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生活垃圾分類,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係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推進垃圾分類不僅可以有效利用可回收物,變廢為寶,保護環境,它還是一個城市管理能力和市民素質的綜合體現,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標誌。我市2018年被列為省級試點城市,按照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完善機制、創新發展,協同推進、有效銜接的工作原則,全面開展垃圾分類工作,不斷擴大覆蓋範圍,建立健全收集體系,加快終端配套建設,目前全市已有1587家黨政機關、公共機構、736個各級各類學校、478個居民小區開展垃圾分類,全社會支持和參與垃圾分類意識基本形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系統謀劃,分步推進工作
我市自2018年啟動工作,2019年全面鋪開,2020年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類法規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設施體系和工作體系,計劃到2022年完成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
2018年,我市選取6個單位、學校和居民小區開展試點,在此基礎上,2019年在全市推行垃圾分類,市城管局、發改委、住建局、生態環境局、機關事務管理局、教育局、商務局、市場監管局等8家單位聯合發布社會通告,按照先黨政機關、公共機構率行實行垃圾分類、其次各大中小學實行垃圾分類、最後全面啟動居民小區生活垃圾分類的「三步走」步驟,2019年度實現1587家黨政機關、公共機構和736個各級各類學校垃圾分類全覆蓋。2020年,在197個居民小區開展垃圾分類試點上,我市以生活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創建為重點,在各縣區各選擇1個鎮街開展垃圾分類,進一步增加居民小區垃圾分類試點數量,示範片區內累計開展垃圾分類居民小區已有281個,預計年底數量達到494個。下一步,我市計劃2022年完成全部居民小區的垃圾分類覆蓋。
二、以上率下,強化組織領導
為加強垃圾分類工作,我市建立書記、市長擔任組長「雙牽頭」的高位推動領導小組,市直相關單位、各縣區(管委會)主要領導為成員,統籌推進全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市城管局,負責起草制度生活垃圾分類相關的配套政策,部署全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任務,對生活垃圾分類收運、分類處理實施監管、管理、考核。為加快工作推進,市分類辦建立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市領導親自調度,對各單位工作推進情況進行調度,及時解決垃圾分類推進中的問題,共召開市級領導小組工作會議7次。各縣區和市直有關部門對照成立工作領導小組,把垃圾分類作為一把手工程,召開各類動員會、部署會232次。
三、建章立制,完善政策體系
自2018年以來,我市陸續制定《關於規範全市居民小區生活垃圾分類的意見》《蕪湖市生活垃圾分類設施設備配置標準》《蕪湖市住宅區生活垃圾分類操作規程》《關於規範拒絕收運、處理混裝生活垃圾分工作的通知》等一批規範文件,為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技術支撐保障。
為加強資金保障,鼓勵基層創新開展工作,2020年市城管局、市財政局出臺《蕪湖市生活垃圾分類獎補資金管理辦法》,按照常住居民戶數80元/戶標準進行對各區進行獎補,專項用於投放點設置、分類收運體系建設工作,據初步統計,目前對已開展分類居民小區獎補資金將達到2000餘萬元,後期隨分類範圍擴大、小區數量增加,獎補基數還將進一步增大。
三、基礎先行,加快硬體配套
我市嚴格按照國家住建部「其他垃圾、廚餘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四分類類別組織實施垃圾分類,工作中牢牢抓住分類投放這個前端根本、分類收運這個中端關鍵、分類處理這個末端保障,努力做到首尾相連,形成完整鏈條。
一是「源頭+」分類投放強基礎。加強前端分類投放建設,公共區域、街頭巷尾配套成組分類容器14785組,貼標分類容器23771個。大力推行居民小區集中投放模式,小區建設1119處四分類集中投放點。
二是「中端+」規範轉運補弱項。開展社會單位、居民小區垃圾收運市場整治工作,推進收運單位公司化、標準化、規模化,引導收運單位配備分類收運、密封性好、壓縮式收運車輛,配置四分類垃圾收集車輛846輛。
三是「末端+」加快建設拉短板。全市建成2座生活垃圾焚燒廠、1座生活垃圾填埋廠、1座廚餘垃圾處理廠、1座有害垃圾處理廠,在建的還有1座生活垃圾焚燒廠、1座廚餘垃圾處理廠。四分類垃圾分別進入各自終端進行處理,比如:其他垃圾送到2座生活垃圾焚燒廠進行焚燒發電上網,最大程度實現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每天處理市縣日產生活垃圾2600噸,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廚餘垃圾送到廚餘垃圾處理,產生生物柴油和沼氣供熱自用,每天收運處理3400家餐飲企業180噸的廚餘垃圾;有害垃圾由市生態環境局招標的蕪湖海創危廢處理企業收運處理;可回收物最終由市商務局管理的全市118家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回收利用。
四、宣傳引導,營造良好氛圍
我市堅持宣傳與動員並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並進、政府組織與社會力量並進原則,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密分布的垃圾分類宣傳網絡,組織「進社區、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公園」「五進」活動,加大居民入戶分類宣傳,深入宣傳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使廣大幹部職工和市民群眾正確對待,積極支持、配合和參與,營造凝聚共識、普及知識、培養習慣的良好的社會氛圍,工作開展以來累計發放各類宣傳資料30餘萬份,開展各類志願活動719次,主題教育活動626次,分類培訓場次795次,制發工作簡報212期,發布宣傳信息1000餘篇。
五、考核執法,提升分類成效
我市建立市、區(縣、市)兩級考核機制,健全監督考核機制,每月開展督查考評,對縣區、鎮街工作情況進行排名,重點檢查工作機制完善、制度體系建設、宣傳氛圍營造、現場分類實效等內容,考核結果和資金獎補直接掛鈎,通過考核機制鞏固提升垃圾分類成果,不斷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共下發各類通報250期。今年又組織開展了全市生活垃圾分類百日專項執法行動,對居民小區、公共機構以及垃圾收運企業履責情況進行檢查,嚴格落實「不分類不收運」制度,倒逼各分類主體落實責任,共計出動執法人員2035人次,檢查對象數862個,糾正違規投放3150人次,行政處罰5例。
下一步,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我市將繼續圍繞「分類成果鞏固提升、示範片區創建推進」兩大目標任務,打通宣傳發動、撤桶並點、分類投放、分類運輸、分類暫存、分類處置「六個環節」,建立組織領導、考核評價、資金保障、正向激勵、調度督導、教育培訓、執法保障「七個機制」,把垃圾分類工作做實做細,努力完成2022年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的總體目標。也懇請全市新聞媒體和廣大市民朋友繼續關心、宣傳和參與我市垃圾分類工作,共同營造更好的人居環境,維護好我們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