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河北切實防止耕地「非糧化」

2020-12-12 河北新聞網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郝東偉)日前,河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工作方案》。工作方案要求,要充分認識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重要性、緊迫性,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科學管控、激勵引導,分類施策、穩妥處置,處理好發展糧食生產和發揮比較效益的關係,科學合理利用耕地資源,把有限的耕地資源優先用於糧食生產,著力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切實防止耕地「非糧化」。

2019年底,河北省已完成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任務,並落實到地塊。針對個別地方發生耕地性質改變或不能種植目標作物等問題,方案要求,要組織開展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情況「回頭看」,對糧食種植面積大但劃定面積少的進行補劃,對耕地性質發生改變、不符合劃定標準的予以剔除並補劃。不得擅自調整糧食生產功能區,不得違規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內建設種植和養殖設施,不得違規將糧食生產功能區納入退耕還林還草範圍,不得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內超標準建設農田林網。

方案提出,對耕地「非糧化」情況進行摸排,堅決遏制住耕地「非糧化」增量,同時摸清存量問題底數。永久基本農田作為依法劃定的優質耕地,重點用於發展糧食生產,特別要保障小麥、玉米、水稻三大穀物種植面積。嚴格規範永久基本農田上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禁止佔用永久基本農田從事林果業以及挖塘養魚、非法取土等破壞耕作層的行為。一般耕地主要用於糧食和油料、蔬菜、棉花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耕地在優先滿足糧食和食用農產品生產基礎上,適度用於非食用農產品生產。規範土地流轉行為,建立工商資本流轉土地資格審查和項目審核制度,引導流轉土地優先用於糧食生產。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從事良種繁育、糧食加工流通和糧食生產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等。對工商資本流轉土地用於糧食種植,尤其對採用節水高產品種及配套技術從事糧食生產的優先給予支持。

在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方面,方案提出,按照國家下達河北省的糧食生產保障任務目標,制定河北省重要糧食生產保障目標,並將糧食麵積、產量目標任務分解到市縣、落實到鄉村、落實到地塊。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為重點,堅持整縣推進、集中連片,加強土地整治和田間配套設施建設,增施有機肥,推廣秸稈還田等耕地質量提升技術,建成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的高標準農田。搞好優質糧食生產,結合區位和資源特點,分區域、分作物制定優質糧食產業發展實施方案,重點加強冀中南優質強筋小麥、大中城市周邊鮮食玉米、黑龍港和冀中南「雙高」大豆以及山區丘陵、黑龍港和壩上地區雜糧雜豆等優質糧食生產基地建設。抓好荒閒地利用,禁止閒置、荒蕪永久基本農田。建立春種前荒閒地摸排機制,摸清荒閒地底數,提出利用計劃。

唐山市曹妃甸區的高標準農田。 河北日報記者 郝東偉攝

方案提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用好新增耕地指標政策,嚴格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新增耕地指標政策,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產生的新增耕地指標調劑收益優先用於農田建設再投入和債券償還、貼息等。

支持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國家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等項目向糧食生產功能區傾斜,優先支持糧食生產功能區內目標作物種植。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向糧食生產功能區傾斜,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條件,加快把糧食生產功能區建成「一季千斤、兩季一噸」的高標準糧田。

增強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功能,加強對種糧主體的政策激勵,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資金、家庭農場及專業合作社建設資金,重點用於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開展糧食生產規模經營,積極推進代耕代種、統防統治、土地託管等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提高種糧規模效益。

補強農業機械關鍵環節,支持開展玉米籽粒直收、節水灌溉、精準施肥施藥等薄弱環節機械化技術試驗示範,加快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支持建設糧食產後烘乾、加工設施,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糧食經營效益。

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用好產糧大縣獎勵政策,調動各地重農抓糧、務農種糧積極性。落實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積極爭取小麥、玉米、稻穀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國家試點,防範自然災害和市場變動雙重風險。加快推進農業保險,到2022年,小麥、玉米、稻穀等糧食作物農業保險覆蓋率達到75%以上。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相關焦點

  •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 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
    各地區各部門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採取有力舉措防止耕地「非糧化」,切實穩定糧食生產,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的生命線。經國務院同意,現提出以下意見。一、充分認識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重要性緊迫性(一)堅持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
  • 農業農村部負責人解讀《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
    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的生命線——農業農村部負責人解讀《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近期,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 【部門負責人解讀】農業農村部負責人解讀《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
    必須堅持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以穩定國內糧食生產來應對國際形勢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將有限的耕地資源優先用於糧食生產,採取有力措施防止耕地「非糧化」,著力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的生命線。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強總理提出明確要求。
  • 《甘肅省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工作方案》解讀
    國務院辦公廳於2020年11月4日印發了《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省委、省政府對此高度重視,根據國務院《意見》精神,省農業農村廳會同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水利廳、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省林草局等省直相關部門研究起草了《甘肅省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工作方案》,報請省政府同意後,以省政府辦公廳文件印發各地執行。
  • 威遠縣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
    12月2日,威遠縣人民政府召開十六屆人民政府第117次常務會,會上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領學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並要求各鎮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意見,採取有力舉措防止耕地「非糧化」切實穩定糧食安全,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的生命線。
  • 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保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黑龍江省...
    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保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黑龍江省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工作方案… 2021-01-08 0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立「軍令狀」 確保全年糧食產量在13000億斤以上
    農業農村系統已立下「軍令狀」,務必確保全年糧食產量穩定在13000億斤以上,併力爭穩中有增。具體說,就是要做到「兩穩一增」: ——穩口糧,確保口糧絕對安全,南方雙季稻2020年擴種的面積不能減少,同時要提高單產;黃淮海和西北地區小麥麵積要力爭有所恢復。
  • 守住國家糧食安全生命線——農業農村部負責人解讀《關於防止耕地...
    新華社北京12月1日電 題:守住國家糧食安全生命線——農業農村部負責人解讀《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   新華社記者於文靜   國務院辦公廳近期印發了《關於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針對如何落實文件要求等問題,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1日進行了解答。
  • 居安思危端穩中國人自己的飯碗
    「提高糧食的單位面積產量是確保糧食安全問題的唯一出路,而糧食產量則主要依賴於種植面積和單產。」臺盟中央在提案中提出,18億畝耕地紅線應像保衛國家領土完整一樣來死守。當務之急,各地應儘快摸清18億畝耕地中實際種植糧食麵積有多少,同時,政府相關部門應制定國家級優良品種目錄,採用財政傾斜、政策激勵等方法來擴大優良品種的種植範圍,並採取科學的方法,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進行合理的田間管理,以符合生態自然發展規律的農業生產技術來防止新的耕地汙染發生,「寧可犧牲一些目前利益也要橫下一條心治理好人類賴以生存的農田。」
  • 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談2021年「三農」關鍵詞:種子、耕地
    「種子是農業的『晶片』,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只有把這兩個要害抓住了,才能從基礎上根本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他說。 唐仁健表示,2021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十四五」開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開啟,又是建黨一百周年,保持糧食生產穩定意義重大。農業農村系統已立下「軍令狀」,務必確保全年糧食產量穩定在13000億斤以上,並力爭穩中有增。
  • 美國耕地面積比中國大得多,為何產量遠不如中國?
    美國耕地面積比中國大得多,為何產量遠不如中國?論農業條件,美國的農業條件大約是全世界最好的,可是,論起糧食產出,美國卻遠遠不如中國。看兩組數據:美國9.6億公頃的土地中,有1.9億公頃都是可耕地,其中,開發出來的耕地有1.5億公頃。
  • 最嚴規定出臺,農村耕地有了新變化,魚塘苗圃都要「鏟」了?
    之所以能夠解決溫飽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耕地面積的增加,另一個是糧食產量的增長。耕地面積也是經歷了很多變化,1949年全國耕地面積為14.68億畝,到1979年仍然只有14.92億畝,變化並不大。為了解決糧食問題,隨後開始了大墾荒,耕地面積不斷增加,到了90年代達到了22億畝。
  • 切實強化對穩企業的金融支持 助力做好「六穩」「六保」工作
    易煉紅在調研金融工作時強調 切實強化對穩企業的金融支持 助力做好「六穩」「六保」工作 發布時間:2020-06-17 06:09 瀏覽次數: 字體:[大 中 小]
  • 媒體稱土地流轉規模日趨增大 耕地種糧比例每況愈下
    據當地一位官員介紹,現在大多數業主按照市場化運作,將流轉土地用於發展效益較高的經濟作物,或用於發展休閒農業,導致耕地的「非糧化」和「非農化」呈發展態勢。  這種趨勢也在其他多個農業大省同時「上演」。據農業部統計,截至2013年底,全國承包耕地流轉面積3.4億畝,是2008年底的3.1倍,流轉比例達到26%,比2008年底提高17.1個百分點。這種變化在糧食主產省尤為明顯,記者從安徽省農業廳獲得的數據顯示,過去5年,該省耕地流轉率年均增幅達到37.6%,其中2013年底比2012年底淨增737萬畝,增幅達57.8%。
  • 印度、美國、俄羅斯的耕地面積比中國更多,為何糧食產量更低呢?
    中國耕地面積要低於印度、美國、俄羅斯 南生注意到,按照世界銀行公布的信息,中國的耕地面積並不是全球最多的,僅排在第四名,前三名分別是:印度(耕地面積約為1.565億公頃),美國(目前耕地面積下降至1.52億公頃),俄羅斯(耕地面積約為1.23億公頃)。
  • 糧食量足價穩,囤糧杞人憂天
    與此同時,農業農村部等部門切實解決糧食供應領域存在的問題。糧食安全我們有底氣。這些年來,我們一直重視三農工作,一直重視糧食安全,「中國人的飯碗始終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儲存、運輸正在呈現生產高度機械化、儲運技術在革新、物流暢通降成本的良好態勢。每一個環節的優化和無縫對接,都在時刻保障著糧食安全。
  • 耕地面積比中國多,產量卻不及中國一半,印度農業差在哪裡?
    據相關機構統計,印度耕地面積約為160萬平方公裡,中國耕地面積約為143萬平方公裡。 從這兩個數據可以得出,中國耕地面積僅是印度的約90%。但是從糧食產量來看,2018年,中國的糧食產量約為6.2億噸,而印度的糧食產量不到3億噸,總量不到中國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