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初,日本爆發了「房地產泡沫破裂」事件,這一度讓日本經濟出現衰退,進入了經濟大蕭條時期。其實,在日本房價還沒有「崩盤」之前,不少日本老百姓也是把自己所有錢都投入到了房地產行業。
那個時候,日本人的購房熱情非常瘋狂,一些人在全國各地大量買房買地。日本經濟也一度異常繁華,甚至有人說當時歐洲百分之七十的奢侈品都是日本女人消費的。其實當年日本的房價也很高,一套五十平米的房子就要五千多萬日元,現在折合成人民幣是300多萬人民幣,要知道在90年代,我國「萬元戶」都是讓人無比羨慕的對象,300多萬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字。
其實,對一個普通的日本家庭來說,當時買房也很困難,代表著要背負一輩子的房貸。但就算如此,這也不能澆滅大家的購房熱情。而且因為要買房的人很多,市場供不應求,出現了一套房子有四千人排隊等著買的現象。後來,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他們也出臺了搖號政策。
所謂盛極必衰,房地產泡沫經濟最終還是被戳破了,日本開始主動抑制房價。房價暴跌,很多人投資的房產砸到手裡,引發了日本經濟危機,這又導致很多人失業,而且在沒有經濟來源的情況下,還需要償還高昂的貸款。總而言之,出現了惡性循環。
在房價暴跌之前,某些地區的一套房甚至高達七千多萬人民幣,但是房價暴跌之後,一套房僅需要十萬元左右。如此懸殊的差距,讓許多買房者畢生的積蓄化為烏有,不少人崩潰不已。在那個時期,日本人的離婚率也高達50%,自殺率極高,很多人因負債纍纍而走上了絕路。
不過,當時還是有人倖免於難,那就是當年「沒買」房子的人,那他們後來過得怎樣?
沒買房的人不需要因高昂貸款而憂心忡忡,而且之前因為經濟實力不夠而沒買房的剛需購房者,後來還能以低價購房。雖然當年的房價很低,但不少人沒買房的人還是不敢輕易買房。畢竟房價「崩盤」刺激到了他們,他們無法預測未來的房價走勢,怕自己購入之後,房價又一次暴跌,所以不少人選擇觀望,更傾向於租房居住。
而且日本的租房政策很完善,職工租房能獲得一定的補貼。比如職工租住房屋的價格如果不超過工資的20%,公司會予以補貼。當年沒買房子的人,無疑是幸運的,不用背負貸款,還能過上輕鬆的生活。
經歷此次事件之後,日本人的購買慾開始下降,甚至慢慢發展到進入了低欲望社會。他們的消費觀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特別是在對房子這一塊,不少人認為房子的主要功能就是居住,買了固定住所之後,反而不方便搬遷。所以日本人變得越來越偏向於選擇租房而不是買房。
後來有專家分析,日本老百姓當時之所以會瘋狂買房的原因有兩個。其一是因為有資本家鼓吹買房「穩賺」,其二是不少人抱有僥倖心理,認為房價會暴漲,這樣自己能一夜暴富。
現在,我國也有不少專家為目前的樓市「捏把汗」,認為我們也存在較為嚴重的樓市泡沫。我國的樓市也是從「全民炒房」,到房價一路高歌,到不少人手握大量房產,再到現在國家出面調控,我們現在所經歷的和日本曾經發生的事情非常相似。因此不少人覺得,日本樓市「崩盤」前,「這些現狀」正在我國上演。
不過目前的樓市走向並不是很明朗,買房對於很多家庭來說都是大事,因此大家還是要量力而行。
本文由新業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