月,作品也不過是幾十個的Up主,也收到過西瓜視頻的入駐邀約,對方開出了百萬計的流量扶持優惠,並且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邀約並不是強制性的,即使入駐西瓜視頻後,也不限制創作者在其他平臺發布自己的作品。
吸引創作者,一方面靠社區氛圍,另一方面靠真金白銀。不論是B站CEO陳睿還是西瓜視頻負責人任利峰,對此都是信心滿滿。
「西瓜視頻不用擔心錢的事情,可以專注做更深度、更專業化、知識面更廣的內容。」
2020年初,張一鳴找到任利峰討論西瓜視頻的業務,聊到最後,任利峰提起了對資金投入的擔心,但是他得到了張一鳴的保證。2020年10月,任利峰宣布了多達20億人民幣的創作者補貼,並且「上不封頂」。
「中國最會創作視頻的人基本都在B站,都在B站做Up主。」
B站CEO陳睿也很有信心,他的信心更多的來自於B站的社區氛圍。「B站用戶足夠年輕,活力更旺盛,商業價值更大。」一位沒有接受西瓜視頻邀約的B站Up主這樣解釋。
一些頭部創作者,也在B站和西瓜視頻之間做出了選擇。
2020年3月,「趕海天團」漁人阿烽、老四趕海、漁戈兄弟等創作者離開B站,獨家籤約西瓜視頻;7月,知名遊戲創作者「敖廠長」在和西瓜視頻合約期滿後回到了B站,並和B站達成了長達5年的獨家內容合作;同樣在7月,知名知識類創作者「巫師財經」開始了在西瓜視頻上進行獨家更新......
很多人將這種爭奪看作兩個平臺正在進行激烈的對抗和競爭,但在刺蝟公社看來,B站和西瓜視頻的關係更為複雜。
因為這兩家平臺和創作者之間的博弈,國內的PUGC視頻生態空前繁榮,養活了一大批原創視頻創作者,讓他們能藉助視頻獲得相對體面的收入,甚至成為了一種新的職業業態,這在以前是從來沒有過的。
一直以來,很多視頻平臺都在追求成為中國的Youtube。而從創作者生態這一視角來看,B站和西瓜視頻共同達成了這一目標,它們聚集了最多的PUGC視頻創作者。B站最新一季度的財報顯示,萬粉Up主數量同比增長75%,百萬播放爆款同比增長73%,增速依然很快;西瓜視頻也有近400位創作人,達到了年入百萬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西瓜視頻也在孵化屬於自己的原生內容創作者,來自其他平臺的創作者只是它內容生態的一部分。
除了西瓜視頻的標誌性創作者李永樂老師等,阿木爺爺、韓船長等民俗、旅行類創作者,也在西瓜視頻加速破圈。在創作者生態和社區氛圍上,西瓜視頻都在加緊形成自己的風格。
「視頻號」們,要連起來看
據刺蝟公社統計,2020年一共有三個平臺提出了「視頻號」的概念——微信、微博和小紅書。
其中,微信視頻號有一個明顯的內容平臺,也包含一系列針對創作者的獎勵扶持政策;後兩者的「視頻號」,則更偏向於鼓勵平臺上的創作者生產視頻內容,推出了一系列激勵措施。另外,知乎也和微博、小紅書一樣,提出了類似的創作者激勵政策,為創作者提供了將文字內容「一鍵轉化成視頻」等能力。
微信、微博、小紅書、知乎,儘管視頻是它們內容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視頻卻不是這些平臺創立之初的核心業務。而在2020年,這些典型的、傳統的「非短視頻產品」也在短視頻業務上不約而同,傾力投入。
其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微信視頻號推出不到半年,日活就突破了兩個億,可謂是2020年增長最快的短視頻產品,用幾個月時間,就走過了抖音、快手長達數年的增長過程;微博預計將在未來一年,扶持1萬個百萬粉絲級別的視頻號,重點聚焦垂直領域;小紅書視頻號內測一個月,中腰部創作者普遍收穫了超過 5 萬的粉絲增長......
其中,微信視頻號最受矚目。微信對它的重視自不必說,單單一個發現頁中僅次於朋友圈的入口位置,就足以證明微信對這個短內容平臺的重視。
特別是在2020年下半年,視頻號還開通了直播功能,並與微信小商店進行了打通,與公眾號、微信群、朋友圈密切聯動。從來就沒有一個短視頻產品,能在微信內部這樣暢通無阻,與12億用戶的社交圈進行如此緊密的深度連接,能夠讓運營者充分享受到微信的私域流量紅利。
刺蝟公社在一次視頻號創作者的聚會上,了解到了視頻號的用戶畫像——20到45歲,男性用戶稍多,覆蓋了一線城市到下沉地域。
目前,微信視頻號也有了第一批原生創作者,內容上覆蓋了泛生活類的美食、旅行、攝影,泛娛樂類的舞蹈、體育、遊戲、運動,知識類、新聞類等品類內容也廣受用戶歡迎,還有不少品牌和媒體用戶入駐。也有創作者利用視頻號+直播+微信小商店,賺到了視頻號的第一桶金。
儘管微信並沒有公布準確的運營數字,但肉眼可見的是,隨著年底的到來,各地舉辦的「視頻號峰會」之類的活動越來越多,足以說明它正在影響到越來越多的內容創作者。
視頻號仍在加速向前。2020年12月,微信向認證過的視頻號創作者開通了定製紅包封面服務,在此之前,這項「特權」僅限於企業用戶。
對於騰訊來說,紅包和「封面/皮膚」一直都是逆襲對手的利器,如今,這兩樣東西被結合起來用在視頻號上。在節日密集的年底,視頻號也將很有希望實現新的一輪增長。
再看BAT:他們從未離開
這裡要講的,是百度、阿里和騰訊這三家巨頭的短視頻業務。在2020年,他們的短視頻業務也在發生著新的變化,繼續在短視頻領域進行投入。這些巨頭並非短視頻賽道的領跑者,但也從未離開,對行業同樣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他們的投入和決心,並不比其他巨頭差到哪裡去。
先說百度。2020年11月,百度宣布整合旗下兩大短視頻產品「全民小視頻」和「好看視頻」。前者類似抖音,後者類似西瓜視頻,已經做了有兩三年,直到最近才成立了一個統一的短視頻業務部負責管理,結束了以前各自為戰的局面。
在選人用人上,百度也不拘一格。
短視頻業務部門的負責人名叫宋健,於2020年8月來到百度。此前,他曾在今日頭條負責過短視頻業務,也就是後來的西瓜視頻。
離開字節跳動後,宋健參與了一次不太成功的短視頻平臺創業,在創業的過程中,宋健和幾個同事共謀,利用內鬼,採用技術手段抓取老東家字節跳動伺服器中存儲的視頻數據。
由此可見,百度在短視頻領域用人並不拘泥於成規。宋健也為百度在短視頻領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做知識類、服務70後等網際網路「中堅人群」的短視頻內容,希望為用戶提供「有用」的價值,「讓用戶的每一秒都有收穫」。
這並不是在逃避與短視頻「列強」們的競爭。相反,知識類內容,也是包括B站、西瓜視頻、抖音、知乎等相當大一部分平臺共同的發力點。
比如B站,就在2020年6月專門上線了一級分區「知識區」,把這個內容品類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10月~11月,西瓜視頻和抖音合力推出「知識創作人」活動......百度這樣做,也是想發揮它在百科、知道、文庫等知識類產品上積累的既往勢能,打造出差異化競爭力。
再說阿里和騰訊。相對於百度,這兩家巨頭在獨立的短視頻產品上的新動作都不太大。
阿里在短視頻領域的創新型研發,主要集中在夸克瀏覽器。7月底,夸克推出了一款名叫「Z視頻」的知識類短視頻產品。他們希望藉助智能搜尋引擎的理解能力,為用戶精準匹配相應的短視頻內容。
「Z視頻不單是信息聚合的產品,而是通過技術的創新,讓檢索更高效,視頻播放的體驗更好。」 大魚號總經理楊鋒表示。
騰訊的微視也在持續投入。
刺蝟公社了解到,微視的團隊規模已經超過了千人,目前隸屬於PCG,是PCG的主力業務之一。最近一年,微視更多地在打牢基礎,在技術、內容和運營上補齊短板。儘管微視和抖音、快手仍有不小的差距,它的存在,表明騰訊更多地希望它能夠發揮長期主義價值,保持短視頻領域的存在感。
2020要結束了,2021會更好嗎?
對於短視頻行業來說,這是一個確定的答案——它仍將是用戶的「殺時間」利器,用戶時長的黑洞。不論是平臺、MCN還是內容創作者,這都是一個挖不完的富礦。
相對固定的格局之下,也將只有巨頭才有機會講出新的故事。
最近一年,真正意義上實現從零到一的短視頻產品只有微信視頻號,而它背後的,是一款舉世無雙的十億級產品;在抖音和快手之後,它將很有可能成為短視頻行業的第三極。但如果從日活上看,視頻號已經是了,相比抖音和快手,缺的只是創作者生態和用戶習慣。
但對於內容創作者來說,短視頻的故事永遠講不完。
2021年,抖音、B站、西瓜視頻、百度、知乎等平臺發力知識類內容的趨勢仍將繼續。這是因為,知識類內容相對純娛樂、資訊內容更具用戶價值,能夠帶來更多長尾流量。但由於這類內容的創作門檻較高,將長期處於供不應求的局面,仍將是創作者的重要機會。
巨人們的戰爭已見尾聲,普通人的號角正在吹響。在2021年入局視頻行業,依然為時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