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攤丁入畝(二)

2020-09-03 Y路程


清代銀子


康熙二年,清廷又採納工料給事吳國龍的建議。將所有的雜項都稱為地丁錢糧,於康熙三年開始執行。後來,康熙帝鑑於戶口、田地比過去有所增加,按戶籍字、因地加賦,條目紛繁,容易造成混淆。於是下令重修賦役全書。

在明代一條鞭法基礎上,把賦役折銀化,把差徭、上供、雜辦等正賦化。這是清代中期實行的攤丁入畝達到最終賦役一體化的必要前提,而完善賦稅政策的另外一項措施,是清初對各地無地無主荒地進行統計。統計以明代的魚鱗老冊為準,主要針對有地無糧,有糧無地者進行重新評測輯錄。順治十四年重編魚鱗圖冊告竣,戶口清查與土地清丈同時起步。同年清廷正是縣令編審人丁,第二年再次下令編審戶口。並責令州縣官照舊例編制黃冊。十三年,順治帝下令,將人丁編審和編制黃冊合而為一。並把黃冊改為簡明黃冊,只登載當時的裡甲、熟地活丁及應徵錢糧總數,其他款目一概刪除。第二年簡明黃冊編制完成正式頒行。從魚鱗圖冊和黃冊的編制,滯後於賦役全書的編制來看,清廷對土地和戶口的清查目的不在土地、戶口本身,而是為了保證賦役的順利徵收和達到規定的額度。


明代一條鞭法圖


然而,清代賦稅改革在執行的過程中,總會出現新的問題,比如火耗,就是衙門把老百姓的散碎銀兩收納上來以後,重新熔煉成錠銀。在熔煉過程中,銀兩自然會有所損耗,這損耗部分則由老百姓來承擔。就連康熙年間,任湖南偏沅巡撫的趙申喬也不得不感慨:百姓憔悴,虐政已非一日,而害民尤甚者,莫如私派。對此,康熙皇帝深表關注,在一道上諭中,他指出地方官員每於正項錢糧之外增加火耗,或者將易知由單,不行曉示而設立名色,恣意科斂。要麼裝入私人腰包,要麼拿來賄賂上官,從而導致小民脂膏竭盡,陷入十分困難的境地。此等情弊,深可痛恨。為了防止官吏、書手等徇私舞弊,濫派加徵,為害鄉裡的事情發生。清朝統治者從順治十六年開始實行自封投櫃,這是一直延續到清末的,一種自主納稅的形式。每到繳稅期,百姓自持官府頒發的稅票,攜帶稅銀,來到縣衙門的繳稅點。稅銀由官吏稱重,驗看銀兩成色,當麵包封蓋章。由納稅百姓自行將銀兩投入銀櫃,完成納稅過程。這是清政府在納稅的執行層面建立的制度。


魚鱗圖冊


隨著清政府的賦稅制度,在政策與執行層面的逐步完善,社會也進入了平穩發展期。此時的康熙帝認為,已沒有繼續增加錢糧的必要。而他想要搞清楚的是,各省編審人丁增長的實際數字。於是在上諭中強調,將各直隸各省徵收錢糧已在冊的人丁作為一個定數,以後所生人丁不再增加錢糧,而應將實數另造清冊具報。這樣做豈止是有益於百姓,更是國家的一大盛事。這就是康熙五十一年推出的一項歷史上的重要舉措,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不久,大學士九卿遵旨奏議,今後編審人丁根據康熙五十年的徵糧丁冊定為常額。那些新增加的,謂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從此,清廷遂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數為基準,將丁銀徵收固定了下來。清朝官吏吳振棫曾指出:滋生丁,既永不加賦,而額生丁子孫多寡不同,或數十百丁乘納一丁,其故絕者,或一丁承一二十丁,或無其戶,勢難完納。所以田賦、丁銀分徵造成的矛盾仍然十分嚴重,這一矛盾不僅普遍存在於各省之間,即使同一省內的各府或各縣之間。甚至一縣之內也很不平衡,其結果,在民,有苦樂不均之嘆。在官,則由因徵收不力而慘遭彈劾。官和民皆受其累。這成為制約社會發展的一大瓶頸,而如何妥善處理地、丁之間的矛盾,則成為朝廷走出困境的一條重要出路。 康熙朝後期,江蘇吳縣知縣雷挺、江蘇巡撫韓世琦、直隸樂亭知縣于成龍等,都針對賦役不均的問題,提出了各種賦稅制度改革方案。直到雍正帝繼位後,一些大臣紛紛籲請實行「攤丁入畝」,他們的理由是:丁不離地,地即有丁。既可以避免貧富不均之嘆,也可以避免逃亡轉賠之苦,更可以避免吏胥賄賂囑託之弊。從而有裨於國計,便利於民生。


清朝官員


雍正元年七月十二日,剛上任不到五個月的直隸巡撫李維鈞也上書請求,將所屬丁銀攤入田糧徵收。然而,李維鈞的上奏卻得到雍正帝這樣的批示:此事略早了些,更張之事在豐年舉行好,候部議來再定。於是,八月初六日,李維鈞決定親自進京覲見。可是雍正帝卻當面對他說:攤丁千古更張之事,你才做巡撫,不要輕舉。九月初八日,戶部對李維鈞的上疏作出答覆,認為可以應允李維鈞所請。從雍正二年開始,將丁銀均攤到地糧之內造冊徵收。雍正帝未表態,而是下令讓九卿、詹事、科道對此事再進行商議。九月二十日,九卿提出商議意見,應該令直隸巡撫李維鈞確查各州縣田地,因地制宜,將如何攤入田畝,分別定例。以使無地窮民免納丁銀之苦,有地窮民無加納丁銀之累。雍正帝對九卿提出的意見很不滿意,認為他們依違瞻顧,只想迎合皇上,沒有真正據理詳議。九卿並沒有真正體會到,雍正帝令他們再度商議的真實意圖。其實雍正帝決心已下,最後明確表態說:著仍照戶部議行。

雍正帝本人心思縝密,勤奮異常,是奠定清朝康雍乾盛世的重要人物。他還在任內廢除了賤籍制度,把歷史上世代相傳的,不屬於士、工、農、商的賤民開豁為民,編入了正戶。使賤民可以科舉,也能做官,這樣也使國家增加了戶口,對於推動生產發展有積極的作用。像這樣的舉措跟他實行攤丁入畝有著相同的心理基礎,那就是最大限度地促進社會公平,扶助貧弱。雍正元年九月二十二日,攤丁入畝這一重大賦役改革,在全國範圍內拉開序幕。 攤丁入畝全面實現了人丁徭役稅從土地稅徵收,使人口稅與財產稅合一,這就使無地人口不再有人口稅的徭役負擔。使有田產的民戶增加土地稅額,對於政府來說,並沒有減少稅收。而對百姓而言,沒有名義上的人口稅了。這是賦役制度前所未有的革新,土地、人口、財稅的管理開始漸趨一體化。大體來看,地多丁少的,地畝分攤丁銀率低,相反的,地少丁多的,分攤丁銀率高。除山西等個別省份外,各省攤丁入畝雖然咋實行過程中,遇到一定得阻力,但整體來說,進展得相對順利。在攤丁入畝實行的相關歷史時期,國家庫存銀兩由康熙末年的八百萬兩猛增到雍正末年的六千多萬兩。全國人口由順治十八年的一千九百一十三萬人,猛增到乾隆五十五年的三億多人。人口的大量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效應。相對於不斷增長的人口,耕地相對是有限的而人均耕地面積下降,每人所得糧食日益減少,很容易導致糧價上漲。更多的農民失去土地,背井離鄉,從而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魚鱗圖冊


攤丁入畝的最終效果還是印證了,清初學者黃宗羲的冷靜觀察。他說:斯民之苦,爆稅久矣!有積累莫返之害,有所稅非得出之害。有田土無等第之害。這些小害累積的結果,往往是稅賦改革每改一次,稅就加重一次,而且是越來越重。戰國時期的孟子說過這樣一番話: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這也是雍正皇帝攤丁入畝的初衷,因為普通的農民能夠細微感受賦稅政策,在制定與執行過程中,哪怕一絲一毫的變化,公與不公,都會影響明的向背,社會未來的走向。


清朝集市

相關焦點

  • 攤丁入畝是什麼意思?帶你深度解讀「攤丁入畝」
    攤丁入地,又稱作攤丁入畝或地丁合一,草創於明代,是大體完成於中國清朝雍正帝統治時的一項重大的稅制改革,將中國實行兩千多年的人頭稅
  • 清朝的攤丁入畝本是好政策,為何後來反而給清朝造成負面影響?
    歷史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攤丁入畝在當時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政策,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它慢慢就不能適應了,所以後來就給清朝帶來了負面影響。 一:攤丁入畝 攤丁入畝:雍正時把丁稅平均攤入田66中,徵收統一的地丁銀
  • 滋生人丁永不加賦與攤丁入畝
    (圖源網絡)為何施行攤丁入畝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和攤丁入畝是清朝財政上的兩個突出的措施。由於清朝耕地面積的擴大,農業的恢復和發展,人口的增長,人丁稅也隨之增多,國家收入就很快地增長起來。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帝看到了國家財政收入有了贏餘,就考慮到是否可以不再增收人口稅的問題。
  • 永不加賦攤丁入畝政策使清朝中葉變得十分富裕
    到了雍正年間,實行攤丁入畝,使清朝社會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為締造康乾盛世百年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中國人口得以迅速增長,中華民族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我們先說一下什麼叫永不加賦。由於清朝領土面積的擴大,農業的恢復和發展,人口的增長,人丁稅也隨之增多,國家收入就很快地增長起來。
  • 公元1720年代:清朝賦役制度改革攤丁入畝
    實行於雍正時期的攤丁入畝制度,將歷代相沿的丁銀併入田賦徵收,使得無地人口不再有人口稅的徭役負擔,有田產的民戶增加了土地稅額。這樣既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又維持了社會的相對穩定。1720年,康熙朝戶部尚書趙申喬病逝,享年77歲,諡號恭毅。趙申喬在任浙江布政使時曾痛批清朝賦役制度的弊端:「百姓憔悴,虐政已非一日,而害民尤甚者,莫如私派」。
  • 公元1720年代:清朝賦役制度改革攤丁入畝
    趙申喬在任浙江布政使時曾痛批清朝賦役制度的弊端:「百姓憔悴,虐政已非一日,而害民尤甚者,莫如私派」。他所關注的賦役攤派這一民生問題,雖經順治、康熙兩帝變通探索,但仍未解決妥善,直至雍正帝在全國推行攤丁入畝後才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 清朝前期改革政策對農業發展的影響——以「攤丁入畝」為例分析
    「攤丁入畝」政策其實是封建統治的具化表現,為穩定國家統治、恢復農業經濟發展,以及為「康乾盛世」的出現,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對於清朝前期以及中後期的發展,都具有彌足珍貴的重要意義。一、「攤丁入畝」對農業發展的影響清朝雍正皇帝統治時期,貴族以及大地主階級兼併土地的行為愈演愈烈。
  • 清朝:攤丁入畝「一」
    說到攤丁入畝必然與丁和畝的概念,也就是人口和土地緊密相連。國家要向老百姓收稅,要有據可依,在社會相對穩定的時期更是如此。清朝順治和康熙年間編撰的「魚鱗圖冊」,是作為收取田賦的重要依據之一。它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比較科學的土地賦稅管理辦法。
  • 社會賦役:從多樣賦稅到統一賦稅,清朝「攤丁入畝」制度有何影響
    引言在中國封建社會賦役制度中,一次重大改革便是「攤丁入畝」制度,「攤丁入畝」制度由清朝康熙皇帝率先提出、雍正皇帝強制實施、乾隆皇帝完全推廣的,封建社會長期以來的人頭稅就在此被廢除。「攤丁入畝」制度實施過程艱難,社會背景複雜,對後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攤丁入畝」制度複雜的社會背景最初設計「攤丁人畝」時,土地兼併趨嚴重化的現實問題是統治者需要考慮的一個主要內容。該項制度是清朝統治者用以緩和因土地兼併而引發的社會階級矛盾的一項重要政策。
  • 雍正皇帝治國理政的最大亮點——攤丁入畝
    當時,雍正剛剛繼位,面臨的局勢極為複雜,攤丁入畝難以輕易開端,取消人頭稅,這在中國封建社會還從來沒有過,雍正也非常謹慎。一個月後,李維鈞也上書要求在直隸州內,將丁銀併入田畝之中徵收,認為這&34;,請求雍正 &34;,批准他在轄區內施行。黃炳為了減輕山東百姓負擔,接連上三道奏摺,為攤丁入畝鼓與呼。雍正經過認真的思考,逐步接受了攤丁入畝的主張。
  • 攤丁入畝:未改「賦外之賦」
    意氣風發的董之燧在康熙五十二年直言上書,請求朝廷「行令直隸各省地方官,確查各縣地畝若干,統計地丁、人丁之銀數若干,按畝均派」,遺憾的是當時並沒有獲得允準。  然而他一定沒有想到,他提出的「攤丁入畝」徵稅方法,在雍正元年卻得到了正式推廣。從此他的名字,隨同這個稅收制度一起被載入了史冊。  雍正元年(1723年),正式確定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攤丁入畝」。
  • 從史料入手淺析雍正的改革之路——步履維艱的「攤丁入畝」
    這種以人口為基數來徵稅的方式,一直持續到清朝康熙年間。雍正登基後,一舉廢除這一制度,將人頭稅併入土地稅,施行"攤丁入畝"。至此,擁有2000餘年歷史的人頭稅,徹底從中國歷史上消失。古代賦稅之徵主要是田賦、丁銀、徭役。
  • 雍正一生最大的閃光點:推行「攤丁入畝」政策,保持國家繼續繁榮
    引語:清朝時期的」康乾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的最後一個「盛世」,而在這個盛世誕生的過程中,雍正皇帝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他在位期間,做下許多改革國計民生的事,而在這些事中,他在全國推行「攤丁入畝」政策,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閃光點,攤丁入畝政策的推行也使得國家自康熙以後,保持了繼續的繁榮。
  • 雍正王朝,李衛是如何實行攤丁入畝的
    雍正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政,其中就包括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和攤丁入畝等。但凡新政,肯定都要找一個地方試行。而實行攤丁入畝的,就是李衛任江蘇巡撫的江蘇地區。那麼李衛又是如何實行雍正帝的這個新政呢?其實,很明顯。但凡有新政,肯定在剛開始都是備受詬病的。並且會有很多人的阻止。因為新政,新政,肯定就與你舊的,你已經適應了的政策,有所不同。
  • 清朝如何突破人口增長「歷史怪圈」,改善民生和攤丁入畝是關鍵!
    在雍正初年,雍正頒發了一項突破歷史性的改革舉措,那就是「攤丁入畝」。老百姓可高興壞了,因為之前的政策已經對生活大為改善,現在發現新增人口還能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甚至還能增加家庭收入。這也許就是清朝開始瘋狂造人的初衷吧。到了道光27年前後,中國人口再突破4.2億大關。
  • 雍正皇帝推行的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納糧和攤丁入畝都是什麼政策?
    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早就說過「攤丁入畝」只是順勢而為,並不是什麼「仁政」。康熙五十年以後新生的人丁,永不加賦。到雍正時,就將丁銀攤入地糧了。這是事勢的自然,不論什麼人,生在這時候,都會做的,並算不得什麼仁政。早在康熙朝,許多省份已經實行了「攤丁入畝」,這就是「丁隨糧起」、「丁隨地起」。
  • 雍正實行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政策,乾隆反對一半,滿清衰弱
    首先說明一下,寫這篇文章目的是為了使讀者對雍正實行攤丁入畝政策有更深刻全面的了解。 進入正題,首先解釋一下什麼是攤丁入畝。農民負擔減輕了,人口增長速度也加快了(實際上政策實行後清朝人口是爆炸式的增長,乾隆撿了他老爹的大便宜)。另外允許農民自由遷徙的政策也使得他們有了較大的人生自由,促進手工業、商業的發展。 但對於那些田產較多的地主、官員以及有不菲收入的儒生名士,需要比之前多繳納很多稅(本來就應該繳納的,只是之前少繳而已)。這是怎麼回事呢?
  • 「攤丁入畝」是我國封建社會裡,最後一次重大的賦役制度改革
    有鑑於無休止的增加賦稅是明朝滅亡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自清朝立國伊始,永不加賦這四個字就成清朝的既定國策。而大家如果熟悉馬爾薩斯陷阱的話,就會了解:由於古代社會生產力的低下,一億人口的數量就成了中國的一個瓶頸。
  • 影響明清國運的改革,為何「一條鞭法」與「攤丁入畝」結局不同
    其中,張居正主推的政策變革,名為「一條鞭法」,而雍正皇帝主推的就是「攤丁入畝」與「火耗歸公」。實際上,這「一條鞭法」與「攤丁入畝」的基本思路與最終目標是幾乎一致的,而且都是利國利民的好政策。但是,張居正主推的「一條鞭法」,最終結局和取得的成效,卻不能肩比「攤丁入畝」,這不得不令後人為張居正本人努力付之東流,甚至為大明王朝,錯過了最後起死回生的機會而感到惋惜。
  • 網紅雍正,朕就是這樣的漢子,施行的攤丁入畝制度的始末
    中國古代從秦漢開始,一直到清朝初期一直徵收「人頭稅」 ,俗稱「丁銀」。雍正元年,萌漢子皇帝雍正進行了稅制大改革。由他發布的攤丁入畝制度取消了「丁銀」,徹底的廢除了連續徵收近2000年的人頭稅,被譽為「良法美政」。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稅收制度也跟隨著時代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