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蘇商,睥睨於漢唐,並駕於明清,獨步於民國,領跑於今日中國商界。胸懷大志、身負大略;善循大局、精耕大業;謹守大義、兼施大愛;包容大氣、共享大成……蘇商精神與情懷代代傳承,歷久彌新。在第二屆江蘇發展大會暨首屆全球蘇商大會召開前夕,江蘇新聞廣播聯合我蘇網推出《史話蘇商》特別策劃,與歷史、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專家,共話蘇商史,多維度呈現蘇商故事,解讀蘇商精神,感受蘇商群體在實業搏擊中的創新創業精神。
張謇是南通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是近代南通的締造者,也是我國第一位被世界承認的企業家,他集士子、文人、狀元、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慈善家等多重身份於一身,創造了中國近代史上令人矚目的成就,也成為南通人最為敬仰的先賢。毛澤東在談到中國民族工業時曾說:「輕工業不能忘記海門的張謇。」由於張謇在南通的特殊地位,他的名字與南通已經緊緊聯繫在一起。今天,我們和南通海門市副市長張華一起走近張謇。
張謇,字季直,祖籍江蘇常熟,1853年出生於江蘇通州(今南通)海門常樂鎮,清末狀元。被譽為近代中國師範教育第一人,他是「東南實業領袖」,他將「棉鐵主義」作為「實業救國」良方,他所開創的「南通模式」是中國工業和城市發展的有益嘗試。
(張謇像)
26年苦讀步入仕途卻辭官下海 成「東南實業領袖」
張謇從小就生活在社會下層,對民眾疾苦有深切的了解。為改變家庭命運,他在幼時被父親送入私塾讀書,希望由此走出一條由讀書進入仕途的道路。然而,張謇的科舉之路可謂「歷盡艱辛」,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考運不太好。我們可以從幾個數字中看出來:張謇從16歲到42歲,前後歷時26個春秋,共參加各種考試26次,在考場中度過了160多天,僅中央禮部組織的會試就參加了5次之多。張謇曾一度放棄科舉考試,心灰意冷,決心從此遠離考場。因為慈禧太后60大壽,就臨時增加了一次考試,也正是這次機會張謇最終金榜題名、高中狀元,遂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職,步入仕途。
不久,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張謇與恩師翁同龢堅決主戰,表現出大無畏的愛國精神。1895年,清政府與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此舉激起張謇極大的憤慨和憂慮。在落後挨打的現實面前,張謇認為只有發展民族工業才能抵制帝國主義的侵略,並且士大夫有不容推卸的責任。於是,在湖廣總督張之洞的支持下,張謇辭去官職下海決定從商,在家鄉通州辦起大生紗廠,開始了「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的實踐。
(大生紗廠舊影)
開工一年後,大生紗廠就獲得2.6萬兩白銀的淨利潤。到1922年張謇70歲時,大生集團4個紡織廠,資本已達900萬兩白銀,有紗錠15.5萬枚,佔全國民族資本紗錠總數的7%。除了紡織業,大生集團還積極涉足其他輕工業,大生紗廠投產後,規模不斷擴大。為保證原棉供應,張謇先後在黃海海灘辦起20多家鹽墾公司,到1907年,已圍墾近10萬畝。19世紀末20世紀初,張謇以大生紗廠為核心,還創辦了油廠、麵粉公司、肥皂廠、紙廠、電話公司等69家各類企業,形成一個輕重工業並舉、工農業兼顧、功能互補的地方工業體系,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民族資本集團,張謇的事業也由此達到了頂峰,成為影響中國政局的工商界巨擘。
(大生集團各類企業總覽)
鑑於他為中國民族工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張謇被公認為「東南實業領袖」。1956年2月,毛澤東在談到中國民族工業時曾說:「在中國近代史上有四個人不能忘記,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化學工業不能忘記範旭東,交通運輸業不能忘記盧作孚。」
「教育是萬事之母」 通過企業盈利來實現家國情懷
在發展實業的同時,張謇逐步形成「實業與教育迭相為用」的思想體系。1903年,張謇利用在大生紗廠歷年積累未支的個人薪俸2萬餘兩白銀,再加上他四方籌集的資金,創辦了我國近代第一所獨立設置的私立師範學校——通州師範學校。從通州師範學校創辦至1925年的20多年間,張謇將他在大生紗廠中的全部工資與部分紅利捐作教育、慈善及地方公益經費。
統計顯示,他一生在南通教育上的投資為257萬兩白銀,到1924年,他在南通地區共創辦小學370多所、中等學校6所、高等學校3所,初步形成了以基礎教育和農、工、商、科技為中心,包括學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在內的較為完整的近代教育體系,其中尤以師範教育為首創。
(唐閘教育系統)
如今,國內具有百年歷史的近20所高等院校,包括復旦大學、河海大學、同濟大學、東南大學、蘇州大學、南通大學等,追根溯源,都和張謇有關。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技中心研製的中國萬米級載人深淵器彩虹魚號科考母船之所以被命名為「張謇號」,也因為張謇乃這所學校的創始人。
(上海海洋大學)
(中國萬米級載人深淵器彩虹魚號科考母船「張謇號」)
張謇以驚人的毅力和過人的精力,尤其是在教育方面的革新與成就,連同在棉紡與鹽墾方面巨大的業績,為自己贏得了輝煌的聲望。
與此同時,張謇努力在南通推行「地方自治」。他認為,在實業、教育之外,「彌縫其不及者,惟賴慈善」。他對各類社會公共事業一直在不停地投入。1905年,張謇在南通建造南通博物苑,南通博物苑成為中國第一座公共博物館,是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祥地。
(南通博物苑)
此外,張謇還在南通建養老院,收容無依無靠的孤寡老人;建醫院,對赤貧者免收藥費;開辦貧民工廠,教授貧民子弟自謀生活;設立殘廢院,收留肢體殘缺的乞丐;創辦盲啞學校,並擔任第一任校長……別人不知道張謇內心到底有多少牽掛,只有等他辦成了,才恍然大悟。
長期研究張謇的復旦大學歷史學教授戴鞍鋼曾經這樣評價張謇:企業家以盈利為目的,無可厚非,而張謇是想通過企業盈利來實現其家國情懷。張謇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讓很多當代人汗顏。他是中國近代最偉大的儒商,沒有之一。
「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 實業救國之夢最終破碎
由於張謇急於把南通打造成「示範縣」進而影響中國,沒能按照企業的發展規律來謀劃企業發展,導致資金運轉緊張,進而失去了對大生集團的掌控。他的物質基礎,不足以支撐他的雄心壯志。張謇在南通的事業走向蕭條,很多志向難以實現。但晚年的他依然奮鬥不息,將自己全部奉獻給了社會。
胡適先生為《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作序時這樣寫道:「張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國史上是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這是誰都不能否認的。他獨立開闢了無數新路,做了三十年的開路先鋒,養活了幾百萬人,造福於一方,而影響及於全國。終於因為他開闢的路子太多,擔負的事業過於偉大,他不能不抱著許多未完的志願而死。這樣一個人,是值得一部以至許多部詳細傳記的。」
(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
張謇雖然是清末的狀元,飽受中國儒學的浸染,但他沒有因此而保守,相反卻具有非常開放的心態和追求一流的眼光。張謇有一句名言:「一個人辦一縣事,要有一省的眼光;辦一省事,要有一國之眼光;辦一國事,要有世界的眼光。」這話說得很樸素,但卻給人以很大的啟發。儘管時代限制著張謇許多美好理想的實現,後人卻銘記他為國家富強所作出的貢獻。一個人的成敗與否,當看百年之後。中華書局1936年出版的《中國百名人傳》中,起首人物為黃帝,壓軸人物,乃張謇。
在今天的南通,張謇留下的有用事業,依然無時無刻不在啟示、激勵後人……
相關連結:
【史話蘇商】「財神」範蠡為何能發跡 懂了這些規律你也可以實現財富自由
【史話蘇商】清末南京巨富「蔣百萬」發家靠趕驢和太平天國寶藏?不存在!
【史話蘇商】一本萬利暴富天下 敢給皇帝臉色看 明清時期揚州城還有這麼一群人
【史話蘇商】被譽為中國的「洛克菲勒」 還出了一個國家副主席 無錫榮氏家族何以長盛不衰?
【史話蘇商】無錫六大家族百年興衰竟然影響了一座城?來了解一下
(來源:江蘇新聞廣播/董婕 張雪;《人民日報》《新華每日電訊》 編輯/馬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