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一人一座城 近代南通的締造者——張謇

2020-12-20 荔枝網新聞

     【編者按】蘇商,睥睨於漢唐,並駕於明清,獨步於民國,領跑於今日中國商界。胸懷大志、身負大略;善循大局、精耕大業;謹守大義、兼施大愛;包容大氣、共享大成……蘇商精神與情懷代代傳承,歷久彌新。在第二屆江蘇發展大會暨首屆全球蘇商大會召開前夕,江蘇新聞廣播聯合我蘇網推出《史話蘇商》特別策劃,與歷史、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專家,共話蘇商史,多維度呈現蘇商故事,解讀蘇商精神,感受蘇商群體在實業搏擊中的創新創業精神。


        張謇是南通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是近代南通的締造者,也是我國第一位被世界承認的企業家,他集士子、文人、狀元、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慈善家等多重身份於一身,創造了中國近代史上令人矚目的成就,也成為南通人最為敬仰的先賢。毛澤東在談到中國民族工業時曾說:「輕工業不能忘記海門的張謇。」由於張謇在南通的特殊地位,他的名字與南通已經緊緊聯繫在一起。今天,我們和南通海門市副市長張華一起走近張謇。

        張謇,字季直,祖籍江蘇常熟,1853年出生於江蘇通州(今南通)海門常樂鎮,清末狀元。被譽為近代中國師範教育第一人,他是「東南實業領袖」,他將「棉鐵主義」作為「實業救國」良方,他所開創的「南通模式」是中國工業和城市發展的有益嘗試。

(張謇像)

        26年苦讀步入仕途卻辭官下海 成「東南實業領袖」

        張謇從小就生活在社會下層,對民眾疾苦有深切的了解。為改變家庭命運,他在幼時被父親送入私塾讀書,希望由此走出一條由讀書進入仕途的道路。然而,張謇的科舉之路可謂「歷盡艱辛」,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考運不太好。我們可以從幾個數字中看出來:張謇從16歲到42歲,前後歷時26個春秋,共參加各種考試26次,在考場中度過了160多天,僅中央禮部組織的會試就參加了5次之多。張謇曾一度放棄科舉考試,心灰意冷,決心從此遠離考場。因為慈禧太后60大壽,就臨時增加了一次考試,也正是這次機會張謇最終金榜題名、高中狀元,遂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職,步入仕途。

        不久,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張謇與恩師翁同龢堅決主戰,表現出大無畏的愛國精神。1895年,清政府與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此舉激起張謇極大的憤慨和憂慮。在落後挨打的現實面前,張謇認為只有發展民族工業才能抵制帝國主義的侵略,並且士大夫有不容推卸的責任。於是,在湖廣總督張之洞的支持下,張謇辭去官職下海決定從商,在家鄉通州辦起大生紗廠,開始了「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的實踐。

(大生紗廠舊影)

        開工一年後,大生紗廠就獲得2.6萬兩白銀的淨利潤。到1922年張謇70歲時,大生集團4個紡織廠,資本已達900萬兩白銀,有紗錠15.5萬枚,佔全國民族資本紗錠總數的7%。除了紡織業,大生集團還積極涉足其他輕工業,大生紗廠投產後,規模不斷擴大。為保證原棉供應,張謇先後在黃海海灘辦起20多家鹽墾公司,到1907年,已圍墾近10萬畝。19世紀末20世紀初,張謇以大生紗廠為核心,還創辦了油廠、麵粉公司、肥皂廠、紙廠、電話公司等69家各類企業,形成一個輕重工業並舉、工農業兼顧、功能互補的地方工業體系,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民族資本集團,張謇的事業也由此達到了頂峰,成為影響中國政局的工商界巨擘。

(大生集團各類企業總覽)

        鑑於他為中國民族工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張謇被公認為「東南實業領袖」。1956年2月,毛澤東在談到中國民族工業時曾說:「在中國近代史上有四個人不能忘記,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化學工業不能忘記範旭東,交通運輸業不能忘記盧作孚。」

        「教育是萬事之母」 通過企業盈利來實現家國情懷

        在發展實業的同時,張謇逐步形成「實業與教育迭相為用」的思想體系。1903年,張謇利用在大生紗廠歷年積累未支的個人薪俸2萬餘兩白銀,再加上他四方籌集的資金,創辦了我國近代第一所獨立設置的私立師範學校——通州師範學校。從通州師範學校創辦至1925年的20多年間,張謇將他在大生紗廠中的全部工資與部分紅利捐作教育、慈善及地方公益經費。

        統計顯示,他一生在南通教育上的投資為257萬兩白銀,到1924年,他在南通地區共創辦小學370多所、中等學校6所、高等學校3所,初步形成了以基礎教育和農、工、商、科技為中心,包括學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在內的較為完整的近代教育體系,其中尤以師範教育為首創。

(唐閘教育系統)

        如今,國內具有百年歷史的近20所高等院校,包括復旦大學、河海大學、同濟大學、東南大學、蘇州大學、南通大學等,追根溯源,都和張謇有關。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技中心研製的中國萬米級載人深淵器彩虹魚號科考母船之所以被命名為「張謇號」,也因為張謇乃這所學校的創始人。

(上海海洋大學)

(中國萬米級載人深淵器彩虹魚號科考母船「張謇號」)

        張謇以驚人的毅力和過人的精力,尤其是在教育方面的革新與成就,連同在棉紡與鹽墾方面巨大的業績,為自己贏得了輝煌的聲望。

        與此同時,張謇努力在南通推行「地方自治」。他認為,在實業、教育之外,「彌縫其不及者,惟賴慈善」。他對各類社會公共事業一直在不停地投入。1905年,張謇在南通建造南通博物苑,南通博物苑成為中國第一座公共博物館,是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祥地。

(南通博物苑)

        此外,張謇還在南通建養老院,收容無依無靠的孤寡老人;建醫院,對赤貧者免收藥費;開辦貧民工廠,教授貧民子弟自謀生活;設立殘廢院,收留肢體殘缺的乞丐;創辦盲啞學校,並擔任第一任校長……別人不知道張謇內心到底有多少牽掛,只有等他辦成了,才恍然大悟。

        長期研究張謇的復旦大學歷史學教授戴鞍鋼曾經這樣評價張謇:企業家以盈利為目的,無可厚非,而張謇是想通過企業盈利來實現其家國情懷。張謇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讓很多當代人汗顏。他是中國近代最偉大的儒商,沒有之一。

        「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 實業救國之夢最終破碎

        由於張謇急於把南通打造成「示範縣」進而影響中國,沒能按照企業的發展規律來謀劃企業發展,導致資金運轉緊張,進而失去了對大生集團的掌控。他的物質基礎,不足以支撐他的雄心壯志。張謇在南通的事業走向蕭條,很多志向難以實現。但晚年的他依然奮鬥不息,將自己全部奉獻給了社會。

        胡適先生為《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作序時這樣寫道:「張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國史上是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這是誰都不能否認的。他獨立開闢了無數新路,做了三十年的開路先鋒,養活了幾百萬人,造福於一方,而影響及於全國。終於因為他開闢的路子太多,擔負的事業過於偉大,他不能不抱著許多未完的志願而死。這樣一個人,是值得一部以至許多部詳細傳記的。」

(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

        張謇雖然是清末的狀元,飽受中國儒學的浸染,但他沒有因此而保守,相反卻具有非常開放的心態和追求一流的眼光。張謇有一句名言:「一個人辦一縣事,要有一省的眼光;辦一省事,要有一國之眼光;辦一國事,要有世界的眼光。」這話說得很樸素,但卻給人以很大的啟發。儘管時代限制著張謇許多美好理想的實現,後人卻銘記他為國家富強所作出的貢獻。一個人的成敗與否,當看百年之後。中華書局1936年出版的《中國百名人傳》中,起首人物為黃帝,壓軸人物,乃張謇。

        在今天的南通,張謇留下的有用事業,依然無時無刻不在啟示、激勵後人……

  相關連結:

  【史話蘇商】「財神」範蠡為何能發跡 懂了這些規律你也可以實現財富自由

  【史話蘇商】清末南京巨富「蔣百萬」發家靠趕驢和太平天國寶藏?不存在!

  【史話蘇商】一本萬利暴富天下 敢給皇帝臉色看 明清時期揚州城還有這麼一群人

  【史話蘇商】被譽為中國的「洛克菲勒」 還出了一個國家副主席 無錫榮氏家族何以長盛不衰?

  【史話蘇商】無錫六大家族百年興衰竟然影響了一座城?來了解一下

  (來源:江蘇新聞廣播/董婕 張雪;《人民日報》《新華每日電訊》 編輯/馬騰達)

相關焦點

  • 了解南通繞不過張謇,張謇企業家學院在通揭牌
    張謇,清末狀元,近代實業家、教育家。20世紀20年代初,張謇親手創辦的大生企業集團包括69家各類企業,形成輕重工業並舉、工農業兼顧、功能互補的工業體系。在興辦實業的同時,張謇更注重發展教育事業,他於1902年創辦的中國第一所師範學校——通州師範。僅在南通地區張謇就創辦小學370餘所、中等學校6所、高等學校3所,形成較為完整的近代教育體系。
  • 張謇:中國近代現代化先驅
    吳長慶要求武中缺文的袁世凱拜張謇為師,袁世凱即稱張謇為季直夫子大人,於是,兩位日後聞名於世的風雲人物開始交往。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張謇作為吳長慶所率淮軍幕府赴朝鮮平定亂事。作為軍中的主要幕僚,張謇參與了這次軍事行動的全部重要決策。
  • 從南通博物苑到實業救國,張謇為什麼被稱為「近代南通之父」
    張謇,字季直,是晚清江蘇南通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政治家,一生操勞南通的實業、教育和慈善事業,作為近代中國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他對實業和教育的投入可謂在南通地區家喻戶曉,但他的慈善事業了解的人卻不多。
  • 史有前例:南通為何被譽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文|東升吳良鏞教授在對南通的城市建設和文物保護進行認真考察後,從中國近代城市發展史的角度提出:「張謇先生經營的南通堪稱中國近代第一城!」其中有何奧秘?近代中國有一座城市同時擁有七個中國第一:第一所師範學校、第一座博物館、第一所紡織學校、第一所刺繡學校、第一所戲劇學校、第一所盲啞學校、第一座氣象站。這座城市就是被譽為「中國近代第一城」的南通。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據說這是乾隆南巡途中給大臣出的一個上聯,如今,北通州已經成為北京市人民政府所在和首都北京的城市副中心。
  • 穿越百年歷史,對話近代第一位狀元實業家張謇 | 思想食堂
    文/思想食堂 1 一座城,一個人 南通,位於江蘇省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北翼,建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創辦了大生集團,帶動了南通經濟、教育、文化以及社會的全面發展,書寫了一段波瀾壯闊的商業歷史,展現了其作為知識分子的獨立創新精神。
  • 史有前例:南通為何被譽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近代中國有一座城市同時擁有七個中國第一:第一所師範學校、第一座博物館、第一所紡織學校、第一所刺繡學校、第一所戲劇學校、第一所盲啞學校、第一座氣象站。這座城市就是被譽為「中國近代第一城」的南通。
  • 張謇企業家學院在南通揭牌 致力培育新時代蘇商
    江蘇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楊嶽在開班儀式上表示,要發揮張謇作為愛國企業家典範的重要作用,大力弘揚新時代企業家精神,培育張謇式企業家。作為愛國企業家的典範,張謇在實業救國、造福桑梓的實踐中所展現出的愛國情懷、開放胸襟、創新精神、誠信品格、民本意識,是江蘇民營企業發展前行的動力源泉和精神富礦。南通市委書記徐惠民表示,力求把首期培訓班辦成精品班、示範班,充分挖掘張謇企業家精神的豐富內涵和時代意義,科學組織課堂教學與現場教學,努力形成一批高質量的精品課程,齊心協力把學院辦出南通特色、江蘇優勢和全國影響力。
  • 尋找「張謇」
    張謇精神,影響了一代代南通企業家 有人說:「在南通這座城市裡,幾乎每個角落都可以看見張謇時代遺留下來的事業。」在當地也留下了「一山一水一人」的說法——山是狼山,水是濠河,人是張謇。作為南通事業的締造者,張謇的印記與南通這座城市永遠地烙在了一起。
  • 張謇企業家學院首期高級研修班結業:新時代蘇商,向張謇學什麼?
    「遍觀全世界,企業家投入全部財富、心血,以一己之力建設一座近代城市的,只有張謇。」曾長期在南通工作的江蘇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長羅一民應邀以「張謇——與眾不同的企業家」為題,為學員作講座。
  • 一百貝605丨張謇,用一生踐行了自己的「南通夢」
    文:茵草芳菲|圖 張謇雕塑最近,由於習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期間,專程前往南通博物苑,參觀張謇生平介紹展陳,了解了張謇興辦實業救國,發展教育,從事社會公益事業的事跡。讓沉寂多年,早已淡出人們視野的近代實業家張謇先生,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 一個人,一座城,在文物中尋覓張謇的家國情懷
    「和約十款,幾罄中國之膏血」,張謇日記裡的這兩句話,書寫時筆觸格外頓挫有力,可見其椎心泣血。幾經奔走後,1899年,擁有2.04萬紗錠的大生紗廠建成投產。由於張謇是「文章魁首」,大生紗廠便以「魁星」圖案作為商標,當看到那「魁星點鬥、獨佔鰲頭」的樸拙設計,參觀者們忍不住會心一笑。
  • 去過南通這3個名人故居,你才知道南通有多牛,不愧是近代第一城
    最近在南通旅遊,除了遊覽狼山、濠河風景區,還特別參觀了名人故居,讓我對南通又有了深刻的認識,好想對來南通旅遊的人說,只有去過南通這3個名人故居,你才知道南通有多牛,南通不愧是「中國近代第一城」,尤其是在文化教育方面。不過據觀察,南通當地人都很少全知道這三個地方。
  • 南通大學創始人、中國近代第一實業家——張謇「實業救國」
    南通大學簡稱「通大」,是江蘇省人民政府和交通運輸部共建的綜合性大學,江蘇省十五所重點建設大學成員,國家「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教師培養計劃」試點高校。學校始建於1912年,源自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政治家張謇[jiǎn]先生創辦的私立南通醫學專門學校和私立南通紡織專門學校。
  •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讓不毛之地變成「米糧倉」,南通科研團隊...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讓不毛之地變成「米糧倉」,南通科研團隊鹽鹼地創奇蹟 2020-11-11 10:14:36 來源: 南通網
  • 南通:打造新時代企業家教培基地 張謇企業家學院正式揭牌
    江蘇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楊嶽(左),南通市委書記徐惠民(右)共同揭牌 (丁從容)1月6日上午,張謇企業家學院經江蘇省委同意在南通市委黨校正式揭牌。全省民營企業家學習弘揚張謇企業家精神高級研修班同日開班。
  • 張謇、張孝若與南通的新文化運動
    在張謇、張孝若父子力挺的《通海新報》(張謇題寫報頭)上,旗幟鮮明地開闢了《新文化》副刊,鼓吹文化改革,還從上海《民國日報》轉載了胡適的新詩《希望》,廣為宣揚示教。張謇的獨生子張孝若堅定地站在白話文一邊,1919年6月19日他給胡適的信中說:「先生主張修革中國文字,不持極端,態度和緩,弟尤欽佩也。」並提出:「暑中有遐,能惠臨南通否?」他還身體力行,以「又僑」的筆名在南通報刊上發表了多篇文章。
  • 就像一座磁場,越接近就越被吸引——新時代蘇商,向張謇學什麼
    穿越百年煙雲,張謇精神,給了新時代蘇商哪些啟迪?張謇,有什麼不同「遍觀全世界,企業家投入全部財富、心血,以一己之力建設一座近代城市的,只有張謇。」曾長期在南通工作的江蘇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長羅一民應邀以「張謇——與眾不同的企業家」為題,為學員作講座。
  • 薪火相傳,張謇精神在新時代的意義
    在教育事業上,張謇一生為南通教育總計投資257萬兩白銀,獨自創辦或參與創辦師範、紡織、醫學、農業等高等學校和職業、專科學校近400所,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近代教育體系。把發展教育和發展實業相結合,進行了不懈的實踐,教育事業的成功依賴於實業,但同時教育培養了大量專業技術和專業管理人才,進一步推進實業的發展。  除此之外,張謇還是社會公益事業的先驅人物。
  • 追尋張謇在南通的足跡:狀元身手創實業,創立首個公共博物館
    然而作為這一變革的重要棋子,張謇雖然主張順應時代,但心情並不輕鬆,他在日記中寫道:「此一節大局定矣,來日正難。」但這不是停留在口頭的感喟,自此,他開創了一條實業救國之路……何言「來日正難」?「中國商品市場綜合百強」榜單中,疊石橋家紡市場躋身榜單前十,位列第9名,另一家南通家紡城位列第12名。張謇所開創的民族工商業後繼有人,這該是足以讓張謇欣慰的。大事業的眼光和胸懷從疊石橋往東,途經張謇文化旅遊景區,隨後來到圍海造田的東海之濱。
  • 弘揚張謇精神學楷模,構建新發展格局做示範|「張謇精神的時代意義...
    交匯點12日北京電 以「新發展格局與張謇精神」為主題的「張謇精神的時代意義2020年度論壇」12日在北京舉行。論壇由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華職業教育社、江蘇省委統戰部和南通市委共同主辦。  郝明金指出,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提到張謇,稱他是「愛國企業家的典範」。論壇以「新發展格局與張謇精神」為主題,有很強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