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最後一次早朝

2020-12-04 自由旅行者1079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早朝,這一天大臣們都早早地來到了乾清宮,隆裕太后沒有像以往一樣垂簾聽政,而是同溥儀一起坐下,等待蓋章退位,大臣們也沒有像以往一樣對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禮,而是鞠了三個躬代替。

這次早朝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在退位詔書上蓋章,隆裕太后在蓋章之前一直號啕大哭,難以控制,哭訴皇親國戚只顧自己的利益,不管自己母子的死活,最後無奈之下外交大臣胡維德只能恐嚇太后說:若不早在退位詔書上蓋章,革命黨之前答應的皇室優待條件就會作廢。聽到這隆裕太后只能在詔書上蓋章,宣布退位,清朝滅亡。

至此,清朝的最後一次早朝終於落下了帷幕,大臣們向皇帝和太后再次鞠躬,後便齊齊退朝了。

相關焦點

  • 清朝最後一次早朝:隆裕和溥儀同坐龍椅上,重要人物袁世凱並未露面
    由愛新覺羅家族創立的清王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許多事說來也奇。大清朝自孤兒寡母興;從孤兒寡母沒,二百七十六年的風雨飄搖歲月,從攝政王多爾袞入關定都北京開始,也從攝政王載灃結束。
  • 清朝最後一次早朝,大臣們不再三叩九拜,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 ?
    清朝是中國古代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經歷了接近三百年的風雨飄搖之後,早已氣數已盡,有隨時崩塌之狀。特別是在辛亥革命之後,最後一任皇帝溥儀的權力更是被完全架空,清朝基本上只剩一個空架子。這個曾經給中國古代史帶來輝煌但也刻下過恥辱的王朝,在宣統三年的年末,即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開啟了王朝的最後一次早朝。
  • 清朝最後一次早朝,大臣們不再三叩九拜,當時發生了什麼
    不過在中國歷史上就出現一次例外,大臣上朝的時候不再三叩九拜。我們看一下是哪一天,那天發生了什麼。這一天是1912年2月12日,是清王朝存在的最後一天。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早朝了。當時王公大臣和文武百官不再實行三叩九拜的大禮,而是直接對著溥儀和隆裕太后鞠躬三次。直接用鞠躬代替三叩九拜,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這樣做,也是唯一一次。不過之所以這樣做是有原因的。
  • 清朝最後一次早朝,大臣們不再行跪拜禮,皇帝和太后大哭
    在這一天清朝進行了最後一次早朝,這一次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次早朝。在這次早朝上出現了很多特殊的狀況。這一天文武百官和之前一樣正常上朝,不過他們行的禮節和之前完全不同。之前文武百官上朝的時候都要行三跪九叩大禮,這是規定。在朝堂上不行這個禮的話是要被處死的,因為這是對皇帝的藐視。最早來清朝的洋人就因為這個禮節問題出現了很多矛盾。
  • 大清最後一次早朝:6歲的溥儀不知遜位意義,也不明大家為何會哭
    宣統三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也就是公元1912年2月12日,這一天是個非同尋常的日子,那天眾朝臣在養心殿裡進行了了清王朝的最後一次早朝儀式。 清朝本無早朝 實際上"清朝最後一次早朝"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因為清朝本無早朝可談。
  • 清朝最後一次早朝,殿內發生了什麼?大臣們乾脆不再三叩九拜
    文|岸自歷史香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想必都是很喜歡歷史吧,相逢即是緣分,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有趣的歷史雜文,如果對小編的有什麼意見或建議的話歡迎在評論區討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清朝最後一次早朝,殿內發生了什麼?大臣們乾脆不再三叩九拜!
  • 清朝最後一次早朝:群臣乾脆不跪拜,隆裕太后淚流滿臉大喊祖宗
    ,也誕生了一套複雜繁瑣的封建儀式,而對於生活在京城的皇帝大臣來說,早朝成為了一項最為重要的環節。  早在明朝開始,按照朝廷活動時間,就分為了早朝、午朝以及三朝三種,其中又以早朝最為隆重,根據大明會典記載,當早朝發生的時候,大臣還在午夜就必須起床,穿越半個京城前往午門,等到凌晨三點就要在此地等候。
  • 古代皇帝上早朝是幾點?明朝的這位皇帝太強了
    然而,有些人卻對古代皇帝上早朝的行為很不理解,皇帝那麼權高至上,為何要天天早起呢?其實,歷史上的皇帝有堅持每天上早朝的,但不是絕對的,也不是所有的,只是個別的。要說幾點才是早朝,大臣會在午夜就開始起床準備了,走過京城的各大地方到午門,凌晨三點大臣們都聚集了,一直到大約凌晨五點的時候,大臣們都開始去上朝了。
  • 清朝最後一次早朝,年幼的溥儀不太明白,大臣們為何不再三叩九拜
    清朝作為我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對君臣關係的要求同樣是非常嚴格。"君待臣以禮,臣待君以忠",所謂君臣之道,無論是皇帝還是大臣都有相應的規定。但是在清朝的最後清朝最後一次早朝,大臣們都不再三叩九拜了,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 清朝最後一次早朝,到底發生了什麼?大臣們乾脆不再三叩九拜
    我們都知道,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歷史上很重要的一個轉折點。那在清朝的最後一天都發生了哪些事情呢?而在這天的早朝上,跟以往有些不同,大臣們一早就來到了乾清宮的廊下等待,大臣們各心事不一但都沉默不語,隨著太監的一聲,太后已到,大臣請上殿,太后牽著六歲的溥儀進殿,隆裕太后並沒有像以前那樣坐在龍椅後面垂簾聽政。而是第一次和溥儀坐在一起,等待蓋章退位。
  • 歷史上最任性的皇帝,近三十年不上早朝,後來被人稱為最懶皇帝
    在我國的古代歷史上一共有著幾百位皇帝,這些皇帝各有各的特點,有的皇帝使得國家走向盛世,有的皇帝則是把一個國家毀於一旦,可以說作為一國之君,勤奮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皇帝勤勞才可以管理好一個國家,比如朱元璋、雍正等等,但是歷史上卻出現了一位的皇帝,他做皇帝後三十年不上早朝,他就是萬曆皇帝
  • 古代皇帝天天上早起上早朝嗎?除了這幾個皇帝,基本沒人上早朝
    古代皇帝天天上早起上早朝嗎?除了這幾個皇帝,基本沒人上早朝努力工作、比較開明的古代帝王形象深深印在每個人的腦海中。他們的日常工作是除了看奏摺之外,還要和大臣們開會。熬到很晚還不睡在那裡批奏摺。那麼他們在早朝的表現如何?他們堅持每天早起嗎?
  • 中國歷史上有不上早朝的朝代,發展依然順利,到底什麼原因?
    中國歷史上的國家管理非常的複雜,如果將現代的企業比作古代的國家,那麼企業的開會就是國家的上朝,大家都知道現在管理一個公司非常不容易,那麼古代歷史的管理國家就是相當於現代一個老闆管理上百家企業,這樣說來古代的皇帝真的是非常勞累的一種工作了,而且一個國家管理好不好也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
  • 歷史上大臣們上早朝是如何排序的?真如電視劇中所演的一樣嗎?
    在大家看到的很多電視劇中,皇帝上朝的時候王爺站在眾大臣前面,劇中是這樣演的,但是歷史上真的如此嗎?在歷史中王爺站在大臣前面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歷史上大臣們上朝到底是按照什麼順序排位呢?今天就來好好說說。大臣們上早朝議事是從春秋時期開始的,但並不是大家在電視劇中看到的很和諧的場面。有很嚴格的規章制度,很是講究。這要先從當時的服飾說起。春秋時期,大臣們的官帽兩側有兩個垂下來的玉片,這叫「充耳」。顧名思義,它的作用就是讓大臣們不要交頭接耳。由於帽子上有玉片,大臣們一回頭就會被玉片打到臉,以此讓大臣提高注意力,專心上朝。
  • 明朝的這一位皇帝,28年沒有上過早朝,全靠錦衣衛給他撐腰
    28年沒有上過早朝,全靠錦衣衛給他撐腰 其實如果我們注意到明朝的歷史的話,我們就會發現明朝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朝代,因為他的每一任皇帝都有各自的特色。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開闢了明朝的那個皇帝,他就是讓整個歷史變得非常有趣的朱元璋,他的人生的歷程非常的有趣,從小過的比較艱難的日子,後來也做過和尚,最後做過起義軍。但是憑藉他出色的腦子,最後在起義軍裡面幹的也是非常的順風順水,之後更是建立了自己的隊伍到處徵戰,然後憑藉著自己強大的手段建立了。宏大的大明王朝。
  • 古代官位多高才能參加早朝?早朝的流程又是怎樣?你不能不知道!
    像朱元璋等勤於政事的皇帝對早朝都特別重視,那麼在古代官位要多高才能參加早朝?早朝又有哪些步驟呢?唐朝有記載,凡事在京城的九品以上官員,每個月的初一十五都要參加早朝,唐朝最低的官位便是九品。京城每天都要參加早朝的官員並不多,大都是是五品以上官員。唐朝的五品以上地方官如果得到皇帝召見或者入京述職時便有資格參加早朝,地方五品以下官員要是想參加早朝那便是天方夜譚。
  • 古代皇帝為什麼要求大臣上早朝?沒有中朝晚朝嗎
    了解過歷史,或者看過一點古裝劇的人都知道,古時候的皇帝有著上早朝的習慣。有些早朝是從太陽從東方升起的時候開始,而有的早朝則是天還沒亮,大臣們就早早地到達皇宮,經過一系列禮儀流程,最終在早朝時分,見到皇帝, 開始議事。
  • 歷史鉤沉:從此君王要早朝
    古代皇帝要早起上朝辦公,不然就被扣上昏君、怠政等一大批貶義標籤。吳晗《朱元璋傳》:朝官按制度每天黎明就得上朝,天不亮起身梳洗穿戴。上朝時間 文中常說:朝臣代漏五更寒。意思是說,大臣們每天早上五更天就得上朝,等著朝見皇帝。古代的王公大臣四更天就得從床上爬起來,五更天以前就的乖乖地站在朝堂下等候皇帝臨朝。
  • 古代皇帝5點上早朝 大臣更是半夜12點就起床 比現代人還忙碌
    但是,上早朝這種事和我們現在上早班那可截然不同。通過一些史料,我們可以發現有些大臣為了趕早朝需要晚上12點就要起床,然後經過半個京城,差不多走了3個小時才能來到午門,在外等候。然後,聽到了午門城樓上的鐘聲響起之時,他們就要一次排好隊,等到著入宮。
  • 歷史上真實的早朝是什麼樣?難道真是「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然而這些劇中必然會有一個場面,那就是皇帝上早朝的場景,場面非常宏大。看了電視劇很多人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清朝皇帝上早朝的時候真的就是這個樣子嗎?查閱拉一下真正的歷史資料,發現電視劇上跟真實歷史還是有很大差距的。起碼基本很難存在那種有事啟奏,無事退朝的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