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就迎來農曆6月份的第1個節日大暑,雖然近期各地的氣溫都很高,有的地區還出現強降雨。然而今年是「伏包秋」現象,大暑期間明顯降溫還是不太可能,俗話是「大暑涼颼颼,立冬笑死牛」正是體現了大暑期間氣候情況對後期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
01大暑涼颼颼:
目前大部分地區的白天溫度普遍都在35℃以上,體感溫度要略高一些,總之還是特別悶熱的感覺。大暑期間的氣溫變化會怎樣呢?並不會有明顯變化的,現在剛入一伏不久,最熱的還在二伏呢,所以說今年的大暑並不會是涼颼颼的狀態;即便是降溫也是後期很久的事,今年的中秋收穫時期會涼爽一些。針對「大暑涼颼颼」的情況,也是確實可能存在的。比如說入伏比較早和頭一年冷冬的情況,大暑期間的氣候都可能會涼快和雨水天氣明顯,不過「涼颼颼」的說法還是誇張了一些。
02
立冬笑死牛:
立冬是冬季的第1個節氣,到了太陽黃經達225°的時候,一般在每年的11月8日左右。今年的立冬是11月7日,傳統習俗就是吃餃子。那麼「立冬笑死牛」是什麼意思呢?這是運用了擬人、誇張的修辭手法,牛是指的黃牛、水牛等耕牛,它們並不會笑,也就更談不上「笑死」。這句話說的意思就是耕牛會比較開心,因為有吃不完的青枯飼料和草料。如果大暑期間降溫、降雨現象明顯,玉米、水稻和小麥等農作物就會長勢很差,抽穗孕穗沒有足夠的日照和熱量也會有很多乾癟的穗粒。農業種植效益差的時候,秸稈、乾癟穗粒就會被收集起來餵羊餵牛,冬天牛就不愁吃了。
03
該俗語有道理嗎?
很多俗語都是通過最簡單的語句表達出古人對後人的警示、提醒和勸勉,隨著時代發展有的已經並不適用了,權當參考和借鑑。但是「大暑涼颼颼,冬至笑死牛」還是比較適用的,夏天雖然會悶熱的人渾身冒汗、從事戶外勞動更是有中暑的風險;但是不熱的夏天還是夏天嗎?這就是自然規律,夏天熱農作物才能生長的更好,充足的熱量和光照條件才能滿足作物成熟的養分供應。一旦夏秋時節雨水泛濫、氣候無常,這一年莊稼的收成就不理想了。
#帶你看三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