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是傳統的中秋佳節,與春節、端午、清明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因為中秋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
按照農曆,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更圓、更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當晚,人們仰望如玉如盤的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至北宋太宗年間,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取意於三秋之正中,屆時萬民同慶。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徵,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從2008年起為我國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國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據記載,周代,中秋夜就有迎寒和祭月的習俗。《周禮》一書中,就有「中秋」一詞。《唐書·太宗記》就出現「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詞了。可見,唐代中秋節已成為節日。中秋節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賞月
中秋節的傳說也是非常多的。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小時候虔誠拜月,長大後,被選入宮,未被寵幸。一次,八月十五賞月,皇帝見到她,發現她異常漂亮,便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
最著名的大概是嫦娥奔月了。傳說遠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烤得大地所有的生命難以生存。一個名叫后羿的人,為了救民,登上崑崙山頂,拉開弓箭,把九個太陽射落下來,只留下一個太陽,按時起落,造福百姓。
后羿成了英雄,深受百姓愛戴。后羿還娶了個名叫嫦娥的妻子。嫦娥美麗善良,夫妻相親相愛,過著幸福的生活。
由於后羿射箭技術高超,不少人前來拜師學藝,有一個人叫蓬蒙,此人心術不正,也成了后羿的徒弟。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拜師訪友,遇到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粒仙藥。據說,此藥服下,就可以馬上成仙上天。后羿捨不得撇下愛妻,便把藥交給妻子保管。嫦娥將藥藏進梳妝檯的百寶匣裡,這一切都被小人蓬蒙看見。
過了幾天,后羿帶領徒弟們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半路溜了回來,手持寶劍露出兇相逼嫦娥交出仙藥。嫦娥不想讓小人得藥成仙,但又不是蓬蒙對手,當機立斷將仙藥吃了下去。嫦娥吃下藥,立即身輕如雲離地而去,飄飄蕩蕩向天上飛去。嫦娥是迫不得已成仙上天的,於是便選擇了離人間最近的月亮。
晚上,后羿回家後,知道了白天發生的事,又氣、又恨自己沒有認出小人蓬蒙面目,又悔自己害了妻子。后羿悲痛欲絕,望著夜空呼喚妻子,不管他怎樣呼叫,就是不見妻子回來。只有一輪圓月又明又亮,后羿看到月亮中有妻子嫦娥的身影。就朝月亮追去,可是無論他跑得多快,就是追不上月亮,他快,月亮快;他慢,月亮慢;他停,月亮停,無論怎樣也追不到到月亮。
沒有辦法,后羿只好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食品鮮果,讓嫋嫋香菸和果味飄上月宮帶去他對嫦娥的思念。百姓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慢慢地,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唐朝演繹出的傳說:據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有一棵桂樹枝繁葉茂,有五百多丈高。漢朝西河人吳剛,本為樵夫,喜好仙道,但卻沒有恆心學,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因此天帝罰他在月宮砍伐這顆桂樹,並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斧痕立即癒合,因此他只能沒完沒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砍下去。
玉兔搗藥
相傳有三位神仙變成三個可憐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與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濟助,唯有兔子束手無策。後來兔子說:「你們吃我的肉吧!」就跳進烈火中,將自己燒熟,神仙大受感動,把兔子送到月宮內,成了玉兔。陪伴嫦娥,並搗制長生不老藥。
玄宗漫遊月宮
相傳,有一年,唐玄宗與道士葉法善秋賞月,看著又圓又亮的月亮,玄宗突然產生想去月亮上看看的念頭,天子想去,天師念咒做法,他們人一起踏上雲頭,來到月宮,但宮前有天兵天將把守,無法進入,只能在外眺望廣寒宮的美景。正在觀望之際,一陣美妙無比的音樂飄了過來,玄宗皇帝本來就懂音律,便將此樂默默記了下來。回到地面,玄宗立即將樂譜寫了下來。據說《霓裳羽衣曲》便由此而來。杜甫的詩句「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應該與此有關。
中秋節吃月餅
據說,元朝末年,百姓不堪忍受元朝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絡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卻無法傳遞消息。軍師劉伯溫想出一計,讓人傳說有瘟要流行,家家戶戶在中秋節買餅吃,就可免災。人們買了月餅吃時發現裡面藏有紙條,上寫:「中秋夜,殺韃子,迎義軍!」起義成功後朱元璋傳諭,將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並在每年八月十五吃「月餅」。隨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的習俗,最主要當然是賞月和吃月餅了。賞月的習俗,古時候就有了,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多了一些地方特色,出現了燒鬥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古人祭拜月亮,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而月餅和西瓜是一定要有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將月亮神像朝月亮的方向供放,拜祭完畢後,由當家主婦按全家人數,分切月餅,有事在外的人也要計算在內。
明清時期,北京地區的月神形象有了變化,將一直以來有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神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形象。老北京人將供奉繪有月光菩薩、搗藥玉兔的月光紙,叫「月光馬兒」。祭拜完畢,「月光馬兒」與其他祭品一起燒掉。
明朝末期,老北京人在中秋節時,用泥捏的兔頭人形的「兔兒爺」當做月神祭拜。到了清朝,「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
我國地緣廣大,民族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各有特色。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有掛燈向月求子的風俗。廣東潮汕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
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穀神,稱為「青苗社」。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
陝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
鄂倫春人在八月十五的晚上,端一盆清水放在院子裡,再擺上祭品,才開始跪在盆前,祭拜月亮。土族人祭月神和鄂倫春人有點相似,盛清水一盆,然後用小石子不斷地打盆水中的月亮影子,他們叫做「打月亮」。
西藏有些地方的藏族同胞中秋節的習俗是,當月亮升起時,青年人和小孩子們要在河水、池塘中尋月亮,這叫「尋月亮」。
美麗的草原,寬廣遼闊。八月十五的晚上,玉盤一樣的月亮掛在天空。蒙古族牧民騎上駿馬,跟著月亮飛奔,這叫「追月亮」。
廣西壯族的「祭月」古老而隆重,他們在中秋節前後或當晚,在村頭的空地上,擺放一桌供品,點上蠟燭香火,還要插上樹枝或竹條,意思是月神下凡與上天的梯子,活動內容是:由兩名婦女扮作下凡的月神,和村民對歌,然後人們向月神問卦算命,接著唱神咒歌,最後送月神回月宮。
中秋節也是湖南省桑植縣馬合口一帶白族和土家族青年男女自由談情說愛的日子。
晚上,明月照在山洞、樹林、草叢,男女青年相聚在一起,有的吃月餅,吹樹葉,對歌賞月;有的竊竊私語,情意綿綿,共同編織著美好的未來……山頭燃起了篝火,大家跳起了「擺手」、「仗鼓」,這就是白族和土家族一年一度的歡樂而迷人的「連理會」。
關於這個節日,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很久以前,土家和民家人不能通婚,土家是世代居住,民家是雲南來的客家人,受土家人的歧視。那時馬合口一帶土家住在茶葉寨,民家住在覆手坡,中間隔條山洞,洞兩旁都是懸巖絕壁,洞下流水咆哮湍急。土家和民家隔澗早相見、晚相望,但從不來往。
覆手坡有個白族姑娘叫香君,山歌唱得雲朵子圍著轉,織布繡花樣樣會,人長得像山花一樣鮮,一樣美,白族青年都想娶她做婆娘,但她沒有答應。這天秋高氣爽,香君攀著洞邊的樹枝,在石壁上砍柴,不小心腳一虛,差點掉到深澗裡去,幸虧抓住一根青藤得救,可是右腳上的繡花鞋給絆掉下去了。香君拍打著咚咚直跳的胸口惋惜不已,這時,一隻覓食的巖鷹展開翅劈向河水,叼起了花鞋,就要向高空飛去。說時遲,那時快,只聽「叭」的一槍,巖鷹應聲落在香君面前。香君抬起鞋,感激地四處張望,原來對岸站著一個英俊的土家後生,向她微笑,手裡還拿著槍筒冒煙的「啄火」,這個土家後生就是茶葉寨有名的好獵手色森。香君不禁紅雲飛上臉腮,羞答答地低下頭。
香君和色森就這樣認識了。從這天起,她像被什麼勾了魂似的,每天都要到溪邊砍柴,扯豬草;而色森每天比她來得還早,在對岸向她望,用目光傳情,一直等她走了才起身返寨。色森是個難得的好後生,就是土司的千金,也不知給地傳送了多少媚眼秋波,他一點不動心。自從見了香君後,做事無神,吃飯無味。對哪一個漂亮的阿達(即未婚姑娘)也不理,唯有對香君一片痴情。
後來,日久天長熟悉了,不再拘來往,彼此就用山歌隔岸來互訴衷情。可是山洞阻隔,二人難以手拉手、面對面地相會,聰明伶俐的香君終於想出辦法,每天晚上紡紗織布,忙得直到雞叫三遍。她紡呀、織呀,到了第二年秋高氣爽的日子,香君終於織成了一匹又長又寬的布。十五的晚上,明月生輝,他們雙雙來到洞達,香君用山歌招呼色森,使他明白了相見的辦法,色森扔出繩索把布匹拉了過去,牢牢地捆在洞口的楓樹上。一座布橋塔成,雙雙終於奔上布橋相會。說也奇怪,當兩人剛踩到布橋,那匹布竟變成了一座石橋。原來二人的行動早已被月宮娘娘發覺,暗中相助,把布橋點化為石橋了。
事後,民家和土家人都認為這是神靈所助,天意而成,也就消除了民族隔閡,取消了民家土家兩族人不通婚的禁習。香君和色森成了眷屬,這座橋也被人們稱為自生橋。
此後,自生橋就成了兩家人往來的交通要道,把土寨民鄉兩族人民聯繫得更緊了。
偷瓜送子
中秋之夜,皓月當空。貴州農村的「偷瓜賊」就開始行動了,而且偷瓜時故意要人發現,引起吵罵,罵得越厲害越好。瓜偷來後,要給瓜穿上衣服,畫上眉眼,敲鑼打鼓,送到沒有生育的人家,接受瓜的人必須請送瓜人吃月餅,還要陪伴著瓜睡一夜,第二天早晨再將瓜煮熟吃掉,他們認為從此就可懷孕。
偷菜求郎
在臺灣,中秋夜也有類似的習俗,不過偷的不是瓜,而是菜。偷菜人不是男子而是未婚姑娘。能偷到手,預示她能找到心上人。「偷著蔥,嫁好夫;偷著菜,嫁好婿」是臺灣中秋節的諺語。
竊瓜祈子
湖南衡陽的人們在中秋節前要偷一個冬瓜,畫上眉眼,穿上衣服。中秋夜,選一年長、有兒女的人,抱上冬瓜,其餘人打鼓放炮,送到不育人家,將冬瓜放到床上並用被子蓋上。口中念: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主婦當場吃一些冬瓜,然後大擺筵席,款待送瓜之人。據說這一招比較靈驗。
在湖南的其他地區,也有此習俗。不同的是要偷全村最惡的人家的冬瓜。還要在冬瓜上插一截竹管,給冬瓜灌滿水,主人睡覺一拉被子,冬瓜滾動時流出水,像小孩尿尿。丟瓜人罵得越厲害,生的孩子越健康。如果真生了孩子,還要拜送冬瓜的人做乾爹或乾媽。
乞月照月
過去,在廣東東莞,人們相信「月老為媒」之事,只要家中有大齡未婚者,便於中秋夜三更在月下焚香燃燭,乞求月老為其安排意中人。一些地方還相傳,中秋之夜在月光下走走,沐浴月光,能使不育婦女懷孕,這叫做「照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