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書用公家錢孝敬父母!」

2020-12-04 北晚新視覺網

「一時貪婪,最終自食苦果。」最近,河南省範縣紀委監委組織當地黨員幹部,觀看了以顏村鋪鄉教場村原黨支部書記劉培紅騙取低保、套取工資的典型案例拍攝的專題片《案鑑》。劉培紅是如何套取低保金和工資的?又是怎麼被查處的?事情還得從一封匿名舉報信說起。

新華社資料圖 程碩 作

2019年4月,河南省範縣紀委監委信訪室收到來自顏村鋪鄉教場村的一封匿名信:

「俺村支書劉培紅違規辦理低保,用『公家錢』孝敬父母。」

2019年8月,範縣紀委監委第八紀檢監察室到顏村鋪鄉教場村村室向村民代表反饋:

「鄉親們,經過調查,決定給予劉培紅開除黨籍處分,其涉嫌職務犯罪問題移送檢察機關依法處理。」

調查細節

「舉報內容是違規辦理低保,那就從低保金名單查起。」收到舉報後,範縣紀委監委立即成立核查組進行初核。核查組第一時間奔赴顏村鋪鄉民政所,在近年來享受國家低保金的名單中,發現了蛛絲馬跡。

劉培紅父母的名字赫然出現在名單之列,但翻閱附在後面的戶籍信息,家庭成員中卻沒有劉培紅。「難道是為申請低保,提前辦理了分戶?」核查組隨即趕往鄉派出所了解情況。

果不其然,核查組通過戶籍查詢系統發現,劉培紅在申請低保之前,就已經把父母戶口與自己分開。為進一步固定證據,核查組又來到銀行調取詳細流水,發現最初的低保金是直接打到劉培紅卡上,後來又變更為他母親榮某雲的銀行卡。

「看來群眾舉報屬實,有必要把同批次辦理低保人員逐個排查一遍,看還有沒有其它優親厚友情況。」核查組組長顧洪峰說。

排查中,核查組竟然發現了「意外收穫」:教場村村委會主任劉紀華、村黨支部委員劉金柱分別以父親、弟弟和哥哥、嫂子的名義違規辦理低保的問題浮出水面。正當準備對三人同時啟動談話程序時,核查組又在村「兩委」幹部名單裡意外地發現了劉培紅妻子石某霞的名字。

「這事兒蹊蹺啊,一般情況下很少有夫妻二人都是村幹部的情況,會不會是吃空餉?」為避免打造驚蛇,核查組決定繼續從外圍開展調查,深入村裡部分群眾家中走訪。

「大爺,您是老黨員了,石某霞是村幹部嗎?在村裡負責啥工作?」

「她咋會是村幹部,沒公示過她的名字,也沒見她幹過啥……」

經過多方走訪,核查組摸清了實底,正式啟動談話程序。面對低保名單、銀行流水、工資花名冊等證據,劉培紅低下了頭,案件真相也水落石出。

這齣「低保孝親」的戲碼還要從2012年2月說起。

當時,顏村鋪鄉教場村正在開展低保評定覆審工作,作為村黨支部書記的劉培紅整日忙於審核、報送資料,時常加班加點。「天天熬夜幫別人整理材料,自家地裡活兒都顧不上,得想個法子找補回來,不如給父母也辦個低保……」劉培紅心裡打起了「小算盤」。

在一次酒席上,劉培紅接到鄉民政所負責低保工作人員的電話,當即與同席的劉紀華、劉金柱商量。三人一拍即合(此二人已另案處理),決定各自以家人名義申請,騙取低保金。

劉培紅偽造村「兩委」民主評議籤字,把不符合低保評定條件的父母劉某振、榮某雲申報為低保戶,2012年7月至2016年6月,共虛報冒領國家低保資金10796.8元。

嘗到甜頭後,劉培紅又打起了虛設工資的主意。在村「兩委」幹部均不知情的情況下,他以妻子石某霞的名義向顏村鋪鄉政府申請村幹部工資。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共套取工資16600元,其中用於村內招待費13370元,打掃衛生費等2230元,個人紅白事隨禮1000元。

2019年7月25日,劉培紅受到開除黨籍處分,違紀違法資金27396.8元予以收繳。2019年10月30日,劉培紅因犯貪汙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十一個月,並處罰金10萬元。

紀法小課

村級組織是黨和國家惠民政策落實落地的「最後一公裡」。村幹部發生蛻變,啃食的是群眾獲得感,破壞的是基層政治生態。劉培紅身為村支書,利用職務之便對低保金、村幹部工資下黑手,必須狠抓嚴懲。

《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黨組織在紀律審查中發現黨員有貪汙賄賂、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權力尋租、利益輸送、徇私舞弊、浪費國家資財等違反法律涉嫌犯罪行為的,應當給予撤銷黨內職務、留黨察看或者開除黨籍處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條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佔有公共財物的,是貪汙罪。」

劉培紅貪慾作祟,以權謀私,終落得鋃鐺入獄的下場,自食苦果。基層黨員幹部要以案為鑑,強化紀法意識,牢記公權姓公,廉潔用權,切莫讓劉培紅的悲劇在自己身上上演。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流程編輯:U017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村支書用公家錢孝敬父母!」 河南一村支書遭匿名舉報違規辦理...
    2019年4月,河南省範縣紀委監委信訪室收到來自顏村鋪鄉教場村的一封匿名信:「俺村支書劉培紅違規辦理低保,用『公家錢』孝敬父母。」劉培紅父母的名字赫然出現在名單之列,但翻閱附在後面的戶籍信息,家庭成員中卻沒有劉培紅。「難道是為申請低保,提前辦理了分戶?」核查組隨即趕往鄉派出所了解情況。果不其然,核查組通過戶籍查詢系統發現,劉培紅在申請低保之前,就已經把父母戶口與自己分開。
  • 孝敬父母,莫等閒
    父母愛子女,人之常情,舔犢情深。那么子女應該怎麼樣對待父母呢?是誰給了你生命,是誰讓你有了未來,很老的一首歌《酒幹倘賣無》,不管是蘇芮還是那英唱的都催人淚下。沒有天哪有地?沒有地哪有家?沒有家哪有你?沒有你哪有我?
  • 用公家的錢改善自家生活條件
    挪用公款炒股,結果不賺反虧     肖麗鋒是家中的頂梁柱,老婆沒有固定工作,兩個孩子讀書的費用、年邁父母看病的費用都由他一人承擔。為了早日改善家裡的生活條件,肖麗鋒在工作之餘總想著找機會多賺些錢。     2008年4月,鶴壁市某煤炭開採有限公司的財務資金出現問題,主要負責人被鶴壁市公安局立案偵查。
  • 柔道冠軍舉報村支書:我父母曾被村支書叔叔毆打
    實名舉報兩任村支書馬端斌:為每一個字負責舉報信內容/微博截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馬端斌稱,對於兩任村支書的所作所為,村民們大都敢怒不敢言,曾採取其他方式舉報兩任村支書的五六年間,多次被武力制止。其中,就包括自己年逾六旬的父母。
  • 「那是我的錢,不準給你媽」結婚後,鳳凰男老公不準老婆孝敬父母
    從戀愛到婚姻裡,一個女人最需要的東西不是錢、不是房、不是車、不是說得天花亂墜的甜言蜜語,而是男人永無休止的疼愛與包容。一、鳳凰男老公,不準老婆寄錢孝敬父母「養兒方知父母恩」,這世界上做任何一件事的難度都比不上養育孩子。想想看,從孩子嗷嗷待哺養成大孩子,其中的辛酸可不是一天兩天就能理解成功,背後多是藏著的苦和淚。
  • 【清風堂】公家一文錢 百姓一身汗
    【清風堂】公家一文錢 百姓一身汗 2020-06-27 12: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當孝敬父母,使我們在地上的日子能夠蒙福
    出埃及記曾記載說:「打父母的,必要把他治死。」申命記記載說:「若有頑梗悖逆的兒子,不聽從父母的話,他們雖懲治他,他仍不聽從。父母就要抓住他,將他帶到本地的城門,本城的長老那裡;對長老說:我們這兒子頑梗悖逆,不聽從我們的話,是貪食好酒的人。本城的眾人就要用石頭將他打死;這樣就把那惡從你們中間除掉;以色列眾人都要聽見害怕。」
  • 「公家的錢,咱不能昧」
    「公家的錢,咱不能昧」 2020-07-08 15:13:52   來源:潁州晚報
  • 如此孝敬父母不可取
    老人的三個兒子和其他的親人披麻戴孝有序跪在遺像前,特別是三個兒子在那號啕大哭:爹爹,你咋就走了啊,我還沒有孝敬夠你老人家的呀……聽著他們的哭聲,我不禁有些動容,他們還是挺孝順的。對著遺像三鞠躬後,我走出小院回家看父母了。在陪父母聊天中,母親告訴我,去世的老人今年78歲,前幾年老伴病故後,就是老人一個生活。老人身體不大好,有時連飯都做不動。
  • 孝敬父母是現代公民的「品德和義務」
    人生在這個世界,長在這個世界,都源於父母。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我們都是在父母的悉心關懷、百般愛護和辛苦撫養下慢慢長大的。「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父母的養育之情,我們終生都應該懂得知恩、感恩、報恩、盡孝。而下面兩個案例中的年輕人卻違背社會倫理道德,置法律於不顧,不僅不懂得報恩,反而變本加厲打罵、虐待自己的父母。
  • 怎形成用公家東西有本事的觀念?
    何龍 首席評論員在招待朋友時,用公家的東西和用私人的東西哪種更有面子?正常人肯定會認為用自己的東西更有誠意,更有面子。但這種以私人請客為榮的情況也許並不具普遍性。在調研中還發現,在一些地區,如果你是公職人員,花自己的錢、用自己的車招待朋友,就會被認為是一件「沒面子」的事情;相反,你越是用公家的東西,別人就越會覺得你做人有本事。過去我們一直有「勞動光榮」、「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的口號。勞動為什麼光榮?顯然是因為勞動能帶來果實;這一果實既可以與別人分享,也可以給自己享用。而「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的語義就更為明顯:不依賴別人,只靠自己的勞動生活。
  • 「新聞評議」丈夫該如何孝敬父母
    他還從丈夫手裡抓起一袋桔子扔在地上:「你在超市買的桔子都在打折,所以花了幾千塊錢給父母買年貨!」!今天你得給我退款。如果你不想,就不要回家!」隨後,妻子走進單位門口,丈夫呆在原地,垂下頭,擦了擦眼角。視頻發出後,被許多網友轉發。有網友支持妻子,認為不跟她商量就把錢花在父母身上是對她的不信任和不尊重。
  • 彭山最嚴家規:祠堂設椿凳 不孝敬父母要打屁股
    長大了,還是不聽爸爸媽媽的話,甚至不孝敬父母,還會不會遭打屁股?會!不僅打,還要打給全村看!­  千古孝文《陳情表》作者李密的家鄉彭山,就有這樣嚴厲的宗族儀式。2月26日,彭山區武陽鎮泥灣村劉家祠堂,村支書劉壯,抬起一根椿凳,向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講述了這樣的「劉氏家規」:清明時節,眾目睽睽;趴上椿凳,竹片打臀;長輩監督,晚輩執行;全村警示,不敢再犯。
  • 孝敬父母,勝過供佛(火遍朋友圈)
    眾所周知,「百善孝為先」,生而為人,如果一個人不知道孝敬父母,那很難說這是一個完整的人。但是不管怎麼樣,父母永遠是我們人生道路中的第一福祉。 對此,古代聖賢早有描述,遵循孝道就是在積累功德。據佛經記載,很久之前有一個地方遭遇了不常見的災害,土地顆粒無收,百姓苦不堪言,甚至有很多人飢餓致死。有一個信奉佛靈的出家人認為,即使遇到災年,也不能讓佛祖遭受飢餓,於是他變賣了所有的衣缽,用換來的飯食供養佛祖。
  • 重陽節——孝敬父母,感恩父母,記得常回家看看!
    重陽節-孝父母時光匆匆,歲月如梭,我們成材了,父母變老了,他們的臉上隨著歲月的痕跡已經滿是皺紋,頭上的白髮也越來越多,耳朵也漸漸變得有點背,打電話總是聽不清你在說什麼,他們的眼睛也開始變得模糊,看東西總是要用放大鏡或者帶上老花鏡看,他們把最好的都給了我們兒女,歲月卻不善待,曾經年輕漂亮瀟灑的他們
  • 孝敬老人 事事順利
    圖片來自網絡孝敬老人,事事順利。郭文斌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老人堂上坐,一寶壓百禍。」意思是說,家裡有高堂在,子女們在外做事會三思而行。律師問這位大媽,你女兒刷信用卡的錢幹什麼用了?大媽回答不知道。律師又問總共刷了多少錢?大媽還是回答不知道。其實大媽不是不知道,只是難於啟齒罷了。自己每次給女兒還了多少錢,總共還了多少次,總計多少錢數,自己親自經手的,能不知道嗎?看來是數字巨大,大媽不好意思說出口而已。
  • 教育的根本是孝文化,孝敬父母「天經地義」
    年輕夫婦在最底下,要孝敬四個老人,還要去孝敬「小祖宗」,苦不苦啊?其實不怪別人,是我們把位置顛倒了,「孝」字弄反了。教育的本質是孝文化。中國文化為什麼把孝道作為治國之本?我們來看一下祖先的智慧就明白了。教育的「教」,左「孝」,右「文」,表明教育的根本是孝文化,而非表面的知識。《弟子規》雲:「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 甘肅涇川名人說,「孝敬父母要趁早「,你同意嗎?
    孝敬父母要趁早呱呱墜地到人間,父母不由你來選,有的富貴有的貧,都是你最親的人。吚吚呀呀學說話,扶著走路漸長大,背上書包上學堂,父母教誨記心上。九年義務教育滿,高考落榜回家轉,不學無術胡亂竄,歪風邪氣全沾染,稍不順心摔門走,打牌喝酒上歌廳,橫鼻豎眼全不對,甚至漫罵扔東西,天天和人去攀比,抱怨父母出身低,沒給自己好未來,伸手就得錢拿來,父母敢怒不敢言,忍氣吞聲去掙錢,要給孩子存點錢,萬一急用怎麼辦?
  • 中秋節的來歷 孝敬父母的日子
    中秋節的來歷 孝敬父母的日子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 孝敬父母就是修行
    就是從對父母的孝心來培養起,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都不敬,不想去救度,還談得上去救度眾生嗎?當然,我們剛才講了,這個孝的方式有很多,要養父母之身,更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佛教也講:「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如果我們出門遠學,是為了更好地救度父母、幫助父母,讓父母出離苦海,這個也仍然是值得讚嘆的。所以佛法論心不論事,不能光從一個人的行跡上來判斷這個人是否孝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