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代在線
作者:郭梓昊
張良一路把「仗」打到了福建寧德的壽寧縣。他是某大型社區團購平臺的BD(商務拓展),在這場激烈廝殺已近乎於肉搏的社區團購大戰中,張良的任務始終只有一個:發展更多的團長。
這一天,壽寧急遽降溫至3℃。張良沒有出門,和團隊裡的另外4個年輕人窩在臨時租下的小屋裡,聊天取暖。他們的上一個戰場是廈門,完全沒料到冬天還會冷成這樣。白天還好,即便沒有棉服,還能追著太陽曬曬;晚上尤其難熬,四層薄被摞起來蓋都不頂事,被窩怎麼睡都不暖。
張良想念四季溫暖的海南島。在成為社區團購BD前,他是島上賣魚乾的中年小販,守著妻兒,發不了橫財但衣食無憂。年初疫情暴發,海產品銷售無門。為謀生,張良當起了社區團購的團長,每天傍晚收集各家住戶的買菜需求,清晨出車到批髮菜市場採購。
不做不知道,省去經銷、運輸等中間環節,生鮮產品的利潤差往往能到15%―30%之多。但時間一長,運輸配送、找老闆砍價讓張良感到疲憊,他轉行成了BD。
39歲的張良沒想過,有一天還能走出海南島。生活的節奏一下子被打破,未來擁有無限可能。他也無暇考慮,現在的自己究竟是追風的人,還是被風推著,不由自主地一往無前。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0年,社區團購市場發展迅猛,市場規模預計將達720億元。到2022年,則有望達到千億級別。一時間,網際網路巨頭們紛紛入局、圈地擴張:從團長到BD再到供應鏈、物流,補貼燒錢之勢兇猛。據公開融資信息統計,今年,國內社區團購平臺的整體融資規模已突破百億元。
一切都發生得太快了。
「拿下這座小縣城!」
12月5日下午,頂著寒風,30位當地人湧向壽寧縣聚得樂酒店8樓大廳。他們的年齡在30―50歲之間,主要身份就兩種:附近便利店、快遞點的老闆,小區賦閒在家帶娃的寶媽。
這群人衣著樸素,稀稀落落地散坐在宴會大廳裡,主辦方因此要求人群集中到前面「取取暖」。臺上,主持人正在講解什麼是社區團購,擲地有聲,情緒高昂:「所謂的社區團購,是指在真實社區設立團長,居民們通過APP或微信群下單,第二天團長送貨上門,或由消費者自提。貨物以生鮮為主,價格比市面上便宜不少。」
一個半小時授課完畢,30位互不相識的人有了一個共同的稱謂:團長。即便在這一個半小時裡,大部分人都在低頭玩手機,一位農婦甚至自顧自打起電話來。
張良不在乎。一個月前,他和BD團隊裡的另外4個年輕人離開廈門,來到幾百公裡外的壽寧縣,目的只有一個:「拿下這座小縣城!」
壽寧縣位於閩浙兩省交界處,四面環山、相對偏僻。2018年9月,該縣曾獲得商務部「年度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稱號,成為社區團購入局生根的沃土。
2020年年底,社區團購復甦成了最熱門的資本話題。這個賽道上,不僅有阿里巴巴和騰訊兩大巨頭分別投資的「十薈團」和「興盛優選」,還出現了諸如滴滴的「橙心優選」、美團的「美團優選」、拼多多的「多多買菜」等多家行業巨頭的身影。
如今,壽寧縣社區團購戰火正酣。
30位團長聽課時,張良正在大廳門外緊鑼密鼓地安排後天的行程,半小時裡接了4個便利店老闆的電話,都是要求參團的。不到一個月,張良所在的3087團,就在壽寧縣當地發展了整整160個團長,但還遠遠不夠。「按照我們每500人發展1個團長的規劃,壽寧縣最少也要發展300個團長。」張良抽了口煙,自認餘下的140個團長指標,大概是完不成了。
為了儘快完成拉新任務,張良和同事們在當地租下一個小套房,月租1400元。白天騎著小電驢挨家挨戶拜訪,晚上就打電話指導團長操作。如今,他已經可以模仿幾句當地方言,自嘲生活得「像個本地人」了。
像張良這樣的BD團隊,某大型社區團購平臺共有14個,BD人數多達上萬。這些人常年離家,遊走於全國各地,為的就是攻城略地、搶佔先機。「就像打遊擊,打完一槍換個地方。」
「每個資本巨頭都想吃下這塊大蛋糕,搶人、搶地盤,怎麼快速出圈怎麼來!」據張良介紹,如今,長沙、武漢等二三線城市戰局已定。各大巨頭轉而將社區團購的戰火燒向佔地更廣、用戶基數更大的縣城和鄉村。
今年7月,美團成立優選事業部,隨後提出「千城計劃」,宣布年底前實現社區團購的全國覆蓋;「多多買菜」祭出10億元補貼,以低價策略打穿消費者心理防線,兩個月之內,開城數量達60個;滴滴入局更早,4月就已殺入團購戰場。CEO程維更放話:投入不設上限。
張良所在的大型社區團購平臺成立於2017年,曾是這一賽道上最大的獨角獸,手握騰訊、今日資本等大公司融資,估值一度達40億美元,如今卻因巨頭入局,自感危機四伏。最直觀的連鎖反應就是,BD的團長拉新數量遠超以往。
光是張良所在的福建片區,僅11月30日至12月6日一周裡,就有1800多個人通過線下面籤培訓和考試,成為新團長。「以前一天談成一兩個團長,現在一天最多能做8個拉新。競爭越來越激烈,你必須適應。」張良介紹。
誰的團長誰的團?
得團長者得天下。
親歷戰事,張良已能對團購大戰分析得頭頭是道。在他看來,決定這場戰爭走向的關鍵要素有三個:團長、物流及產品價格。其中,團長堪稱核心因素中的核心:團長能夠快速地導入當地人脈關係,又能精準對接平臺商品,為其帶來大量相對廉價的流量。換句話說,團長越多,團購市場越大。
在武漢、長沙、南京等主戰場,一天會有數十家團購平臺詢問入團意向。「一家團長最多會接納3―5家平臺,多了幹不了,貨物太多沒地方放啊!」張良說。如何快速搶下核心團長,成為BD們最頭疼的事。
搶奪團長,知名度高的網際網路公司擁有先天優勢。美團直接將「本地生活」中的商家線上發展為團長,來勢迅猛;滴滴利用對司機的貨運調度把控,在物流上領先一著;社區團購的低價策略,本就迎合了拼多多平臺的用戶屬性。
BD們拼了老命地搶團長,團長們倒樂得同時兼顧數家平臺。
李元忻,眼下是滴滴橙心優選、美團優選以及「多多買菜」三家團購平臺的團長。當初生完孩子,李元忻一直找不到工作,只好在家帶娃。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丈夫經營的餐飲店破產,今年5月,為了一家生計,李元忻將團長這一副業轉為正職。
霸住三個平臺,李元忻擁有兩個固定客戶微信群共800人。每天,只要醒著,她時刻不離手機。「拉群、推連結、收貨、發貨、售後,」是每個團長的日常規定式動作。除此之外,如何形成一定的客戶黏性,靠的是團長自己的社交能力。
為了給自己的團購群宣傳,李元忻有時候還會動用老公這個「五星級大廚」,用平臺上買來的生鮮做些小菜,她將製作過程拍成視頻發到群裡,甚至請上同小區的幾個「幸運觀眾」一起共享美食。
同時兼任三家平臺的團長,李元忻對此並不避諱。「平臺現在競爭正激烈,都在放低門檻急招團長,他們默許我們擁有多家平臺的情況。至於我們這些普通人,只不過是為了多賺些,都是你情我願的事兒。」
但隨著貨物數量增多,李元忻也有忙不過來的時候。有一次,李元忻把兩家的生鮮包裹弄丟了,對方在群裡鬧事罵得狠,她只好忍著,好說歹說發了個200塊的紅包,答應第二天把貨補上,這才擺平。
「柴米油鹽醬醋茶,中國人一向講究精打細算,」李元忻分析。只要價錢更優惠,老輩們不惜花人脈、花時間。正是這種消費心理,間接引發了網際網路巨頭的燒錢補貼大戰。
作為金字塔底層的團長,李元忻對動輒數億的補貼沒啥感覺,但豬肉便宜了幾塊、土豆便宜了幾毛,倒是她每天實實在在接觸的具體數字。
這兩個月來,李元忻明顯感覺平臺的補貼力度不斷增大。「2斤多的土雞15塊」「一袋鹽1分錢」「秒殺爆款價」等字眼,頻繁出現在她的團購群中。小區裡的大爺大媽們興奮得紛紛抄起手機,加入「薅羊毛大軍」。
這邊,「多多買菜」剛上價0.99元的青菜,大家一哄而上;那邊,隔壁滴滴直接0元贈送蔬菜,趕緊買了囤著!大爺大媽守在手機前坐等倒計時的樣子,像極了「雙十一」的年輕剁手黨們。
即便不直接接觸消費者,張良也能感受到戰場廝殺的殘酷。「平臺瘋狂燒錢後,最終能活下兩三個,就已經很不錯了。」張良估摸著,自己所在平臺以後也只能跟著大勢走:「我們之前幾乎沒有秒殺專場的,最近突然變多了,多到一天三四場的地步。」
「社區團購說到底還是一門人情生意,」張良觀察過,社區團購做得好的,往往不是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而是長沙等二線城市及更為下沉的鄉、鎮、村。在那裡,鄰裡之間的互動更多,客戶願意購買,無非是出於信任。
張良覺得,社區團購在巨頭入局後,明顯有些變味。「這些巨頭想壟斷、想燒錢吸引用戶慣。」在張良看來,社區團購最理想的場景,是平臺只充當物流供應和下單渠道,「讓樓下賣肉的阿叔、賣菜的婆婆也能有自己的粉絲群。」
入局太深,張良已從一個中年小販,變成了一個理想主義者。
賺風口上的熱錢
身在局中,李元忻雖無近慮,但有遠憂。
李元忻擔心,總有一天,自己會被平臺架空。「萬一有一天,平臺對團長的每日訂單提出要求、改變遊戲規則,早晚會有一批不達標的團長被踢出局。」李元忻很清醒,「那時候,我的顧客早已被平臺的低價打穿心智,成了平臺的內部流量。作為團長,我將一無所得。」
李元忻估算,自己所在的花園小區,至少有13個團長。存在競爭關係的那些便利店,隔街對望,相互分割客戶流量。而對平臺來說,團長的忠誠度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一手操持多個平臺的團長到底是屬於誰的?依靠低價打下的用戶黏性又有多少?
12月2日,「社區團購發起燒錢大戰」的相關話題登上微博熱搜。「燒錢補貼、壟斷流量,最後漲價割韭菜。」網友們質疑,這種慣用的老套路究竟能為社會創造多少價值;知乎熱榜上,關於「社區團購搶走菜販子生意」的討論成為熱門話題,行業陷入新一輪內卷焦慮之中……
李元忻未雨綢繆。她開始下意識地利用平臺知名度,將一些客戶轉為自己的私域流量,又在與供應商的接觸中拿下數條優質供應鏈,轉行高端產品的團購服務。
但更多人仍然沉浸其中,期望賺一波熱錢再撤。「大多數人都只是想在風口上賺一筆。」美團優選BD劉志平估摸著,再過三個月,就能大致看到社區團購行業的局勢,那時候再決定自己的去留。
今年8月,31歲的貴州人劉志平經某團長介紹,成了美團優選的BD。此前,他換過無數工作:開過淘寶店、幹過騎手、當過滴滴司機……可謂次次都撞上了網際網路風口,但次次都鎩羽而歸。
這一次,劉志平想在戰場裡多留一會兒。眼下,美團優選BD還是個肥差:一個拉新,能有60—100塊收入。「我讓當地團長幫忙拉新,讓個利,把我拉新收入的20%分給他們。」通過人際關係的裂變,11月,劉志平通過拉新,賺了近2萬塊。
除了BD,團長們的收入也極為可觀。據劉志平介紹,在美團,月訂單數量穩定在幾萬的團長,月收入能輕鬆達到8000―10000元。張良提供的數據更是令人咋舌,他所在的後臺信息顯示,12月5日,有團長的單日提成金額,高達82866.8元。
風口上,社區團購仍在造就無數財富神話,誰捨得提前下場?
最近,張良把妻子和不滿周歲的女兒接到了離壽寧縣更近的溫州,方便照顧:「平臺原來計劃覆蓋16個省。慢慢搞需要兩年,現在不行了,公司說明年年初就要完成全覆蓋。」
截至目前,張良共發展了300來個團長,收入穩定在每月一兩萬。「等這場團購仗打完,就可以呆在家裡享清福咯!」張良有位同事,兩年前開始做BD,玩轉了平臺的遊戲規則,如今年入百萬,「坐在家裡,啥事不幹就能收錢」。
再過一個月,張良將離開壽寧縣,等待他的,將是一個競爭更慘烈的戰場:杭州。寒意漸濃,張良的發財夢,飄到了西子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