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團購百補貼大戰 賣菜商戶轉身升級「團長」

2020-12-03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社區團購百補貼大戰,賣菜商戶轉身升級「團長」

  從「30分鐘新鮮到家」到「當日下單,次日自提」,生鮮O2O模式有了「社區團購」新玩法。

  廣州市民鍾女士向記者表示:「昨天在買菜APP上下了第一單,真的很便宜。」據鍾女士介紹,也就是這一兩個月的時間,社區裡突然多了一些送菜的騎手,很多鄰居開始搞起兼職,挨家挨戶推銷下載買菜APP。沿著鍾女士的指引,記者在她所在的小區實地走訪了解到,便利店、快遞站等各類社區商鋪大多已加盟成為生鮮電商平臺的自提點,近期美團、拼多多等平臺都在加大招募團長力度。

  和以往生鮮電商模式不同的是,這些社區商鋪加盟自提點的是網際網路巨頭新開拓的「社區團購」新業務。

  在生鮮電商遭遇去年爆雷清算潮之後,今年年初疫情培養了人們線上買菜的習慣,無意中為行業增添了新一輪看漲行情。而今疫情防控形勢穩定,人們恢復線下買菜,生鮮電商能否在後疫情時期持續發展?就在此時,頭部網際網路企業紛紛加大布局力度,在之前的買菜業務之外,開拓新的「社區團購」模式。

  社區團購更下沉

  根據已有的公開資料整理,美團、拼多多等頭部網際網路企業已經上線了新的社區電商平臺,甚至打車軟體滴滴也早早跨界布局。今年6月,滴滴上線的社區電商「橙心優選」開始在成都運營,9月開始向全國其他地區快速擴張。美團和拼多多則分別上線了「美團優選」「多多買菜」。此外,社區團購品牌「十薈團」11月30日剛剛宣布完成1.96億美元的C3輪融資,阿里巴巴領投,這是「十薈團」今年以來的第4輪融資。

  網際網路巨頭們幾年前早已開拓了生鮮電商品牌,例如美團的「美團買菜」、阿里巴巴的「盒馬鮮生」,這些既有的生鮮電商平臺通過布局「前置倉」來解決最後一公裡配送及時性問題,強調下單後30分鐘送達,並且送貨到家。和以往強調送貨速度快的邏輯不同,新的「社區團購」模式採用「預售+自提」模式,即當日下單,次日自提。

  一家參與了社區團購項目的投資機構負責人向記者分析生鮮電商新玩法的邏輯時稱:「次日自提模式物流的成本結構更優越,商品價格也更親民,所面向的消費人群更廣,更下沉,市場規模也就更大。」

  何為社區團購?根據艾媒諮詢主題研究報告,社區團購是依託真實社區的一種區域化、小眾化、本地化的團購形式;與傳統電商相比,社區團購的運營模式更為輕,助微信等社交流量入口,具有用戶社區化易傳播、商家集中化管理以及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特點。

  團購模式在網際網路創業潮初期早已有之,當下和生鮮行業結合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生鮮電商領域創業者唐國灝向記者表示:「社區團購模式實現生鮮供應從源頭直達社區,可以大大降低物流成本,次日送達就無需囤貨,減少浪費。」

  平安證券分析師蔣寅秋在8月2日發表的大消費行業周報中指出:「我們認為,不同於2018年對『團購』模式的高度重視,本次社區團購的投資熱潮可能更重視『社區』一詞。」

  在業內人士看來,「30分鐘新鮮到家」和「預售+自提」其實是同一個行業裡的具體運營模式有所差別,但都反映出網際網路巨頭們對高頻生鮮剛需和背後流量引擎的爭奪。

  下半年以來,多家券商紛紛發布「社區團購」的行研報告。光大證券11月6日稱,社區團購擁有萬億規模紅利,「預售+自提」突破了線上零售「時效-成本」二維坐標邊界,未來必將成為電商行業主流履約形態之一,與「即時配送」「傳統快遞」共同形成服務消費者不同體驗需求及性價比成熟能力的多層次履約體系。

  社區主戰場上演「百團大戰」

  「社區團購」模式具體落地,則需要依靠分布於各個社區的團長,一場「百團大戰」正在各大平臺之間上演。

  翻開「美團優選」「多多買菜」等社區團購平臺的公眾號,團長招募活動正在火熱進行中,很多微信推文內容都是針對團長招募和培訓,可見平臺對搶佔社區團長資源的重視,美團優選就提出自己的願景「攜手百萬團長,服務一億家庭」。

  上述參與了社區團購項目的投資機構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社區團購的團長招募模式是以線下BD和團長推薦相結合。

  住在浙江紹興的陳先生,先後兼職從事過社區電商松鼠拼拼、十薈團等平臺的團長,他向記者表示:「團長負責在社區範圍內拉群,然後每天在群裡發送第二天預售的商品,大家想買的話可以在微信小程序裡直接下單,送到團長所在的自提點。」

  據陳先生介紹,一個團長可以同時做多個平臺,但社區居民數量是有限的,一般也只能兼顧一到兩個平臺。

  目前,絕大多數社區團購電商平臺都有開發微信應用小程序入口,小程序也被認為是巨頭們搶佔社區團購的重要接口。打開這些社區團購平臺,用戶首先需要根據定位選擇附近的自提點,便利店、快遞站、電信營業點、彩票站點。

  在記者走訪的廣州社區裡,不少店主反映近期有很多社區團購平臺和他們洽談團長合作意向,也就是說,只要有一個合適的場所作為自提點,人人都有機會加盟成為團長。當地一位便利店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鄰居已經開始在做了,她的便利店暫時作為他的自提點,不過現在訂單量還比較少,她自己也在考慮開始做團長。

  「社區團購的邏輯是通過熟人連結的社區團長觸達C端,並且是預訂模式,之前的買菜模式是直接APP觸達C端,線上下單半小時送達模式。」上海財經大學電子商務研究所執行所長、研究員崔麗麗向記者分析道,「生鮮產品的線上消費在經過不少模式試錯之後,社區團購應該是新一輪的試錯,而且這個模式有望成為社區生鮮的終極PK。」

  個體戶何去何從?

  一直以來,生鮮是個體戶從業者居多的行業。如今網際網路巨頭們紛紛加快步伐,他們布局存量市場還是增量市場,對生鮮個體戶的影響不容忽視。

  生鮮O2O商業模式已經探索多年,至今還是群雄逐鹿的局面,真正的頭部贏家還未落定。為了能搶佔市場,資本巨額補貼的「燒錢」模式已經是中國網際網路巨頭常用的手法,在這次社區團購中也再次被複製。這些社區團購平臺上通過優惠券等低價方式吸引用戶使用。譬如,打開記者打開拼多多APP就是「多多買菜」的彈窗,提示「新人特權下單全額返」。

  雖然網際網路企業快速擴張下,燒錢補貼早已成為常態,但「下單全額返」這樣明顯以低於成本價格銷售的方式是否合理合法?

  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劉旭向記者表示:「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2017年修訂後已經把規範低於成本銷售的規定刪除了,不過《價格法》還保留了相關規定。」

  根據《價格法》第十四條規定,經營者不得有下列不正當價格行為:在依法降價處理鮮活商品、季節性商品、積壓商品等商品外,為了排擠競爭對手或者獨佔市場,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傾銷,擾亂正常的生產經營秩序,損害國家利益或者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目前這樣的補貼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在達到一定規模之後,還是會實現正常收費,但那時可能傳統的菜商肉販都被擠出市場了。這對社會就業的影響是很大的,所以執法機構應該介入。低價促銷需要限定額度,限定時間、次數。」劉旭表示,「 反壟斷執法機構需要對平臺企業此類大規模燒錢補貼的地推模式建立常態化的預警機制,要求創新的商業模式在實施後向反壟斷執法部門做出說明,以便執法者做好事中監管。」

  崔麗麗向記者分析稱:「在各平臺混戰期間會影響到本地賣菜小商戶,因為平臺有強大的補貼,用超低價吸引用戶,勢必會對一部分本地賣菜小商戶形成影響。除了一些非價格敏感的客群,其他可能都會受到較大影響。雙贏的可能性就是本地賣菜小商戶,特別是偏年輕,有用戶積累的商戶可以成為社區團長,有擴大運營能力的機會,而那些不熟悉科技、不懂得客戶運營的傳統賣菜商戶可能會被淘汰。」

  此外,受訪專家也提到,網際網路企業進入社區團購這一創業現象可以更好地與國家政策結合起來。就在近日,農業農村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與「橙心優選」籤署合作協議,探索創新社區電商和農民合作社之間的合作模式,共同推動農民合作社產品直達社區。

  劉旭向記者說道:平臺進入社區賣菜也間接反映出蔬菜批發與分銷環境存在環節多、成本高的問題。社區團購電商平臺可與扶貧政策結合,把送菜上門服務與這些社會政策銜接起來,幫助貧困地區的農產品直銷社區。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責任編輯:DF524)

相關焦點

  • 股市華興社安全中心:社區團購演出「百團大戰」
    社區主戰場演出「百團大戰」    「社區團購」形式詳細落地,則需求依託散布於各個社區的團長,一場「百團大戰」正在各大平臺之間演出。    翻開「美團優選」「多多買菜」等社區團購平臺的公眾號,團長招募活動正在熾熱停止中,很多微信推文內容都是針對團長招募和培訓,可見平臺對搶佔社區團長資源的注重,美團優選就提出本人的願景「攜手百萬團長,效勞一億家庭」。
  • 社區團購:人民日報狠批網際網路巨頭,網上賣菜到底是不是偽創新?
    對於此次賣菜成為媒體熱點和行業風口,當然少不了網際網路巨頭的傾情參與,本次賣菜補貼大戰,多家巨頭投入大量資源在全國跑馬圈地,媒體更號稱這是中國最後一塊億萬級的消費風口,正當巨頭們和資本市場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時,一盆冷水撲面而來,人民日報公眾微信號今日發文《社區團購爭議的背後, 是對網際網路巨頭的科技創新的更多期待》,文中的觀點指出多年來網際網路巨頭利用中國龐大的人口紅利流量以及算法,進行流量變現
  • 社區團購是否動了賣菜大媽的「奶酪」
    所謂「跑團」,就是沿著街面門店一個一個地談,凡是願意做提貨點的小店主都可以成為團長。  由於各社區團購平臺都在爭搶地盤,往往店主在一天之內會同時接待幾撥上門洽談者,由於每個平臺都給團長佣金,因而一個店主會同時擔任四五個社區團購平臺的團長。  「團長的收益怎麼樣?」「訂單不多,收益並沒有想像中的好。」
  • 網際網路巨頭開啟燒錢賣菜大戰 搶佔社區團購風口
    近段時間以來,關於網際網路巨頭進場賣菜的消息不斷。  12月1日,手機淘寶和支付寶在湖北地區上線「淘寶買菜」業務,採用社區團購模式。這是阿里巴巴首次向社區團購業務開放核心流量資源。  除了阿里巴巴,騰訊、拼多多、滴滴、美團等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局,燒錢賣菜大戰愈演愈烈。
  • 京東7億投資興盛優選,但補貼大戰燒不出社區團購的未來
    顯而易見,在經歷幾年的模式探索和疫情催化後,社區團購成為今年最熱的「風口」,而「價格戰」,則是風口上最亮眼的「風景」。新一輪的燒錢大戰,毫無疑問將大大加速行業洗牌。雖然現在談論補貼大戰之後,社區團購是否一地雞毛,可能為時尚早。
  • 風口上的社區團購 誰的團長誰的團?
    他是某大型社區團購平臺的BD(商務拓展),在這場激烈廝殺已近乎於肉搏的社區團購大戰中,張良的任務始終只有一個:發展更多的團長。這一天,壽寧急遽降溫至3℃。張良沒有出門,和團隊裡的另外4個年輕人窩在臨時租下的小屋裡,聊天取暖。他們的上一個戰場是廈門,完全沒料到冬天還會冷成這樣。
  • 風口上的社區團購,瘋狂的「團長製造機」
    他是某大型社區團購平臺的BD(商務拓展),在這場激烈廝殺已近乎於肉搏的社區團購大戰中,張良的任務始終只有一個:發展更多的團長。這一天,壽寧急遽降溫至3℃。張良沒有出門,和團隊裡的另外4個年輕人窩在臨時租下的小屋裡,聊天取暖。他們的上一個戰場是廈門,完全沒料到冬天還會冷成這樣。
  • 補貼之下的社區團購 不會完全替代傳統生鮮零售
    從概念上講,社區團購是真實居住社區內居民團體的一種購物消費行為,是依託真實社區的一種區域化、小眾化、本地化的團購形式。簡而言之,它是依託社區和團長社交關係實現生鮮商品流通的新零售模式。實際上,社區團購的這種模式並不是今年的新鮮事物。該模式始於2016年的微信小程序推出的「B2B2C」(電商-團長-消費者)社群分銷模式。
  • 管中窺豹:從社區團購看網際網路巨頭的野蠻之路
    早在2018年,社區團購爆發了第一波浪潮,這波也號稱過」千團大戰「,至於聲浪遠不如當年團購界的千團大戰最大的原因是,這一波的參賽選手基本上都是創業型公司,比如興盛優選、十薈團、食享會、你我您、松鼠拼拼等,巨頭早年間都沒看上這門生意。
  • 團長拒當炮灰、廠家公開討伐,他們為什麼抵制社區團購?
    深燃試圖站在一個客觀中立的視角,來解讀社區團購背後的爭議。 先說結論: 1、社區團購絕不僅是賣菜,這只是開始,所以被巨頭搶生意的,不只是賣菜的小攤小販。 2、就連供貨商也站出來反對,是因為社區團購導致竄貨亂價,打亂了供貨商的價格體系。
  • 補貼之下的社區團購不會完全替代傳統生鮮零售
    伴隨著阿里、美團、滴滴以及拼多多等網際網路巨頭們的紛紛入局,與公眾福祉高度相關的社區團購無疑成為當下最熱的話題之一。  從概念上講,社區團購是真實居住社區內居民團體的一種購物消費行為,是依託真實社區的一種區域化、小眾化、本地化的團購形式。簡而言之,它是依託社區和團長社交關係實現生鮮商品流通的新零售模式。
  • 社區團購「大躍進」
    如今,一切的動作都暗示著,社區團購就是下一個風口。其實不然,早在4年前社區團購就已出現。2016年,湖南長沙出現第一批「團長」,他們一方面每天出現在各個小區拉住戶加入社區團購微信群;一方面拿著這些資源和小區周邊店鋪老闆談判,以爭取商品團購價,社區團購自此興起。
  • 解碼社區團購:網際網路巨頭惦記的不是那幾捆白菜
    生鮮是現階段各大社區團購平臺競爭的主戰場,許多人對社區團購的認識也只是局限在「賣菜」上面。但是,「賣菜只能引流,真不掙錢。」前松鼠拼拼運營程小雲(化名)對《財經》記者說。早在2018年,社區團購就已經火過一陣,當時也是消費領域最熱門的賽道之一,被創業者和投資人寄予厚望。松鼠拼拼就是在那一輪「社區團購熱」中創立的平臺,自2018年6月開始組建團隊,兩個月後進駐第一個城市。
  • 家門口的菜攤會不會被社區團購「玩」壞?
    最近一周,輿論對社區團購的關注持續火熱。以「社區團購」為關鍵詞的相關話題頻頻衝上微博熱搜,其中「社區團購會奪走賣菜商販生計嗎」閱讀量超過2.47億。對比此前爭奪流量入口的打車大戰、外賣大戰、單車大戰,部分輿論擔心此次網際網路巨頭會故技重施:先採取低價傾銷策略佔領市場,再「挾流量以令市場」擠壓中間商「賣菜者」生存空間,繼而剝奪終端消費者「買菜自由」。
  • 燒錢大戰與搶人大賽:網際網路混戰社區團購
    開城最兇猛的美團優選,在7月成立以來的短短四個月內覆蓋了23個省191個城市,橙心優選、多多買菜目前投入的補貼也都達到10億元。第三方機構數據顯示,中國社區團購市場規模有望達到千億級別,燒錢大戰正在多個城市打響。低價吸引用戶,大規模招募團長的同時,商品品控、服務質量、供應鏈能力都成為最後一個贏家的籌碼。
  • 社區團購興盛 經不起「賣菜革命」折騰的小販怎樣了
    最近,圍繞網際網路巨頭該不該進入社區團購的問題,成為一場各方積極參與的爭端。社區團購早已有之,但社區團購作為一種風氣,興盛於新冠肺炎疫情的特別背景。巨頭們像是在一夜之間發現了社區團購的寶藏,必欲布局、爭奪為快。這種景況,似曾相識。
  • 社區團購的燒錢大戰,要緊急剎車了?
    過往發生在網約車、共享單車上的燒錢大戰如今在社區團購賽道再一次重新上演。王興、劉強東、黃崢、程維等經歷過千團大戰電商大戰網約車大戰的大佬不約而同將目光聚焦在了社區團購。創業公司負責試錯,獨角獸公司負責驗證,巨頭負責清場。巨頭入場,往往就是行業最為動蕩的時候,新一輪行業洗牌在所難免。
  • 網際網路巨頭進軍社區團購 家門口的菜攤會被「玩」壞?
    以「社區團購」為關鍵詞的相關話題頻頻衝上微博熱搜,其中「社區團購會奪走賣菜商販生計嗎」閱讀量超過2.47億。對比此前爭奪流量入口的打車大戰、外賣大戰、單車大戰,部分輿論擔心此次網際網路巨頭會故技重施:先採取低價傾銷策略佔領市場,再「挾流量以令市場」擠壓中間商「賣菜者」生存空間,繼而剝奪終端消費者「買菜自由」。一邊是輿論質疑,一邊是資本青睞,社區團購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 巨頭俯身,被社區團購壓垮的團長
    這樣的場景,也是2020年聲勢浩大的社區團購戰爭中一個典型的樣本縮影。巨頭們通過支付佣金給社區小賣部、超市店主的形式進入這個戰場,期望利用團長的信用和人脈為自家平臺拉來新用戶,試圖打通一個個這樣身處城市,但還未受到團購和電商深刻影響的社區。
  • 社區團購「團戰」正酣,變革與較量中如何走出「最優」路徑
    激烈的市場競爭下,不少「後來者」為了搶佔市場,開始大力度拉新補貼。連小區的老阿姨們都已經學會如何薅大廠們的羊毛。社區團購「亂戰」其實並不陌生,猶如昔日的電商N國殺、O2O百團大戰一樣,每當一個新消費熱潮崛起,就會引發更多準入者的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