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區團購的競爭逐漸白熱化,社區團購的補貼大戰正在全國很多地方上演。
「雞蛋1.99元6枚、胡蘿蔔0.86元一斤、韭菜0.99元一斤,新人下單還有單筆滿40返40的紅包……」武漢的團長陳凡正在微信群裡推拼多多社區團購平臺的「今日特賣」爆款。他告訴鈦媒體APP,即使有滿返紅包,價格也不到市場價的一半。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12月12日,美團優選已覆蓋全國277個城市,多多買菜已覆蓋全國197個城市,興盛優選也輻射了16個省、直轄市及6000多個地(縣)級城市和3萬多個鄉鎮。
與此同時,網際網路巨頭們也在不斷加碼。
11月3日,在滴滴的內部會議上,滴滴CEO程維在表示「滴滴對橙心優選的投入不設上限,全力拿下市場第一名」;
11月底,劉強東表示親自下場帶領京東「打好社區團購一仗」, 並在12月11日宣布7億美元戰略投資興盛優選;
王興也不止一次在美團中高層會議中傳遞「這場仗一定要打贏」的決心。
巨頭下場後,市場上的火藥味更濃了。最能體現這種緊張感的,便是美團、拼多多、滴滴等巨頭對團長的爭奪。
今年下半年以來,各家招募團長的口號五花八門,各種關於「沒有門檻,輕鬆過萬」的宣傳也層出不窮。「重賞之下」,團長數量正在以指數級的速度增長。
公開信息顯示,截至目前全國的活躍團長數量已超百萬。目前興盛優選團長數已超30萬,同時以每周1萬的速度新增。作為社區團購頭部平臺,美團、拼多多、橙心優選未公布團長數,但從入駐城市和訂單佔比看,這一數字也要遠遠超過30萬。
在武漢實地調研後鈦媒體APP發現,一個社區有20個以上的團長已很常見,極個別社區會超過100個,有不少團長甚至身兼多個平臺。
但團長們「一擁而上」後,好日子並沒有過多久。有不少團長向鈦媒體APP表示每月收入不到3000元。同時,這場混戰之下,競爭無序、售後困難、線上線下打架等問題也漸漸浮出水面。
社區團購戰爭初期:團長是戰略資源
經歷過「百團大戰」的胡薇這次加入了社區團購的浪潮,身為團長的她稱,時隔五年,當年的那種熟悉的感覺又來了。
「感覺所有人都在做團長,你不做有人做。」胡薇稱,「『百團大戰』期間補貼夠狠的,除了佣金,我們還有單量獎、新人獎、開團紅包,佣金收入倒是其次。」
聽說有錢賺,胡薇的兩位閨蜜也被她成功「安利」,3人都身兼美團優選、多多買菜、興盛優選等3個以上平臺的團長角色。
嚴格意義上講,社區團購仍處於市場培育階段,團長作為連結平臺和消費者唯一核心渠道,是社區團購能夠運轉的前提,而團長的運營能力將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購物體驗。
故而,今年下半年以來,團長成為美團、拼多多、滴滴等巨頭所爭奪的戰略「資源」。為了發掘更多的優質團長,各家企業絞盡了腦汁:
美團優選主要以地推、掃街、拜訪的方式獲取團長。美團地推每拓展一位團長,獎勵160元。此外,美團優選提供「三重保障」措施--有競爭力的佣金和獎勵金、完善的培訓體系、質優價廉的商品及售後支持。
拼多多在今年8月以來,補貼10億爭奪團長,除了正常的10%-20%的比例,還設置了千分之一的月交易額獎勵,並通過電話拜訪的方式,快速搶奪興盛優選的團長,每拓展一位團長「多多買菜」的獎勵是130元。
同程生活為了鼓勵推廣舉薦一個團長(新團長做夠一個自然月並且要有一個月業績額突破5000元)即可得
獎金300元。而在升級為師長後,可享有下級團長流水1.2%的佣金提成,前提是團長自身業績很高,連續2個月達到兩萬,或者介紹5個團長,每個團長要有一個月達到1萬。
當平臺入駐新城市時,為在當地迅速打開市場,往往會給予團長非常高的回報。據武漢青山區的陳凡回憶,他曾有過銷售100元純賺120元的經歷。
此前,以前置倉模式為主的生鮮電商遭遇的最大難題就是前端引流。在社區團購模式下,以團長在社區的熟人關係為紐帶,企業的流量焦慮得到了有效緩解。
多方因素下,社區團購僅用了半年多的時間就創造了此前行業從未企及的高度。
此前,只有興盛優選作為社區團購的領頭羊日訂單超過了1200萬單,但就在12月16日,據《晚點 LatePost》報導,滴滴、美團(03690.HK)、拼多多(NASDAQ:PDD)三家巨頭下的社區團購平臺 12 月件單量峰值均已突破 1000 萬,其中滴滴旗下橙心優選 12 月日均件單量突破了 1000 萬。
另據招商證券的社區團購相關報告統計,5%-10%的頭部團長貢獻了社區團購80%-90%的銷售額。
毫無疑問,在社區團購大戰初期,團長成為各家業績暴漲的重要因素,但隨著用戶基數的上漲,以及社區覆蓋率的不斷提升,鈦媒體APP發現團長收入構成中佣金以外的獎勵就會銳減,當團長獲取高收入的夢正在慢慢破碎。
團長們顧慮重重:它們會不會甩掉我們?
3個多月,秦燕一天都沒有休息過。
「你閉團,大家就會去別的團長那兒買。」秦燕是社區裡公認的資歷最老的團長,至今已有1年半的「團齡」。但如今,秦燕越來越覺得焦慮和不安。
據《晚點LatePost》12月16日消息,美團、拼多多旗下的社區團購平臺12月件單量峰值已突破1000萬。勁爆的補貼和強大的地推打破了社區團購原有的平衡。
秦燕說:「亂了亂了,一切都亂了。」
在秦燕看來,2000多戶的小區承載不了太多團長和自提點,「這不就變成街坊鄰居內部拉來拉去了嗎?」鈦媒體APP觀察到,就在與溫馨苑相隔一個街道的安居苑小區,不到200米的街道兩旁至少有5家自提點,其中兩家還是鄰居。據一位團長介紹,安居苑附近估計有100多個團長。
打開美團優選、拼多多兩個App統計可發現,僅安居苑周邊300米範圍內,就有20家美團自提點、12家多多買菜自提點。
當平臺為爭搶市場份額,各大平臺紛紛打起地推戰爭。然而,由於社區住戶不變,團長群體卻在暴增,這就導致單個團長的訂單量不斷被稀釋,佣金收入也越來越少。
「社區團購的客單價非常低,通常只有幾塊錢甚至幾毛錢,10個點的佣金就相當於沒錢掙。」來自武漢礄口區的一位團長抱怨道。
據胡薇介紹,如今他們3人的日均訂單在100單上下,如果不能趕上平臺補貼的高峰期,依靠日常的佣金收入,一個月至多能賺2-3千元。而與之對應的是,每天從起床後到睡覺前幾乎一直盯著手機,核單、配貨、退貨、售後等等,「感覺像探險,永遠不知道下一個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當顧客的購物習慣都養成了,我們只提貨、配貨,沒有技術含量,它們會不會甩掉我們?」有團長向鈦媒體表示了自己的擔憂。
實體商店擔憂:以後除了香菸,店裡還能賣啥?
心存擔憂的不只是身處社區團購浪潮的「團長們」,還有社區的實體店主們。「以後除了香菸,誰還到店買?」這兩天,團長方俊的心情比武漢今冬的第一場雪還要冷。
方俊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在城中村經營一家小超市,現在卻不知道能堅持多久。「每天一睜眼就是300多塊錢的房租,好不容易扛過了疫情,沒想到又來了社區團購。」說到這裡,他有些動容,趕緊背過身去理貨。
「價格屠夫」,這是方俊給美團優選、多多買菜等社區團購平臺打的比方。「果蔬生鮮就不說了,」他指著一箱牛奶說,「這是標品,我進價62一箱,但團購平臺只賣59,而且還能返紅包。」
方俊說,從8月份開始,他店裡的捲紙、洗護、調料、拌醬、乳飲等品類的銷售下降都超過50%,店面日銷也下降三成。
為了彌補損失,方俊還是隨波逐流的選擇當團長。但運營幾天後,他發現自己的處境更難了,「平臺上的商品,很多我店裡也有。顧客來取貨,一看同樣的商品,團購的總是比店裡便宜,以後誰還信任我這個店?」
與方俊一樣面臨兩難處境的店主並不少。幾公裡外,便利店老闆兼團長的崔凱也深有同感,「這樣下去不行的,以後除了香菸,誰還到店買?」
數據顯示,目前國內主營快消品的非連鎖便利店約600萬家。對方俊、崔凱們而言,社區團購成為一把正在砍向自己的雙刃劍。「雙刃劍有利有弊,但終究這把劍還是砍向自己的啊!」崔凱感嘆道。
一些實體店開始反抗。據《深燃》報導,拼多多進入烏魯木齊不到兩周,當地很多便利店和超市小老闆就在微信群自發成立了「反社區團購聯盟」,矛頭直指多多買菜。
事實上,由於「多多買菜」、「美團優選」等為代表的社區團購平臺出現嚴重低價現象,甚至個別品項遠低於出廠價,嚴重損害了上遊供應商的利益,也有不少社區團購的供應商選擇反擊。
日前,滄州市華海順達糧油調料有限公司、漯河市衛龍商貿有限公司向經銷商發布通知,稱「以多多買菜、美團優選等為代表的社區團購平臺出現嚴重低價現象」,並禁止向其供貨。
也有地方政府開始出手叫停這一亂象,南京就下令要求社區團購合規經營,不得以不正當競爭方式獲取交易機會或競爭優勢,並因此損害其他經營者或消費者合法權益。尤其不得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實施低價傾銷,排擠競爭對手獨佔市場,擾亂正常經營秩序,損害國家利益或其他經營者的合法利益。
不能「妖魔化」社區團購,但也切忌「拔苗助長」
當巨頭們躬身入局後,依靠補貼發動了一波閃電戰,實現了很多商家多年都難以企及的業績。
不得不承認社區團購的確已經在短期內證明了自己的可行性。社區團購現有的模式當中,團長、微信小程序等工具、供應鏈、物流配送這幾個主要因素成為驅動社區團購模式得以跑通的基礎。
它一方面通過高性價比的生鮮百貨產品吸引客流,通過預售模式幫助商家降低庫存,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損耗與現金流壓力。與近兩年前置倉模式下的生鮮電商比,引流、投入的成本更低,也更容易盈利。
但隨著這場補貼戰爭的狂飆突進,暴露的問題越來越多了。
一方面,團長所帶來的天然流量,為戰爭早期的玩家們輸送了主要的流量彈藥。但當企業在沉澱好用戶,進行更為深入的地域擴張後,激增的團長反而更容易「內耗」。
如此一來,頭部的優質團長依舊是各家企業爭奪的對象,但聞風而來的腰部、長尾團長們只能「喝湯」。更值得注意的是,傳統的熟人關係地域性較強,也很難滿足企業擴張過程中的標準化要求。這意味著,當各家巨頭如火如荼的擴張進行到一定程度時,平臺不得不強化自我屬性,而弱化團長的地位。
因此,團長們收入下降、無序競爭等問題已經在逐步浮出水面,很多團長也不可避免的會成為「炮灰」。
另一方面,在補貼大戰的「拔苗助長」作用下,企業最大的問題就是戰略「失焦」。
按道理,社區團購是個精細活。核心的競爭力在於供應鏈、物流配送的效率,品質、履約能力的高低也是決定未來的勝負手。但當資本、巨頭進入後,徹底顛覆了行業應有的發展節奏。企業本應該投入到供應鏈、物流配送等護城河的精力,不得不被轉移到補貼大戰中,中小商家的生存空間也被嚴重壓榨。
日前,針對社區團購大戰中出現的惡性競爭等問題,人民日報發表評論:
掌握著海量數據、先進算法的網際網路巨頭,理應在科技創新上有更多擔當、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為。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
儘管過去幾年燒錢、補貼之下,催熟了不少風口行業,但倒下的企業與被證偽的風口更多。加上最近對網際網路巨頭們壟斷風險的警惕,以及對巨頭、平臺社會責任、科技倫理的關注,社區團購正有淪為「過街老鼠」的趨勢。
在經歷了O2O大戰、百團大戰、網約車大戰、單車大戰、長租公寓等風口的起起落落後,雖然我們不能完全把社區團購妖魔化,但如果任由燒錢補貼、無序競爭催熟社區團購,社區團購仍然滑向「一地雞毛」的可能。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行業集中度漸漸提高,團長、「夫妻老婆」實體店、用戶,都將被迫依附於巨頭構建的商業圍城中,任人宰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