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鄉村基獲得紅杉中國數億元融資,在此之前的幾個月,老鄉雞剛獲得10億元授信、投資。
同為中式快餐的領軍者,鄉村基與老鄉雞,很容易讓人傻傻分不清,二者不僅名字相近,更是連成長史也有那麼一絲淵源。
總第2407期
餐飲老闆內參 阿輝 | 文
從一隻雞說起2018年夏天,同在中國餐飲創新大會的舞臺上,鄉村基創始人李紅和老鄉雞創始人束從軒均回憶起自己與「雞」的往事。
李紅16歲時就被送到廚師學校,回憶起那段往事,她打趣道,「別人上學是拿筆,我上學是拿刀」。
看到雞都害怕的她,在廚師學校需要自己殺雞。她拿著刀追著雞滿地跑,雞沒有殺掉,自己被嚇個半死。
與李紅「怕雞」不一樣的是,束從軒養雞、知雞,對雞特別有感情,他說他37年來都是做雞的。
束從軒非常自豪,因為沒有人比他更懂雞。
在舞臺上,束從軒回憶起當年央視採訪他時的現場考驗。記者讓他蒙著眼睛從雞棚裡走一趟,他能說出雞大概多大,它是冷了還是熱了,是渴了還是餓了,是不是有病,大概有什麼病。
吃雞的時候,他能吃出來這個雞是公雞還是母雞,有沒有產蛋,產了多少蛋,他甚至能通過吃雞判斷這隻雞的爸爸、媽媽、奶奶是誰。
別人不知道、也不觀察的事,他知道。比如,雞是怎麼談戀愛的。給他10分鐘,他就能跟一群陌生的雞進行對話。
與雞結緣
束從軒這麼知雞、懂雞、愛雞,是有原因的。
1982年,20歲的束從軒從部隊退伍,拿著結婚的1800元開始了養雞之路。養雞之後的束從軒住雞棚、睡雞棚,這樣的日子長達7年。
束從軒開始養雞的時候,李紅還有2年才被送去廚師學校,還有14年才開她的第一家店。
在開第一家店之前,李紅參加過四川師範學院的成人自考,在汽車運輸公司電大做過教務。第一份與餐飲相關的工作,則是重慶加州牛肉麵館的門店經理。
在2003年開第一家店之前,束從軒一直在養雞,而且養雞事業越做越紅火。
1996年,在餐飲行業積累了一定經驗的李紅和丈夫在重慶解放碑開了第一家餐飲店,400平米,20個員工。
怕雞,更害怕殺雞的李紅卻做了一個與雞相關的餐飲店,賣以雞為原料的川菜,還模仿麥當勞、肯德基做了炸雞套餐等產品,店的名字甚至也與「雞」相關。
說到店名,李紅回憶起為什麼叫做鄉村雞,她說「要開店了,我店名都沒想好,得趕緊取個名字,想到店裡以賣雞為主,就取名叫鄉村雞」。
不同的「做雞」之路
養雞21年之後,2003年,束從軒開了第一家店,店名叫做「肥西老母雞」,主打雞湯。
在合肥當地流傳一句俏皮話,「從肥東到肥西,買了一隻老母雞」。當地人特別喜歡吃雞、喝雞湯。坐月子要喝雞湯、感冒了喝雞湯、手術之後還是要喝雞湯,農村待客的最高禮遇就是殺一隻雞吃。
怎麼做好這碗雞湯,成了束從軒的重中之重。
每天殺1-2隻雞燉湯,燉了近1000隻雞,直到每天被迫喝雞湯的兩個孩子每人一口氣喝了三小碗雞湯之後,束從軒知道他的雞湯終於研發成功了。
市場反饋也出奇好,開店第一天,店裡爆滿,第四天,收銀機壞了。
看到生意如此火爆,束從軒趁熱打鐵,一口氣在合肥開了10多家店,之後的17年,束從軒一直以雞湯為主打菜品。
李紅就沒有這麼幸運了,第一家店成立10年之後的2006年,她旗下才10家店。
與束從軒第一家店生意好到燒壞收銀機不一樣的是,李紅的第一家店異常冷清,干著急的李紅恨不得把外面路過的人一個個拖進店裡。
生意不好的時候,她想著把大堂的燈關幾盞吧,還能省一些電費,可越這樣,情況越糟糕。
這個外表柔軟的重慶妹子狠咬牙關,在口味和促銷上下功夫,甚至搬到了店裡住。
一年半之後,李紅的「鄉村雞」逐漸在解放碑站穩了腳跟。
可在她30歲生日那天,由於房東和二房東的矛盾殃及了她,位於解放碑的門店被迫關門,參加生日宴的朋友無奈只得幫她「搬家」。
解放碑的店沒有了,可以再開,兩路口店、涪陵店、沙坪垻店拔地而起。
這還不算完,麥當勞開在了「鄉村雞」隔壁,原本李紅的店裡那些炸雞產品就是模仿他們的,這下正版來了,李紅再怎麼努力,還是賣不過。無奈之下,1999年李紅只得砍掉所有的西式快餐部分。
可能也正是這樣「不堪」的回憶,之後,麥當勞、肯德基開在哪,李紅就把她的店就開在哪。
兩隻雞的騰飛
創業的前十年,李紅雖然只開了10家店,但這10年間,她理順了口味、服務、標準、物流,巔峰時期,一家地段良好的店,每天中午能累計接待3000人就餐。
就像即將破土而出的春筍,瘋狂的生長只缺一場春雨。
這場春雨就是紅杉中國的投資,改名為「鄉村基」的第二年,鄉村基獲得紅杉中國的1.5億元的投資,從此開啟了一路狂奔模式。
2010年9月鄉村基在美國上市
2013年,鄉村基的全國擴張計劃受挫,上海、北京等地的10多家門店關停。
門店也遇到了問題,快速擴張,服務下降,口碑變差,客流下降,然後為提利潤,質量變差,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2015年第二季度,鄉村基含子品牌大米先生門店數量超過335家門店,但淨利潤僅為60萬元,鄉村基陷入至暗時刻。
世界就是那麼奇妙,狂奔中的老鄉雞(當時還叫肥西老母雞)遇到了和鄉村基同樣的問題。束從軒在北京、上海、南京開了12家店,4年燒掉3000萬元,相當於2012年老鄉雞純利潤的5倍,這擱誰都受不了。
束從軒無奈退回安徽大本營。
面對如此艱難的難題,李紅和束從軒的選擇出奇一致,快刀斬亂麻,毫不猶豫。
束從軒花費一年利潤的68%請特勞特公司做諮詢,並力排眾議更名為「老鄉雞」,又花費2000多萬元將門店品牌更換。更名這事不僅是公司高管無法接受,連當地媒體都倍感惋惜。「合肥再無老母雞」成為了第二天的媒體頭條。
更名之後,老鄉雞再次進入快車道。
企業在成長路上,難免會有幾顆石子,幾個水坑。
鄉村基、老鄉雞這樣體量、這樣深厚積累的企業,對他們而言都不是大事,快步跨過就是,一點也不會影響他們的速度。
巨蟹座李紅與天秤座束從軒
巨蟹座的李紅內斂、務實、穩重、為人比較和善,不太擅長表達。
2018年,在中國餐飲創新大會的舞臺上,面對1000多名的觀眾,穿著樸素的李紅說著帶著重慶口音的普通話,甚至有一點點緊張。
2020年女神節,李紅在淘寶直播上為自家的自熱米飯帶貨,親切樸實的她身上並沒有女企業家的鋒芒畢露。
不僅僅是不太擅長表達,巨蟹座的李紅也不太擅長展現自己。
網上李紅的資料相對較少,多是採訪類的文章。
李紅本人的微信朋友圈僅三天可見,很少發朋友圈,多發一些與品牌相關內容。就連獲得紅杉中國投資這樣值得大書特書的事,她也是低調處理。這樣的風格也影響著鄉村基,鄉村基的官網有一種濃濃的十年前的風格,官網最新的頭條企業新聞更新時間為2015年6月24日,非常讓人懷疑這是一個直營門店超過1000家的品牌官網。
鄉村基官網
李紅非常親和,會與他人保持良好的互動。內參君問她是什麼星座時,她居然能給出明確的回覆——在她的同齡人裡,大多數對於星座這類專屬年輕人的潮流文化是不敏感的。
相對於不善表達的李紅,天秤座的束從軒簡直就是一個「戲精」。
天秤座的束從軒交際能力很強、擅長表達、對人真誠,還有一點顏控。
疫情期間,當李紅在忙著接受媒體專訪、並為自家帶貨的時候,束從軒也沒有閒著,工作之餘一不小心就刷屏,成了新晉「網紅」。
土味發布會的時候,老鄉雞官方微信下面有一個署名嶽雲鵬的人留言「束總,我看你可以來我們德雲社」。很多人還在想老鄉雞是怎麼把嶽雲鵬請來的,其實請嶽雲鵬都不算什麼,在另一篇推文中,他們還把皇上、皇后、華妃、甄嬛、沈眉莊都給請過來了。
很多人覺得束從軒是在2020年突然就成了「網紅」,其實不然,早在7年前束從軒就「火」過一次,2013年,以束從軒為原型的電視劇《壩上街》在央視開播,同在2013年,束從軒參加東南衛視大型創業真人秀《愛拼才會贏》,獲得第一季總冠軍,也獲得了投資女王徐新的青睞。
除了這些,老鄉雞一系列的營銷操作也玩的非常溜。
2004年禽流感的時候,束從軒請市長「吃雞」;
2012年,在沒有告訴任何媒體的情況下,「肥西老母雞」突然更名為「老鄉雞」,然後接受媒體採訪;
2018年,利用微博洩密事件,讓人誤以為老鄉雞要收購永和豆漿甚至永和大王,官方回復也遮遮掩掩的表示品牌名字在全國家喻戶曉,最知名的產品是豆漿,更讓人遐想萬千。
天秤座的束從軒還有一些顏控,這個從老鄉雞門店升級中就能看出來。17年前老鄉雞第一代門店的「顏值」放在現在也吊打一大波的快餐品牌。
中式餐飲迎來品類機遇期
今天的鄉村基和老鄉雞,已經成為中式快餐的「雙子星品牌」。他們一個獲得10億授信、投資,一個獲得紅杉中國數億元融資。
在規模上,這兩個品牌也正邁向「直營連鎖」、「千店時代」。目前,鄉村基(含子品牌大米先生)直營門店數量已經突破1000家;老鄉雞直營門店也已經超過800家,千店規模指日可待。
這是中餐從來沒有過的新高度。
在過去的二十多年時間裡,中餐正是在管理這個短板上,通過學習洋快餐,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使直營連鎖真正「連得上」、「鎖得住」,才有了今天這樣的成績。
特別是在消費者對洋快餐失掉新鮮感之後,整個消費市場更有利於中式快餐的崛起。這是鄉村基和老鄉雞的機遇,也是中式快餐品類的機遇。
目前,鄉村基(含子品牌大米先生)影響力已經從成都、重慶、長沙為中心,向周邊輻射。不僅如此,在很多場景之下,鄉村基和洋快餐開在一起,展開直面競爭。
老鄉雞也是勢頭強勁,走出安徽、進入南京。僅在南京,門店規模竟然達到了101家。
2018年,老鄉雞又通過「翻牌式收購」,將武漢永和變更為老鄉雞,強勢進入武漢。2019年底,老鄉雞又悄然進駐上海,快速開出8家門店。
如果把視線投向更廣闊的市場,我們還會看到更多中式快餐,通過現代管理,走向連鎖化、規模化。
中式快餐的崛起,還在加速。特別是外賣的蓬勃發展,更加快了中餐「快餐化」的進程。
海底撈、西貝都在積極擁抱這個機遇期。比如西貝,在持續的快餐化實踐之後,通過入股深圳中式快餐品牌「小女當家」,繼續押寶快餐。
而鄉村基和老鄉雞,作為中式快餐的雙子星品牌,成為「品類領跑者」,他們的崛起,他們的擴張,不僅成就了自已,也為品類做出了示範,將會帶動更多中式快餐品牌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