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時報網
證券時報記者 曹晨
伴隨著阿里、美團、滴滴以及拼多多等網際網路巨頭們的紛紛入局,與公眾福祉高度相關的社區團購無疑成為當下最熱的話題之一。
從概念上講,社區團購是真實居住社區內居民團體的一種購物消費行為,是依託真實社區的一種區域化、小眾化、本地化的團購形式。簡而言之,它是依託社區和團長社交關係實現生鮮商品流通的新零售模式。
實際上,社區團購的這種模式並不是今年的新鮮事物。該模式始於2016年的微信小程序推出的「B2B2C」(電商-團長-消費者)社群分銷模式。2018年,社區團購的模式逐漸走紅,並吸引不少創投資本的入局。尤其是在今年疫情過後,線上買菜頻次的大幅增加讓社區團購模式再次迎來春天。
今年以來,在網際網路巨頭們傾巢進軍下,社區團購「戰場」也掀起新一輪的補貼大戰。目前,社會上廣泛討論的是,隨著線上巨頭和資本的不斷湧入,線下社區生鮮店鋪和商超會不會消失?店鋪商戶們的生計會不會被奪走?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具體來看,零售業主要賺取流通中的差價,而生鮮是毛利率極低的品類,巨頭們的補貼也終將回歸理性。從成本端而言,生鮮商品從挑揀到配送必須依賴大量的人工實現。隨著國內人工成本的不斷提升,社區團購成本端優勢將不復存在。從消費體驗看,社區團購的無門店低成本是以犧牲體驗為代價,為了增加消費場景,業內普遍認為線上平臺們未來將不斷與線下生鮮店鋪加強合作,形成共贏。
不可避免,平臺巨頭大量補貼下的社區團購將對傳統生鮮店鋪造成一定的影響,但兩者並非方枘圓鑿。較早進入社區團購領域的網際網路企業滴滴橙心優選相關負責人曾告訴記者,團長是社區團購鏈條中的核心之一,其大部分是以店鋪為基礎的小店店主、便利店老闆,而網際網路新興業態對線下店鋪的衝擊較大,很多店主有藉助網際網路平臺的流量和資源,以及提升店鋪經營效率的意識。
事實上,在網際網路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社區生鮮店鋪和線下商超也在積極擁抱數位化變革。比如,近幾年不少社區生鮮店鋪紛紛加入了各大電商平臺的線上業態,而像物美、家樂福等這樣的大型商超均在積極布局數位化的線上購物場景。
與此同時,社區團購消費業態的快速發展,也將促進生鮮供應鏈體系的完善,同時將增加大量的就業崗位和機會。綜上所述,未來,網際網路巨頭們跑馬圈地的社區團購,不會成為傳統生鮮零售業態的替代。
對於在社區團購領域頻頻「出擊」的網際網路企業而言,有兩大問題值得思考。一方面、不缺資本的網際網路巨頭擁有大量的資源優勢,有能力也有使命去挑戰更多的創新模式,大量扎堆於社區團購的商業模式創新並非不可行,但這種創新是否一定要巨頭們傾巢而出,值得商榷。
另一方面,網際網路巨頭們進軍下的社區團購,就像共享單車、網際網路打車等商業模式的翻版,常常輔之以巨量補貼,通過補貼吸引用戶,而補貼過後,與公眾福祉高度相關的社區團購是否會步其後塵,值得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