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長遭巨頭瘋搶,便利店處境艱難,社區團購火藥味更濃了 | 鈦媒體深度

2021-01-11 手機鳳凰網

隨著社區團購的競爭逐漸白熱化,社區團購的補貼大戰正在全國很多地方上演。

「雞蛋1.99元6枚、胡蘿蔔0.86元一斤、韭菜0.99元一斤,新人下單還有單筆滿40返40的紅包……」武漢的團長陳凡正在微信群裡推拼多多社區團購平臺的「今日特賣」爆款。他告訴鈦媒體APP,即使有滿返紅包,價格也不到市場價的一半。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12月12日,美團優選已覆蓋全國277個城市,多多買菜已覆蓋全國197個城市,興盛優選也輻射了16個省、直轄市及6000多個地(縣)級城市和3萬多個鄉鎮。

與此同時,網際網路巨頭們也在不斷加碼。

11月3日,在滴滴的內部會議上,滴滴CEO程維在表示「滴滴對橙心優選的投入不設上限,全力拿下市場第一名」;

11月底,劉強東表示親自下場帶領京東「打好社區團購一仗」, 並在12月11日宣布7億美元戰略投資興盛優選;

王興也不止一次在美團中高層會議中傳遞「這場仗一定要打贏」的決心。

巨頭下場後,市場上的火藥味更濃了。最能體現這種緊張感的,便是美團、拼多多、滴滴等巨頭對團長的爭奪。

今年下半年以來,各家招募團長的口號五花八門,各種關於「沒有門檻,輕鬆過萬」的宣傳也層出不窮。「重賞之下」,團長數量正在以指數級的速度增長。

公開信息顯示,截至目前全國的活躍團長數量已超百萬。目前興盛優選團長數已超30萬,同時以每周1萬的速度新增。作為社區團購頭部平臺,美團、拼多多、橙心優選未公布團長數,但從入駐城市和訂單佔比看,這一數字也要遠遠超過30萬。

在武漢實地調研後鈦媒體APP發現,一個社區有20個以上的團長已很常見,極個別社區會超過100個,有不少團長甚至身兼多個平臺。

但團長們「一擁而上」後,好日子並沒有過多久。有不少團長向鈦媒體APP表示每月收入不到3000元。同時,這場混戰之下,競爭無序、售後困難、線上線下打架等問題也漸漸浮出水面。

社區團購戰爭初期:團長是戰略資源

經歷過「百團大戰」的胡薇這次加入了社區團購的浪潮,身為團長的她稱,時隔五年,當年的那種熟悉的感覺又來了。

「感覺所有人都在做團長,你不做有人做。」胡薇稱,「『百團大戰』期間補貼夠狠的,除了佣金,我們還有單量獎、新人獎、開團紅包,佣金收入倒是其次。」

聽說有錢賺,胡薇的兩位閨蜜也被她成功「安利」,3人都身兼美團優選、多多買菜、興盛優選等3個以上平臺的團長角色。

嚴格意義上講,社區團購仍處於市場培育階段,團長作為連結平臺和消費者唯一核心渠道,是社區團購能夠運轉的前提,而團長的運營能力將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購物體驗。

故而,今年下半年以來,團長成為美團、拼多多、滴滴等巨頭所爭奪的戰略「資源」。為了發掘更多的優質團長,各家企業絞盡了腦汁:

美團優選主要以地推、掃街、拜訪的方式獲取團長。美團地推每拓展一位團長,獎勵160元。此外,美團優選提供「三重保障」措施--有競爭力的佣金和獎勵金、完善的培訓體系、質優價廉的商品及售後支持。

拼多多在今年8月以來,補貼10億爭奪團長,除了正常的10%-20%的比例,還設置了千分之一的月交易額獎勵,並通過電話拜訪的方式,快速搶奪興盛優選的團長,每拓展一位團長「多多買菜」的獎勵是130元。

同程生活為了鼓勵推廣舉薦一個團長(新團長做夠一個自然月並且要有一個月業績額突破5000元)即可得

獎金300元。而在升級為師長後,可享有下級團長流水1.2%的佣金提成,前提是團長自身業績很高,連續2個月達到兩萬,或者介紹5個團長,每個團長要有一個月達到1萬。

當平臺入駐新城市時,為在當地迅速打開市場,往往會給予團長非常高的回報。據武漢青山區的陳凡回憶,他曾有過銷售100元純賺120元的經歷。

此前,以前置倉模式為主的生鮮電商遭遇的最大難題就是前端引流。在社區團購模式下,以團長在社區的熟人關係為紐帶,企業的流量焦慮得到了有效緩解。

多方因素下,社區團購僅用了半年多的時間就創造了此前行業從未企及的高度。

此前,只有興盛優選作為社區團購的領頭羊日訂單超過了1200萬單,但就在12月16日,據《晚點 LatePost》報導,滴滴、美團(03690.HK)、拼多多(NASDAQ:PDD)三家巨頭下的社區團購平臺 12 月件單量峰值均已突破 1000 萬,其中滴滴旗下橙心優選 12 月日均件單量突破了 1000 萬。

另據招商證券的社區團購相關報告統計,5%-10%的頭部團長貢獻了社區團購80%-90%的銷售額。

毫無疑問,在社區團購大戰初期,團長成為各家業績暴漲的重要因素,但隨著用戶基數的上漲,以及社區覆蓋率的不斷提升,鈦媒體APP發現團長收入構成中佣金以外的獎勵就會銳減,當團長獲取高收入的夢正在慢慢破碎。

團長們顧慮重重:它們會不會甩掉我們?

3個多月,秦燕一天都沒有休息過。

「你閉團,大家就會去別的團長那兒買。」秦燕是社區裡公認的資歷最老的團長,至今已有1年半的「團齡」。但如今,秦燕越來越覺得焦慮和不安。

據《晚點LatePost》12月16日消息,美團、拼多多旗下的社區團購平臺12月件單量峰值已突破1000萬。勁爆的補貼和強大的地推打破了社區團購原有的平衡。

秦燕說:「亂了亂了,一切都亂了。」

在秦燕看來,2000多戶的小區承載不了太多團長和自提點,「這不就變成街坊鄰居內部拉來拉去了嗎?」鈦媒體APP觀察到,就在與溫馨苑相隔一個街道的安居苑小區,不到200米的街道兩旁至少有5家自提點,其中兩家還是鄰居。據一位團長介紹,安居苑附近估計有100多個團長。

打開美團優選、拼多多兩個App統計可發現,僅安居苑周邊300米範圍內,就有20家美團自提點、12家多多買菜自提點。

當平臺為爭搶市場份額,各大平臺紛紛打起地推戰爭。然而,由於社區住戶不變,團長群體卻在暴增,這就導致單個團長的訂單量不斷被稀釋,佣金收入也越來越少。

「社區團購的客單價非常低,通常只有幾塊錢甚至幾毛錢,10個點的佣金就相當於沒錢掙。」來自武漢礄口區的一位團長抱怨道。

據胡薇介紹,如今他們3人的日均訂單在100單上下,如果不能趕上平臺補貼的高峰期,依靠日常的佣金收入,一個月至多能賺2-3千元。而與之對應的是,每天從起床後到睡覺前幾乎一直盯著手機,核單、配貨、退貨、售後等等,「感覺像探險,永遠不知道下一個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當顧客的購物習慣都養成了,我們只提貨、配貨,沒有技術含量,它們會不會甩掉我們?」有團長向鈦媒體表示了自己的擔憂。

實體商店擔憂:以後除了香菸,店裡還能賣啥?

心存擔憂的不只是身處社區團購浪潮的「團長們」,還有社區的實體店主們。「以後除了香菸,誰還到店買?」這兩天,團長方俊的心情比武漢今冬的第一場雪還要冷。

方俊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在城中村經營一家小超市,現在卻不知道能堅持多久。「每天一睜眼就是300多塊錢的房租,好不容易扛過了疫情,沒想到又來了社區團購。」說到這裡,他有些動容,趕緊背過身去理貨。

「價格屠夫」,這是方俊給美團優選、多多買菜等社區團購平臺打的比方。「果蔬生鮮就不說了,」他指著一箱牛奶說,「這是標品,我進價62一箱,但團購平臺只賣59,而且還能返紅包。」

方俊說,從8月份開始,他店裡的捲紙、洗護、調料、拌醬、乳飲等品類的銷售下降都超過50%,店面日銷也下降三成。

為了彌補損失,方俊還是隨波逐流的選擇當團長。但運營幾天後,他發現自己的處境更難了,「平臺上的商品,很多我店裡也有。顧客來取貨,一看同樣的商品,團購的總是比店裡便宜,以後誰還信任我這個店?

與方俊一樣面臨兩難處境的店主並不少。幾公裡外,便利店老闆兼團長的崔凱也深有同感,「這樣下去不行的,以後除了香菸,誰還到店買?」

數據顯示,目前國內主營快消品的非連鎖便利店約600萬家。對方俊、崔凱們而言,社區團購成為一把正在砍向自己的雙刃劍。「雙刃劍有利有弊,但終究這把劍還是砍向自己的啊!」崔凱感嘆道。

一些實體店開始反抗。據《深燃》報導,拼多多進入烏魯木齊不到兩周,當地很多便利店和超市小老闆就在微信群自發成立了「反社區團購聯盟」,矛頭直指多多買菜。

事實上,由於「多多買菜」、「美團優選」等為代表的社區團購平臺出現嚴重低價現象,甚至個別品項遠低於出廠價,嚴重損害了上遊供應商的利益,也有不少社區團購的供應商選擇反擊

日前,滄州市華海順達糧油調料有限公司、漯河市衛龍商貿有限公司向經銷商發布通知,稱「以多多買菜、美團優選等為代表的社區團購平臺出現嚴重低價現象」,並禁止向其供貨。

也有地方政府開始出手叫停這一亂象,南京就下令要求社區團購合規經營,不得以不正當競爭方式獲取交易機會或競爭優勢,並因此損害其他經營者或消費者合法權益。尤其不得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實施低價傾銷,排擠競爭對手獨佔市場,擾亂正常經營秩序,損害國家利益或其他經營者的合法利益。

不能「妖魔化」社區團購,但也切忌「拔苗助長」

當巨頭們躬身入局後,依靠補貼發動了一波閃電戰,實現了很多商家多年都難以企及的業績。

不得不承認社區團購的確已經在短期內證明了自己的可行性。社區團購現有的模式當中,團長、微信小程序等工具、供應鏈、物流配送這幾個主要因素成為驅動社區團購模式得以跑通的基礎。

它一方面通過高性價比的生鮮百貨產品吸引客流,通過預售模式幫助商家降低庫存,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損耗與現金流壓力。與近兩年前置倉模式下的生鮮電商比,引流、投入的成本更低,也更容易盈利。

但隨著這場補貼戰爭的狂飆突進,暴露的問題越來越多了。

一方面,團長所帶來的天然流量,為戰爭早期的玩家們輸送了主要的流量彈藥。但當企業在沉澱好用戶,進行更為深入的地域擴張後,激增的團長反而更容易「內耗」。

如此一來,頭部的優質團長依舊是各家企業爭奪的對象,但聞風而來的腰部、長尾團長們只能「喝湯」。更值得注意的是,傳統的熟人關係地域性較強,也很難滿足企業擴張過程中的標準化要求。這意味著,當各家巨頭如火如荼的擴張進行到一定程度時,平臺不得不強化自我屬性,而弱化團長的地位。

因此,團長們收入下降、無序競爭等問題已經在逐步浮出水面,很多團長也不可避免的會成為「炮灰」。

另一方面,在補貼大戰的「拔苗助長」作用下,企業最大的問題就是戰略「失焦」。

按道理,社區團購是個精細活。核心的競爭力在於供應鏈、物流配送的效率,品質、履約能力的高低也是決定未來的勝負手。但當資本、巨頭進入後,徹底顛覆了行業應有的發展節奏。企業本應該投入到供應鏈、物流配送等護城河的精力,不得不被轉移到補貼大戰中,中小商家的生存空間也被嚴重壓榨。

日前,針對社區團購大戰中出現的惡性競爭等問題,人民日報發表評論:

掌握著海量數據、先進算法的網際網路巨頭,理應在科技創新上有更多擔當、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為。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

儘管過去幾年燒錢、補貼之下,催熟了不少風口行業,但倒下的企業與被證偽的風口更多。加上最近對網際網路巨頭們壟斷風險的警惕,以及對巨頭、平臺社會責任、科技倫理的關注,社區團購正有淪為「過街老鼠」的趨勢。

在經歷了O2O大戰、百團大戰、網約車大戰、單車大戰、長租公寓等風口的起起落落後,雖然我們不能完全把社區團購妖魔化,但如果任由燒錢補貼、無序競爭催熟社區團購,社區團購仍然滑向「一地雞毛」的可能。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行業集中度漸漸提高,團長、「夫妻老婆」實體店、用戶,都將被迫依附於巨頭構建的商業圍城中,任人宰割。

相關焦點

  • 巨頭俯身,被社區團購壓垮的團長
    一位投資人在朋友圈發表了對幾家巨頭進軍社區團購後武漢之戰的點評。2020年,社區團購成為最熱門的概念,巨頭間的戰爭隨之爆發。參戰方都遵循同一個玩法:打通供應鏈,配置中心倉,籤約團長建立自提點和推廣渠道,之後以低價吸引用戶下單。最終擊敗對手,拿下一座又一座城市版圖。
  • 社區團購團長:我不當炮灰
    因為比前置倉更直接,模式更輕盈,利用團長又減少了店面成本、配送成本、以及人力,而且盈利空間還大得多。到2022年,中國社區團購市場規模有望達到千億元級別 一時間,便利店、彩票站點、快遞代收點、理髮店、駕校門店等,若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二線城市以及更下沉的城鄉鎮,很多店老闆在今年多了一個新身份——團長。
  • 網際網路混戰社區團購
    觀察者網·大橘財經訊(文/盧思葉 編輯/莊怡)小區門口的便利店、彩票店、餐飲店都變成了社區團購的自提站點,老闆們有了新的稱謂:團長。在一線城市居民還感到陌生時,社區團購混戰的號角已經在低線城市響起。
  • 巨頭激戰社區團購 「兩湖」成前沿陣地
    據媒體報導,京東集中整合了其社區團購業務友家鋪子、蛐蛐購和京東區區購,在京東大商超全渠道事業群下專門設置了社區團購業務部,並且在11 月 30 日的京東高管早會上,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劉強東提出會親自下場帶隊,將帶領京東打好社區團購一仗。字節跳動也被曝出進軍社區團購,成立新的事業部,可能命名為「今日優選」「今日買菜」或「跳動優選」。
  • 一文讀懂社區團購:為什麼巨頭狠起來連自己人都打?
    但其他平臺不一定有芙蓉興盛的便利店資源,所以2018年社區團購那一波創業,按照團長身份的不同,分化出了兩條路線:一是便利店+平臺,二是寶媽+平臺。這兩條路線最大的區別在於,便利店是看得見的,店面就在那裡,直接可以作為提貨點,但寶媽是不確定的,得一個一個去找,而且相對而言不是很穩定,還得解決提貨點的問題。所以在過去,社區團購是一門慢生意。
  • 風口上的社區團購,瘋狂的「團長製造機」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0年,社區團購市場發展迅猛,市場規模預計將達720億元。到2022年,則有望達到千億級別。一時間,網際網路巨頭們紛紛入局、圈地擴張:從團長到BD再供應鏈、物流,補貼燒錢之勢兇猛。據公開融資信息統計,今年,國內社區團購平臺的整體融資規模,已經突破百億。一切都發生得太快。
  • 社區團購百補貼大戰 賣菜商戶轉身升級「團長」
    一家參與了社區團購項目的投資機構負責人向記者分析生鮮電商新玩法的邏輯時稱:「次日自提模式物流的成本結構更優越,商品價格也更親民,所面向的消費人群更廣,更下沉,市場規模也就更大。」   平安證券分析師蔣寅秋在8月2日發表的大消費行業周報中指出:「我們認為,不同於2018年對『團購』模式的高度重視,本次社區團購的投資熱潮可能更重視『社區』一詞。」
  • 風口上的社區團購 誰的團長誰的團?
    他們的年齡在30―50歲之間,主要身份就兩種:附近便利店、快遞點的老闆,小區賦閒在家帶娃的寶媽。這群人衣著樸素,稀稀落落地散坐在宴會大廳裡,主辦方因此要求人群集中到前面「取取暖」。臺上,主持人正在講解什麼是社區團購,擲地有聲,情緒高昂:「所謂的社區團購,是指在真實社區設立團長,居民們通過APP或微信群下單,第二天團長送貨上門,或由消費者自提。
  • 團長拒當炮灰、廠家公開討伐,他們為什麼抵制社區團購?
    4、擔心巨頭壟斷市場後再收割,是更深層次的原因,商家對巨頭和資本缺乏信任。 下面我們就展開來嘮一嘮。 誰在抵制社區團購?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得搞清楚,社區團購到底在搶誰的生意。
  • 人民日報點名,網際網路巨頭社區團購燒錢大戰或緊急剎車?
    編者按:社區團購賽道再起波瀾,昨日,京東發布公告稱,將以7億美元戰略投資社區團購頭部玩家興盛優選。同日,人民日報發布評論文章《社區團購爭議背後,是對網際網路巨頭科技創新的更多期待》,強調網際網路巨頭「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更令人心潮澎湃」。
  • 社區團購平臺團長月入過萬?記者親身體驗「真相」了
    劉怡是廣州大學城內一家花店的店長,同時也是興盛優選、多多買菜、美團優選、橙心優選等社區團購電商平臺的團長,這是她最近經常對店裡顧客們重複的一句話,「現在是各大平臺的補貼紅利期。」社區團購徹底火了!   各大平臺對社區團購人才的爭搶也異常激烈。有媒體報導,拼多多的多多買菜今年8月在武漢開城後,短短兩周內就將興盛優選武漢一個中心倉的員工全部挖走。
  • 燒錢大戰與搶人大賽:網際網路混戰社區團購
    來源:觀察者網原標題:網際網路混戰社區團購文/盧思葉編輯/莊怡小區門口的便利店、彩票店、餐飲店都變成了社區團購的自提站點,老闆們有了新的稱謂:團長。美團優選的團長招募廣告稱,只要「方便收貨,會用微信」就能做團長,圖截自美團優選公眾號觀察者網在一個杭州美團優選團長群內看到,水果店、菸酒店、便利店老闆是主要的團長群體。各平臺爭搶中,團長變成了緊俏的資源。此前有媒體報導,客戶資源好的團長近期有十幾個平臺在遊說,長沙、武漢等熱門地區的團長快不夠用了。
  • 解碼社區團購:網際網路巨頭惦記的不是那幾捆白菜
    就在不久前,一篇批評網際網路巨頭用資本奪走賣菜小商販生計的自媒體文章也曾火遍全網。一時間,質疑社區團購的聲音越來越大。社區團購是當下競爭態勢最為火熱的賽道之一。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0年社區團購市場規模預計達到720億元,同比增幅112%,2022年中國社區團購市場規模預計超過1020億元。今年以來,各大網際網路公司紛紛親自下場,布局相關業務。
  • 社區團購,網際網路巨頭爭搶的潘多拉魔盒
    ;另有媒體報導,在11月30日的京東高管早會上,京東集團CEO劉強東提出會親自下場帶隊,將帶領京東打好社區團購一仗……網際網路巨頭新增用戶已經見頂,於是,社區團購這個高頻且充滿巨大流量的行業就又被盯上了。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認為,社區團購之所以再次熱起來,吸引眾多網際網路巨頭紛紛下場,主要原因還在於巨大的市場潛力。
  • 西安漢城十薈團社區團購,社區團長
    西安漢城十薈團社區團購,社區團長社區團購早期還是以開疆拓土為主,因此各個區域的分公司都有實權,其方法和網際網路思維差別很大,公司整體業很難突破傳統的風格。所以,社區團購往往會出現分公司各派系山頭林立,總部很難進行統一把控的現象。
  • 社區團購燒錢不靈了?1人身兼4個團,錢燒了團長沒留住
    僅從巨頭切入的時機和戰場來看,學霸們的用力無比巧妙。巨頭選的時機足夠好,社區團購的商業模式已經完全跑通。十薈團聯合創始人陳郢,在其完成8000萬美元C2輪融資時對投中網直言,不同於上一波「散兵遊勇」式的行業競爭,如今社區團購的市場局面讓資本看到了「勢在必行」。
  • 巨頭角逐社區團購賽道 地推瘋狂攻佔小區團長
    似乎一夜之間,沉寂許久的社區團購賽道春風吹又生,戰火愈演愈烈。不只阿里、美團、拼多多這些網際網路巨頭挾巨金大舉殺入,滴滴、步步高、今日頭條也躍躍欲試,準備跨界入局,還有贊麥源選、熊貓大鮮、生鮮傳奇等新興平臺連傳捷報、來勢兇猛。
  • 重金砸向社區團購,網際網路巨頭搞啥咧?
    而社區團購基於「熟人效應」,引入「團長」這一關鍵角色,看來是能撬動需求側之舉。但目前網際網路平臺以「老思路」角逐社區團購的態勢——快速組建地推團隊,在各地跑馬圈地;通過價格補貼方式,力爭在最短時間內獲客,培育市場;與競爭對手不僅要搶業務,更要高薪「搶人」——似乎並不能讓這個賽道筆直而行。
  • 社區團購燒錢不靈了?1人身兼4個團錢燒了團長沒留住
    有人評論,眼下社區團購是學霸們的新一輪競賽。僅從巨頭切入的時機和戰場來看,學霸們的用力無比巧妙。巨頭選的時機足夠好,社區團購的商業模式已經完全跑通。十薈團聯合創始人陳郢,在其完成8000萬美元C2輪融資時對投中網直言,不同於上一波「散兵遊勇」式的行業競爭,如今社區團購的市場局面讓資本看到了「勢在必行」。
  • 社區生鮮團購的故事,巨頭都在搶著講,但為啥越聽越耳熟?
    上周五,人民日報發布評論文章《社區團購爭議背後,是對網際網路巨頭科技創新的更多期待》,向網際網路巨頭喊話:「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更令人心潮澎湃」,更是將社區團購推到了輿論中心。與此同時,各種「巨頭回應退出社區團購」的假新聞開始層出不窮。情緒相當狂熱,氣氛很是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