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郝東偉)日前,河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工作方案》。工作方案要求,要充分認識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重要性、緊迫性,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科學管控、激勵引導,分類施策、穩妥處置,處理好發展糧食生產和發揮比較效益的關係,科學合理利用耕地資源,把有限的耕地資源優先用於糧食生產,著力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切實防止耕地「非糧化」。
2019年底,河北省已完成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任務,並落實到地塊。針對個別地方發生耕地性質改變或不能種植目標作物等問題,方案要求,要組織開展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情況「回頭看」,對糧食種植面積大但劃定面積少的進行補劃,對耕地性質發生改變、不符合劃定標準的予以剔除並補劃。不得擅自調整糧食生產功能區,不得違規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內建設種植和養殖設施,不得違規將糧食生產功能區納入退耕還林還草範圍,不得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內超標準建設農田林網。
方案提出,對耕地「非糧化」情況進行摸排,堅決遏制住耕地「非糧化」增量,同時摸清存量問題底數。永久基本農田作為依法劃定的優質耕地,重點用於發展糧食生產,特別要保障小麥、玉米、水稻三大穀物種植面積。嚴格規範永久基本農田上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禁止佔用永久基本農田從事林果業以及挖塘養魚、非法取土等破壞耕作層的行為。一般耕地主要用於糧食和油料、蔬菜、棉花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耕地在優先滿足糧食和食用農產品生產基礎上,適度用於非食用農產品生產。規範土地流轉行為,建立工商資本流轉土地資格審查和項目審核制度,引導流轉土地優先用於糧食生產。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從事良種繁育、糧食加工流通和糧食生產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等。對工商資本流轉土地用於糧食種植,尤其對採用節水高產品種及配套技術從事糧食生產的優先給予支持。
在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方面,方案提出,按照國家下達河北省的糧食生產保障任務目標,制定河北省重要糧食生產保障目標,並將糧食麵積、產量目標任務分解到市縣、落實到鄉村、落實到地塊。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為重點,堅持整縣推進、集中連片,加強土地整治和田間配套設施建設,增施有機肥,推廣秸稈還田等耕地質量提升技術,建成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的高標準農田。搞好優質糧食生產,結合區位和資源特點,分區域、分作物制定優質糧食產業發展實施方案,重點加強冀中南優質強筋小麥、大中城市周邊鮮食玉米、黑龍港和冀中南「雙高」大豆以及山區丘陵、黑龍港和壩上地區雜糧雜豆等優質糧食生產基地建設。抓好荒閒地利用,禁止閒置、荒蕪永久基本農田。建立春種前荒閒地摸排機制,摸清荒閒地底數,提出利用計劃。
唐山市曹妃甸區的高標準農田。 河北日報記者 郝東偉攝
方案提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用好新增耕地指標政策,嚴格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新增耕地指標政策,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產生的新增耕地指標調劑收益優先用於農田建設再投入和債券償還、貼息等。
支持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國家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等項目向糧食生產功能區傾斜,優先支持糧食生產功能區內目標作物種植。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向糧食生產功能區傾斜,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條件,加快把糧食生產功能區建成「一季千斤、兩季一噸」的高標準糧田。
增強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功能,加強對種糧主體的政策激勵,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資金、家庭農場及專業合作社建設資金,重點用於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開展糧食生產規模經營,積極推進代耕代種、統防統治、土地託管等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提高種糧規模效益。
補強農業機械關鍵環節,支持開展玉米籽粒直收、節水灌溉、精準施肥施藥等薄弱環節機械化技術試驗示範,加快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支持建設糧食產後烘乾、加工設施,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糧食經營效益。
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用好產糧大縣獎勵政策,調動各地重農抓糧、務農種糧積極性。落實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積極爭取小麥、玉米、稻穀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國家試點,防範自然災害和市場變動雙重風險。加快推進農業保險,到2022年,小麥、玉米、稻穀等糧食作物農業保險覆蓋率達到75%以上。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