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直言:孩子6歲前要養成的3個好習慣,將來定有大出息

2020-12-04 媽媽充電

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曾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

習慣是在時間流逝的過程中一點一滴慢慢積累起來的,習慣的養成並不容易。但是一旦養成了壞習慣,這是會伴隨你一生的,所以,想要自己的孩子養成好習慣,從小就要開始培養了。

有些人常說,孩子這麼小,你們說的這些養成好習慣的好處,等他長大了之後會自己會明白的。殊不知,正是這樣的外界勸言或者自己的心理原因,才導致孩子無法養成良好的習慣。畢竟,壞的習慣對於孩子來說,是能夠把孩子的一生都拖垮的,但是好的習慣卻是能夠成就孩子優秀的一生的。

北大教授直言:孩子6歲前要養成的3個好習慣,將來定有大出息!

我的鄰居是北大的一位退休老教授,沒事我們就一起喝茶,有一次談論到我家孩子的事情上,我就問孩子這麼貪玩,長大才能有出息嗎?授一臉正經地跟我說:孩子6歲前,養成這3個好習慣,將來會更優秀。

鄰居是北大的一位退休老教授,沒事我們就一起喝茶,有一次談論到我家孩子的事情上,我就問孩子這麼貪玩,長大才能有出息嗎?教授一臉正經的跟我說:孩子6歲前,養成這4個好習慣,將來會更優秀。

父母想要讓孩子養成好習慣,6歲之前最佳。

這是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漸漸萌生出自己的意識了,在此之前養成的習慣已經深刻到孩子的本能中了,是不太容易被改變的。

相反,如果孩子在6歲之前就已經有了壞習慣,父母要馬上幫孩子改掉,不然,對孩子的害處是一生都影響的。這個時期就是孩子最好的啟蒙時期,父母一定要把握好,從孩子的這個時期就要給他養成好習慣了。

那麼,究竟是哪三個習慣呢?

1、熱愛閱讀和總結思考

糖糖是一個4歲半的小女孩,從她1歲多的時候。就喜歡自己看一些圖畫和繪本了。

平常的時候糖糖的媽媽還沒有什麼感覺,但是自從糖糖進了幼兒園後,孩子的老師總是誇她,說她比同齡的孩子懂得的事情多,也更聽話,給她一本書就能自己安靜地待一天。

為此,糖糖的媽媽給她買了許多的書籍,書面的那些鮮豔的搭配和一些有趣的圖畫,更是發掘了她的閱讀興趣,不僅沒有因為這麼多的書籍讓她感到厭煩,反而更喜歡讀書了。

其實在生活中,就有許多的孩子在上學時期發出一種疑問:為什麼同樣是學習,我怎麼有好多事情都不知道,但是他們怎麼會懂得這麼多的事情呢?這些的事情產生的原因可能就是讀書多少的差別。

父母可不要小瞧這件事,看故事中的糖糖就知道讀書究竟有多大的好處了,什麼叫做「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讀書這件事就是了。

書籍是從古至今所有人智慧的結晶,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就把「前人」所有的智慧全都吸收消化了。

並且,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閱讀量的增加,孩子的大腦思考能力能夠得到鍛鍊,學習能力和對事情發展的的羅輯思維和理解能力能力也會提升。同時,這些書籍也能替代父母教給孩子其中的道理。

所以,當孩子1歲多的時候,就需要培養閱讀興趣了,家長可以多給孩子買一些色彩鮮豔的話本,睡前給他讀一些故事書,慢慢讓孩子適應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孩子必須從小培養的好習慣

有些孩子上小學了還不會自己穿衣服,上中學還要父母給收拾書包,上了大學洗衣服只能用洗衣機,不會手洗,這樣的孩子多麼可悲。

如果孩子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將來你還指望他能獨立的生活嗎?可能連自己的無法養活。

楊鎖就是一個例子,一個23歲的小夥子,因為從小嬌生慣養而懶惰成性,父母去世後,他有活不幹,有事兒難當,基本上是生活不能自理,村子裡的人給他肉和菜,放臭了,也不知道吃,最後活活餓死在家中。

3、有一個良好的作息時間

有一個良好的作息時間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可以給孩子做一個時間表,並且一定要做好表率,和孩子一起遵守規則,按時完成一天的規劃。

這能夠讓孩子樹立和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合理的運用時間,也能夠有充足的睡眠和學習時間。這樣,孩子的效率也能得到提升,做事也會有條不紊。

要知道,不論對於成年人還是孩子,沒有時間觀念的人,註定是會失去人生中的很多機遇的。知道體諒父母,幫他們做家務有很多父母儘管自己工作已經很累了,但是他們覺得孩子太小,自己不論多累都不會讓孩子幫忙做家務。

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會產生「心安理得」的心理,並且,獨立生活的能力變弱,變得過度依賴家長,無法直面挫折,成為一個只知索取,不懂付出的人,所以,父母要讓孩子多練習做家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懂得體諒父母,知道付出和感恩。

總而言之,為了孩子能夠擁有一個更美好優秀的將來,好習慣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視孩子的啟蒙教育。

6歲之前家長一定要培養孩子養成這3個良好的習慣,同時,也不要忘記自己的表率作用,讓自己變成孩子成長之路的明燈,孩子長大後更會永遠對你充滿感激之情

給大家推薦的這本《兒童情緒管理早教啟蒙繪本》,就是關於孩子的啟蒙教育的。其中,包含了許多孩子在教育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更有中英雙語、跨頁大圖,適用於0到6歲的所有孩子。

本書共有10冊,每冊都有不同的小故事。而且,故事中的主角都是一些小動物,可以引起孩子的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

感興趣的家長快來了解一下吧。

葉聖陶先生就曾經說過:「教育就是讓孩子養成一個好習慣。」

一個好習慣一旦養成,對一個人的人生影響巨大,任何事情都會因為量變而產生質變,6歲前給孩子養成一下3種好習慣,會影響孩子一生,父母越早培養越好!

相關焦點

  • 6歲前,幫孩子養成3個好習慣,孩子會更優秀,未來大有所為
    父母想要讓孩子養成好習慣,6歲之前最佳。相反,如果孩子在6歲之前就已經有了壞習慣,父母要馬上幫孩子改掉,不然,對孩子的害處是一生都影響的。這個時期就是孩子最好的啟蒙時期,父母一定要把握好,從孩子的這個時期就要給他養成好習慣了。那麼,究竟是哪三個習慣呢?
  • 北大教授一針見血:無論孩子智商多高,在6歲前,最好養成3點習慣
    北大教授一針見血,無論孩子的智商天賦多高,都需要父母適當的引導與教育,而不是任由孩子自由發展,導致最後脫離發展軌道,白白浪費自身的天賦。北大教授認為,在孩子6歲之前,是孩子性格塑造、習慣養成的黃金時期,最好養成3點習慣。
  • 6歲前「逼」孩子養成這2個習慣,眼界高、見識廣,將來更容易成功
    而6歲之前是孩子習慣養成的黃金期,此時大腦尚未發育完全,但是發育速度飛快,培養任何習慣都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家長一定要在6歲前逼孩子養成這2個習慣,這樣孩子才能眼界高、見識廣,更容易走上成功的道路。
  • 李玫瑾:孩子6歲前,父母「嚴管」4個方面,孩子將來更優秀
    實際上, 3-6歲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是性格形成和塑造的最重要階段,如果父母錯過這個階段,不管教孩子,以後再管就難了!李玫瑾:孩子6歲前,父母「狠管」這4個方面,孩子將來更優秀1.對孩子說「不」李玫瑾教授說,三四歲的孩子,很多東西都懂了,做事情都有強烈的目的性,為了達到目的,經常採用哭鬧的形式。只要一次得逞,下次想要什麼還會大哭大鬧。
  • 孩子6歲前養成讀繪本的好習慣,上學後領先一步,如何讀繪本?
    有句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在小時候形成的習慣性格往往會伴隨終生,孩子要養成誠實守信、善良正直、樂觀開朗等優秀品質,這些大都是在幼小時期塑造養成的。有一個好習慣需要在孩子6歲前養成,這就是孩子的閱讀習慣,需要父母的親力親為,即使工作很忙,生活很累,也要幫助孩子養成讀繪本的好習慣,一生受益。央視主持人董卿在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鼓勵她每天進行閱讀,假期總會收到來自爸媽精心準備的書單。
  • 智商高的孩子,6歲前會有這5個特徵,長大後多半有出息
    每個父母都想自家孩子將來有出息,有成就,但孩子到底能不能有出息,也都是十幾年後的事,誰也說不好,但有句話是這樣說的,「3歲看到老」,意思是從孩子3歲的性格特徵,就知道其長大後會不會有出息,北大教授:高智商的孩子,從小就有這3種表現,長大更容易成功。
  • 李玫瑾:6歲前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期!2個方法,養出孩子好品格
    而寶寶在3歲的時候智力、體能、個性能已經定型80%以上,6歲時,達到成人的90%,神經系統這個路徑一旦完成了,就很難消失,所以說6歲前正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期。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特多次提到過,3-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如果孩子想要要一個東西,必須是父母來滿足,那麼當一個孩子以哭鬧的方式父母給予滿足,這是一種性格方式;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當孩子能夠說話,就要說出來,然後家長要告訴孩子,我為什麼能夠滿足你,為什麼不能夠滿足你。給孩子做一系列的性格培養,對這階段的孩子來說是很關鍵的。
  • 從小培養這3個好習慣,孩子將來想不自律都難
    大多數家長覺得是孩子的問題,就是他不想學習。其實,真相可能是孩子缺少「自律的能力」: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沒有體會到自律帶來的愉悅感,時間長了,就習慣了懶散、拖延。許多家庭裡,孩子從小就是無拘無束地長大,隨心所欲,父母不怎麼管教,覺得小孩子皮一點、懶一點、沒規矩一點,沒問題,長大了就懂事了。
  •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孩子吃飯有3個「表現」,將來情商會很低!
    近期看了個網上的育兒講座,據說非常火。演講者是公安大學知名教授李玫瑾。在講座中,李玫瑾教授將孩子的一生分為幾個階段,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如果孩子在吃飯的時候有這三個「表現」,他長大後情商大多不高,家長要及時糾正。
  • 如何在孩子3-15歲這個年齡段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孩子以後的生活層次高低,辦事能力如何,或多或少都與習慣有關。如果你的孩子正處在3-15歲這個年齡段,請花5分鐘看看,因為我們只要稍加引導,孩子將會終身受益,父母千萬不要錯過了這個習慣養成的絕佳時期。一、關於吃飯吃飯少關係不大,不追著他,不吃就算了,一碗是基本量。不要求吃太飽,七分飽,夠身體消耗能量就好。這樣大腦皮層溝壑多,利於記憶等。
  • 北大教授直言:真正有出息的孩子,都有這2個共同點,與智商無關
    導語:智商好不好一般是家長判斷一個孩子的一個標準,優秀不優秀,出息不出息都可以看個大概。後來發現孩子的智商都差不多,除非那種比較明顯的相差比較多的,一般在成績單上顯示出來的影響發現並不多。後來經過多方資料查詢,發現孩子從小養成的學習習慣比智商對學習的影響反而大得多。小區裡有個退休教授是北大的,孩子的家長們經常在教育上去請教他一些問題。
  • 12歲前,請家長逼孩子養成這4類好習慣,以後他們會感激你!
    那麼,孩子應該養成哪幾類好習慣呢?1、良好的健康習慣孩子正處於生長發育的黃金期,作息和飲食都非常關鍵。在作息方面,家長要監督孩子做到早睡早起、勞逸結合。要想很好吸收老師所教的內容,家長務必讓孩子養成以下習慣:·課前做好預習,瀏覽大致內容,標註拼音段落等。要注意的是,預習是正式聽課前的「預熱」,不必要求孩子把新課都弄懂。
  • 3-6歲是性格形成關鍵期,這4方面「使勁管」,孩子將來更出色
    所以,假如想要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在這個時間段,這四方面要使勁管了!為什麼要使勁管?英國精神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花了23年的時間,觀察1000名3歲的兒童,對他們的性格進行分類,當他們20歲時,他們發現這些兒童的性格沒有改變。可見3歲看大這句話不是胡說。這是因為3歲孩子的大腦是不成熟的,而人腦不僅包括左右腦,還包括基礎腦、情緒腦、理性腦!
  • 這3類孩子讓人頭疼,將來卻會有大出息,家長可別埋沒了!
    ,但是將來卻可能會有大的作為,家長可別忽視了!這3類孩子讓人頭疼,將來卻會有大出息,家長可別埋沒了!1、不愛說話的孩子很多的孩子小的時候比較內向,不喜歡和陌生人打交道,甚至在遇到親戚朋友的時候,都只是會自己躲在角落裡不出聲,家長讓打個招呼也是唯唯諾諾,這樣的孩子在家長的眼裡自然是沒出息的表現,甚至很多的家長擔心,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不會處理人際關係。
  • 男人要想成大器,請逼自己養成3個好習慣,尤其是到了40歲之後
    男人要想成大器,請逼自己養成3個好習慣,尤其是到了40歲之後。沒有哪一個男人是真的不想成功,但是很多人卻都積極,瑩瑩一輩子,而沒有成功,這也是沒有成功的男人,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堅持,他們在半途中就放棄了,這就是所謂的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吧,其實男人男人想要成大器,當然必不可少,但是有些好習慣是必須要養成的,這些好習慣憋著自己養成你才會有可能成大器,尤其是男人到了40歲以後,這些習慣必須要養成。
  • 別看這3種孩子「不討喜」,將來會有大出息,被家長埋沒了很可惜
    對於每一位家長來說,教育孩子都是一件非常頭疼的事情,並且都希望自家孩子乖巧懂事、學習成績好,因為只有這樣,才會覺得孩子之後會有出息。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為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己閃光點的,雖然現在看上去有些「不討喜」,但並不代表著將來長大之後也沒出息。
  • 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孩子3歲前接觸的事物,會決定孩子的一生
    李玫瑾教授在和青少年罪犯的接觸中,發現這些他們的生長生活和家庭教育都存在著問題,李教授指出,"孩子三歲前接觸的事物,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生"。影響孩子一生的因素孩子的愛好、性格等方面,有可能是先天的,但是更多是後天形成的。
  • 孩子的好性格怎樣養成?專家:6歲前是關鍵期,3個方法可一步到位
    孩子的好性格怎樣養成?專家:6歲前是關鍵期,3個方法可一步到位良好性格的培養是孩子未來成長的階梯,一種好的性格的養成會讓孩子獲益終身。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善解人意,有一個好脾氣,一種好的性格的形成不是靠天生的而是靠後天的培養。
  • 李玫瑾教授直言:養育女孩要遵循「4個原則」,女兒長大後更優秀
    要知道,男孩與女孩性格上有很大的差異,女孩往往比男孩兒要脆弱和膽小,因此女孩的教育也是不可忽視的。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想要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在女孩子12歲之前,父母要遵循這4個原則,將來會更出色!不要一味地去溺愛孩子,否則孩子以後恐怕難成才!」
  • 北大教授直言:男孩最佳入學年齡不是6歲,這個年齡入學可能更好
    多次下來,孩子的自信心受到了不小的打擊。北大教授表示:男孩在這個年齡入學可能更好,而不是6歲!按照我國教育法的規定,男孩應在6歲以後進入小學學習。受教育是兒童的權利和義務,但是關於男孩6歲入學是否為過早行為的爭論,多年來並未停止。無論是北京大學教授吳必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