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茵草芳菲|圖 張謇雕塑
最近,由於習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期間,專程前往南通博物苑,參觀張謇生平介紹展陳,了解了張謇興辦實業救國,發展教育,從事社會公益事業的事跡。讓沉寂多年,早已淡出人們視野的近代實業家張謇先生,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作為一名張謇先生的家鄉人,一名張謇先生的崇拜者,我倍感振奮與鼓舞。儘管在海門有「張謇研究會",有「張謇紀念館」,有像陳錦石、張華等一批追隨者、傳承者,但畢竟影響有限。從全國而言,知曉張謇的不多,更很少有人去走近張謇,了解張謇。他不是一個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公眾人物,多數國人很可能沒聽說過張謇,只知道中國有張騫而不知道有張謇。但是張謇確實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具有份量的人物,一個甚至當得起巨人、偉人這樣稱號的人物。
他在家鄉南通所創造的驕人奇蹟,當時影響了整個中國。他以一己之力,建造了一座城,把一個農業社會的小城,變成了一個工商業社會的文明城市,深受西方人的親睞與敬佩。張謇先生過七十歲生日,各國駐上海領事全部到南通為他慶賀。隔著一條長江,交通極不方便,那時需要坐輪船6∽7小時才能過江。這充分表明,張謇在外國人心目中的影響和地位。在當時的中國而言,就只有張謇一人能夠做到。
雖然張謇一生只去過日本,又不懂日文和英文,但他眼光獨到,看到了南通以外的世界,甚至看到了中國以外的世界。他不僅有狀元的學識與身份,還浸潤著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他這種骨子裡的文化精髓,也體現在他所創辦企業的命名上。「大生紗廠"、「大生碼頭"、「頤生酒廠」等。張謇是一介文人,辦企業對他來講,是一件完全陌生的事,尤其是受資金的困擾,一共做了近五年的準備,才把工廠給辦起來。
南通原來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落後小城,張謇慢慢把它擴大,在短短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裡,憑他個人的能力和他在朋友圈中的影響力與號召力,憑大生企業一家的力量,在南通創造了令人驚嘆的奇蹟,開創了耳目一新,成為經典的「南通模式」。
他辦起了各類工廠、各種學校、輪船公司、旅館、公園、劇場、博物苑、出版社、氣象臺、通海農墾等諸多產業。在家鄉海門他辦起了大生三廠,這裡因廠而成鎮,稱為三廠鎮。這個大生三廠甚至有一條鐵路直通海邊,煤炭通過北方黃海碼頭運過來,再通過鐵路運到大生三廠。在海門,距今一百多年前就通上了鐵路,不得不說這是一項創舉。張謇興辦了許多企業,而大生集團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一個企業集團。
「父教育,母實業」。教育在張謇的心目中是父,辦實業是他建設南通的經濟支撐點,更重要的是他興辦各類學校。他一生中,在南通直接創辦和間接創辦的學校有三百多所,從幼兒園到師範專業學校,幾乎把所有的教育門類都辦全了,連聾啞學校和盲人學校都有。這在全中國範圍內都是數第一的。當時南通的教育,成為中國的風向標,引領全國興起辦學風氣,這正是張謇先生對國家、對人民的最大貢獻。他還親自為各個學校制定校訓,共通的一條是「艱苦自立,忠實不欺。"。他還辦起了慈善事業,如殘廢院、濟良所、貧民工場、養老院、育嬰堂等。把社會上該辦的事業都辦了,這在那個時代實屬不易,令人仰慕。
一個人締造了一座城。張謇以一己之力,幾乎做了一個大政府幹的事。胡適先生稱他為失敗的英雄,因為他背負的重擔太重了,不是一個人可以背的,他卻背了,自己把自己壓垮了。自始自終張謇是個勇敢的行動者,而不是一個空喊口號的人,他更是個有超強能力的一介書生。他在南通三十年,身體力行,親歷親為,兢兢業業,無怨無悔,用實際行動踐行了自己描繪的「南通夢」。他也用一生的努力,實現了一個人在世上所能完成的極限。
張謇無法複製,但張謇的道路可以複製。三十年的開路先鋒,造福於當時三十萬南通人,卻影響著整個中國,乃至亞洲,有許多人敬仰張謇,膜拜南通。梁啓超當時稱南通為「中國最進步的城市」,吳良鏞評價南通為「近代中國第一城」。
有位高人曾這樣說過 ,張謇是英雄,是偉人,這一點不可撼動。他的事業可以失敗,這個人不會失敗。今天,他所開創這條道路和「南通模式",就是世世代代可以複製的路。因為這條路成本最低,代價最小,收益最大,造福人類最好。」 張謇從來都沒有幻想一個完美的明天,他只願意為一個不完美的今天而努力,他不僅做到了,也初步實現了。
張謇在南通三十年的事業,如今有的已化為灰燼,有的已蕩然無存。但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遺產,卻留存在了這個世界上,依然是那樣的璀璨明亮,熠熠生輝,並將流芳百世,世代傳承!他一手開創、締造的「南通夢」,如今,正在他的家鄉升華、延展……
作者簡介:茵草芳菲,簡書創作者。一個喜歡在散文與詩歌中行走的女人,她用細膩的筆觸,記錄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她用樸實的文字,裝點美麗多彩的人生。
-End-
感謝你的支持,歡迎點讚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