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居民收入增速跑不贏GDP 佔GDP比重不斷下降

2020-12-14 人民網

原標題:中國居民收入增速跑不贏GDP 佔GDP比重不斷下降

  居民收入增速跑不贏GDP 南北省份差異明顯

  [ 目前國內很多地方居民收入佔GDP比重只有四成左右,而發達國家一般都達到了55% ]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報告稱,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1978年增長71倍,年均增長13.4%,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增長7.4%。

  「居民收入35年增長71倍」這一消息引起外界的廣泛關注。但實際上,過去35年,我國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年均經濟增速高達9.8%,高於人均收入2.4個百分點。

  居民收入難跑贏GDP

  在居民收入增速落後於GDP增速的情況下,居民收入佔整個GDP的比重也在不斷下降。長期研究居民收入問題的暨南大學教育學院院長、統計學教授韓兆洲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勞動者收入佔GDP比例來看,1978年廣東省該比例是60.6%,2010年是44.4%,下降了16.2個百分點。

  在該比例下降的同時,企業利潤和政府稅收等佔比卻不斷上升。例如廣東省政府稅收佔GDP比重在1978年是13.5%,而到2010年是14.9%。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稅系主任林江教授表示,居民收入佔比不斷下降有幾個原因,其中之一是全要素勞動生產率沒有隨著GDP的增加而增加。「我們的勞動生產率沒有大幅度的提升,我們的技術創新沒有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相掛鈎。」

  其次,在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中,消費拉動的局面一直沒有形成,出口貿易和投資的拉動更為明顯。林江說,出口貿易主要是附加值比較低的加工貿易,所以出口的增長與居民的收入增加關聯度不高。在投資方面,目前的固投主要是靠央企、國企在拉動,財富也就向他們傾斜。

  居民收入遠低於GDP增速,也反映了我國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兩個領域都出現了明顯的偏差。在初次分配領域,勞動者收入尤其是中低級勞動者收入增長過於緩慢,居民收入與政府、企業收入相比增長緩慢,壟斷收益與資源收益被極不公平地分配。

  在再分配領域,部分財稅政策導致了財富的逆分配,本來應該縮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反而導致了差距的擴大;社保制度不完善,農民工等最需要社保的低收入者往往沒有覆蓋在內。

  實際上,針對居民收入增速落後於GDP的問題,近年來我國政府也高度重視,並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要實現居民收入與GDP同步增長,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居民收入應該與GDP同步發展或者更快,這樣才能讓大多數老百姓更好地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韓兆洲說,目前國內很多地方居民收入佔GDP比重只有四成左右,而發達國家一般都達到了55%,未來即便無法達到發達國家的55%,也應該爭取向50%靠近。

  南北省份差異大

  梳理31個省(區、市)的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行的數據,去年上海、北京、浙江這3個地區位列前三名。其中,上海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達到了40188.3元,是唯一突破4萬元大關的省份。

  北京、浙江、廣東這3個地區的收入處於「3萬元梯隊」。同全國24565元的水平相比,上海、北京、浙江、廣東、江蘇、天津、福建、山東這8個地區的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了全國水平。

  由於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地區之間的居民收入差距也相當大。榜首的上海比榜尾的甘肅多23032元,也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5623元。高於全國水平的8個省份之中相差也比較大,例如同樣沿海地區的山東就比上海低了將近1.5萬元。

  相比之下,低於全國水平的23個省份之間的差距並不算大,例如從第9名的遼寧到榜尾的甘肅也就7000元左右的差距。中西部不少省份之間甚至只有幾十元的差距,如寧夏僅比江西少29元。

  如果將各省的居民收入和人均GDP進行對比則顯示,人均收入與人均GDP的排名大體上成正比,人均GDP排名高的地方人均收入相對也比較靠前,反之亦然。例如人均收入前八名均位於東部沿海地區,除了京、津、滬三大直轄市,還包括了浙江、廣東、江蘇、福建、山東5個沿海發達省份。

  不過,人均收入與人均GDP並不一定成正比。例如內蒙古人均GDP高居全國第六, 但人均收入只位居全國第十,尚不及全國平均水平。天津人均GDP排名第一,但人均收入只位居第六,西部的陝西人均GDP位居第十四,但居民收入只位居第十八。相反,南方的廣東和福建人均GDP只位列第八和第九,但人均收入位居第四和第七。

  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趙海東對本報記者指出,內蒙古居民收入遠遠落後於GDP收入,主要的原因是,當地經濟增長長期過於依賴投資拉動,很多央企、大國企投資所帶來的產值並沒有轉化為居民收入和當地居民的財富。

  「大量的能源生產出來,GDP是增長了,但仔細分析GDP的構成後會發現,當地居民從經濟增長的過程中獲益並不多。」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告訴本報記者,南北之間的差異主要是由經濟和產業結構造成的。像內蒙古、陝西這些能源省份以及遼寧、天津這些以重工業為主的省份來說,主要是靠投資拉動和能源消耗為主,投資主體主要是央企和大國企,這樣的模式產值確實很大,但老百姓從中取得的收入比重不會太高,這也就是外界通常所說的「只長骨頭不長肉」。

  「對這些地方來說,經濟發展的速度遠遠落後於GDP增長的速度。」丁長發說,相比之下,南方廣東、福建、浙江等地以輕工業為主,非公經濟佔比較高,經濟發展與居民收入的關聯度也比較高,也就是「藏富於民」。

  林江認為,第二、第三產業的不同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北方重工業省份主要以第二產業為主,而南方廣東等地第三產業十分發達,三產與居民的收入關聯度更大。

  「內蒙古屬於欠發達地區,在發展的初始階段,沒有投資還不行。但這些投資如果對當地沒有太多貢獻也不行。因此對內蒙古來說,關鍵在於怎麼樣改變投資的主體和投資方式。」趙海東說,未來內蒙古必須要思考怎麼樣延長整個產業鏈,豐富產業結構,「培養一大批本土企業,形成在當地投資當地創富,而且把產值和利潤都留在當地的小循環和大循環的結合中。」

相關焦點

  • 專家解讀:居民收入佔GDP比重提升 說明什麼?
    一方面是GDP含金量高,一方面是居民收入跑贏GDP,其背後究竟蘊藏著怎樣的「浙江密碼」?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居民收入增長速度長期低於經濟增速,造成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居民收入佔比)不斷下降,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居民收入佔比在45%左右,1990年升至55%,但1992年後居民收入佔比出現了持續下降,2012年已降至43%。而企業收入所佔比例不斷攀升,政府(財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也從改革開放初期的30%以上降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10%左右,其後持續上升。
  • 能否逐年提高居民收入佔GDP的比重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居民收入佔GDP的比重不斷下降,嚴重影響了居民的消費能力,導致內需的不振和經濟結構的失衡
  • 中國城市gdp排名2020最新排名 前三季度各省gdp誰第一
    日前,繼國家統計局公布2020年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初步核算結果及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情況後,近期各省統計局也陸續發布了各地區經濟運行情況的「前三季報」,據記者統計,截至10月26日已有27個省份發布了前三季度經濟數據,其中,廣東省GDP總量穩居第一,貴州省經濟增速排在第一,目前有20個省份經濟增速跑贏全國的0.7%。
  • 2019中國gdp世界排名第幾?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貢獻率或達30%
    2019年中國GDP佔世界的比重預計將超過16%,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預計將達到30%左右。  他指出,按平均匯率折算,2019年中國人均GDP達到了10276美元,突破了一萬美元的大關,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0000元,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價格以後實際增長5.8%,
  • 中國GDP佔世界比重15%
    綜合國力邁上新臺階、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民生事業實現新改善……統計公報展現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新成果、新亮點。 新臺階 綜合國力顯著增強 2017年,我國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中向好、好於預期,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 經濟實力實現躍升。
  • 居民儲蓄佔GDP比重超過40% 該如何應對儲蓄變化?
    這意味著,中國仍舊是全球居民儲蓄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就連馬雲也曾說過:中國人有儲蓄有錢!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快速發展和居民收入持續增加的帶動下,中國居民儲蓄率顯著上升,近20年中國居民儲蓄年均增速保持在14%以上,並與GDP增速保持同步變化。
  • 第一觀察:中國應降低財政收入佔GDP比重嗎?
    中新社北京2月23日電(記者 劉育英)中國財政收入連年高速增長,不僅超過GDP增速,也大大超過居民收入增速。中共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番;剛剛發布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明確要提高勞動收入在GDP中的佔比。這引發了財政收入增速是否過高,佔GDP比重是否過大的討論。
  • 報告:2018年我國居民收入佔GDP比重達到42.7%
    鞏固「六穩」基礎 應對「穩中有變」2018年第四季度中國經濟運行基本趨同於全年狀態,宏觀經濟風險有所下降,經濟運行的穩定環境得以維持,但外部經濟壓力明顯加大,內部的重大風險並未得到根本解決,當前中國經濟仍處於「拐點」的風險期,需要在做好「六穩」的前提下,全面實施逆周期調節。
  • 2019年中國人均gdp是多少?2019中國人均gdp
    2019年中國人均gdp超過一萬美元 2019年中國gdp增長率為多少?  國家GDP是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那麼你知道2019年全國gdp是多少嗎?  長沙市:2019年長沙市的GDP實際增速在8%左右,GDP接近1.2萬億元人民幣。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8%,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8%。
  • 中國城市gdp排名人均收入多少?全國gdp城市排名2019
    全國gdp排名2019省份 全國gdp城市排名2019 破萬億gdp城市2019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31省份2019年前三季度GDP數據。其中對於2019全國各個省份城市的gdp排名也具體給出,還特別的公布了破萬億gdp城市2019名單。
  • 2019全國各省人均gdp一覽表 全國17省公布GDP成績單
    工業增加值增速快於上年、全國領先。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跑贏經濟增速。2019年,湖北省財政一般性支出壓減了10%,2020年,省政府堅守節用裕民,帶頭過「緊日子」,從嚴控制新增項目支出,財政一般性支出再壓減10%。  報告還提到,數字經濟是未來發展競爭的主戰場。
  • 去年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756元 增速跑贏經濟增長
    北京統計部門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1月20日電 (記者 杜燕)2019年,北京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756元,比上年增長8.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3%,跑贏經濟增速。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副總隊長、新聞發言人卞晶分析了居民收入平穩增長的原因以及消費新特色。
  • 中國城市GDP排名2020 前三季度中國GDP誰還沒轉正?
    「轉正」,是三季度中國經濟的關鍵詞。  不久前公布的中國經濟「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中國GDP增速由負轉正,同比增長0.7%。緊隨國家統計局步伐,各地方近期也陸續公布三季度經濟成績單,「復甦」「向好」成為大主題。但在已經公布數據的29個省份中,仍有5地尚未實現GDP增速轉正。
  • 世界各國GDP排名2020預測 IMF預測中國GDP排名世界第幾?
    近期,IMF對今年各個經濟體的經濟增速做了預測,其中預測2019年美國經濟將下降5.9%,歐元區19國在2019年經濟將整體下降7.5%,其中義大利的經濟下降9.1%,西班牙經濟下降8%,法國經濟下降7.2%,德國經濟下降7%;日本經濟將下降5.2%,韓國經濟將下降1.2%。
  • 社科院:今年第一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或仍下降
    來源:經濟參考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日前發布《農村綠皮書: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17~2018)》。綠皮書預測2018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將達到6.8萬億元,比上年實際增長3%,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下降到7.8%。儘管2017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下降幅度較大,但這可能不屬於新階段第一產業發展的常態。
  • 中國GDP構成
    專題摘要 金投外匯網,中國外匯投資最大最具影響力的財經門戶,為炒外匯投資者提供中國gdp、中國gdp構成等最新資訊和介紹
  • 武漢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多少 2020前三季度武漢gdp公布
    據武漢發布,武漢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武漢調查隊10月27日發布,經初步核算,前三季度,武漢市地區生產總值(GDP),按可比價格計算,比去年同期下降10.4%,降幅比上半年收窄9.1個百分點。
  • 各國軍費佔GDP比例:美國3.5%,俄羅斯3.3%,中國如今是多少?
    由於軍費的多少全看經濟水平怎麼樣,所以今年很有可能各國的軍費水平都很難在保持上漲,甚至還會下降。所以胡總編認為,儘管受到疫情影響,但是我國今年的軍費也應該實現正增長,並且未來還需要提高到佔GDP比重達到2%左右的水平。
  • 福建2020上半年GDP城市排名出爐 寧德增速超30%
    3.3%,二產9390.19億元,下降0.8%,三產9509.97億元,增長1.6%。  泉州以上半年4668.13億元繼續稱霸福建GDP第一城的位置,較去年名義增長660.29億元,名義增速16.47%。  值得關注的一點是,省會福州的增長喜人,上半年以4360.61億元的成績暫居第二,但名義增長高達832.08億元,增長數值全省第一,名義增速也不慢,23.58%,未來可期。
  • 2019年中國人均GDP數據公布 我國人均GDP首次突破1萬美元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王遠鴻分析,人均GDP增加,代表可支配收入也在增加。收入決定消費,這就意味著中國消費規模還將持續整體擴大,消費升級也可以持續推進。  「不用擔心增速滑坡。只要我們能保持這樣的增長,人口大國就是具有持續購買力的超大規模市場,經濟運行將更有韌性,不僅能更好解決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也為建設現代化強國提供重要支撐。」王遠鴻表示,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收入水平持續提升,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打下堅實基礎。從長期看,這也為我們跨越小康,進入中等發達國家提供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