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丁入畝是什麼意思?帶你深度解讀「攤丁入畝」

2021-02-13 我愛歷史網

     

攤丁入地,又稱作攤丁入畝或地丁合一,草創於明代,是大體完成於中國清朝雍正帝統治時的一項重大的稅制改革,將中國實行兩千多年的人頭稅(丁稅)廢除,而併入土地稅。

中國自秦漢以來即有人頭稅的傳統,對於一個家庭中的人口,尤其是丁男加以課稅,此外,丁男多必須服行差役。

攤丁入畝

明代後期實行的一條鞭法是攤丁入畝的最初階段,規定免行差役,以現金代替,並與田賦一起徵收,使稅賦徵收更為簡便,同時也減少了無田地者的負擔,部分地區亦有攤丁入畝的舉措,在當時稱為隨糧派丁、田代丁編或丁隨田辦。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頒布了著名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詔令,使得丁稅的數量成為定額,新增加的人口不必再負擔丁稅。

至雍正年間開始,則正式將丁稅廢除,將康熙末年已經固定的丁銀數目,分攤入田賦,使得沒有田產的人可以不納賦稅。但這個政策在各地區實行先後不一,最早 如廣東在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即開始實行,大多數省分在雍正四年至七年之間實行,少數邊區省分如貴州、臺灣、山西則到乾隆以後才實行,最晚的吉林在光緒八年(1883年)才完成了攤丁入地。

  影響

清朝這個政策的實行,一方面清朝皇帝希 望藉減少賦稅而展現「仁政」,一方面是清初人口大量增加,戶口難以掌握,造成按人口稅收計算增加困難,因此採行此方式以減少徵收所需成本。

攤丁入地的實 施,使得無產者沒有納稅負擔,而地主的負擔增加,對於清朝人口的持續增加、減緩土地兼併、以及促進工商業的發展有一定的作用。



沒有wifi的童年,我們是這樣過的

△點擊標題進入文章


最美的告白:我與世界只差一個你

△點擊標題進入文章


100張圖,告訴你什麼是民國範兒!

△點擊標題進入文章



免責聲明:以上圖片和文字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李衛是如何實行攤丁入畝的
    雍正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政,其中就包括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和攤丁入畝等。但凡新政,肯定都要找一個地方試行。而實行攤丁入畝的,就是李衛任江蘇巡撫的江蘇地區。那麼李衛又是如何實行雍正帝的這個新政呢?其實,很明顯。但凡有新政,肯定在剛開始都是備受詬病的。並且會有很多人的阻止。因為新政,新政,肯定就與你舊的,你已經適應了的政策,有所不同。
  • 《雍正王朝》裡的「攤丁入畝」說的是什麼?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是雍正經濟改革的三大政策。之前的文章我們解答火耗歸公的概念和朝廷關於推行火耗歸公的爭議。今天就三大政策中的攤丁入畝展開來分享一下。攤丁入畝通俗的解釋就是把丁稅分攤到田地裡去,丁稅又叫人頭稅。
  • 滋生人丁永不加賦與攤丁入畝
    (圖源網絡)為何施行攤丁入畝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和攤丁入畝是清朝財政上的兩個突出的措施。由於清朝耕地面積的擴大,農業的恢復和發展,人口的增長,人丁稅也隨之增多,國家收入就很快地增長起來。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帝看到了國家財政收入有了贏餘,就考慮到是否可以不再增收人口稅的問題。
  • 清朝:攤丁入畝(二)
    直到雍正帝繼位後,一些大臣紛紛籲請實行「攤丁入畝」,他們的理由是:丁不離地,地即有丁。既可以避免貧富不均之嘆,也可以避免逃亡轉賠之苦,更可以避免吏胥賄賂囑託之弊。從而有裨於國計,便利於民生。可是雍正帝卻當面對他說:攤丁千古更張之事,你才做巡撫,不要輕舉。九月初八日,戶部對李維鈞的上疏作出答覆,認為可以應允李維鈞所請。從雍正二年開始,將丁銀均攤到地糧之內造冊徵收。雍正帝未表態,而是下令讓九卿、詹事、科道對此事再進行商議。
  • 從史料入手淺析雍正的改革之路——步履維艱的「攤丁入畝」
    這個稅收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只要男人成年了,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都要按人頭收稅。這是封建時代,臣子和平民百姓每個人都要盡的義務。「人頭稅」在中國古代,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西周末年,人頭稅開始萌芽,到了東周戰國時期,秦、魏、齊幾個強大的諸侯國都全面開始徵收人頭稅。
  • 雍正皇帝治國理政的最大亮點——攤丁入畝
    當時,雍正剛剛繼位,面臨的局勢極為複雜,攤丁入畝難以輕易開端,取消人頭稅,這在中國封建社會還從來沒有過,雍正也非常謹慎。一個月後,李維鈞也上書要求在直隸州內,將丁銀併入田畝之中徵收,認為這&34;,請求雍正 &34;,批准他在轄區內施行。黃炳為了減輕山東百姓負擔,接連上三道奏摺,為攤丁入畝鼓與呼。雍正經過認真的思考,逐步接受了攤丁入畝的主張。
  • 攤丁入畝:未改「賦外之賦」
    意氣風發的董之燧在康熙五十二年直言上書,請求朝廷「行令直隸各省地方官,確查各縣地畝若干,統計地丁、人丁之銀數若干,按畝均派」,遺憾的是當時並沒有獲得允準。  然而他一定沒有想到,他提出的「攤丁入畝」徵稅方法,在雍正元年卻得到了正式推廣。從此他的名字,隨同這個稅收制度一起被載入了史冊。  雍正元年(1723年),正式確定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攤丁入畝」。
  • 永不加賦攤丁入畝政策使清朝中葉變得十分富裕
    到了雍正年間,實行攤丁入畝,使清朝社會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為締造康乾盛世百年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中國人口得以迅速增長,中華民族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我們先說一下什麼叫永不加賦。由於清朝領土面積的擴大,農業的恢復和發展,人口的增長,人丁稅也隨之增多,國家收入就很快地增長起來。
  • 影響明清國運的改革,為何「一條鞭法」與「攤丁入畝」結局不同
    其中,張居正主推的政策變革,名為「一條鞭法」,而雍正皇帝主推的就是「攤丁入畝」與「火耗歸公」。實際上,這「一條鞭法」與「攤丁入畝」的基本思路與最終目標是幾乎一致的,而且都是利國利民的好政策。但是,張居正主推的「一條鞭法」,最終結局和取得的成效,卻不能肩比「攤丁入畝」,這不得不令後人為張居正本人努力付之東流,甚至為大明王朝,錯過了最後起死回生的機會而感到惋惜。
  • 清朝前期改革政策對農業發展的影響——以「攤丁入畝」為例分析
    到了雍正皇帝統治時期,為了在最大限度上減輕無地、少地農民的經濟負擔,開始推行「攤丁入畝」政策。這個政策的主要意義就是,將丁銀併入田賦並形成了一種新型的賦稅徵收制度。「攤丁入畝」是「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延伸和繼續。
  • 雍正實行攤丁入畝後,給百姓和國家帶來了哪些好處?
    雍正即位後,馬上著手實行新政,其中攤丁入畝是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措施之一。從後來的效果看,這一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以說是古代賦稅制度不斷發展演變水到渠成的結果。那麼,攤丁入畝到底是什麼呢?古代賦稅之徵主要是田賦、丁銀、徭役。
  • 社會賦役:從多樣賦稅到統一賦稅,清朝「攤丁入畝」制度有何影響
    引言在中國封建社會賦役制度中,一次重大改革便是「攤丁入畝」制度,「攤丁入畝」制度由清朝康熙皇帝率先提出、雍正皇帝強制實施、乾隆皇帝完全推廣的,封建社會長期以來的人頭稅就在此被廢除。「攤丁入畝」制度實施過程艱難,社會背景複雜,對後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攤丁入畝」制度複雜的社會背景最初設計「攤丁人畝」時,土地兼併趨嚴重化的現實問題是統治者需要考慮的一個主要內容。該項制度是清朝統治者用以緩和因土地兼併而引發的社會階級矛盾的一項重要政策。
  • 公元1720年代:清朝賦役制度改革攤丁入畝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山東道監御史董之燧提出「確查各縣地畝若干,統計地丁、人丁之銀若干,按畝均派」的建議,呼籲在全國實行攤丁入畝。所謂「攤丁入畝」,就是一改之前丁銀(包括人頭稅、徭役等)和地銀(田賦)分別徵收賦稅的辦法,將丁銀攤入地銀之中一併收取。
  • 公元1720年代:清朝賦役制度改革攤丁入畝
    實行於雍正時期的攤丁入畝制度,將歷代相沿的丁銀併入田賦徵收,使得無地人口不再有人口稅的徭役負擔,有田產的民戶增加了土地稅額。這樣既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又維持了社會的相對穩定。  1720年,康熙朝戶部尚書趙申喬病逝,享年77歲,諡號恭毅。
  • 清朝:攤丁入畝「一」
    說到攤丁入畝必然與丁和畝的概念,也就是人口和土地緊密相連。國家要向老百姓收稅,要有據可依,在社會相對穩定的時期更是如此。清朝順治和康熙年間編撰的「魚鱗圖冊」,是作為收取田賦的重要依據之一。它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比較科學的土地賦稅管理辦法。
  • 網紅雍正,朕就是這樣的漢子,施行的攤丁入畝制度的始末
    由他發布的攤丁入畝制度取消了「丁銀」,徹底的廢除了連續徵收近2000年的人頭稅,被譽為「良法美政」。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稅收制度也跟隨著時代在改革。先秦時期,採用貢、助、徹的稅收制度;秦漢時期,採用租賦徭役制;魏晉南北朝時期,採用租調力役制;隋唐前期,採用租庸調製;唐後期至明前期,採用兩稅法;明中葉時期,採用一條鞭法。
  • 雍正一生最大的閃光點:推行「攤丁入畝」政策,保持國家繼續繁榮
    「攤丁入畝」政策:按地畝之多少,定納稅之數目,地多者多納,地少者少納,無地者不納要了解「攤丁入畝」政策的重大意義,就必須了解它的源起劉邦建立西漢以後,政府廢除了西周時期的井田制度,實行編戶制度,使貧苦農民獲得一塊自己的土地,不過,有了土地,農民也要對政府盡一定的義務
  • 「攤丁入畝」是我國封建社會裡,最後一次重大的賦役制度改革
    「攤丁入畝」,是我國封建社會裡最後一次重大的賦役制度改革。「攤丁入畝」是把歷代相沿的丁役銀合併于田賦銀之中,一起徵收。1712年4月4日(距今305年)這一天是中國稅收史上重要的一天。在這一天清朝的康熙皇帝宣布實行一項新政策,稱為「攤丁入畝」,從此之後聖世之丁永不加賦。
  • 清朝的攤丁入畝本是好政策,為何後來反而給清朝造成負面影響?
    歷史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攤丁入畝在當時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政策,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它慢慢就不能適應了,所以後來就給清朝帶來了負面影響。 一:攤丁入畝 攤丁入畝:雍正時把丁稅平均攤入田66中,徵收統一的地丁銀
  • 雍正實行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政策,乾隆反對一半,滿清衰弱
    首先說明一下,寫這篇文章目的是為了使讀者對雍正實行攤丁入畝政策有更深刻全面的了解。 進入正題,首先解釋一下什麼是攤丁入畝。攤丁入畝又叫攤丁入地、地丁合一,內容主要點: 1.廢除自西漢以來實行了兩千多年的人頭稅,丁銀攤入田賦徵收; 2.大幅調整戶籍政策,允許農民自由遷徙; 3.查清全國各地地產,實行按畝均攤稅賦政策; 4.修改派丁政策,結合派丁人數跟擁有田畝數量納稅,即派丁多田多多繳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