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進入大暑,俗語「大暑涼颼颼,立冬笑死牛」是什麼意思?

2020-12-19 農田

#7月22日就迎來農曆6月份的第1個節日大暑,雖然近期各地的氣溫都很高,有的地區還出現強降雨。然而今年是「伏包秋」現象,大暑期間明顯降溫還是不太可能,俗話是「大暑涼颼颼,立冬笑死牛」正是體現了大暑期間氣候情況對後期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


01大暑涼颼颼:

目前大部分地區的白天溫度普遍都在35℃以上,體感溫度要略高一些,總之還是特別悶熱的感覺。大暑期間的氣溫變化會怎樣呢?並不會有明顯變化的,現在剛入一伏不久,最熱的還在二伏呢,所以說今年的大暑並不會是涼颼颼的狀態;即便是降溫也是後期很久的事,今年的中秋收穫時期會涼爽一些。針對「大暑涼颼颼」的情況,也是確實可能存在的。比如說入伏比較早和頭一年冷冬的情況,大暑期間的氣候都可能會涼快和雨水天氣明顯,不過「涼颼颼」的說法還是誇張了一些。

02

立冬笑死牛:

立冬是冬季的第1個節氣,到了太陽黃經達225°的時候,一般在每年的11月8日左右。今年的立冬是11月7日,傳統習俗就是吃餃子。那麼「立冬笑死牛」是什麼意思呢?這是運用了擬人、誇張的修辭手法,牛是指的黃牛、水牛等耕牛,它們並不會笑,也就更談不上「笑死」。這句話說的意思就是耕牛會比較開心,因為有吃不完的青枯飼料和草料。如果大暑期間降溫、降雨現象明顯,玉米、水稻和小麥等農作物就會長勢很差,抽穗孕穗沒有足夠的日照和熱量也會有很多乾癟的穗粒。農業種植效益差的時候,秸稈、乾癟穗粒就會被收集起來餵羊餵牛,冬天牛就不愁吃了。

03

該俗語有道理嗎?

很多俗語都是通過最簡單的語句表達出古人對後人的警示、提醒和勸勉,隨著時代發展有的已經並不適用了,權當參考和借鑑。但是「大暑涼颼颼,冬至笑死牛」還是比較適用的,夏天雖然會悶熱的人渾身冒汗、從事戶外勞動更是有中暑的風險;但是不熱的夏天還是夏天嗎?這就是自然規律,夏天熱農作物才能生長的更好,充足的熱量和光照條件才能滿足作物成熟的養分供應。一旦夏秋時節雨水泛濫、氣候無常,這一年莊稼的收成就不理想了。

#帶你看三農#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大暑涼颼颼,立冬笑死牛」是什麼意思呢?
    明天7月22日,正好是二十四節氣的大暑節氣。對於大暑節氣,是夏天的最後一個節氣,而暑的意思就是炎熱。那麼,大暑的意思,就是非常炎熱的時候,也就是說在大暑節氣當天,是全年中最熱的時候。對於我們人來說,大暑天是晴天,那麼整個人會覺得酷熱難耐,但是對于田裡的莊稼來說,大暑節氣前後,是莊稼作物生長最快的時候。由此來看,莊稼當年收成好不好,就看大暑熱不熱了。在這裡,農村就有一句老話叫「大暑不熱,五穀不鼓」。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大暑當天不炎熱,那麼五穀顆粒長得不飽滿。
  • 馬上快大暑了,農村俗語「大暑涼颼颼,立冬笑死牛」是什麼意思?
    下面結合所了解情況簡單聊一下,以供參考:一、大暑涼颼颼,立冬笑死牛。這句話從字面上就能理解,其意思大概為:如果大暑節氣很涼快的話,那麼說明今年屬於「大暑涼,秋後熱」的年景,那麼到了立冬節氣時,農戶家的耕牛等食草家畜就高興死了。
  • 大暑即將到來,農村俗語:「大暑涼颼颼,立冬樂死牛」,啥意思?
    今天剛好是大暑節氣了,大暑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同時它也是夏季最後一個節氣。大暑到來也是相對於我們一年中最熱的一個階段了。而大暑所處的階段又剛好是潮溼又悶熱的三伏天的中伏階段。這時候的天氣也是變化無常,而在農村人們就會通過觀察節氣時候變化來指導農業生活生產。
  • 小暑至,「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是啥意思?
    節氣往往和農事、天氣緊緊相關,因此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農村形成了很多關於節氣的俗語、農諺,通過通俗直白的語言來告訴人們,為未來天氣變化提前做好準備,以更好地安排生產生活。就比如這句關於小暑的農村俗語:「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
  • 2020年立冬是幾月幾號幾點具體時間 立冬是什麼意思 什麼習俗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年立冬是幾月幾號幾點具體時間 立冬是什麼意思 什麼習俗 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
  • 俗語「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什麼意思?說法準確嗎
    俗語「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這句農諺老話的意思是,如果小暑時節不見太陽、天氣較涼爽的話,那麼大暑期間就極為炎熱,太陽都能把石頭曬得裂開。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在小暑節氣這天,如果不是晴天,是陰雨天氣的話,那麼在大暑的時候天氣會很好,溫度會很高。古人用「曬開石頭」是來形容當天的太陽很毒辣。也是說小暑不熱,大暑要熱得厲害,熱的嚴重,會把大石頭都給曬得開了花,這也是我們俗語之中管用得誇張比喻。
  • 2020年立冬是幾月幾號幾點具體時間 立冬是什麼意思 什麼習俗(4)
    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立冬來了,也許你在的城市,這幾天已經有飛雪輕敲你窗啦~快跟最美「三秋」告個別,迎接今年最後一個季節。2020年立冬在什麼時候?今年的立冬時間是在11月7日07:13:46,農曆九月(小)廿二。而去年的立冬則是在農曆十月十二日。
  • 農村俗語:「冬至出日頭,秋收累死牛」,啥意思,你懂嗎?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農村俗語:「冬至出日頭,秋收累死牛」,啥意思,你懂嗎?不過小編想說的並不是關於冬至的慶祝活動,而是這一天的天氣情況,在農民朋友的思想裡,究竟又有著怎樣的含義,它當天的天氣如何,對年後的農業具有怎樣的參考價值呢?在農村裡,關於冬至這一天的俗語就非常多,每年只要到這天,就能聽到不同類型的俗語從村民的口中吐出來,其中就有一句叫做「冬至出日頭,秋收累死牛」,究竟我們該怎麼理解這句話的具體意思呢?
  • 農諺說,「六月立秋趕死牛,七月立秋慢悠悠」這是什麼意思
    今天我們就來了了解一下農村的諺語,「六月立秋趕死牛,七月立秋慢悠悠」。現在大暑季節已經過去了一半了,過不了多久就要立秋了,立秋了就代表了秋天的的到來,一般來說立秋的時間在八月上旬,看了今年的日曆,立秋在八月七號,但是農曆上立秋出現的時間差別很大,這也是區分立秋早晚得標準。
  • 立秋將至,「六月立秋趕死牛,七月立秋慢悠悠」啥意思?哪天立秋
    大家好,歡迎來到新一期的智聊農村,不知不覺大暑節氣已經過去將半,還有不到十天是的時間就要迎來另一個重要的節氣——立秋,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在農村立秋有早晚之分,根據出現的時間分為早立秋和晚立秋。文【小智】2020年由於多了一個閏四月,所以今年的立秋是在農曆的6月18日,所以今年是六月立秋。在農村有這樣一句俗語,那就是「六月立秋趕死牛,七月立秋慢悠悠」,這個該怎麼去理解,小智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 俗語「霜降無雨,暖到立冬,立冬無雨一場空」什麼意思?有何道理
    文/訪客俗語「霜降無雨,暖到立冬,立冬無雨一場空」什麼意思?有何道理上周六的冬至日,北方的朋友有沒有吃餃子啊?其實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到了這一天都會慶祝一下,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知道敬畏自然,每個季節的轉換自然是要慶祝的。說起天氣啊,雖然說現在的天氣預報很準,但是很多老年人還是不習慣於天氣預報,反而會經常查看日曆,看一下陰曆是多少,最近的節氣是什麼,就大體上知道了最近的天氣會怎樣。
  • 立冬將至,俗語「立冬晴,養窮人」是啥意思?立冬是晴天好嗎?
    過完了霜降節氣,馬上就要迎來立冬節氣。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9個節氣,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於每年公曆的11月7-8日交節,今年立冬的時間是11月7日,距離立冬節氣還有9天的時間。立冬是冬季的開始,是農民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季節,在農村中關於立冬節氣的俗語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立冬晴,養窮人」,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立冬是晴天好嗎?立冬是冬季的開始,在立冬節氣後,少雨乾燥的秋季已經過去,天氣開始向陰雨寒冷的冬季過渡。立冬節氣後,隨著白天光照時間的不斷減少,氣溫開始下降,強冷空氣頻繁南下,北方的天氣將會變得越來越寒冷。
  • 農村俗語:「立冬沒有霜,春來地光光」是什麼意思?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進入立冬節氣後,按常理說,就應該真正的進入到了冬季,氣溫也會越來越低,甚至出現霜凍和雨雪天氣!但是,隨著地球的臭氧層被我們人類破壞!地球出現了變暖的現象,厄爾尼諾現象更是越來越嚴重!再也見不到,風調雨順的年景了!
  • 農村俗語「早立秋,涼悠悠;晚立秋,熱死牛」,什麼意思?
    今日立秋,立秋是一年中第十三個節氣,也預示著「夏去秋來」,進入第三個季節!一般情況下,立秋節氣會在每年的8月7~9號之間到來!在農村,有俗語說「六月立秋,兩頭不收」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很多青年人認為這是無稽之談,沒有啥意思,但是真的如此嗎?就今年夏收來說,很多地方收割時遭遇連陰雨,造成麥子倒伏,並發芽影響了收成,有的地方,一畝地也就收400~500斤的糧食,可謂「一季白忙」!
  • 小暑馬上到了,農村俗語:小暑怕東風,大暑怕紅霞,是什麼意思呢
    在農村關於節氣的俗語,從來都不會缺少,像這一句小暑怕東方,大暑怕紅霞,說的又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要怕東方呢,諸葛亮不是還專門要借東風的嗎?其實,東風雖好,但也是要分時候的。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在小暑前後的十幾天時間裡,如果長時間的颳起了東風,是很不妙的天氣,會有颱風的到來,刮沒刮東風這個不知曉,但喜歡觀看天氣預報的朋友,一定是知道的,颱風確實是來了,而且真的是在小暑節氣這個時間段,今年的第4號颱風「木恩」成功生成,並於7月3日00時45分前後,在海南省萬寧市和樂鎮沿海登陸,成為今年登陸我國的第一個颱風。
  • 明日中伏,立秋將至,俗語「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頭」什麼意思?
    導讀:立秋將至,「立秋不立秋,6月二十頭」啥意思?6月立秋有啥說法?大家有沒有感覺到,這幾天的天氣是越來越熱了?進入大暑節氣後,天氣和小暑節氣的涼爽明顯發生了改變,筆者這幾天接連收到高溫預警消息。而在明天,也就是7月26日進入到三伏天的中伏了。老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意思是說一年中最熱的中伏就要來了。而大暑是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緊隨其後就是立秋了。那俗語「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頭」是啥意思?今年六月立秋有啥說法嗎?在古代一直把「四立」當作是四季的分界點,認為立秋到了,秋天也就到了。
  • 立冬將至,農村俗語立冬陰,一冬溫是啥意思?今年是暖冬嗎?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就要到了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九個節氣立冬了,立冬節氣是冬天的第一個節氣,立冬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冷冬季的來臨。今年立冬節氣是11月8日,農曆的十月十二。因為立冬節氣代表著冬季的開始,所以在農村有著看立冬節氣時的天氣來推測冬季寒冷與否的俗語,比如農村俗語「立冬陰,一冬溫」,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
  • 立冬民間俗語眾多,與「立冬晴,養窮人」相反的立冬俗語
    文/古往今來中國的民間俗語,是勞動人們從長期的生產生活中慢慢積累總結起來的,可以說是勞動人們的智慧的結晶,昨天是立冬節氣,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立冬的俗語,並分析一下民間俗語與天氣,以及產生的背景。其實在農曆二十四節氣裡,每個節氣都有民間俗語。特別是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的天氣方面,如「清明泡稻籽,不用問老子」,說的是南方浸泡早稻種子的時候就在清明節左右。再如「夏至夏,不見稻也見稗」就是說到了夏至節氣,稻已成型了,「立秋無雨減半收」等等民間俗語,這類民間俗語,採取通俗易懂的口語「道破天機」。
  • 今天立秋,老人說「公秋把扇丟,母秋熱死牛」,2020年是什麼秋?
    俗語說:「公秋把扇丟,母秋熱死牛」,時人又將立秋分為公秋、母秋,乍聽好沒道理,細品時又覺有趣。公秋、母秋該如何劃分?2020年是母秋還是公秋呢? 公秋把扇丟 扇子丟了,自然是因為涼快。
  • 大暑節氣到,「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啥意思?大暑下雨才好?
    導讀:大暑節氣到,「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啥意思?大暑下雨才好?7月22日迎來了今年夏天的最後一個節氣——大暑。它是24節氣中第12個節氣,前面是小暑節氣,而「暑」就是熱的意思,小暑指的是天氣還是小熱,沒有達到最熱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