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道被新型冠狀病毒撕開的傷口,正在慢慢修復。
從「雲復工」到各地企業陸續恢復實地辦公,餐飲圈最先感受到了回暖溫度。畢竟,復工潮下,數千萬白領的工作餐需求迅速集結。
此前的20多天裡,餐飲界幾乎經歷了最為灰暗的劫難。
西貝董事長賈國龍直言「即使貸款發工資,撐不過3個月」;海底撈一聲不吭,把8萬多名員工護得死死的,有機構預估其營收損失超過50億元(以停業15天計算);老鄉雞董事長束從軒則親手撕了員工的「減薪聯名信」,表示「寧虧5億、賣房賣車,也要讓1.6萬員工有飯吃、有班上」……
如今,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人們的工作與生活也正在向原有軌道行進。
2月15日,閉店整整20天後,海底撈宣布部分門店恢復營業,但目前只開放外賣部分。
西貝發力做起了線上業務,提供外賣服務的門店從100多家翻到200多家,每天的外賣營業額超過200萬元,1月份的線上用戶就增加了3萬多名。
老鄉雞則在企業復工潮中緩慢「回血」——「2月10日,上海企業復工的首日,我們8家門店在團餐上的總收入就超過了1萬元。」老鄉雞方面對「電商在線」介紹。目前,老鄉雞800多家直營店中,有一半在恢復營業。
復工潮的到來,團餐業務是否為成為餐企拐點?拐點之外,餐飲企業還有哪些「抗疫」之道?在「電商在線」(公眾號id:dianshangmj)的採訪中,得到了餐飲新零售、到家場景、託管加盟制、人力承包製等關鍵詞。
「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無論是企業還是生物,都是要去進化的,就像生物群自我進化的過程一樣,所以這是企業升級的時候。」對於父親撕信一事,老鄉雞總經理束小龍並不意外,他對「電商在線」講了撕信背後老鄉雞的應對之策。
疫情期間,中國餐飲圈受到了空前的關注。接下來,或許是一個中國餐企的升級故事。
等待覆工
近鐵城市廣場,上海中環CBD的黃金交叉點,購物中心之外,還是寫字樓簇擁之地。
餐飲,是這塊地標上最活躍的存在,集結了西貝、撈王、豐收日等一波人氣餐廳,在這裡,排隊2小時吃上一頓飯是種常態。
疫情之下,近鐵城市廣場維持營業,為數不多的餐廳還在做著外賣生意,相較於以往的人來人往,這裡成了商家孤獨的瞭望。
張成在豐收日上班,這家店位於近鐵廣場北座3樓,以江浙菜聞名。按照往年的經驗,即便是過年期間,豐收日的生意也不得停。年前是滿滿當當的年夜飯,年初七附近公司復工後,每天光是外賣訂單都有300單左右。
「今年受疫情影響,我們留了四五個人守在店裡,每天大約能做到20、30個外賣單。」張成告訴「電商在線」。不過最近附近的部分企業開始復工,慢慢開始接到團餐訂單,雖然量還不是很大,但已經把外賣訂單數量翻了一倍。
在張成眼裡,店裡的生意正在逐漸好轉,復工企業的團餐需求是好轉的第一個信號。
田衛的如意餛飩加盟店同樣開在近鐵商圈,從2019年5月算起,他的加盟時間還不滿一年,眼看著即將回本,卻在疫情衝擊下走入僵局。
按照田衛的計劃,2020年他會擴張幾個加盟店,專門做企業團餐和外賣生意,「周圍的寫字樓比較多,這部分的需求很大。」
這些計劃現在都被打破,田衛並不知道後續如何往下走。他沒想到疫情的影響會如此嚴重,疫情爆發之後,他的門店撐到了正月初五還在營業,但周圍企業的復工時間一再延後,他選擇了暫時閉店。
2月17日,閉店20天後,眼看著企業陸續復工,田衛重新開張了,「只能開起來等等了。」
等待附近寫字樓復工,等待團餐訂單,成為很多餐飲企業復甦的第一步。
團餐生機
2月10日,珍島集團成為第一批被批准復工的上海企業。
珍島集團在全國範圍內的員工達到1000多人,分布在十幾個城市,其中有500多人在上海辦公,截至2月13日,其在上海地區的復工率在30%左右。
「當下復工一方面要做到嚴格控制風險,同時也要儲備充足的防疫物資,為了準備員工口罩,我們在1月19日就預訂了3萬隻口罩,但因為運輸原因,復工初期只到了一小部分。另一方面,由於員工較多,保障員工安全用餐顯得尤為重要。」珍島集團高級副總裁劉歡對「電商在線」提到。
正常情況之下,珍島這幾年一直為員工提供免費早餐,午餐則自行在園區食堂或外賣解決,但在疫情期間,園區食堂並未開業,幾百名員工分別去訂外賣,難免會接觸各種各樣的人,為員工健康考慮,統一訂餐成為復工企業的剛需。
早在開工前的半周裡,珍島集團防疫領導小組已經在觀察周圍營業中的餐廳,最終通過餓了麼的團餐服務解決了這部分需求。
和珍島集團一樣,全國的企業陸續進入復工狀態,與之相對應的,企業集體訂餐需求快速增長。目前,多地已經聯合外賣平臺啟動臨時團餐配送備案辦法。
老鄉雞、掌上韓品是第一批從餓了麼平臺上接到團餐訂單的企業。
為了服務「企業團餐安心送」,老鄉雞重組了原有產品,推出8款套餐和2款組合餐,專門服務復工企業的員工吃飯問題;韓餐連鎖品牌掌上韓品的訂單數則直接翻了2倍。
「目前我們只有2家店適合做團餐,單店每天大約有100多單的團餐收入,加上散客訂單,總的訂單數超過150單。」掌上韓品負責人範臣告訴「電商在線」,他打算讓更多門店加入團餐的配送。
如何連接供需兩端?疫情期間的團餐如何確保更安全、更健康?團餐的意義是否只是批量訂餐?
事實上,疫情期間,無接觸配送、外賣安心卡等細節都在考驗著團餐商家與外賣平臺。
自救底牌
如果說團餐訂單是餐企迎來經營拐點的一步,那麼餐企對抗疫情是否有自己的底牌?
「事實上,疫情爆發以來,我們都沒有閒著,所有人都在熱火朝天地工作。」束小龍告訴「電商在線」,除了部分餐廳供給武漢一線醫護人員,撕信背後的老鄉雞,正在迅速找出路。
這家在2019年問鼎「中國中式快餐全國榜首」的連鎖餐飲品牌,在疫情爆發之後,業務形式從堂食搬到了打包和線上,迅速對組織架構作出調整,分出3個方向:
戰略中心為企業大腦,以品牌戰略、資金和政策為核心,給公司尋找新方向;
研發中心為突圍部隊,在新零售、外賣、企業團餐等方面尋找發力點;
支持中心則負責守護1.6萬名員工,組織在線辦公、健康打卡等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70多人組成的研發中心,正在充當著老鄉雞的尖兵部隊。僅僅花了半個月時間,這支隊伍就已經在外賣平臺上線新零售產品,包括黑面香菇、樓蘭玉棗、長白山木耳、黃小米產品;在此之後,老鄉雞還將上線團隊工作餐、快手菜等產品。
疫情之下,餐飲企業門庭冷落,全民陷入搶菜熱潮,基於新的消費需求,在原有的雞蛋、大米、掛麵等產品的線上線下銷售之外,老鄉雞迅速補充上線了更多食材。
在束小龍看來,這既是全民對抗疫情、減少外出用餐的需要,也是餐企突圍的辦法。
束小龍對「電商在線」舉了個例子,像超市這樣的零售型企業,他們本身沒有研發團隊,只能做原始食材的零售;但對於餐飲企業,我們有研發團隊,有加工食材的機器設備和人工,我們可以幫顧客提前預處理,顧客到店也可以通過外賣平臺買回家,簡單操作就能吃上。
「在國內,很多餐飲品牌特別注重到店的場景,而忽略了到家這個部分。」這是疫情給束小龍帶來的啟發。
聯想起此前在日本考察的經歷,束小龍告訴「電商在線」,「日本很多餐廳在堂食之外,還有零售區域,消費者可以直接在店裡買到半成品拿回去做,而在東京的一些超市,光是便當就有三四百種。」
放到疫情之下,如果餐飲企業的零售產品能夠佔到營收的一半,那麼即便是疫情這樣的特殊事件,餐企或許能夠有更多出路。
直營之外
貸款發薪賈國龍,按兵不動海底撈,硬核撕信老鄉雞……直營餐飲連鎖店損失慘重。
數據顯示,相比去年春節,疫情期間,78%的餐企營收損失達100%以上;9%的企業營收損失超過九成;7%的企業營收損失在七到九成之間;僅有5%的企業營收損失低於七成。
範臣所經營的掌上韓品不在78%之列,其在上海等地擁有50多家門店,旗下員工300多人。他向「電商在線」介紹了託管加盟制與人力承包製。
在託管加盟制下,加盟商相當於是財務投資人,為門店的前期投入支付費用,後續所有工作由品牌方來完成,包括店鋪選址、運營,而加盟商根據相應門店的財務報表,盈利則分成,虧損就需要補充資金。
「虧損不是由公司一方承擔,而是分攤到所有個體投資人共同分擔,這其中有人會放棄,但大多數人會一起扛過來,在突發性危機面前,品牌的基本面沒有變化,只要恢復消費,品牌完全恢復沒有問題。」範臣強調。
對於餐飲企業來說,房租和人工是兩塊主要支出。在人工方面,掌上韓品採用的是人力承包製,將門店交由店長管理,店長根據門店營業額的固定比例收取承包費,並負責員工的調配和薪資,當營業額下降,承包費下降,相應地員工收入減少。品牌方則主要對店長進行管理。
在範臣看來,對於中小型餐企來說,未來的趨勢一定是走加盟路線,直營的成功率不會很高。「餐飲已經不像過去幾年屬於利潤比較好的一個行業,現在利潤越來越薄。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所有風險都由一個企業承擔,風險很大。」
對於一家餐企來說,到底哪種形態才是最佳,如何才能更具備對抗風險的能力還是個未知數,當下中國餐企面臨的是如何在疫情中活下來,當共享員工帶來人力層面的解決方案,團餐需求帶來餐企復甦的第一個拐點,內功與經營方式或許值得更多關注。
復工路也是抗疫路,復工路上記得戴上口罩哦~,點擊圖片給自己的頭像帶上口罩吧!
(來源:電商在線 作者:崔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