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田傑雄)近日,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其中在穩定糧食生產、發展富民鄉村產業等段落中多次提到了「土地託管服務」,此外還將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作為農村重點改革任務之一,這讓許多涉農企業再次看到方向。有相關從業者向新京報記者介紹,一號文件中提到這種服務,能夠在土地流轉政策不好推進的情況下,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業規模化生產的困境。從業人員提到,這已經是中央一號文件中連續9年提及農業社會化服務,感覺今後的工作也有了更明確的方向。
「土地保姆」推進農業規模化生產
李學峰是山西省臨汾市,一家名為山西新翔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每年都會關注一號文件的發布,他告訴新京報記者,在最新的一號文件中,自己最關注三個部分。
他細細談到,在文件第十四條內容談到穩定糧食生產的環節,說要「抓好草地貪夜蛾等重大病蟲害防控,推廣統防統治、代耕代種、土地託管等服務模式」;在第十七條發展富民鄉村產業的部分,提到要「重點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通過訂單農業、入股分紅、託管服務等方式,將小農戶融入農業產業鏈」;另外在文件的第二十七條,講起農村重點改革任務,也說「鼓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健全面向小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李學峰說,自己的公司就是從事這一方面服務的企業。
平常不怎麼接觸農業的人,或許對所謂「農業社會化服務」比較陌生。李學峰解釋,用最簡單的說法,這種包括了農業生產託管的服務,其實更類似於「土地保姆」的角色,「也就是說,地是農民的,種什麼也是農民自己可以做主的,我們來幫助農民代耕代種,但是需要成特定規模的種植,這也是形成規模化生產的一個過程。」
李學峰提到山西的糧食作物是比較適合大規模種植的小麥和玉米,「但實際上包括我國北方地區的很多省份,小農戶的戶均面積很小。再加上青年一代的農戶,因為收入問題,相比於在家種地,更願意外出打工。那麼誰來保證未來的糧食供給,就會成為國家糧食安全的一大問題。」李學峰說,農業生產託管可以破解「誰來種地,怎麼種地」的難題,他認為,在土地流轉政策不好推進的情況下,託管服務確確實實解決了目前農業生產上的困境。
連續9年被寫入一號文件 心裡更踏實了
那麼這份服務是由誰來購買呢?「一般來講,是農民」,李學峰說,在農民購買的同時,當地政府也會落實農業生產補貼政策,「國家每畝地會拿出100元來支持農民進行土地託管。」
山西省也是率先進行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試點的省份,早在2013年,山西便有大學和農企參與其中。2019年2月,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已經提出需「健全面向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體系」,而山西在去年也成為全國首個出臺《農業生產託管服務規範》地方標準的省份。
李學峰企業所在山西臨汾翼城縣,擁有糧食生產功能區,也位於我國華北地區的小麥和玉米主產區之中,近些年糧食播種面積超過42000公頃。2019年,在農業農村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公布的全國社會化服務典型案例中,李學峰的企業名列其中。
李學峰說,自己年年關注一號文件,據自己的統計,自打2012年起,「農業社會化服務」、「土地託管」等內容就已經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中,時至今日,已經是連續出現的第九個年頭。他說雖然每次提及自己所屬行業的文字算不上多,但是能夠感覺到國家對於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重視,「我感覺一號文件是個發展部署的大綱,所以只要能進入大綱,我們就知道自己所選擇的路是正確的路,對於未來,就更加充滿信心。」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