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甲鶯(右二)當年與朝鮮阿媽妮及小朋友合影。
她叫牟甲鶯,小名叫慧珠,是我父親的堂姐,我的姑奶奶。準確地說,我應該叫她姑媽,但玉林這個地方,歷來看重長幼尊卑的秩序,習慣把原輩分再往上提一下,於是她成了我的姑奶奶。
一、 當兵
1951年4月,慧珠在玉林四中(現今玉林三中)讀書。學校響應國家愛國徵兵號召,鼓勵青年學生積極參軍,跨過鴨綠江,保家衛國。
慧珠的同學約她一起去報名,順利地通過了。她氣喘籲籲跑了幾公裡路回村,興奮不已地告訴她父親:爸爸,告訴你一個很好的消息,我加入了中國人民志願軍!馬上就要去朝鮮打仗了!
老父親聽後,頓時啞口無言,跌坐在院落裡。他萬萬沒想到,歷史居然讓他再次面臨艱難的抉擇。1942年,中國軍隊赴滇緬戰場,對日作戰。作為資深的軍醫,他本該跟隨直屬部隊開拔前線。但他的妻子卻在那時不幸染上重病,不久就去世了,留下年幼的慧珠。
老父親抬頭看了看女兒稚氣未脫的臉龐,女兒正自豪地說:爸爸,你知道嗎?我們整個玉林,只招十幾個女兵耶!同學們都很羨慕我!
曾經是軍人的他,很清醒地知道遠徵意味著什麼!那些犧牲在異國他鄉雨林的兄弟,魂魄至今難歸故裡。正值豆蔻年華的女兒,雪都沒見過,卻要在冰天雪地的朝鮮,與強大的敵人作戰,怎麼不讓老父親憂心忡忡?
最後,軍人的理性與血性佔了上風。他拍拍女兒的肩膀說:去吧!跨國作戰最需要的,就是你們這些有文化的學生兵。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咱們也學一學那古代的花木蘭。
二、戰火中的青春
得到父親的支持,慧珠欣然投筆從戎。入伍後,她成了一名衛生兵。1952春天入朝鮮,部隊就駐紮在與中國一江之隔的新義州。當時東線很緊張,士兵們都住在坑道內,條件非常艱苦。她們幾個女兵,負責搶救輕傷的士兵。
有一次,12架敵機飛過來,從山腳炸到山頂,老大哥似的炊事班長不幸被炸傷。慧珠她們馬上衝上前,幫他緊急處理包紮傷口。整個過程中,班長愣是沒吭一聲痛,在被擔架抬走後,還不忘安慰年輕的慧珠:戰爭是殘酷的,但正義的一方,一定會取得勝利。
也許慧珠血液裡天生流淌著軍人勇敢的基因,她並沒有被戰場的血腥嚇倒,反而像戰地裡盛開的金達萊,愈加美麗堅強,煥發出迷人的青春光彩。活潑開朗的性格,讓她很快就跟當地朝鮮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孩子們都喜歡找她玩耍,阿媽妮教她唱動人的朝鮮歌曲,跳優美的朝鮮民族舞。
在戰火中,慧珠迅速成長為54軍的一名班長。後來,在組織的牽線介紹下,慧珠與一位大齡未婚的首長喜結良緣。
每次,聽家人講到姑奶奶這段人生經歷,我們都覺得非常戲劇化,這不正是《激情燃燒的歲月》的劇本橋段嗎?現實版的諸琴嫁給了石光榮?
三、回鄉
打完仗回國,國家正迎來第一個五年計劃,各行各業急需知識型的人才。慧珠堅持要讀書,而丈夫則認為應該參加工作,不但為國家添磚加瓦,也能讓剛建立的小家庭更好地穩定下來。兩人的生活理念發生了不可調和的衝突,最終和平分手。
慧珠先後在玉林四中、北流二中繼續讀高中,也許是學業丟荒太久了,最後,她沒能考上大學。1961年,她輾轉回到家鄉,務農。
後來,慧珠再婚了,也許是對軍人身份的認可,她再嫁的對象,也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
每次聽到這裡,我們家族的女生,都忍不住追問:那姑奶奶以前嫁的那位首長,怎樣了?
家人告訴我們,那位首長對慧珠舊情難忘,知道她生活過得不如意後,曾經來找過她。無奈破鏡已難再圓,只好作罷。
四、永不磨滅的精神
此後經年,慧珠就像玉林當地普普通通的農婦一樣,湮沒在鄉間田野。當年臥冰爬雪落下各種病根,讓她晚年貧病交加。
1996年,玉林電視臺製作一個《革命軍人的風採》的節目,曾經是志願軍女戰士的慧珠也上了專訪。當記者問及她的近況時,慧珠溫婉平和地說:「雖然我的生活一直比較困難,但我受黨與部隊教育多年,從未向組織伸過手,從未提出任何物質上的要求。」每次回想這段採訪,我都被慧珠姑奶奶無怨無悔、不求回報的軍人情懷所點燃。
清明節,我回到家鄉重遊祖屋,又聽到親人們講起慧珠的故事,她在2011年去世了。滿山青翠中,我仿佛看到年輕的慧珠一身戎裝,站在金達萊怒放的戰場上,活潑俏麗,笑意盈盈,正是一個女子最美的芳華。
原標題:我的姑奶奶是志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