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走進迪卡儂,我睜大了沒見過世面的雙眼。
這是啥地方啊?
商場像個大倉庫,屋頂的鐵皮管子都露出來了。衣服帽子鞋網球啞鈴很隨意地擺在貨架上,花花綠綠不太高級的樣子。超大的藍色打折標籤,從9.9的手套到199的運動鞋,便宜得毫不矜持……
那邊怎麼亂鬨鬨的?店員竟然帶著顧客花樣踢足球,還有個小朋友舉著撈魚網子滿場跑……什麼奇葩商場啊!
後來才發現,這些震驚我的場景,就是迪卡儂的最大的品牌特色。
「摳門」
這麼大的商場,
比我媽還能省?
一家成立40餘年的法國體育用品零售商品牌,不見法式精緻和浪漫,城鄉接合部的氣質倒是很濃鬱。
這種觀感,源自迪卡儂讓你媽都服氣的「摳門」策略。
不少人沒聽說過迪卡儂,因為它不捨得花錢打廣告。迪卡儂中國區媒體經理曾經表示過,迪卡儂廣告費用只佔營業額的 1%,主要是靠口碑營銷,約50%的新顧客是通過口耳相傳來到店裡的。
地鐵公交機場投放巨幅廣告?舉行盛大活動請媒體宣傳?聘請當紅小鮮肉明星做代言人?在大中華區贊助各種體育賽事?大張旗鼓花錢賣吆喝的事,迪卡儂連影兒都沒有。
它的大賣場也是古早又粗糙。
入口常常在地下一層或一層,藍白相間的大招牌上只寫了品牌名字。冷色燈光搭配沒有裝飾的白牆,低調得就像一個廢棄的工廠或倉庫。
如果是耐克阿迪賣鞋,都是單只擺在展示架上,小巧的價籤藏在鞋底。甚至頗有心思地給整面牆的鞋都打了光,高級感滿滿。
而迪卡儂比你家門口的地攤還接地氣,誠懇而毫無保留地把標籤和價格展示清楚——哥們兒,我打折呢,你看原價299現在199,你踩我一腳試試。
結帳也沒有鞋盒,迪卡儂是用塑膠袋裝給你的。
可以像買菜那樣拎著走,可以在胳肢窩底下夾著走,回頭率絕對高於你甩著Dior的紙袋子。
迪卡儂最大的自有品牌動悅適中國區總經理馮諾曾在採訪中表示:「鞋盒會佔據更多貨架空間,物流費用和銷售成本也會增加,銷售人員還要花時間去整理,這些都是成本。」
老粉已經被教育得比迪卡儂還迪卡儂:
賣場都願意在人流密集的黃金商圈扎堆,但「奇葩」迪卡儂直奔城市邊緣的空曠地帶。
天眼查專業版顯示,迪卡儂北京店鋪大多數分布在通州、大興、昌平、石景山等遠之又遠的地方。
為了儘可能地降低成本,迪卡儂甚至建立了一套高度垂直的供應鏈,研發、設計、生產、物流、銷售自己全包了。目前,迪卡儂共有20個自有品牌,佔迪卡儂商場所有品牌的90%,其銷售額佔整體營業額比率超過95%。
這家去年全球總銷售額達124億歐元(約968億人民幣)的國際大公司,竟然還如此摳門,就問還有誰?
「不務正業」
「答應我,你可以什麼都不買,
但一定要玩得開心」
在「讓顧客盡情體驗」這件事上,迪卡儂卻大方得超乎尋常。
平均面積4000平米的迪卡儂門店商場,至少留出15%的室內使用面積作為體驗區,並提供數千款免費玩的體育用品。室外通常還配有籃球場、足球場、網球場和桌球臺等。
「不務正業」的迪卡儂,重點仿佛不是賣東西,而是讓大家玩個夠。2017年上海浦東迪卡儂總部商場沒有盈利指標,KPI是「運動體驗的完成度」。
因此迪卡儂就像免費健身房、運動版迪士尼、周末遛娃神地。
跑步機上的大爺大媽揮汗如雨,年輕妹子在划船機上專注練習,店員抱著瑜伽球對阿姨們示範動作,小娃們更是玩到四肢著地,勤勤懇懇為賣場擦了一個下午地板。
這裡更號稱是「線下虎撲,直男天堂」。一個哥們激動地摸著貨架上的金屬箭和膠皮箭,腎上腺素大概急速飆升。
畏手畏腳踏上滑板的我,三秒摔倒。爬起來時嘴角卻瘋狂上揚。
竟然還第一次親手握到高爾夫球桿,並在店員指導下學到了開球動作。
瞬間想買下這支杆,在某天悄悄驚豔所有人。
膨脹了膨脹了。都怪情景營銷太香。
研究指出,50%的超市消費者是逛現場時產生無計劃的購買行為,源自店內環境的喚醒和體驗感。
衝著速乾衣而來,旁邊迷彩服也不錯;舉啞鈴時順便買走了啞鈴凳和護掌手套。這些「讓商品找到顧客」的激情購買行為,是在手機上看乾巴巴的產品介紹達不到的奇效。
據官方,門店76500件試用產品中,70%最終實現購買。網球、自行車和跑步產品賣得最好,高爾夫、槳板和皮划艇也有大佬下單。
對你沒看錯,迪卡儂中國提供80多種運動產品,徒步、露營、馬術、釣魚、弓箭、浮潛、鐵人三項、荒野探險……
類型豐富到令人髮指,難怪有人帶著娃來迪卡儂「上體育課」。
就連我這種不運動的懶宅,都在迪卡儂裡迷失心智。
逛了半小時,鬼使神差地買了抓絨衣和健身褲,還有老媽的防風手套,老爸的新魚竿和透氣T恤,送小侄女的電子手錶和望遠鏡,給姥姥的健身軟飛盤……來都來了,順便再買點迪卡儂運動食品。
更奇葩的是買了一籮筐,竟然沒花幾個錢?
「過分便宜」
迪卡儂模式,
能持久嗎?
14 塊錢的涼拖鞋、24元的速幹背心、59元的迷彩服、69 元的超輕背包,129元的登山鞋……還有迪卡儂自有品牌裡的「藍標商品」,價格比市面同類型產品低20%。
一件優衣庫普通針織衫的錢,能買三件迪卡儂。也太值了吧!
迪卡儂很有競爭力的超低價,是它狠起來連自己都「摳」的成果。
據經濟參考報2018年報導,如果一款產品的毛利率看起來不錯,管理層就會嘗試著降低價格。據江蘇商報2018年,藉助全產業鏈的高效管理和成本控制,迪卡儂中國近兩年平均單品銷售價格降了8%。
它的價格甚至便宜到連自己員工都看不下去了……
有分析人士稱,以銷售規模取勝,迪卡儂的平均利潤率至少在40%以上。
不走尋常路的「奇葩」迪卡儂,目前也在中國市場順風順水。
2017年,迪卡儂在中國營業額突破100億元人民幣;
2018年,中國成為迪卡儂最大的海外市場;
據官網,截止2020年1月迪卡儂在中國已有308家店;
據天眼查專業版,淄博、南寧、萍鄉、蘭州、包頭等城市已有迪卡儂店鋪。
不過,它的品牌在中國似乎還不夠響亮。
很多人,包括我買了一兜子迪卡儂,但幾乎沒有一件是運動核心裝備;
很多人只知道「這個背包/短袖/手機防水袋是迪卡儂的」,卻沒意識到它只是零售商,因為子品牌的知名度都不高;
很多人抱著「瞎用唄」的想法隨機買一次,再買就不一定是猴年馬月了;
還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迪卡儂是什麼……
哪怕是衝著迪卡儂「專業綜合性體育用品專賣店」招牌而來的運動型買家,也有一番吐槽。
「要是真想好好運動,從迪卡儂開始買挺浪費的。因為在進階階段必然要更新裝備。」
某位自稱採購部前員工的人,也在虎撲為迪卡儂解釋過:
「迪卡儂的定位就是入門普及型運動產品,吸引更多新人儘快地加入到某一項運動中。更多的是針對運動小白,而不是運動達人,不應該用專業人士的視角來評論或者使用其產品。」
但是,大眾消費者從「不懂」變得「懂」,從「湊合能用」走向「想要更好」,這個過程通常也很快。
有時候快得品牌來不及反應,就被市場甩在後面了。
當運動入門者,立志玩成半專業選手——每周至少打三次桌球的大爺,打算把紅雙喜升級成銀河,甚至瞄上了蝴蝶和斯蒂卡;
當預算有限的年輕人,願意在裝備上不差錢——「跑步直接上耐克的Pegasus Turbo;打球戰靴是詹姆斯LeBron 15;露營徒步買不起Alpha SV至少也要搞一件北臉吧……」
當一年玩一次馬術/滑雪/弓箭/高爾夫的體驗派,變成了骨灰級愛好者——從迪卡儂裡學到了高爾夫鞋和跑步鞋不一樣,網球帽和釣魚帽也不一樣。但問題是想買更專業的高爾夫鞋和球桿、釣魚帽和魚竿了……
當直男突然醒悟,決心變身為運動系潮人——他意識到這件「除了醜沒毛病」的衝鋒衣,的確很實用好穿,但因此也再沒有妹子多看他一眼……
那時候,他們還會頻頻走進曾經的「運動啟蒙者」迪卡儂嗎?
作為運動絕緣體,我無法用親身體驗發表更多觀點。
我能做的,就是撕開那幾包迪卡儂穀物代餐棒,嘗嘗好不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