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品質標準要納入公眾感受

2020-12-16 網易新聞

  《環境空氣品質標準》從2011年11月16日起向全社會第二次公開徵求意見。光明日報記者就社會各界普遍關心的標準修訂相關問題,採訪了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負責人。

  新標準與世界衛生組織基本相同

  記者:《環境空氣品質標準》與其他國家和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原則有何異同?

  答:《環境空氣品質標準》修訂的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以最新的環境空氣品質基準研究成果為科學基礎制定標準,以保護公眾健康為最主要目標,重視保護生態環境和社會物質財富;二是充分考慮我國環境空氣汙染特徵和經濟技術發展水平;三是考慮國家環境空氣品質階段性管理目標,與現行環境空氣品質相關法律、法規、規劃、政策和標準相銜接;四是監測技術、設備和技術保障能夠實現大規模、長期連續監測。實際上,其他國家和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環境質量標準的修訂也是按照上述基本原則進行的,我國修訂《環境空氣品質標準》的工作思路符合國際通行做法。

  對現行標準有較大提升

  記者:《環境空氣品質標準》的二次徵求意見稿,與現行標準有哪些變化?

  答:與現行標準相比,《環境空氣品質標準》(二次徵求意見稿)主要有三個方面突破:一是調整環境空氣品質功能區分類方案,將現行標準中的三類區併入二類區;二是完善汙染物項目和監測規範,包括在基本監控項目中增設PM2.5年均、日均濃度限值和臭氧8小時濃度限值,收緊PM10和二氧化氮濃度限值等;三是提高數據統計有效性要求。這是我國首次制定PM2.5的國家環境質量標準。標準修訂稿增加PM2.5項目為基本監控項目,同時收緊PM10和二氧化氮濃度限值,出發點就是針對當前危害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的突出環境問題,引導有關區域的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積極開展相應的大氣環境保護工作,防控灰霾等重點大氣汙染問題。我們相信,通過有關各方的共同努力,標準的引導和規範作用能夠在實際中逐步顯現出來。

  與公眾感受更匹配

  記者:公眾對於優良天氣的感官感受與空氣汙染指數(API)常有背離之感。二次徵求意見稿的方案,是否會改變目前空氣汙染指數(API)與人們環境感受不匹配的狀況?

  答:公眾對於優良天氣的感官感受與空氣汙染指數(API)常有背離之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目前納入空氣汙染指數的評價因子偏少,已經不適應我國當前空氣汙染評價要求;二是API發布的周期(前一日12點到當日12點)與傳統意義上的自然日有區別;三是24小時的周期評價結果與某一時刻的感官存在一定差異。對於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PM2.5是造成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配合《環境空氣品質標準》修訂而制定的《環境空氣品質指數(AQI)日報技術規定》頒布實施後,預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縮小兩者之間的差異。

  雖然目前已有成熟的PM2.5監測技術,並且我國已經在部分城市開展了包括PM2.5在內的城市空氣品質試點監測工作,但由於在全國統一開展PM2.5監測涉及儀器設備購置安裝、數據質量控制、專業人員的培訓、財政資金的支持等大量系統的準備工作和能力建設工作,因此目前在全國範圍內立即開展PM2.5監測工作還有一定難度。為配合新標準的實施,「十二五」期間,我部將聯合國務院有關部門繼續加大投入,加強環境監測能力建設,確保在標準全國生效時實現各地有能力開展PM2.5等新指標的環境空氣品質監測工作。(馮永鋒)

本文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李書福:車內空氣品質不只是「標準」
    ,慢慢在向歐美國家靠攏,但是在車廂內部的空氣品質,以及車廂內部裝飾材料標準,到現在是沒有的。國家應該要有車內空氣品質強制性標準,更好的話,應該要有車內材料強制性標準,從材料上來控制車內的空氣品質。針對車內空氣品質標準的衡量,李書福稱目前我國各地的相關檢測機構很不完善,許多地方還是空白,有的地方雖有檢測機構,但也缺乏權威性,既使現在有了標準,消費者還是很難據此維權。
  • 我國空氣品質標準落後了嗎?
    環境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337個地級以上城市的47%可以實現六項主要汙染物全面達標,全部城市均可達到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兩項汙染物標準的要求,城市年均PM2.5濃度為36微克/立方米,基本接近我國環境空氣品質的二級標準限值。然而,我國現行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於2012年發布,迄今已經過去了八年。
  • 空氣品質檢測標準
    標準名稱 標準號 1 室內空氣品質標準 GB/T18883—2002 2 居室空氣中甲醛的衛生標準 GB5 環境空氣品質標準 GB3095—1996 6 室內空氣中二氧化碳衛生標準 GB/T17094—1997 7 室內空氣中二氧化硫衛生標準 GB/T17097
  • (港澳臺)澳門提升空氣品質指數標準
    新華社澳門12月18日電(記者郭鑫)記者18日從澳門特區政府地球物理暨氣象局獲悉,為保障市民健康,澳門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提升空氣品質指數標準,收緊各級空氣品質水平對應的汙染物濃度指標,加強空氣品質的預報和提示,增加對敏感人群的防禦建議,並優化空氣品質指數的圖示和呈現方式等。
  • 陶澍院士:公眾對室內空氣品質重視不足,尤其在農村地區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陶澍在發布會上表示,近年來,大家對室外空氣的關注度都很高,對室內空氣的認識仍然非常不足,尤其農村地區公眾對室內空氣汙染的健康保護意識較為薄弱。「前兩年做的全國成人和兒童行為調查顯示,人們每天大多數時間是在室內度過的,僅僅解決了室外(空氣汙染)問題,實際只解決了問題的一小部分。」
  • 2017年貴陽市環境空氣品質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央廣網貴陽6月5日消息(記者王珩 貴州臺記者黃小勝)6月4號,貴陽市生態委發布的《2017貴陽市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7年,貴陽市環境空氣品質優良率為95.1%,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已建成各類公園942個,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城市建設有序推進。
  • 霧蒙蒙的天,為什麼空氣品質還是「良」?
    昨天,鄭州市的天有些霧蒙蒙的,但鄭州市環保局發布的空氣品質日報顯示:「汙染指數56,空氣品質二級,良」。  為什麼市民的直觀感受與監測數據不太一致?環保專家給出解釋。  一個原因是,目前,按照國家標準只監測PM10,通俗地講就是能監測到相對較大一些的可吸入顆粒物。而許多可能影響人們感觀的細顆粒物(PM2.5),不在監測範圍內,所以會出現這個情況。
  • 北京空氣品質拐點:2020年可望明顯好轉
    重汙染天數真少了嗎    據環保部門重點監測,與2014年相比,直接影響空氣品質的四項主要汙染物SO2、NO2、PM10、PM2.5年均濃度分別下降38.1%、11.8%、12.3%、6.2%。    重汙染天數在減少,為何公眾卻感覺霧霾嚴重?監測數據顯示,去年11—12月當中發生重汙染22天,佔1/3,同比增加15天。
  • 北京空氣品質在逐年變好,你信嗎?
    製圖 趙航原標題:本報記者跟隨空氣品質監測工程師,記錄下他們的工作狀態——PM2.5數據是怎樣得出來的新年上班第一天,早上7點鐘,室外溫度已降至零下,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自動監測室副主任景寬裹起棉大衣,爬上了顆粒物綜合觀測實驗室的樓頂,今天,他要對空氣品質進行手工採樣。
  • 北大教授:北京空氣品質是變好了還是變差了
    面對霧霾頻發使人們不禁要問,北京的空氣品質究竟是變好了,還是變差了?  如果說是變好了,那麼為什麼人們對空氣品質的憂慮比以前增多了?如果說是變差了,那麼這麼多年政府有關部門所做的努力成效何在?這個問題不但普通居民難以回答,環境專家的看法也不一樣。
  • 全市空氣品質首次全面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市委常委會會議聽取生態環保等工作匯報並審議通過一批事項 全市空氣品質首次全面達到國家二級標準 信息來源: 柳州日報
  • 杜少中:那些關於北京空氣品質的「大實話」
    這一大氣領域的專業名詞在2011年的秋季迅速為公眾所知,裹挾著公眾對空氣品質的憤懣情緒,那時也正是時任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杜少中的微博「巴松狼王」粉絲飆升的時刻。過去幾年裡,首都北京頻遭空氣品質風波,而作為官方發言人的杜少中,總在風口浪尖。北京奧運前後,他直面攝像機和話筒,共接受了1400多人次的採訪,參加了100多場新聞發布會。
  • 空氣品質檢測儀是什麼?
    從字面上講,用於檢測空氣品質的儀器就可以被稱為空氣品質檢測儀。但由於空氣品質包含的內容過於廣泛,而採用的儀器原理又是各不相同。所以通常來說,要具備檢測環境中幾項基本的空氣汙染物參數檢測能力的儀器,才適合稱之為為空氣品質檢測儀。
  • 環境空氣品質監測規範
    第五條國家根據環境管理的需要,為開展環境空氣品質監測活動,設置國家環境空氣品質監測網,其監測目的為:  (一)確定全國城市區域環境空氣品質變化趨勢,反映城市區域環境空氣品質總體水平;  (二)確定全國環境空氣品質背景水平以及區域空氣品質狀況;  (三)判定全國及各地方的環境空氣品質是否滿足環境空氣品質標準的要求;  (四)為制定全國大氣汙染防治規劃和對策提供依據
  • 北京環保局:美國大使館不願比對空氣品質數據
    我們一方面要給大家信心,北京的空氣品質在逐漸改善,雖然漲幅較奧運前有所減緩,但也在進步。同時,也要告訴大家,20%左右的天數不達標,也是不能容忍的,人活著10天,不能8天喘氣,剩下2天不喘氣。我們也要努力讓20%不達標的天數越少越好。我們不是為了每年在完成任務在減少不達標的天數,而是為了市民健康。
  • 金華空氣品質六項指標 首次達國家二級標準
    1月10日,記者從市藍天辦獲悉,2019年金華空氣品質六項指標首次全面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在氣候條件不利(秋冬季雨量較往年明顯偏少)、盆地效應異常突顯、都市區大建設大交通使揚塵汙染防治難度加大的嚴峻形勢下,藍天辦統籌各部門之力,綜合施策,鐵腕治汙,藍天保衛戰取得關鍵成果。
  • 江蘇發布2018年環保成績單:空氣品質優良天數超2/3
    空氣品質:全省優良天數佔比近七成  2018年,全省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為68.0%,與2017年相比保持穩定,13個設區市優良天數比率介於56.2%~79.7%之間。主要汙染物中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濃度同比有所下降,臭氧濃度同比持平。其中,全省PM2.5年均濃度較2017年下降2.0%,達到國家年度考核目標。
  • 北京空氣品質變好了 還是變差了?數說PM2.5遭遇戰與變化趨勢
    北極星環境監測網訊:北京空氣品質變好了,還是變差了?這是問題嗎?這當然是問題,尤其經過經濟學家嚴謹的觀察和數據分析,一切並非那麼「顯而易見」。在本文中,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胡大源教授以詳實的數據描繪了「PM2.5遭遇戰」,並分析了PM2.5的變化趨勢。
  • 美駐華使館自測數據並不能真實反映北京空氣品質
    然而,由美國使館自測的空氣品質,有時比北京市環保局公布的狀況要差,從而引起眾多網友的關注。截至6月30日下午3時許,名為「北京空氣」的美國大使館Twitter網頁的訪問量已達2208次。    人們也由此產生困惑:北京空氣品質如何,到底該信哪個?例如,6月18日,這一監測站監測到細顆粒物的水平攀升到美國環保署標準的最高級,即「危險」級,甚至有幾個小時達到了該汙染指數的峰值500。
  • 廣東省書記:PM2.5數據不好看不要緊 要儘快準備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出席會議並做重要講話,在23頁的講話中,汪洋4次提到了近來備受關注的PM2.5問題,要求珠三角率先將PM2.5納入空氣品質監控評價體系,並表示明年納入體系後,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的下降對各地方政府都是一個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